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
近因效应: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 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 感知过程
• 观察
选择
组织 解释 反应
•感觉
•环
•味觉
•境
•嗅觉
•刺
•听觉
•激
•视觉
•触觉
PPT文档演模板
•外部因素 •大小 •强度 •对比
•活动程度 •重复程度
•新颖性 •熟悉性
•内部因素 •学习 •刺激 •个性
•对象—背景
•对
•人
•连续性 •封闭性 •接近性
☺ 需要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是客观需求(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反 映。
☺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 指向性
☺ 多样性
☺ 层次性
☺ 潜在性
☺ 可变性
PPT文档演模板
☺ 社会制约性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需要与行动
☺ 动机 原意是引起某种行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 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 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 动机。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在管理中的运用:
员工绩效评估: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往往出现不公平现 象。
印象管理:招聘面试中特别明显。
PPT文档演模板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简介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个体心理研究个体内在思想、情绪、动机等心理过程,而个体行为则关注个体的外部行为表现。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个体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的构成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内在的思维、情绪、动机和认知等心理过程。
个体心理的构成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情绪情绪是个体心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情感反应和情绪体验。
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类。
积极情绪如快乐、满足等可以提升个体的积极心态,而消极情绪如愤怒、焦虑等则可能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动机动机是个体行为的驱动力,它可以激发个体的行动和行为目标。
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类。
内在动机源于个体内部的需要和欲望,而外在动机则来自于外界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个体的动机程度和效果会影响其行为的发展和表现。
认知认知是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理解和处理过程。
认知能力能够影响个体对于信息的理解和反应,从而影响其行为表现。
个体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与个体进行逻辑推理、语言理解、学习记忆等方面的能力密切相关。
个体行为的表现个体行为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外在展现。
个体行为包括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个体根据自身心理的内在驱动主动采取的行动。
个体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等。
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个体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和表达的一种行为形式。
言语行为可以通过语言的选择、语速、语调等方面表达个体内在的思想、情感和意图。
言语行为常常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是个体通过非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和表达的一种行为形式。
非言语行为可以包括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
非言语行为可以传递更加准确和细腻的信息,有时甚至能够表达出口头语言无法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主动行为是个体基于个体心理的内在需求和动机主动采取的行动。
第二讲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动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动机水平不仅因人而异,同一个个体 的动机还因时而异
Page 21
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三类行为 目标导向行为 目标行为 间接行为
需要一定产生 动机吗?
动机一定导致 行为吗?
刺激
需要
意向
愿望 驱动力
动机
行为
一种主观状态 需要多种多样 需要有时空变化 需要结构
Page 14
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奥德费的ERG理论
二、需求、动机与行为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自我实现 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 求知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需成 要长 性
缺 要失 性 需
安全需要
Page 16
生理需要
主要观点
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 , 即需要是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
评价 与奖励
Page 4
个体行为的心理学基础
个 体 行 为 的 心 理 学 基 础
Page 5
理个 因性 的 素心
心理倾向
心理特征
需要、动机、 态度、兴趣、 理想、信念
能力、气质、 性格
社 因会 素心 理
社会知觉
价值观 角色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2.1
2.2 2.3
关于人的理论
需要、动机与行为 价值观与动机各种各样 动机强度 动机方向性 动机的坚持性 个 体 行 为 模 式
Page 22
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 行为 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 推动 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 甚至错误的行为 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部积极 的行为所掩盖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知觉) - 副本

•
•
归因理论的有趣发现——
a.基本归因错误: 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 还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 素的影响。
b.自我服务偏见: 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 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二、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1.第一印象作用 第一印象往往使认知者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对方。 2.晕轮效应 对象的某种特点或某种性质在认知者看来非常突出,以至 于掩盖了对其他特点和性质的认识,这种特点或性质便起 到了一种光环效应。 3.优先效应与近因效应 前者指首先形成的认知印象对认知者产生的影响较大;后 者指最后形成的认知印象对认知者产生的影响较大。 4.定型效应 认知者对各种人形成的固定印象。
•
•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为什么不同的个体看到相同的事物却产生不同的知 觉?很多因素影响到知觉的形成,有时是知觉的歪 曲。
1.知觉者 • 当个体看到一个目标物并试图对他所看到的东西进 行解释时,这种解释受到了知觉者个人特点的明显 影响。 • 影响知觉方面最相关的个人因素:兴趣爱好,需要, 动机,过去经验,态度和期望,等等。
第二节 知觉及影响知觉的因素
一、知觉的重要性 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感官和经验的作用,把关于 某一事物的多种属性联合起来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外 部整体映象,这就是知觉。 一个人的知觉与客观现实可能差距很大。知觉对于组 织行为的研究十分重要,因为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 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
•
一、归因理论 对人知觉不同于对无生命客体,如:桌椅、机器、建 筑物的知觉。无生命的物体没有信仰、动机和意愿, 而人类却有。当我们观察人时,总是试图对为什么他 以某种方式行动进行解释。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知觉

2.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
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
整体的过程。
十一口 吉
(2)选择性
人总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事物当成
知觉的对象,其他部分当成背景,有选择地知觉
外界事物的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
选择性注意:
由于感官的处理能力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在众多
情却是轻松的。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周久耕--南京江宁区房产局长
(一)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2、需要和动机
符合认知者动机,能满足其需要的事物往
往成为认知对象与注意中心。
打油诗
秀才:“大雪纷纷落地。”
官员:“此乃皇家瑞气。”
财主:“再下三年何妨?”
乞丐:“放你娘的狗屁!”
附:经典误会
时,作用于运动分析器所产生的头部、四肢、 言语器官和眼球运动的感觉。
(2)内部感觉-平衡觉
平衡觉,也称静觉。由身体的重力方向和运动
速度变化所引起的感觉。如超重、失重 眩晕 等。
体验“飞”
失重
神舟号
(2)内部感觉-内脏觉
内脏觉是内脏各器官的异常变化作
用于内脏分析器所产生的饱胀、饥
饿、恶心、呕吐、便意、头痛等感
蒙山蜂人--王玉山
上身蜜蜂重量达 40公斤,约37万 只蜜蜂上身。被 称为“世界第一 养蜂奇人 ” 。 品牌:蒙山蜂人
视(色)觉异常
有些人视觉异常,分辨颜色有困难。可分为:
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 色觉异常大多数是由遗传造成的。
男:外祖父色盲 女:外祖父色盲+父亲色盲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根据已往经验或先入为主印象来判断事物属性。
01
运用:看待别人,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自身又要注意要给工作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02
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个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化为整体行为特征。
03
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及袈裟”
04
启示:对人事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防止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
支配原因稳定性
内在的
外在的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 气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何种意义的解释。因此,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
不同的需要结构产生不同的动机结构: 动机强度的不同,形成优势动机和辅助动机。 优势动机引发行为。 事实上,人的行为受优势动机支配,辅助动机影响。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动机起作用。 行为分为三类: 目标导向行为: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 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 这两者往往由优势动机引发。 间接行为:为将来满足需要做准备的行为。
指人们在同一时刻总对少数刺激知觉得格外清楚(对象),而对其余的刺激知觉得比较模糊(背景)。背景和对象在一定环境下可以转换。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组织行为 学—
引例
人和人就是不一样
分析个体的人在社会和组织环境中形成的心理行为系统, 包括个体的感知、价值观、人格结构、思想情感、行为 规律等,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意义。
第一节
个体感知
所谓感知,就是个体通过其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和认识,包 所谓感知,就是个体通过其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和认识,包 感知 括了所有通过感官产生的感知事物的心理过程。 感知心理过程主要分为感觉过程和认知过程。
韦纳模式
人们将自己的成功与市白龟因哪种因素,对其情 绪和工作积极性的影响颇大。
归 内因 因 因素 因素 能 力 积 极 性 力 因 能 力 情 绪 自 力 影 响 成 功 失 败 能 力 内
第一节
二、认知
个体感知
3、社会认知
(4)社会认知失真的主要原因:
A第一印象作用 B光环效应 C优先效应与近因效应 D定型作用(成见) E行为者—观察者效应 行为者— F自我粉饰性偏见
满足 个体需要 紧张 计划 现实检验 不满足 新需要
第二节
二、自我
个体心理系统
2、自我心理过程的内容
(1)自我识别 (2)自我自觉 (3)自我评价 (4)自我认同
第二节
二、超我
个体心理系统
1、超我心理过程的本质与构成
超我是社会价值与社会要求在人格系统中内化了 超我是社会价值与社会要求在人格系统中内化了 的心理过程。 超我的结构:
理想 超我 良心 道德原则 惩抑罪恶邪念 理想原则 追求至善至美
第二节
二、超我
个体心理系统
2、超我心理过程的超越原则
(1)超越快乐原则 (2)超越现实原则 (3)超越历史 (4)超越有限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_[全文]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_[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68b94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6.png)
组织行为学吉林大学商学院刘昀教授jlu9></a>0755@1633></a>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63第一节个体感知第二节个体心理系统第三节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个体感知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般按刺激的来源分类外部感觉:眼、耳、鼻、舌、皮肤(触、痛、冷、温觉)内部感觉:运动、平衡、机体觉(内脏觉--饿、胀、渴、窒息、恶心、性、疼痛)感受性及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衡量,二者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各种感觉都能属发生适应的现象,但只有痛觉不能适应。
明(光)适应:暗--明;暗适应:明--暗温度适应:冷水浴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视觉暂留余音绕梁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联觉:一种刺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其它感觉的现象。
暖色调-红冷色调-蓝月光如水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视觉适宜刺激380-780纳米电磁波(光波)紫外线:小于380纳米红外线:大于780纳米看不见颜色视觉有些人视觉异常,分辨颜色有困难。
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色觉异常大多数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外祖父色盲女:外祖父色盲+父亲色盲色盲测试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听觉适宜刺激20-20000赫兹空气振动(声波次声波:小于20赫兹超声波:大于20000赫兹嗅觉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味觉适宜刺激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皮肤感觉触、痛、冷、温觉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同一物体,不同的人的感觉是相同的,但知觉却会有差别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魏萍
wp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 关于人的理论 第二节 价值观与行为 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 第四节 态度与行为 第五节 个性与行为 第六节 能力与行为
wp
第一节 关于人的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
经济人假设—X理论
多数人天生懒惰,尽可能逃避工作 多数人无雄心大志,不愿承担责任 多数人工作是为了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为取得经济报酬
类型
对他人的知觉 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自我知觉 角色知觉(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
wp
社会知觉偏见
首因效应
指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它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次发生的知觉
晕轮效应
指通过获得知觉对象的某一特征的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知觉对象整体特征的认知活 动(以偏概全或以点带面)
办事稳妥可靠,感情深沉持久。但是遇事往往犹豫不决,缺乏信心,多疑、孤僻、拘谨、自卑。
wp
性格: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气质反映自然属性,性格反映社会属性 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气质与性格相互影响
性格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指对待和处理社会关系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指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的性格特 征
性格类型—荣格的向性说
wp 内向型性格 外向型性格
特质名称
1、乐群性 2、聪慧性 3、稳定性 4、好强性 5、兴奋性 6、有恒性 7、敢为性 8、敏感性 9、怀疑性 10、幻想性 11、世故性 12、忧虑性 13、实验性 14、独立性 15、控制性 16、紧张性
降低不协调的愿望由3个因素决定 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不协调所带来的补偿:如奖赏
wp
个体可能采取的降低不协调感的方法 改变行为 认为这种不协调的行为毕竟不太重要 改变态度 寻找其它因素来平衡不协调因素
举例:吸烟与健康的不协调 改变行为:停止吸烟 认为这种不协调的行为毕竟不太重要:我周围的很多人都吸烟,他 们也没什么事 改变态度:吸烟并不有害健康,相反有时它还可以提神,让人头脑 清醒,反应敏捷 寻找其它因素来平衡不协调因素:我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体质, 吸烟对我就不足以造成危害了
社会人假设
人是受社会需要所激励的,人们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追求集体归宿感 非正式组织通过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很大
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
一般人天性勤奋,如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 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承担责任,还会主动寻求责任 人群中蕴藏着想象力、智谋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近因效应
指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影响
对比效应
指知觉过程中,对人的评价不是孤立的,会与最近接触的其他人的表现作比较而得出
投射
指以己度人,以自己的想法去猜测别人,以为别人也会有同样想法
定型效应
指人们对某知觉对象形成固定印象,对其以后的认知产生影响
富于创造精神。但是他们情绪多变,富于幻想,生活散漫,缺乏忍耐力和毅力。
(二) 黏液质又称安静型
◆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又难于转移以及善于忍耐等。 ——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坚定顽强,沉着踏实耐心谨慎,自信心足,自制力强,善于克制忍让,
生活有规律,心境平和,但是却沉默少语,不够灵活,固执拘谨,因循守旧。
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特征 对劳动、学习和工作的态度特征 对物品的态度特征 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情绪强度 情绪稳定性 情绪活动时间 主导心境
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调节,实现预定目标的特征
行为目的性特征 自我控制特征 面对紧急或困难情境时的特征
wp
罗可齐的价值观分类
终极价值观
指的是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人一生中希望实 现的最根本的目标
工具价值观
指人喜欢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wp
终极价值观
舒适的生活 振奋的生活 成就感 世界和平 美丽的世界 平等 家庭安全 自由 快乐 幸福 内在和谐 成熟的爱 国家安全 救世 自尊 社会承认 真挚的友谊 睿智
wp
归因理论
何谓归因
将观察到的行为归咎于某种原因的过程,称之为归因
凯利的归因理论
分析行为的产生究竟是内因引起还是外因引起 判断内外因的标准有三个
一贯性:不同的时间里个体是否表现出相同的行为 一致性:其他人面对同样情境时是否有相同的行为 差异性: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为
孟子
人性本善 仁义礼智------圣人境界
荀子
人性本恶 人性充满懒惰(经济人假设)
杨朱
人对四种事物的追求:寿、名、位、货
诸葛亮“知人之道”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千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复杂人假设
体现权变思想的人性观 人是千差万别的,不同人、同一个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动机和需要 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同一种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
wp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会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wp
生理需要
包括衣食住行的基本身体需要
wp
安全需要
wp
员工工作态度的类型与测量
工作态度的类型
工作满意度:
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工作本身 薪酬和晋升 上级管理 同事 工作条件
工作投入度
个体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工作绩效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组织承诺
员工认同组织及其目标,并愿意持续参与其中并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程度
wp
个体行为
wp
凯利的归因模型
差异性 一致性 一贯性
高 外因
低 内因
高 外因
低 内因
高 内因
低
外因
维纳的归因理论 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还是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 难度、运气; 这四种因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内部、外部)、稳定性、可控性
归因的三种维度与归因类别
归因 类别
能力 努力 工作难度
人格的构成:气质与性格
气质
气质的含义
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指一个人心理活动 过程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稳定性和指向性等。
速度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的敏捷性以及情感发生的快慢等 稳定性指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 强度指情绪和情感的强弱程度、意志力的强弱程度等 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还是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wp
工具价值观
雄心勃勃 襟怀开放
能干 欢乐 清洁 勇敢 宽容 助人为乐 正直 富于想象 独立 智慧 逻辑性 博爱 顺从 礼貌 负责 自我控制
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
组织目标、愿景和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员工和群 体的价值观,重视价值观引导
致力建设组织文化,建立员工和公众共同认可的价 值观体系
与时俱进地发展价值观
态度的一致性
一般结论
人们总是寻求态度之间的一致性以及态度与行为 之间的一致性;当出现不一致时,个体会采取措 施以回到态度与行为重新一致的平衡状态。要做 到这一点,要么改变态度,要么改变行为,或者 为这种不一致找一种合适理由。
wp
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指个体可能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者他 的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不和谐,个体将试图减少这种不和谐 (不协调),以化解不舒适状态。
工作态度的测量
调查 专业测量法
wp
第五节 人格与行为
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是个体所有反应方式 以及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
成人的人格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促成,同时受到 情境因素的影响
人格特点
整体性和层次性 独特性和一般性 稳定性和可变性
wp
兴趣爱好 需要与动机
个性 知识与经验
客观因素(来自知觉对象) 形状 强度
动态与静态 重复频率 新颖性 熟悉度等
知觉
wp
情境因素(对比、适应) 工作情境 社会情境 时间
接近律 相似律 闭锁律 连续律
wp
知觉归类规律
社会知觉
含义
指对人、群体、社会组织的知觉,即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最大利润价值观 委托管理价值观 生活质量价值观
wp
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
感觉与知觉
感觉指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 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指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 体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但知觉的形成是有选择的
wp
原因源
内部 ∨
外部
∨ ∨
归因维度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
∨ ∨
可控性
可控
不可控
∨
∨
∨
运气
∨
∨
∨
wp
第四节 态度与行为
态度的内涵
态度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 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态度的成分构成
认知成分: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成分:对事物的喜恶 意向成分:行为倾向
wp
(三) 胆汁质又称兴奋型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以及心境变换剧烈等 ——具有这种气质的人,精力旺盛,行动迅速,易于激动,直率,进取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