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文化遗产
身边的文化遗产摘抄

身边的文化遗产摘抄
以下是关于“身边的文化遗产”的一些摘抄:
1. 中国的传统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笔一划,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目,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中国的传统剪纸艺术,以其精美的图案和深刻的寓意,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4.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哲学。
品茶的过程,就是品味生活、感悟人生的过程。
5. 中国的传统建筑,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还是精致的园林,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见证,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身边的文化遗产作文

身边的文化遗产作文《身边的文化遗产》在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有一处不那么起眼却又韵味十足的文化遗产——那就是老街的古庙宇。
这座古庙宇坐落在老街的深处,周围是陈旧却充满生活气息的民居。
第一次走进这条老街,是在一个阳光并不那么热烈的午后。
那天,我原本只是想随便逛逛,却没想到在这迷宫般的老街里,邂逅了这座仿佛被时光遗忘的庙宇。
庙宇的大门有些褪色,朱红色的漆面剥落了不少,露出里面陈旧的木头纹理。
门上的铜环,已经被岁月摩挲得光滑无比,还带着些许铜绿。
轻轻推开门,“吱呀”一声,那声音仿佛是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带着一种让人敬畏的沧桑。
走进庙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不大的庭院。
地面是用青石板铺就的,石板的缝隙里,顽强地生长着一些嫩绿的小草。
庭院的角落里,有一棵老桂花树,据说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虽然不是桂花盛开的季节,但看着那粗壮的枝干和繁茂的枝叶,我能想象到金秋时节,满树金黄,香气弥漫整个庙宇的美景。
庙宇的大殿里,供奉着一尊神像。
神像的面容已经有些模糊,但那庄重的神态依然让人感到敬畏。
神龛前的香炉里,插满了香,烟雾袅袅升起,让整个大殿显得有些神秘。
墙壁上绘着精美的壁画,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虽然颜色已经不再鲜艳,但那些线条依然流畅,生动地展现着古人的智慧和技艺。
我仔细观察着这些壁画,其中一幅画的是一个古代的战争场景。
画面中的士兵们身披铠甲,手持兵器,奋勇杀敌。
他们的表情紧张而坚定,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战场上的紧张气氛。
旁边的一幅画则是一位仙女在云端翩翩起舞,她的裙摆飘逸,姿态优美,让人不禁陶醉在这美妙的画面中。
在大殿的一侧,有一个偏殿,里面摆放着一些古老的文物。
有残缺的石碑,上面刻着模糊的字迹;有破旧的经卷,纸张已经泛黄;还有一些古老的法器,虽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但依然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息。
我在庙宇里慢慢地走着,感受着这里的每一寸气息。
这时,一位老人走了进来。
他头发花白,步履蹒跚,但眼神中却透着一种虔诚。
他走到神龛前,点燃了一炷香,然后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身边的文化遗产作文(优秀9篇)

身边的文化遗产作文(优秀9篇)身边的文化遗产作文篇一今年6月12日是我国的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文化遗产在我身边”。
这个主题的目的就是教育大家关注文物,保护文物。
只有人人都有了爱护文物的观念和行动,才能保护好文化遗产。
我们生活在郑州这座文化底蕴非常丰富的历史名城里,更应该关注和了解它的历史文化,郑州地处中原,为历朝历代的政治重地,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文物和遗产,目前,郑州已发现各类文物古迹达10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43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9处。
国家确立的“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100处遗址中,郑州占了5处,是拥有大遗址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会员城市。
离我们学校不远处的城南路上的古城墙就是郑州商代遗址,步行五分钟就到了,小时候爸爸、妈妈领我在城墙上玩耍,而我那时候太小,却感觉不到那里浓郁的历史文化。
现在长大了,知道了郑州商城遗址是商代早中期的都城,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发现了这个保存相对完好的遗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了,在发掘的过程中,出土的一些文物有很多都是稀世珍宝,郑州商代遗址也因此文明遐迩。
然而,在古城墙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乱涂乱画,随地吐痰。
我们应该保护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去阻止这些不文明的行为。
一座城市的灵魂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郑州这座拥有36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应该受到保护,这是我们每一个郑州人的责任。
身边的文化遗产作文篇二曾经,我听过这样的说法:一千年的中国看北京;三千年的中国看西安;五千年的中国看河南。
如果再要往前看,那就应该是到我妈妈的家乡了——在古代名字叫做陈州,现在叫做淮阳的这个古老的城市。
悠久古老的淮阳县城被一大片湖水包围着,那片湖水就是每年夏天有荷花节的万亩龙湖,比著名的杭州西湖大好几倍呢。
在碧波荡漾的龙湖边,有一个古老的陵墓——太昊陵。
那可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的陵墓,是中华民族始祖的陵墓。
寻找身边的文化遗产作文7篇

寻找身边的文化遗产作文7篇寻找身边的文化遗产作文【篇1】在中国,有许多壮丽的文化遗产。
它们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沉淀。
其中,长城便是有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谈到长城,肯定会有不少人想到残暴的秦始皇,以为长城是秦始皇下令建造的。
实际上,长城的渊源能够追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各国纷纷在不同地点修建长城,但是这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下令连接和修缮长城,这才有了“万里长城”之称。
长城为什么叫长城?当然是因为它很长。
长城东起辽宁虎山,经过辽宁、河北、天津、北京等十个省,终点在甘肃嘉峪关,全长八千八百五十二千米,历代长城总长度约为二万千米,多么壮观!长城不仅很长,它的结构也大有学问。
究竟是怎样的建筑方法与结构让它屹立千年而不倒呢?长城有青砖砌墙、石砌墙、砖石混合堆砌等等。
长城上还有许许多多烽火台,使信息能够传递;还有许许多多的城堡和关城,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
关于长城,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孟姜女是秦朝一个善良美丽的女子,与丈夫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可好景不长,婚后不久,丈夫就被抓去建长城。
工地上又苦又累,还不给饭吃,丈夫被活活累死了。
孟姜女跋山涉水到长城寻夫,听闻噩耗,伤心欲绝,在长城脚下痛哭,三天三夜都没有停止,把长城都哭倒了,孟姜女最后投海而亡。
从此,山海关就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地方!长城不仅仅是一座建筑,还是劳动人民的血汗,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寻找身边的文化遗产作文【篇2】故宫旧称紫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大小宫殿70多座,屋宇大约有九千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为一长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
建筑气势宏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一进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为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文化遗产在我身边作文450字

文化遗产在我身边作文450字《文化遗产在我身边》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其实文化遗产就在我们身边呢!
就说咱们家乡的那座古老的寺庙吧,它已经有好多年的历史啦。
每次走进那扇红色的大门,我都觉得特别神奇。
寺庙里的那些佛像,雕刻得可精美了,它们的表情好像在跟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还有过年的时候,奶奶会剪出漂亮的窗花。
那一张张红红的纸,在奶奶的巧手下,一会儿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有可爱的小兔子,有鲜艳的花朵。
奶奶说这剪纸的手艺可是从她的奶奶那里传下来的,这也是文化遗产哟!
我家附近的那条老街,石板路都被人们走得光溜溜的。
街道两旁的老房子,虽然有些破旧,但却有着独特的韵味。
听爷爷讲,以前这条街可热闹了,卖啥的都有。
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过去的岁月,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它们一直流传下去。
《文化遗产在我身边》作文二
嘿,小伙伴们!文化遗产可不光在书本里,就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比如说端午节,妈妈会包好多粽子。
那翠绿的粽叶,白白的糯米,再加上甜甜的红枣,煮出来的粽子可香啦!妈妈说,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这是咱们的传统习俗,也是文化遗产。
还有咱们去逛庙会的时候,能看到好多好玩的东西。
有捏面人的叔叔,能把彩色的面团变成孙悟空、猪八戒,可逼真啦!还有画糖画
的爷爷,用勺子舀上糖浆,几下就能画出一只漂亮的蝴蝶。
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
再想想看,咱们语文课上学的古诗,不也是文化遗产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读起来多顺口呀!
文化遗产就在我们身边,陪伴着我们长大,我们可一定要珍惜它们呀!。
身边的文化遗产教学反思简短

《身边的文化遗产》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与目标《身边的文化遗产》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认识和保护意识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提高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培养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目标包括:1. 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价值和意义。
2. 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身边的文化遗产信息。
3. 提高实地考察和模拟申遗的能力。
4. 培养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文化遗产的定义、价值和意义,引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
2. 搜集与整理:学生分组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历史建筑、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
然后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于后续分析。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对搜集到的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析,探讨其价值、现状和保护措施。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各组的发现和观点。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身边的文化遗产遗址或博物馆,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5. 模拟申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模拟申遗。
各组需准备申报材料,包括项目介绍、价值评估、保护措施等,并制作PPT进行汇报。
6. 总结与反思: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撰写学习反思,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三、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的反思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文化遗产的概念、价值、意义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
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和讨论,学生对身边的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较低,对一些基本概念和价值观念掌握不牢。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文化遗产基本知识的讲解和普及,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过程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分组合作、实地考察、模拟申遗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实地考察和模拟申遗的参与度不高,表现出一定的消极情绪。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身边的文化遗产》评课稿

《身边的文化遗产》评课稿摘要:1.引言:介绍《身边的文化遗产》课程的重要性和价值2.课程内容:概述课程涉及的文化遗产领域和主题3.教学方法:介绍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4.课程效果:分析课程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效果5.总结:对《身边的文化遗产》课程进行总体评价正文:《身边的文化遗产》评课稿1.引言《身边的文化遗产》作为一门以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认识并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文化遗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更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
因此,这门课程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课程内容《身边的文化遗产》课程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建筑、艺术、民俗、传统技艺等。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多个主题,如古代建筑、传统绘画、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这些主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文化遗产,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3.教学方法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
课堂讲授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实地考察则让学生亲身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小组讨论则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性和兴趣。
4.课程效果通过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课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首先,学生对我国的文化遗产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其次,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方法,为今后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最后,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5.总结综上所述,《身边的文化遗产》课程是一门富有教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课程。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教学方法有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具有显著效果。
文化遗产在我身边作文400字

文化遗产在我身边作文400字文化遗产,就藏在我身边。
你知道吗?我家附近那条老巷子,别看它不起眼,里面可藏了
不少宝贝呢!有次我路过,看到个老爷爷在那儿磨剪刀,那手艺,
绝了!
上次去茶馆,不只是为了喝茶,还为了听那几位老茶客摆龙门阵。
他们聊起以前的故事,那脸上的表情,就像回到了过去。
啊,还有那次看舞狮,简直了!那狮子跳得老高了,眼睛还会眨,吓得旁边的小朋友直往大人怀里钻。
那天去逛街,没想到还能遇到剪纸艺人在摆摊。
他手里那把剪
刀就跟有魔法似的,咔嚓咔嚓几下,就剪出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鸟。
最近还发现了个小戏院,每周都有戏曲表演。
虽然我不太懂,
但看那演员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透着那么一股子韵味。
就这样,我才发现原来这么多文化遗产就在我身边,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吗?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吧。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2、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三、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
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6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四、寻找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孟子”,了解了古代神话故事《女娲造人》,欣赏了古代建筑“赵州桥”,观赏了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
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化像一个巨大的宝库。
它就在我们身边,并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主要有陶瓷、烟花、剪纸、戏曲、湘绣、古诗词、中国古代神话、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态。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五、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华祖神
六、怎样保护文化遗产
1、首先从自己做起,爱护它宣传它发扬它,做好承接与传承的桥梁。
2、让人们明白遗产是底蕴、是自、是民族的根基,没有遗传就没有民族就没有国家。
只有传统的传承的才是民族的。
3、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它,同破坏它的人进行坚持坚决的抗争。
4、开办遗产文化学习、讲座、竞赛等灵活积极的活动。
让人们耳濡目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存在的必要性。
5、必须以法律的形式条文进行规范和监督,维护重奖,破坏严惩。
七、课堂练习
1、为使更多人知晓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以为采用哪些活动形式更能增强这些活动效果?
明确:观看专题片、主题黑板报、召开主题班会、印发资料、开展社会调查。
2、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打算为保护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些什么?
明确:①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②向周边的人们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③向当地政府部门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方案等。
3、参加完系列活动,你有何感想?
明确: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要自觉养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锻炼和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等。
4、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明确:①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
②寓意:连年有鱼(年年有鱼或喜庆有鱼,'余'字亦可)。
5、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落伍了,没必要发扬光大。
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
示例1: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可取。
剪纸是民族艺术,是中华瑰宝。
它经历漫长的岁月发展到今天就说明了这一点。
示例2:我认为这种说法可取。
剪纸太古老了,已经跟不上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很难融入新时代审美的因素,没必要发扬光大。
6、在潍坊国际风筝会志愿者活动中,你参与文字编辑工作。
请阅读下面的二则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1: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在鲁山(潍坊境内)'斫木为鸢,三年而成'。
到了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已有30多年,商贾云集,生意兴隆。
材料2: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先用竹精巧地扎成骨架,再把纸、绢、绸等细心地糊到骨架上,然后独具匠心地绘制出色彩艳丽的图案。
潍坊风筝融入了潍县木板年画技法和宫廷风筝庄重典雅的风格后,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和创新使潍坊风筝既有娱乐、运动方面的实用性,又有造型、绘画方面的艺术性。
请结合'材料1''材料2'简要概括潍坊风筝的三个特点。
不超过20字。
明确:①历史悠久;②工艺精湛;③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
课堂小结
中华文明亘古绵延,一脉相承。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华夏民众用辛勤的劳动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2017年6月10日为中国第12个“文化遗产日”。
通过发现、了解、学习、传承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文明,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激励每个人前进的精神力量。
习作例文1:我与文化遗产
说起文化遗产,首先想到的是举世文明的中国万里长城。
书中讲到:两千多年前,一条土石身躯的巨龙在中华大地飞起。
它跨崇山、穿草原、过沙漠、经绝壁,起伏盘旋、奔腾飞舞,纵横十万里,它就是长城。
就是因为它历史悠久、工程宏伟,所以早在几百年前就被列入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才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
我从小出生在北方,到过长城,经常发现一些年轻人不讲文明,学着孙悟空样子在墙上写着'XXX,到此一游'......文字,而我却没有这样,只是把口香糖扔进一段路与另一段路中间的小窄沟里。
可当我抬头正要走的时侯,外国朋友看见,连连摇头说:NO,NO!这时我惭愧的无地自容,也终于知道这样做是错的(以前还以为是对的)。
这时刚才说:NO,NO!外国朋友再看到古老、雄伟、美丽的长城时,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连声称赞道:very beautiful!
在回去的路上,我既高兴又感到惭愧,高兴的是为我们拥有这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长城而感到无比自豪。
惭愧的是古人和外国人都能做珍惜和爱护我们的遗产,而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却不知道珍惜和爱护我们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相反去破坏它们,使祖先遗留下来的遗产越来越少了。
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爱护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没有遭到破坏的世界文化遗。
等到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召开时,外国朋友再看到我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和连声称道。
这时,你的行为不仅是代表你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所以让现代的年轻人携起手来,做新社会的一名文明人。
习作例文2:无形的遗产--吆喝
回首上世纪的古老北京,当时盛行着一种不朽的街头文化--吆喝。
它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吆喝声越来越多的被取而代之……辉煌历史吆喝即大声喊叫,卖东西吆喝着卖,则古已有之。
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就'鼓刀扬声';宋时开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明代的北京有吆喝着卖花的,阳春三月桃花初放,满街唱卖,其声艳羡;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岁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绘声绘色了。
悄然消逝解放后,国家经济得以改善,农民也都安居乐业,真是'百废俱兴'啊!可随时而来的文化大革命疯狂般席卷社会各个领域,不仅刚兴办起来的工商业遭到了严重损失;还间接的破坏了许多无形的遗产--吆喝。
天灾人祸啊!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啊!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从此中国走上了科技时代,吆喝声业越来越被各种形形色色的广告词所取而代之。
顿时,吆喝声'求救',中国告急,世界文化遗产告急!刹那间人们才醒悟:无形的遗产的重要,吆喝声更是何等的珍贵啊!引以为戒面对已经失去的,不要伤心,要保存实力;面对现实存在的,不要高兴,要团结协作。
失去的已是不复存在,但也不意味着所有的都将失去,生活从此不再进行。
不,不,我们不能这样消极处事。
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面对现已存在的遗产。
要想保护和永久的继承着无形的遗产则需我们勤奋刻苦,早日成才。
同学们行动起来,让我们引以为戒,让那无形的遗产--'吆喝'变成你永久的动力,催促以及提醒我们不要破坏第二个'无形的遗产--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