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录像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公开课设计)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牧歌》教学设计

(公开课设计)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牧歌》教学设计

(公开课设计)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牧歌》教学设计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牧歌》教学设计课型:歌唱欣赏课教学内容: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歌曲《银杯》及相关音乐知识2、学唱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3、学习有关音乐知识:音色、无伴奏合唱4、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二、三题5、继续“学习评价一”教学目标:1、学习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情感背唱歌曲;2、结合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色特点及蒙古族长调歌曲的艺术魅力。

初步了解作曲家瞿希贤及主要代表作品。

3、学习了解有关音乐知识,丰富学生音乐视野及理论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演唱《牧歌》时准确把握节奏、前倚音;2、基本掌握本一段体;长调音色特点。

加深体会蒙古族长调与具有长调意境的无伴奏合唱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电子音响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复习演唱上节课所学歌曲《银杯》(可以采用两种演唱形式复习)2、提问上节课所学音乐知识:①民歌②长调③短调④一段体⑤滑音记号⑥波音记号3、通过复习导入本课所学内容。

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1、欣赏前复习歌曲的演唱形式;让学生认真查看图谱:分辨出红色、紫色、绿色、蓝色分别代表的不同声部;辨认同一声部、同一种颜色深与浅的变化,同乐曲力度变化及各声部交错进出的关系,然后初听歌曲《牧歌》第一遍。

2、认识作者瞿希贤:瞿希贤(1919一2008)女,作曲家。

上海人。

自幼爱好音乐。

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师从佛兰克尔、谭小麟等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

她勤奋多产,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刚柔兼备,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且具有艺术的独创性。

主要作品有歌曲《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新的长征新的战斗》,大型声乐作品《红军根据地大合唱》和电影音乐《青春之歌》、《红旗谱》、《为了和平》、《元帅之死》等。

初中音乐《牧歌》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牧歌》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牧歌》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牧歌》教学设计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年级:七年级上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选自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教材分析:《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五声宫调式,一段体(单乐段)结构,旋律优美,音乐上带有舒展辽阔的特征,意境深远,给人留有无限想象空间。

曲调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旋律在高音区,以“5”为骨干音,唱得悠扬飘逸;第二乐句在中音区,以“1”为骨干音,唱得浑厚平稳,塑造出一望无际辽阔草原的美丽意境。

教学目标:1、研究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及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唱歌曲能够感受、体验蒙古族长调歌曲独特的艺术特点。

3、结合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色特点及蒙古族长调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用自然舒展的声音唱好《牧歌》。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2、长调歌曲演唱时的气息控制;3、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钢琴、口风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老师播放视频《蒙古草原》片段,让学生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并引导学生思考内蒙古的音乐文化。

二、聆听作品,整体感知,突破难点,学唱歌曲1、初听,感受歌曲。

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歌曲的感受。

2、复听歌曲,感知歌曲的速度、节奏、情绪。

老师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速度、节奏和情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3、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小声跟唱歌曲。

老师引导学生注意唱歌时的节奏和气息控制,并让学生跟唱歌曲,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蒙古族长调歌曲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掌握唱好《牧歌》的技巧。

设计意图:在演唱处理环节,通过加入歌词和动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同时感受歌曲旋律和歌词之间的联系,以及动与静的和谐之美。

初中无伴奏牧歌教案

初中无伴奏牧歌教案

初中无伴奏牧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唱无伴奏牧歌《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的个性和感情色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 通过介绍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了解律动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创作的重要源泉。

3. 了解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学唱无伴奏牧歌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法和示范法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艺术风格,用启发和创造式发挥想象力创编歌曲律动。

教学准备:钢琴、影碟。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欣赏播放乐曲《万马奔腾》引导学生回答:1. 这首乐曲的情绪?感受到什么场面?(情绪热烈,表现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2. 你知道这首曲子中独特的乐器音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马头琴)3. 这是哪个民族独特的乐器?(蒙古族)4. 你对这个民族有多少了解?5. 请学生介绍马头琴的传说,教师补充。

二、导入新课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

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它已成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蒙古族是一个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

肥沃的草原、兴盛的牧畜业,丰富的矿藏养育了蒙古各族人民,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的生活。

三、学唱无伴奏牧歌1. 教师播放无伴奏牧歌《牧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优美、抒情的情绪。

2. 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分析音乐要素,如旋律悠扬、节奏舒展、宽广,速度较慢以及很长的拖音。

3. 教师分析曲式结构,全曲加引子和尾声的变奏曲式结构。

4. 教师分段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引子部分的情绪和表达。

5. 教师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注意声音的控制,包括音色、音量和音准。

四、创编歌曲律动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创编歌曲律动。

2. 学生分组进行创编,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蒙古族民歌特点的认识。

(花城版)音乐四上第2课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教学设计

(花城版)音乐四上第2课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教学设计

(花城版)音乐四上第2课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牧歌》是一首无伴奏合唱作品,选自花城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课。

歌曲以我国西北民歌为素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

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自由,表现了牧民们在广袤草原上放牧的情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无伴奏合唱的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无伴奏合唱这一形式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感受。

此外,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无伴奏合唱的特点,欣赏并分析《牧歌》的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3.通过学唱《牧歌》,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无伴奏合唱的特点,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2.分析《牧歌》的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领会民族音乐的风格。

3.准确演唱《牧歌》,注意合唱的协调性和音准。

五. 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多次聆听《牧歌》,感受无伴奏合唱的魅力。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牧歌》的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

3.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4.合唱法: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牧歌》音频资料,以便学生多次聆听。

2.准备投影仪,用于展示《牧歌》乐谱。

3.准备合唱谱架,方便学生观看和演唱。

4.准备相关民族音乐的背景资料,为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牧歌》乐谱,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

简要介绍无伴奏合唱的概念,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播放《牧歌》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无伴奏合唱的魅力。

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

初中音乐冀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牧歌 无伴奏合唱》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音乐冀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牧歌 无伴奏合唱》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音乐冀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牧歌无伴奏合唱》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柏辽兹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内化为我今天设计这堂课的主要教育思想,因而我把具体教学目标实化为:
1 知识目标: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前半部分,正确掌握歌曲节奏。

2 能力目标:掌握歌曲节奏和正确情感,感受无伴奏合唱的魅力;
3 情感目标:引领学生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与灿烂文化,感受和体验其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特点、韵味,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认识到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丰富灿烂
2学情分析
作为一位中学生,正处在如诗如梦的年龄,喜欢幻想,崇尚美,追求美,热爱音乐,但偏爱流行音乐,需要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很多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好听的歌曲,扩大学生们的音乐视野。

在欣赏学唱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更深刻的启发,更好的体会歌曲的美,以及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新设计
课前,学生分组,查找《牧歌》相关资料。

课间播放歌曲《牧歌》,同学们整齐走进教室。

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那首歌描绘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
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去蒙古族的大草原看看,听听那里的《牧歌》,课前老师让大家查找这首歌曲的相关资料,咱们边听边整理,听完以后一起分享一下。

(播放音乐欣赏)。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一等奖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一等奖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一等奖《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感受蒙古长调民歌“诺古拉”润腔的独特风格。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教学内容:从音(歌曲牧歌)、诗(配乐诗朗诵)、画(山川草原)贯穿全文。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

2.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画(略)1. 画面导入,师生问好2.(创设情景激发情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草原旅行,从新疆来到蒙古领略草原风光。

如果你来到蒙古,蒙族同胞会先跟你亲切地说“塔、赛白奴”,“您好”。

请同学和我一齐说一遍。

然后给你端来可口的奶茶,请你吃烤全羊,让你一饱口福。

再带你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

还会带你去祭拜他们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陵。

3. 了解一下草原上的生活和歌曲(引导学生说出四大牧场)。

二音(主)1.请同学描绘一下这两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说得非常好)。

那么我们同学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蒙古族)这两首歌曲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叫《牧歌》。

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2. 讨论与思考:蒙古族哪种风格的民歌适宜舞蹈?3. 学唱《牧歌》及歌中“诺古拉”润腔的独特风格。

4. 欣赏并了解无伴奏合唱《牧歌》。

三诗(略)1. 教师师范配乐诗朗诵《牧歌》。

2. 学生参与,教师评价。

四学生实践及才艺展示1. 民歌与现代流行歌曲(课件)2. 你能唱几首民族风格的歌曲吗?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草原上不同民族民歌的一些基本特点。

知道了民歌的不同特点是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的不同而形成的。

《牧歌》精品教案2023

《牧歌》精品教案2023

《牧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牧歌》是苏少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碧野金山》中的第一课时。

这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民歌,由作曲家瞿希贤编曲海默作词。

歌曲为二四拍,F大调,速度偏慢,节奏较自由,整首歌曲为两句是不带再现的一段体歌曲。

旋律朴素,宛转悠扬,将蒙古族连绵悠长的山峦体现的淋漓尽致;歌词分为三段,表达了蒙古族的人民对草原浓浓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后倚音,能通过对音乐元素与歌曲关系的理解,感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认识强弱记号并能够在演唱歌曲时体现出来,了解无伴奏合唱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学习欣赏歌曲《牧歌》,能对蒙古族的民歌及相关音乐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尝试进行无伴奏合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音乐中蒙古族人民对自己生活家园的依恋和赞美之情,体会蒙古族人民通过音乐抒发对草原的那种赞美心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歌曲中倚音的唱法和对歌曲情绪所产生的作用。

难点:能用连贯、跳跃的方式,结合音乐的变化。

唱出歌曲《唱得幸福落满坡》中农民的幸福和赞美的心声。

【设计理念】本课音乐设计以体验音乐、表现音乐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设计思路】1、民俗风情介绍导入激发探索兴趣(有关蒙古族习俗的介绍及相关文化节日等)2、聆听歌曲感受民俗(聆听歌曲,发现歌曲特殊的地方)3、歌曲模唱声临其境(学一学,唱一唱,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4、延伸拓展欣赏聆听不同版本的《牧歌》(感受不同乐器演奏的牧歌,体会不一样的音乐风格)【教学过程】一、民俗风情介绍导入激发探索兴趣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乐器,先听一听它的声音?(学生:议论)请看大屏幕——出示马头琴的图片1和2;这个乐器的名字叫马头琴,它的构造很奇特,琴头是模仿马的头部的形状,共有两根琴弦。

大家知道人们为什么称它为马头琴吗?它有怎样的故事呢?(请学生先说而后老师做补充) 相传,有位蒙古族少年名叫苏和,有一天他在放羊的途中看到一只刚刚出生的小马驹,苏和担心凶恶的野狼会袭击小马驹。

欣赏《牧歌》教案

欣赏《牧歌》教案

欣赏《牧歌》教案教案标题:欣赏《牧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牧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了解《牧歌》的音乐特点和背景,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牧歌》的作曲家、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2. 欣赏《牧歌》音乐作品,分析其结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

3. 学习演唱《牧歌》的歌词,并进行合唱练习。

4.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创作自己的牧歌音乐作品。

教学步骤:引入:1. 制作一份《牧歌》的海报,引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

2.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牧歌的含义和特点。

欣赏与分析:1. 播放《牧歌》音乐作品,让学生闭目静听,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

2. 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包括引子、主题、副歌等部分。

3. 分析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和声,让学生理解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运用。

合唱练习:1. 学习《牧歌》的歌词,分发歌词手册给学生。

2. 进行歌词朗读和发音练习,确保学生掌握歌词的正确发音和语调。

3. 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指导学生掌握合唱的节奏和和声。

创作活动:1. 分发乐谱纸和音乐创作工具,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活动。

2. 提供一些音乐创作的技巧和指导,帮助学生展现自己的创造力。

3. 学生完成创作后,进行互相欣赏和分享。

总结与评价:1. 回顾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牧歌》的音乐特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 进行小组或个人展示,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合唱和创作成果。

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其他音乐作品,拓宽音乐欣赏的范围。

2. 组织音乐会或音乐分享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3. 邀请专业音乐人士或音乐教师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资源:1. 《牧歌》音乐作品录音。

2. 《牧歌》歌词手册。

3. 乐谱纸和音乐创作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录像课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不同版本的《牧歌》,了解蒙古族的长调民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欣赏《牧歌》,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关注和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蒙古族的民歌,从体裁可以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今天我们来了解长调歌曲。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思考“长调”歌曲有什么特点?
(二)欣赏视频
小结:长调歌曲的旋律深情优美,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有独特细腻的颤音装饰。

刚才我们听到的是用蒙语演唱的长调歌曲《牧歌》。

1954年,作曲家瞿希贤将它改编成了一首无伴奏合唱。

丰富的联想、优美的和声使歌曲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全曲由引子、第一段、第一段的两个变奏和尾声组成。

下面我们来分段欣赏合唱版的《牧歌》》,首先来欣赏引子,仔细聆听,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情景。

1、欣赏引子
2、小结:引子中极弱的哼鸣音响,展现了一幅辽阔、空旷、遥远、朦胧的草原景象。

接下来让我们欣赏歌曲第一段,请仔细聆听,感受音乐描绘的画面。

3、欣赏第一段
4、小结:这一段音乐的力度与引子相比明显变强,明亮纯净的合唱仿佛一下就把我们从很远的地方带到了跟前,特别有画面感。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变奏一,你能否听出两个不同的旋律,请注意它们是如何配合的?
5、欣赏变奏一
6、小结:同学们听到了卡农式的复调音乐,先是低声部唱出了舒缓深情的旋律,接着高声部进行了自由的模仿。

音乐从上一段的写景变成了这一段的写人,主题得到了升华。

我们接着欣赏变奏二,请思考这一段与前面哪一段音乐相似,有什么变化?
7、欣赏变奏二
8、小结:这段音乐与第一段比较相似,但力度却比第一段明显变强。

描绘了朝霞洒满辽阔草原时的美好景象,抒发了牧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最后我们来欣赏尾声,仔细聆听并说出你的感受。

7、欣赏尾声
小结:尾声和引子相似,也运用了哼鸣的演唱方法,在结束处极弱的飘逸的高音,给人一种沉醉其中、意犹未尽的感觉。

最后,请大家完整地欣赏《牧歌》。

最后,请大家完整地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五)完整欣赏视频
(六)总结
同学们,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极具特色。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多学习多了解。

愿美好的音乐永远陪伴着你!
同学们,再见!
星期一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