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装配工艺课程设计
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了满足社会对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以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汽车制造与装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汽车制造企业、汽车改装企业、汽车维修企业等领域从事汽车制造、装配、调试、检测、维修等方面的工作,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1)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等。
(2)自然科学类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等。
(3)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军事理论、创新创业等。
2.专业基础课程(1)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等。
(2)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学、金属材料性能、热处理工艺等。
(3)汽车原理与结构: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底盘原理、汽车电气设备等。
(4)汽车制造工艺: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装配技术、汽车焊接技术等。
3.专业核心课程(1)汽车装配技术:汽车装配工艺、汽车装配设备、汽车装配质量控制等。
(2)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维修工艺、汽车故障诊断等。
(3)汽车制造企业管理:汽车制造企业运作模式、汽车生产流程管理、汽车质量管理等。
(4)汽车造型与设计:汽车造型设计原理、汽车结构设计、汽车外观设计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与交流等教学方法。
(2)实践教学:采用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1)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课程等。
(2)传统教育技术手段:教材、教案、黑板、实物等。
五、课程考核与评价1.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机械装配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装配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机械装配技术是机械制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机械制造企业输送合格技能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
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装配技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通过基础课程设计的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机械装配技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本设计旨在通过机械装配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对机械装配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动手实践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机械装配技能和综合能力,具体目标包括:1.学习掌握机械装配技术相关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2.使用机械装配工具进行装配操作;3.掌握机械零件加工方法和加工精度要求;4.学会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机械装配设计;5.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学–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机械工艺学基础–机械零件的测量与检验–机械制图基础2.机械装配技术–机械零件的规格和尺寸–机械装配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机械装配技术概述3.机械装配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基础及其运用–机械装配设计实例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1.通过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3.通过小组协作、大班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课程实例或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5.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参与度、实验报告等作业的评价,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考查,具体包括:1.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掌握能力进行考查;2.实验操作: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考查;3.课堂问答:对学生对理论及实践细节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4.课堂小组讨论: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行考查。
汽车设计与制造教学大纲

汽车设计与制造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汽车设计与制造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分:_____总学时:_____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汽车设计与制造的全面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汽车设计与制造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流程,掌握汽车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工艺以及整车装配的技术要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今后从事汽车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熟悉汽车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汽车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设计流程。
2、掌握汽车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方法和计算分析,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等。
3、学习汽车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铸造、锻造、冲压、焊接、涂装等。
4、培养学生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和制造技术解决汽车设计与制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汽车设计概论1、汽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了解汽车的诞生和发展历程,掌握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如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
2、汽车的分类和性能指标熟悉汽车的分类方法,掌握汽车的主要性能指标,如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等。
3、汽车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流程理解汽车设计的基本要求,包括使用要求、法规要求、经济要求等,掌握汽车设计的一般流程,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再到样车试制和试验。
(二)汽车发动机设计1、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总体结构熟悉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包括四冲程和二冲程发动机,了解发动机的总体结构和主要零部件的功能。
2、发动机主要零部件的设计掌握气缸体、气缸盖、活塞、连杆、曲轴等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方法。
3、发动机的性能参数设计学会确定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如排量、功率、扭矩、转速等,并进行性能优化。
(三)汽车底盘设计1、底盘的组成和总体布置了解汽车底盘的组成部分,包括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掌握底盘的总体布置原则和方法。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课程简介1》

?汽车车身制造技术?课程简介温馨提示:课程简介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特色、课程解决方案等。
其中,课程定位分析了本行业的现状及人才岗位需求,课程设计表达了本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特色突出了本课程较以往课程的优势等等。
课程定位1、汽车行业需求分析汽车工业作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工业水平反映,在国家开展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2021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大国,2021至2021年全国汽车产量均到达2021万辆以上。
同时汽车产业出现许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面临着自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开展趋势,汽车产业迈入了转型升级关键期。
在汽车行业“新四化〞转型升级背景下,汽车生产工厂“数字化〞升级过程中,自动化生产线越来越多,对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领域人才需求出现了新变化,由中汽人研究部发布的?2021汽车产业技能人员开展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高技能人才占比逐年提升,作为实现汽车强国梦想的重要保障,汽车行业技能人才当下仍然面临着人才总量缺乏,特别是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的问题。
汽车转型升级背景下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领域技术型岗位群对应的技术条件变化情况〔工艺、设备、材料等〕及劳动组织发生了变化,企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评价及人才培养也发生了变化。
2、区域汽车产业开展现状我校地处的龙泉驿区是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法生态园、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试验基地三大国家级产业平台所在地,成为四川省与成都市规划开展汽车产业的“主战场〞和国家级天府新区布局打造以汽车研发制造为重点的主体功能区和高端制造产业基地,已聚集一汽-群众、东风神龙、沃尔沃、吉利领克等11家整车制造企业和博世、李尔等300余家零部件企业,以及信通院、西门子、威马汽车等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龙头企业,形成涵盖全系车型和全链协同开展的汽车产业生态圈及整车产能240万台的产业集群,是全国第六大汽车产业基地。
2021年实现整车产量万辆,占全省90%、全市95%,汽车制造业产值亿元,区域经济总量连续8年位居全省县〔区〕域经济首位,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区第27位、218家国家级经开区第18位,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县域经济开展模范区等称号。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乘用车普通锥齿轮差速器及半浮式半轴设计说明书

雨燕1.3L乘用车普通锥齿轮差速器及半浮式半轴设计说明书摘要:普通的对称式圆锥齿轮差速器由差速器左右壳,两个半轴齿轮,四个行星齿轮,行星齿轮轴,半轴齿轮垫片及行星齿轮垫片等组成。
由于其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平稳可靠、质量较小、制造方便、用于公路汽车上也很可靠等优点,故广泛用于各类车辆上。
本文参照传统差速器的设计方法进行了雨燕1.3L乘用汽车差速器的设计。
本文首先根据经验公式,然后参考圆锥行星齿轮差速器的结构尺寸,确定出差速器齿轮的主要设计参数;最后对差速器齿轮的强度进行计算和校核。
本文是采用普通圆锥齿轮差速器作为雨燕1.3L乘用汽车的差速器进行设计的。
半浮式半轴以靠近外端的轴颈直接支承在置于桥壳外端内孔中的轴承上,而端部则以具有锥面的轴颈及键与车轮毂相固定,或以突缘直接与车轮轮盘及制动鼓相联接,因此,半浮式半轴除传递转矩外,还要承受车轮传来的垂向力、纵向力(驱动力或制动力)及侧向力所引起的弯矩。
可见,半浮式半轴承受的载荷复杂,但它具有结构简单、质量小、尺寸紧凑、造价低廉等优点。
用吞质量较小、使用条件较好、承载负荷也不大的轿车和轻型载货汽车。
雨燕1.3L小型乘用车的结构紧凑,整备质量小,适合选用半浮式半轴。
关键字:对称式、锥齿轮、差速器、行星齿轮、半浮式半轴引言:根据汽车行驶运动学的要求和实际的车轮、道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表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左右车轮在同一时间内所滚过的行程往往是有差别的。
例如,转弯时外侧车轮的行程总要比内侧的长。
另外,即使汽车作直线行驶,也会由于左右车轮在同一时间内所滚过的路面垂向波形的不同,或由于左右车轮轮胎气压、轮胎负荷、胎面磨损程度的不同以及制造误差等因互引起左右车轮外径不同或滚动半径不相等而要求车轮行程不等。
在左右车轮行程不等的情况下,如果采用一根整体的驱动车轮轴将动力传给左右车轮,则会由于左右驱动车轮的转速虽相等而行程却又不同的这一运动学上的矛盾,引起某一红运车轮产生滑移。
《汽车构造》课程标准

《汽车构造》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主干专业课程。
本课程汉族要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结构和原理的认识,《汽车构造》课程在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所有汽车专业课的基础课程,也是衔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纽带。
课程是以国产常用汽车的基本结构为主要对象,结合常见车型的新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讲授。
针对本专业的特点,着重阐明常用汽车各总成和零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各种间隙的作用,并对典型结构进行适当的结构分析;使学生牢固掌握常用国产汽车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各系统、零部件的支承、定位、润滑、密封、调整部位和相互装配关系;了解先进的新结构和工作原理;授予学生汽车构造规律性的知识,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分析能力,对结构不断更新的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参加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通过各教学情景的实施,使学生获得汽车的基本结构、原理、维护方面的系统知识,培养学生在“汽车检护”领域内的核心职业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维护方法,同时会使用检测仪器对汽车进行故障检测、诊断和排除,具备一定的检修基本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1、知识目标1.具有汽车总成体结构知识;2.具有曲柄连杆机构构造知识;3.具有配气机构构造知识;4.具有供给系构造知识;5.具有冷却系构造知识6.具有润滑系构造知识7.具有点火系构造知识8.具有启动系构造知识9.具有传动系的构造知识;10.具有行驶系的构造知识;11.具有转向系的构造知识;12.具有制动系的构造知识。
2、能力目标1.具备安全生产的能力;2.能熟练使用发动机常用的维护、拆装及检测设备;3.能对发动机、底盘主要零部件进行结构和耗损分析;4.初步具备对发动机、底盘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的能力;5.初步具备按维修工艺对发动机、底盘进行维护、装配、调整和性能试验的能力。
《汽车装试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装配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B070318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平台课适用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授课单位:汽车工程系学时:40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张全逾 2010-7-31 学分:2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梅彦利 2011-2-25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 1课程性质与作用《汽车装配技术》课程是汽车类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和把实际问题抽象成理论的桥梁。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汽车总装厂的总装工艺设备及汽车物流的认知能力以及对汽车总装工艺、整车检测线的掌握。
为以后学生进入汽车制造企业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机械设计基础B(一)、机械设计基础B(二)、公差与测量、车辆液压与气动技术、汽车构造A、汽车构造B、汽车电控技术、汽车制造工艺。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毕业实践。
1.2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多元智能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课程设计过程中始终遵循“设计导向”的职教观,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1.3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同时配以实践教学。
在课堂中通过对汽车制造企业的总装车间的主要工艺装备、总装工艺过程及整车检测技术的视频教学,切身体会在汽车制造业的工作环境、任务及主要工艺路线。
使学生对汽车制造工艺过程有个感性的认识;在实践教学中,主要设立汽车总成的分装工艺和主要总成的检验测试的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使理论知识得到升华提高。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获得新技术、新观点、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汽车总装厂的常见技术装备、总装线形式、车间物流、总装厂设计过程;掌握汽车总装工艺过程和整车的检验测试技术;同时使学生有基本的工厂管理和质量管理意识。
为今后学生进入汽车制造企业的工作或进入管理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名称汽车制造工艺学二、课程性质与要求1.本课程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汽车制造工艺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汽车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及其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般汽车制造工艺上的工艺流程设计,具有一定的生产管理能力和初步的创新意识。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汽车工艺学的概述和历史发展。
2.汽车制造工艺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3.汽车零部件及整车生产的工艺流程。
4.汽车工艺装备及新技术的应用。
5.汽车质量控制与管理。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1.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
2.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考勤等)占课程总成绩的40%。
3.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五、教学方法1.以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和实际生产操作演练。
2.以课堂互动为主,学生提出问题与教师讨论解答,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增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3.以信息技术手段为辅助,辅以多媒体、网络、图解等课件展示,增强教学效果。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主教材:《汽车制造工艺学》张胜利、王家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1.《汽车制造流程控制与自动化技术》陈旭著,科学出版社。
2.《现代汽车工艺》龚国忠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3.《汽车制造工程技术》刘爱明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4.《汽车制造工艺优化方法》林樾著,科学出版社。
七、实验项目本课程实验项目包括以下内容:1.汽车制造过程的流程分析与设计实验。
2.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工艺流程实验。
3.汽车装配工艺实验及其优化设计。
4.汽车零部件及整车质量控制实验。
八、课程进度及计划1.第1-2周,课程概述和历史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 年 12 月
河南工学院 工艺文件名称
自制 6770CR 底盘管线 布置作业指导书
工艺文件编号 适 用 范围
141602122 6770CR 系列
共 17 页 第3页
整车图片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签字
日期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签字
日期
编制
校对
(日期) (日期)
余帅辉 2016.12
线束布置要求:1、用 8*240 扎带沿线束钢筋捆扎线束,固 定牢靠,每 300~400mm 要有固定点,扎带头尽量向下,锁 紧凸出齿露出金属镶片外两个齿。剪切平齐,剪切后扎带不 得有尖角。 2、临时固定线束盘放整齐,用 10*400 扎带固定在底盘车身 上,不得有零乱、拖地、踩踏现象。线束插体用透明胶带和 塑料布包裹严实,以起到防水、防尘、防油的效果。
发动机进 气口处 (可参见 图十四)
发动 机进 气口 处
发动机柴油 细滤器处
图十三:发动机上线束布置图(二)
图十四:发动机上线束布置图(三)
线束布置要求:选用 4016-00072 镀胶支架,借助发动机进 线束布置要求:选用 4016-00061 镀锌支架,借助发动机柴 气口旁边的工艺孔,将线束固定牢靠,如图示。要求:发电 油细滤器处的工艺孔,将线束固定牢靠,如图示。要求:发 机线束与传感器线束分开固定,且不得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电机线束与传感器线束分开固定,且不得与其他部件发生干
2、传感器线束插体需固定牢靠,以防车辆运行过程中插体 致性。
出现松动,导致传感器接触不良。具体工艺要求参见《自制 2、将电瓶线盘放整齐,然后用 10*400 扎带将线束临时固定
底盘线束作业指导书》相关内容。
在底盘车身上。
编制
校对
审核
会签
批准
(日期) (日期) (日期) (日期) (日期)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线束布置要求图:十1七、:借搭助铁变线速布箱置上图的(连一接)螺栓,将电瓶搭铁
线束布置要求:1、借助变速箱上的连接螺栓,将电瓶搭铁 线固定牢固,保证接触良好;此处固定螺栓时不得使用锯齿
线固定牢固,保证接触良好;此处固定螺栓时不得使用锯齿 垫圈,以免因发动机频繁震动使螺栓松脱,导致线束接触不
垫圈,以免因发动机频繁震动使螺栓松脱,导致线束接触不 良,不能起到导电作用。
共 17 页 第6页
储气筒 支架
镀胶支架 与橡胶耐 油线卡
图五:仓体封板过孔处
图六:左后减震器处
线束布置要求:1、在仓体封板过孔处,用胶圈或波纹管对 线束进行保护,以防止线束与仓体封板直接接触,摩擦破损; 胶圈或波纹管要固定牢靠,并涂仓体密封胶,如图示。
线束布置要求:1、左后减震器处,在储气筒支架上焊接镀 胶支架,用耐油橡胶线卡将线束固定在镀胶支架上,使线束 避开减震器。线束与减震器之间的距离不小于 20mm。如图 示。
发电机处
图十五:发动机上线束布置图(四)
起动机线束 固定点
线束布置要求:1、发动机水泵处:选用 4016-00039 镀胶支
架,借助发动机水泵处工艺孔,将线束固定牢靠,如图示。
2、发电机处:选用 4016-00061 镀胶支架,借助发电机处工
图十六:起动机线束
艺孔,将线束固定牢靠,如图示。要求:发电机线束与传感 器线束分开固定,且不得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3、发电机线束端头与电机接线柱试连接后,确定长度,在 此基础上再增加线束活动余量 30-50mm。 4、发电机线束不得和搭铁线束捆扎在一起。
共 17 页 第5页
临时固定 线束及插 体
过棱角处加波 纹管保护
图三:仓体前封板前
图四:仓体上方
线束布置要求:1、临时固定线束需捆扎整齐,固定牢靠, 不得出现零乱、拖地的现象; 2、插体需用塑料布和透明胶带包扎,以起到防水、防尘、 防油的效果; 3、线束过横梁(支架或棱边)处,需加胶垫或波纹管保护, 以免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线束受到磨损。
141602122 6770CR 系列
共 17 页 第8页
左后轮
临时固定的 电瓶线束
图九:底盘主线束与发动机线束对接插体处
图十:左后轮后方电瓶线临时布置图
线束布置要求:1、线束插接体处应固定牢靠,插接体具体 线束布置要求:1、用塑料管卡将电瓶线固定在底盘左侧连
工艺要求参见《自制底盘线束作业指导书》线束插接件部分。 接板上,要求固定牢靠,线束不得有松动现象,保证批量一
工艺文件名称 文件编号
自制 6770CR 底盘线束布置作业指导书
班级:汽检 141 学号:141602127
编制 审核 会签 批准
余帅辉 杜潜
校对
河南工学院汽车工程系 2016 年 12 月 16 日
编 制说明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 6770CR 系列自制底盘线束、管路布置,作业指导书内容着重以图片图示加文字说 明的方式,来明确指出线束在重点部位的布置位置及固定方式。对于文中图示或描述不详的部位会在后期 的改进中逐步完善。 本作业指导书中螺栓紧固规范:用手臂臂力以螺栓弹簧垫圈压平为准。 编写侧重点:以发动机处线束、管路布置为主。 启动发动机作业特别要求:用启动电源启动时,电源正极与启动机正极接线柱连接,必须用螺母拧上 连接,使接触紧密(不允许电源正极与启动机正极接线柱用手搭接)不得出现启动螺柱螺纹损伤或烧伤得 现象出现,且在发动机未启动或停止运转后,启动机螺柱套亚大管保护。电源负极与车架上牛腿末端连接 时,若出现漆面损伤必须及时涂黑漆处理。 线束、管路布置的基本要求:所有管路不得有划伤、漏气、打死弯现象,线束、气路、油路在发生 交叉处,应遵循线束在上,气路在中、油路在下的原则布置;所有线束、管路距热源距离应保证在 200mm 以上,如不能避免,均需做隔热保护,保护后,距热源距离应保证在 50mm 以上;所有线束、管路在过 大梁或支架棱边(角)处,均需做相应保护。 本车型所用物料:圆钢规格:直径φ 10mm。 说明:下面图片中只对线束布置安装方面进行了一些简单直.观.的说明,具体部位的操作应严格遵循《自 制底盘操纵工位作业指导书》的工艺规范要求。在执行过程中,若发现本工艺文件有不当之处,请及时与 生产工艺部联系,以便及时修订,使其更好地服务现场,指导生产。
黄油。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签字
日期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签字
日期
编制
校对
(日期) (日期)
余帅辉 2016.12
审核
会签
批准
(日期) (日期) (日期)
河南工学院 工艺文件名称
耐油橡胶线 卡固定牢靠
方向机
自制 6770CR 底盘管线 布置作业指导书
变速箱 左侧 (见图 八)
最后桁梁处线束
常闭电磁阀
图八:变速箱左侧
线束布置要求: 1、常闭电磁阀线束直接从底盘主线束上分
支下来,分支处线束要有固定点,插体连接后,线束不得过
紧,应留有活动余量,但不得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图七:变速箱上方线束布置总图
2、临时固定线束盘放整齐,固定牢靠;插体用塑料布和透
明胶带包裹严实,以起到防水、防尘、防油的效果。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签字
日期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签字
日期
编制
校对
(日期) (日期)
余帅辉 2016.12
审核
会签
批准
(日期) (日期) (日期)
河南工学院 工艺文件名称
自制 6770CR 底盘管线 布置作业指导书
工艺文件编号 适 用 范围
141602122 6770CR 系列
共 17 页 第 10 页
要求固定牢靠,下垂量不得大于 10mm。如图示。
编制
校对
审核
会签
批准
(日期) (日期) (日期) (日期) (日期)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签字
日期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签字
日期
余帅辉 2016.12
河南工学院 工艺文件名称
线束插接体处 应固定牢靠
自制 6770CR 底盘管线 布置作业指导书
工艺文件编号 适 用 范围
线束布置要求:1、如图示:借助车身连接板上点工艺孔和 大梁上点工艺孔,选用合适点镀胶支架,用耐油橡胶线卡将 起动机线束固定牢靠; 2、起动机线束端头与电机接线柱试连接后,确定长度,在 此基础上再增加线束活动余量 30-50mm。
编制
校对
审核
会签
批准
(日期) (日期) (日期) (日期) (日期)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良,不能起到导电作用。
2、搭铁线连接车身端,固定时必须把油漆除干净,同时使
2、借助车身连接板上的工艺孔,用耐油橡胶线卡固定电瓶 用锯齿垫圈和弹簧垫圈,使接线端子的不压线面与大梁接
搭铁线,要求搭铁线要单独固定,不得与其他线束捆扎在一 触,并在与大梁接触部位(锯齿垫片和大梁咬合接触处)涂抹
起,不得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线束布置要求:1、选用镀胶支架 4016-00072、4016-00039, 借助中冷器进气管支架上得工艺孔,用耐油橡胶线卡将线束
束和发电机线束固定牢靠。
固定牢靠。
要求:1.线卡与线束间无相对位移;2.发电机线束与传感器
线束分开固定,线束不得明显下垂,且均不得与其他部件发
生干涉,两相邻固定点间距 200mm。线束布置如图示。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签字
日期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签字
日期
编制
校对
(日期) (日期)
余帅辉 2016.12
审核
会签
批准
(日期) (日期) (日期)
河南工学院 工艺文件名称
仓体封板过 孔处胶圈涂 密封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