中学文言文助读(du)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助读电子版

高中文言文助读电子版

顾炎武手不释卷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

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

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欧阳询揣摩古碑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

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

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

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

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

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

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文徵明习字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王冕僧寺夜读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完整版)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

(完整版)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

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上编一、学习1.邴原泣学2.王冕僧寺夜读3.匡衡凿壁借光4.葛洪卖薪买纸5.任末削荆为笔6.欧阳修发奋苦学7.贾逵旁听8.“囊萤”与“映雪”9.王欢安贫乐道10.牛弘笃学11.高凤专心致志12.程门立雪13.宋濂苦学14.司马光好学15.“圣小儿”祖莹16.范仲淹有志于天下17.张溥与《七录斋》18.文徵明习字19.顾炎武手不释卷20.桓荣苦读得功名21.董遇论“三余”勤读22.纪昌学射23.刘羽冲死读书二、品性24.陆元方卖宅25.唐临不扬仆过26.刘宽不计较27.高念东为人28.蔡磷坚还亡友财29.卜式为国分忧30.沈、刘处世不同31.刘宰相向县尉谢罪32.顾荣施炙33.王安石余饼自食34.郑玄成人之美35.徐有功不以私害公36.范仲淹还金授方37.卓茂让马38.范元琰不泄盗名39.王恭身无长物40.朱晖心诺41.洪亮吉大器量42.子罕勿受玉43.李虞有清德44.李勉埋金45.何岳两次还金46.孙泰克己为人47.甄彬还金48.韩琦大度49.鲁宗道正直50.钱大昕观弈51.程氏爱鸟52.钟弱翁好为人师53.萧颖士傲物自侮54.势利鬼吴生三、抗敌55.苟灌冒险救父56.杨氏力守项城57.张二杀倭寇58.李成梁夫人毙二寇59.严颜临死不低头60.张飞横矛当阳桥61.辽阳妇吓退东山虏62.马援誓死沙场63.钱金玉以身殉国64.王义士夫妇见义勇为65.王长年智斗倭寇66.赵广誓死不屈67.老妇智斗辽敌68.苏武牧羊北海上69.岳飞抗金四、教育70.孟母三迁71.曾子杀猪72.陈谏议教子73.银工家出宰相74.狄青不去面文75.王著教宋太宗习字76.张飞身教马超77.范仲淹巧劝滕子京78.墨子善教79.孔子因材施教80.张伍罢猎81.断织教子82.陶母责子83.车夫妻子的规劝84.于令仪诲人85.子路受教86.仲永的不幸87.芒山盗临刑88.艾子杖责孙儿89.愚蠢的父子五、情义90.陆绩怀橘91.缇萦救父92.李勣煮粥侍姊93.宋弘不弃糟糠妻94.苟巨伯探病友95.黄仙裳助人96.季札赠剑97.包惊几为人嫁女98.卢文弨灵前焚帖99.漂母饭韩信100.孙楚向灵床作驴鸣101.刘君良兄弟情深102.苏琼晓谕普明兄弟103.缪彤自责感亲人104.江上处女105.义猴106.义犬107.二鹊救友108.二鸿情深109.董某与老牛110.鹤之情意111.狼子野心112.道士救虎113.背诺之人六、智慧114.解铃还需系铃人115.游僧荐重元寺阁116.木僧行乞117.黄琬答太后问118.何晏争自由119.陈元方答客120.华佗巧治郡守病121.老马识途122.李东阳巧对明天子123.范忠宣行植桑减罪124.李德裕不答武元衡125.庄有恭敏对镇粤将军126.杨佐修盐井127.牧童智取狼子128.曹冲称象129.黄怀信巧修龙船130.刘颇当机立断131.杨修颖悟132.白圭经商有道133.田忌赛马134.诸葛恪捷辩135.纪昀妙对“老头子”136.阿柴折箭喻理137.晏子谏齐景公138.孙亮识破诡计139.王粲记忆力惊人140.真假稻草人七、战争141.程昱守鄄城142.曹操轻取袁尚兄弟143.张巡借箭退敌144.柴断险道,获马三百145.李光弼诱敌马146.司马楚之筑冰城147.赵充国徐行败先零羌148.贾诩论战149.孙静疑兵袭王朗150.廉范以少击众151.裴行俭粮车伏兵152.诸葛亮七擒孟获153.岳飞大败“拐子马”154.狄青夜袭昆仑关八、为政155.子奇治县156.廉范便民157.季文子以德为荣158.郑龙谏勿伤百姓159.“一钱太守”刘宠160.苏章法办故人161.唐宣宗杖杀乐工罗程162.郑板桥开仓赈贷163.王罕主公道164.张乖崖斩吏165.王安期不鞭书生166.张需立户口簿167.李封以碧头巾罪人168.刘涣买牛卖牛169.吕元膺提拔守城者170.黄震怒打太监171.裴光德大公无私172.戴胄执法173.苛政猛于虎九、断案174.县官智断撞车案175.钱若赓断鹅176.盲人窃钱案177.陈述古辨盗178.程颢辨年察奸179.张升辨奸杀180.张晋戳弑父之子181.李亨破窃茄案182.李惠拷打羊皮断案183.张鷟放驴得鞍184.欧阳晔破案185.张举焚猪识真情186.赛跑定案187.张齐贤易产息讼188.崔仁师平反得人心189.叶南岩息讼宁人190.京师指挥察微决疑十、文艺191.蒲松龄博采192.曹植7步成诗193.咏絮才女谢道韫194.王安石改诗195.逼真的鼠画196.“一字师”郑谷197.王勃拟腹稿198.林之栋画兰199.诗中有人200.文章浮艳不成才201.杨亿对寇莱公202.顾恺之画人203.金农出口成章204.岳柱8岁指瑕205.老农识画206.李贺作诗207.李泰伯改字208.吴育鉴赏正午牡丹209.袁宏作文倚马可待210.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fān)愿扫除天下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人,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曾经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

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

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上编一、学习1.邴原泣学2.王冕僧寺夜读3.匡衡凿壁借光4.葛洪卖薪买纸5.任末削荆为笔6.欧阳修发奋苦学7.贾逵旁听8.“囊萤”与“映雪”9.王欢安贫乐道10.牛弘笃学11.高凤专心致志12.程门立雪13.宋濂苦学14.司马光好学15.“圣小儿”祖莹16.范仲淹有志于天下17.张溥与《七录斋》18.文徵明习字19.顾炎武手不释卷20.桓荣苦读得功名21.董遇论“三余”勤读22.纪昌学射23.刘羽冲死读书二、品性24.陆元方卖宅25.唐临不扬仆过26.刘宽不计较27.高念东为人28.蔡磷坚还亡友财29.卜式为国分忧30.沈、刘处世不同31.刘宰相向县尉谢罪32.顾荣施炙33.王安石余饼自食34.郑玄成人之美35.徐有功不以私害公36.范仲淹还金授方37.卓茂让马38.范元琰不泄盗名39.王恭身无长物40.朱晖心诺41.洪亮吉大器量42.子罕勿受玉43.李虞有清德44.李勉埋金45.何岳两次还金46.孙泰克己为人47.甄彬还金48.韩琦大度49.鲁宗道正直50.钱大昕观弈51.程氏爱鸟52.钟弱翁好为人师53.萧颖士傲物自侮54.势利鬼吴生三、抗敌55.苟灌冒险救父56.杨氏力守项城57.张二杀倭寇58.李成梁夫人毙二寇59.严颜临死不低头60.张飞横矛当阳桥61.辽阳妇吓退东山虏62.马援誓死沙场63.钱金玉以身殉国64.王义士夫妇见义勇为65.王长年智斗倭寇66.赵广誓死不屈67.老妇智斗辽敌68.苏武牧羊北海上69.岳飞抗金四、教育70.孟母三迁71.曾子杀猪72.陈谏议教子73.银工家出宰相74.狄青不去面文75.王著教宋太宗习字76.张飞身教马超77.范仲淹巧劝滕子京78.墨子善教79.孔子因材施教80.张伍罢猎81.断织教子82.陶母责子83.车夫妻子的规劝84.于令仪诲人85.子路受教86.仲永的不幸87.芒山盗临刑88.艾子杖责孙儿89.愚蠢的父子五、情义90.陆绩怀橘91.缇萦救父92.李勣煮粥侍姊93.宋弘不弃糟糠妻94.苟巨伯探病友95.黄仙裳助人96.季札赠剑97.包惊几为人嫁女98.卢文弨灵前焚帖99.漂母饭韩信100.孙楚向灵床作驴鸣101.刘君良兄弟情深102.苏琼晓谕普明兄弟103.缪彤自责感亲人104.江上处女105.义猴106.义犬107.二鹊救友108.二鸿情深109.董某与老牛110.鹤之情意111.狼子野心112.道士救虎113.背诺之人六、智慧114.解铃还需系铃人115.游僧荐重元寺阁116.木僧行乞117.黄琬答太后问118.何晏争自由119.陈元方答客120.华佗巧治郡守病121.老马识途122.李东阳巧对明天子123.范忠宣行植桑减罪124.李德裕不答武元衡125.庄有恭敏对镇粤将军126.杨佐修盐井127.牧童智取狼子128.曹冲称象129.黄怀信巧修龙船130.刘颇当机立断131.杨修颖悟132.白圭经商有道133.田忌赛马134.诸葛恪捷辩135.纪昀妙对“老头子”136.阿柴折箭喻理137.晏子谏齐景公138.孙亮识破诡计139.王粲记忆力惊人140.真假稻草人七、战争141.程昱守鄄城142.曹操轻取袁尚兄弟143.张巡借箭退敌144.柴断险道,获马三百145.李光弼诱敌马146.司马楚之筑冰城147.赵充国徐行败先零羌148.贾诩论战149.孙静疑兵袭王朗150.廉范以少击众151.裴行俭粮车伏兵152.诸葛亮七擒孟获153.岳飞大败“拐子马”154.狄青夜袭昆仑关八、为政155.子奇治县156.廉范便民157.季文子以德为荣158.郑龙谏勿伤百姓159.“一钱太守”刘宠160.苏章法办故人161.唐宣宗杖杀乐工罗程162.郑板桥开仓赈贷163.王罕主公道164.张乖崖斩吏165.王安期不鞭书生166.张需立户口簿167.李封以碧头巾罪人168.刘涣买牛卖牛169.吕元膺提拔守城者170.黄震怒打太监171.裴光德大公无私172.戴胄执法173.苛政猛于虎九、断案174.县官智断撞车案175.钱若赓断鹅176.盲人窃钱案177.陈述古辨盗178.程颢辨年察奸179.张升辨奸杀180.张晋戳弑父之子181.李亨破窃茄案182.李惠拷打羊皮断案183.张鷟放驴得鞍184.欧阳晔破案185.张举焚猪识真情186.赛跑定案187.张齐贤易产息讼188.崔仁师平反得人心189.叶南岩息讼宁人190.京师指挥察微决疑十、文艺191.蒲松龄博采192.曹植7步成诗193.咏絮才女谢道韫194.王安石改诗195.逼真的鼠画196.“一字师”郑谷197.王勃拟腹稿198.林之栋画兰199.诗中有人200.文章浮艳不成才201.杨亿对寇莱公202.顾恺之画人203.金农出口成章204.岳柱8岁指瑕205.老农识画206.李贺作诗207.李泰伯改字208.吴育鉴赏正午牡丹209.袁宏作文倚马可待210.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48. 韩琦大度韩魏公知北都....可指.,真绝宝..无纤瑕...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有中外亲也。

中学文言文助读百篇

中学文言文助读百篇

中学文言文助读百篇1. 初中文言文助读1《太平广记》第117卷报应征应卷中关于裴度的原文记载是:唐中书令晋国公裴度,质状眇小,相不入贵,屡屈名场,颇亦自惑。

会有相工在洛中,大为缙绅所神。

公特造之,问命,相工曰:“郎君形神,稍异于人,不入相。

若不至贵,即当饿死。

今则殊未见贵处,可别日垂访,为君细看。

”公然之。

他日出游香山寺,徘徊于廊庑间,忽见一素衣妇人,致缇褶于僧伽栏楯之上,祈祝良久,瞻拜而去。

少顷,度方见缇褶在旧处,知其遗忘也,又料追付不及,遂收取,以待妇人再至,日暮竟不至,度挈归逆旅。

诘旦,复携往,寺门始辟,睹昨日妇人,疾趋而至,怃声惋叹,若有非横。

度从而问之,妇人曰:“阿父无罪被系,昨贵人假得玉带二犀带一,直千余缗,以赂津要,不幸失去于此。

今老父不测之祸,无所逃矣。

”度怃然,复细诘其物色,因而授之。

妇人拜泣,请留其一,度笑而遣之。

寻诣昔相者,相者审度,声色顿异,惊叹曰:“此必有阴德及物,前途万里,非某所知也。

”度因以前事告之。

度果位极人臣。

译文:唐朝中书令晋国公裴度,长得又瘦又小,他的相貌不够贵重,多次在功名场上受挫。

他自己也很疑惑。

正好有个相面的人在洛中,很被士大夫官员们所称推崇。

裴度特意拜访了他。

问命,相面的人说:“郎君你的相貌神采。

同一般人稍有不同,如果不作达官贵人,就会饿死。

现在还看不出来贵处,可再过些天来访,我给你仔细看看。

”裴度答应了。

有一天他出去游览香山寺。

徘徊在走廊和侧房之间。

忽然看见一个穿素色衣服的妇女,把一件丹黄色贴身单衣放在寺庙的栏杆上,祈祷祝愿很长时间。

瞻仰拜谢之后走了。

过了一会儿,裴度才看见那件单衣还放在原处,知道是那个妇女遗忘了,又考虑追上送给她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就收起来,等待那妇女再返回来还给她。

太阳已经落山了还不见来,裴度就带着回到旅馆。

第二天早晨,又带着那件衣服去了,寺门刚开。

看到昨天那个妇女忙忙跑来,茫然失措,又惋惜长叹的样子,好象有什么意外的灾祸。

裴度就跟上去问她出了什么事。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初中文言文助读精选

初中文言文助读精选

初中文言文助读精选1. 初中文言文助读精选王览手足情翻译【原文】晋王览,母挞其异母兄祥,览辄流涕抱持。

母虐使祥及祥妻,览与妻亦趋共之。

祥渐有时誉,母疾之,乃酖祥。

览知,取酒争饮,母遽覆酒,遂感悟。

吕虔有佩刀,相其文,佩者至三公。

虔与祥,祥以授览,后果九代公卿。

许止净曰,祥览二人,颇与卫公子伋寿相类。

惟彼则均不得其死,此则富贵寿考,声施烂焉,则有幸有不幸也。

而彼朱氏者,徒以我执太甚,爱其子反以伤其心,贻恶名于后世,亦太愚哉。

【白话解释】晋朝时候有个著名友悌的人,姓王名览。

他的母亲打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叫王祥的时候,王览每每流着眼泪抱着哥哥。

他的母亲虐待使唤王祥和王祥的妻子,王览同他的妻子也一定赶去同做。

后来王祥在社会上渐渐地有了名誉。

王览的母亲很妒忌他,就用毒酒要害死他。

王览知道了,就拿了药酒来抢着喝。

他的母亲就忙忙把药酒夺来倒在地上。

(因为这一件事)他母亲的心里也就感悟了。

当时吕虔有把佩刀,看佩刀上面刻着的字,(写的是)带了这佩刀的人,做官可以做到三公。

吕虔就把这佩刀送给王祥了。

王祥拿来给了弟弟。

果然后代的子孙做公卿大官的有九代。

许止净说:“王祥、王览二人,与卫宣公的两个儿子伋和寿(的关系)十分类似。

只有像他们这样做,否则不得好死。

这样才能富贵长寿到老,声誉传扬昭显。

那么他们有幸运之处,也有不幸的地方了。

然而那个朱氏,只因为一己之私的偏见太厉害了,爱她的儿子反而因此伤了他的心,在后世留下恶劣的名声,也太愚蠢了。

”2. 初中文言文助读精选精选朱泰孝感猛虎翻译朱泰家穷得叮当响,对自己的娘却十分孝顺。

平日他上山砍柴,挑到集市上卖,得了钱总想着要给母亲买点好吃的带回去,自己却吃糠咽菜。

妻子当然有些厌言。

朱泰常劝妻子说:“我的父亲很早病故了,母亲很艰难地把我养大,不容易啊!我们应该孝敬他老人家。

”有一天,朱泰在山里砍柴,突然一只猛虎向他扑来。

朱泰没逃几步就被老虎扑倒了,一只前脚踏在朱泰胸口上,张开了血盆大口—下子咬住了他的一条胳膊。

[VIP专享]初中文言文助读

[VIP专享]初中文言文助读

161竹高几何竹原高一丈,末折(上半段折断)着地,去本(离根)三尺,问竹还高几何?译文:“有一根竹子原来高一丈,竹梢部分折断,尖端落在地上,竹尖与竹根的距离三尺,问竹干还有多高?162好战必亡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屡次)战数胜。

”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

以骄主治(管理)疲民,此其所以亡也,是故好战穷兵(竭力用兵),未有不亡者也。

”译文:魏文侯问李克:“吴国为什么灭亡?”李克说:“因为屡次得胜。

”文侯说:“屡次得胜是国家的幸事,为什么竟会因此而亡国呢?”李克说:“屡次作战,人民就要疲困;屡次胜利,君主就容易骄傲。

以骄傲的君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163鲁宗道刚直鲁简肃公宗道,(即鲁宗道;他谥简肃。

)(宋)仁宗(指宋仁宗。

)时参政事(官名,宰相的副手。

)。

京师(京城)富民陈子城殴杀磨工,初有诏立赏追捕,数日,中旨罢之(宫中发出命令,不再追查这件事)。

鲁公争于帘前曰:“陈某家豪,不宜包庇!”章献(即章献太后;宋仁宗的母亲。

)怒曰:“卿安知其家豪?”鲁公曰:“若不家豪,安得关节(指暗中行贿,说人情。

)至禁中(宫中。

)?”章献默然。

(节选自《能改斋温录》)鲁宗道在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

京城里富户陈子诚打死了磨工,开始时皇帝下令马上追捕并且有赏,(可是)数日之后,不再追究此事。

鲁宗道在帘前争辩说:“陈某是富豪人家,不该包庇!”章献太后说:“你怎么知道他是富豪人家?”鲁宗道说:“如果不是富豪人家,怎能通过行贿、说人情到宫中?”章献太后(听了)默不作声。

164金陵逆旅京城之俗,以逆旅(客店)为利。

旅至,授一室,仅可榻,俯以出入。

晓钟动,起治(办理)他事,遇夜始归息,舆濯水皆自具,然月责(索取)钱数千,否必诋诮致讼(争吵直到打官司)。

或疾病,辄遣出(就赶出旅店)。

病危,气息尚属(连属,即还在不断呼吸),目睊睊(睁着)未瞑,即舆(抬)弃之,而夺其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助读1.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2.陆绩怀桔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

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

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木犬奇之。

3.掩耳盗铃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4.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5.画龙点睛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6.蛇衔草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

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

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

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

《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7.对牛弹琴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8.李存审戒子存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9.秦武王偏听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

”10.修改一法近闻吾乡朱梅崖先生,每一文就,必粘之于壁,逐日熟视,辄去十余字。

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

此皆后学者所法也。

11.杀驼破瓮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12.尹绰之爱简子有臣尹绰、赦厥,简子日:“厥唉我,谏我必不与众人中;绰也不爱我,谏我必于众人中。

”尹绰日:“厥也爱君之丑而不爱君之过;臣也爱之过而不爱君之丑。

”孔子日:“君子哉,尹绰!面訾zǐ不誉也。

13.司马光救友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严肃庄重的样手)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爱之(指代《左氏春秋》),退(回去)为家人讲,即了(懂得)其大指(同“旨”,主要意思)。

自是(从此)手不释(放下)书,至(甚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在)庭(院子),一儿登瓮,足(指失足)跌没(沉没)水中,众皆弃去(抛下那小孩逃去了),光持(拿)石击瓮破之(指代瓮),水迸(涌出),儿得活。

14.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15.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16.商鞅立木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以明不欺。

卒下令。

17.陶侃节约陶公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此意。

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18.草书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19.汉世老人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敛啬。

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

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

或人从之求丐,不得已而入内取十钱。

自堂而出,随步辄减。

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

寻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老人俄笤,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

20.自相矛盾人有鬻盾与矛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1.大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2.各人啖一口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以示众。

众莫能解。

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23.观棋自羞予观弈于友人所。

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

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

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

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

予郝甚,不能出一言。

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24.猱兽有猱,小而善缘,利爪。

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觉也。

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以奉虎曰:“吾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之,以献左右。

”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

”啖已,又弗觉也。

久而虎脑空,痛发,踪猱。

猱则已走避高木。

虎跳踉大吼,乃死。

25.义犬救主华隆好弋猎。

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

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隧咋蛇死焉。

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

家人怪(怪:对...感到不解,疑惑)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委地。

载归家,二日方苏。

隆未苏之前,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26.高风笃学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

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 乃省。

27.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28.孟母戒子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諠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29.诲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30.荆人袭宋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31.小人康熙间有术人携一榼,榼藏小人长尺许。

投一钱,则启榼令出,唱曲而退。

至掖,掖宰索榼入署,细审小人出处。

初不敢言,固诘之,方自述其乡族。

盖读书童子,自塾中归,为术人所迷,复投以药,四体暴缩,彼遂携之,以为戏具。

宰怒,杖杀术人。

32.蝙蝠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

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 蝠曰:“我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

蝠曰:“我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 麟凤相会,语记蝙蝠之事,互相慨叹道:“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33.鲁丹见中山君鲁丹三说中山之君而不受也,因散五十金事其左右。

复见,未语,而君与之食。

鲁丹出,而不反舍,遂去中山。

其御曰:“反见,乃始善我,何故去之?”鲁丹曰:“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未出境,而公子恶之曰:“为赵来间中山。

”君因索而罪之。

34.人有亡鈇者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言语,窃铁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铁也。

俄而掘其谷而得其铁,他日复见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铁者。

35.天雨谷汉宣帝时,江淮比年旱,大饥,人相食,死者相望。

天雨谷三日。

寻魏地奏,亡谷二千顷,人皆异之。

36.鲁人锯竿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37.华佗治病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

郡守子知之,嘱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38.苛政猛于虎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39.钱若赓断鹅万历中,钱若赓守临江,多异政。

有乡人持鹅入市,寄店中他往。

还索鹅,店主赖之云:“"群鹅我鹅耳。

”乡人讼于郡。

公令人取店中鹅,计四只,各以一纸,给笔砚,分四处,令其供状。

人无不惊讶。

已退食,使人问鹅供状否?答曰:“未。

”少顷出,下堂视之,曰:“状已供矣。

”因指一鹅曰:“此乡人鹅。

”盖乡人鹅食野草,粪色清;店鹅食谷栗,粪色黄。

店主伏罪。

40.兄弟争雁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

”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

”竞斗而讼于社伯。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41.读书与作文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

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矣冶即成。

只要识模,全不费力。

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

42.唐太宗纳谏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

联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

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

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

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联怀也。

43.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育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44.神像绍兴王元章,国初名士。

所居与一神庙切近,爨下缺薪,则斫神像爨之。

一邻家,事佛惟谨,遇元章毁像,辄刻木补之。

如是者三四。

然元章家人岁无恙,而邻人妻孥时病。

一日,召巫降神,诘神云:“彼屡毁神,神不责;吾辄为补之,神反不我佑,何也?”巫者作怒曰:“汝不置像,像何从而爨?”自是,其人不复补像,而庙遂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