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第一章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
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第二章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城与国——同义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第三章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特征:▪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赵邯郸▪旧邯郸扩展为廓,改造成为赵都的经济活动中心区。
廓北设置离宫别苑,为利用原采邑城邯郸大夫宫室区改建扩充。
中国城市建设史题要-1

1.红我国古代城墙防御简图及注明名称。
(P55...P116 (81)2.瓦最早出现在西周.3.中国最早的居住单位闾里.4.中国最早的集中市产生在秦国.5.《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翻译: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其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并列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稷坛,市与朝各方百步.6.平江府三重城:子城…衙城…罗城.7.《平江图》的重要价值:[[[ 《平江图》的绘制,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地图的画法,即在平面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这样就把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型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的描述;整个城市以及图内标列的道路.河道.桥梁以及重要建筑物等的位置,也是按一定比例绘成,显示了很高的测绘水平. ]]]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正确的反映了当时(宋代)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8.中国古代的四大城镇: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9.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答:A---秦以前:集中在黄河流域,大部分城市选址靠近河流,方便农业的灌溉;长江.珠江流域.地面潮湿.多虫,大部分尚未开发;北方的蒙古.华北.东北一带居民以游牧为主,无固定居住场所。
B---秦→→→唐(包括秦):在交通比较便利的通行河道出现大量的商业城市。
发生的两次人口大迁移,导致政治中心在关中(即中原),经济中心在江淮的局面。
C---唐…宋→→→明…清: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沿海出现大量的港口贸易城市,但由于明后期倭寇的骚扰,清朝初期的闭关政策,沿海城市始终未成为商业中心。
10.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特点:答:①…大都出于政治.军事目的.(Eg:汉长安)②…考虑经济.交通的目的.(Eg:宋东京)③…考虑到统治阶级的势力范围.④…利用交通便利的山业都会在原址上进行改建或者扩建.11. 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发展过程:答:⑴…渔猎时期少剩余产品,无交换市场。
中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

一、填空+二、单选1.原始社会的居住方式:穴居、树居①旧石器时代:自然采集与渔猎巢居及穴居山顶洞人及广西柳江人②中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分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③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农业发展大规模村落河南淇水沿岸甘肃渭河沿岸西安半坡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是中原地区中等规模的聚落遗址代表。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2.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①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窑洞)②巢居:南方竹林干阑式—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③半穴居:穴居与巢居形式的一种结合(半坡遗址)④地面建筑:实际上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半坡遗址后期)3.原始居民点选址特征:①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②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③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4.城市的产生: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原始社会后期。
中国古代朝代起始于夏代(奴隶制社会)5.殷周时代的城市:①商城(郑州):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平面近似方形;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②殷墟(安阳小屯):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洹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量遗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地牢等(甲骨文);房屋结构多数为“茅茨土阶”(即茅草盖的屋顶,泥土砌的台阶)。
6.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战国各国都城均较大,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
Ⅰ燕下都:河北易县,是现存战国最大的城市遗址。
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题目参考答案

中国城市建设史1:我国新时期时期原始社会居民点布局形态与社会文化发展阶段有何关系?初期城市产生的条件是什么?(p3-4)【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城,郭】新石器时期,农业逐渐发展,到后期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氏族部落的形成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居民点的位置,由于生产及生活的要求,有一定的选择,一般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点多在靠近河流的较高台地上,在长江中下游由于地势低下,水道纵横,居民点多在靠近水的墩上在浙江吴兴钱山漾由于多水潮湿,还发现高出地面的桩上建筑。
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出来的,城市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
仰韶龙山文化说明公元前22世纪的夏代以前仍为原始社会,如财产公有及禅让制度等。
廓,有屋顶并一边有墙。
夏代就有“筑成以卫君,造廓以守民”龙山文化,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
2:现已发掘的商代主要城市有哪些组成物质要素?其布局特征如何?当时城市建设技术水平有哪些表现?(p5-7)【版筑墙,茅茨土阶】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有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半穴居的住屋,可分为早期和晚期。
在这些穴居住室之间,还长间有一些制陶制骨冶铜等场地。
城池包括宫室,庙宇,住宅,坟墓,土穴,窖和地牢,方圆皆离宫别馆,绵延100余公里。
房屋结构,茅茨土阶○2殷墟(安阳小屯)一小屯村为中心,发现大量的》土房屋台基,这是当时公式建筑群的遗址。
房屋台基沿洹河两岸呈带状分布,长达5公里。
王宫的外围有密集的居住遗址,可能为小奴隶主或自由民的住宅。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有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
可知当时已注意朝向及日照。
发现有半穴居,还有穴及竖穴。
发现一长20米,宽10米,深2.8-3米的窖,为圈牛的牢,还有深7-8米的窖,有上下脚窝,可能是关罪犯或奴隶的牢。
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近代)

美租界 德租界 俄租界 意租界 奥租界 比租界 公共租界
2 2 2 1 1 1 2
上海(1848—1863) 天津(1860—1902) 天津(1895—1917) 汉口(1895—1917) 汉口(1896—1925) 天津(1900—1924) 天津(1902—1945) 天津(1903—1917) 天津(1902—1931) 上海(1863—1945) 鼓浪屿(1902—1945)
上海租界示意图
天津租界示意图
汉口租界示意图
中国城市
2、基本为旧城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西安、南京。
■ 地区中心城市:南通、无锡、自贡。
■ 相对衰败城市:运河沿岸的以及内地城市。 如:江苏的淮阴、上海的嘉定、湖北的襄樊
中国城市 三、城市发展的阶段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1、1840年-1895年 《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南京、厦门、宁波、
迅速。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以长春为政治中 心,沈阳为工业中心,大连为主要港口城市,使 东北城市得到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5、1937年-1949年 以重庆为陪都,带动西南、西北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一、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下由租界发展而来的 大城市
上海、福州为通商口岸,英国霸占香港。
2、1895年-1914年 《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国在中国建厂,
城市、租界大发展时期,近代城市初具规模。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中国城市
3、1914年-1927年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近代城市 快速发展。 4、1927年-1937年 ■ 1927年,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南京、上海发展
第九章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二、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布
迅速发展的原因:工业的迅速增加与高度 集中
工业的分布带来的严重后果: 1. 工厂和住宅混杂 2. 工业分布的盲目性造成交通运输严重不合 理 3. 工业分布与市际交通也不合理
二、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布
上海的对外交通: 码头分布上的问题: 1、码头分布很集中 2、浦东、浦西仓库码头分布不合理 3、港口与铁路间缺乏直接联系 4、黄埔江航道淤塞严重 5、码头分工不明确
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中国城市的基本标准: 1、政治与行政管理中心 2、存在一定的手工业及其从业人员, 是技术和文化中心 3、具有相当数量的居民
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1、上海县城与租界并存,双城格局 显现 上海:2万平方千米 租界是上海形成双制状态 1855年上海租界规划,外滩面貌已 经初现 : (图) 地块开辟为方格网 越靠近黄埔江,地块越小,低价越高, 开间小进深大 中外对比: 1、中国传统制度下:身份、地位no.1 2、西方制度下:金钱——no.1
上海南京路的历史沿革
甚至有些外国人学习了中国的风水术,在建筑实 践中加以应用,回避某些不吉利的信息。如德国 人开始应用德国传统木构技术时,没有意识到者 中有大量交叉形式的木构并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 美习俗,因为“×”形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些“凶 象”。 另外,有些地方在建教堂时也有意去掉了高耸的 塔楼,因为没有风水师的参与和认同,这些破坏 地方城市轮廓线的尖塔可能会引起百姓的反感。
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2、1866年上海租界的发展 1910年日本人绘制了上海 地图 1917年清朝已结束——有 将华界和租界整合的趋 势
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拆除城墙 原因:1、经济方面考虑,城墙限制城市发展 2、城墙代表封建统治,拆除城墙是民心 所向。
城市建设史教学大纲

《中国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建筑学总学时:48学分:2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选修课之一。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建设史”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掌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掌握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城市广场、现代商业中心、城市商业区、园林绿化等空间要素不同时期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2)原始的居住形式(3)原始的居民点(4)城市的形成2.殷周时代的城市(1)殷商时代的城市(2)周代的都城(3)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郭、国(4)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1)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2)原始的居住形式4.秦汉时代的城市(1)秦汉时代社会及城市概况(2)秦朝都城咸阳(3)西汉都城长安(4)东汉都城洛阳5.三国至隋唐的城市(1)三国至南北朝的社会及城市概况(2)曹魏邺城的规划(3)北魏时洛阳的改建、扩建(4)南朝的都城建康(建业)(5)隋唐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城市概况(6)隋唐长安城§5.7隋唐东都洛阳(7)隋唐时代一般州县城市及商业城市(8)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6.宋元时代的城市(1)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2)北宋东京(开封)改建与变化(3)南宋临安(杭州)(4)宋代平江府(苏州)(5)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广州、泉州(6)辽、金地区的城市(7)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8)元代蒙古地区的一些城市(9)宋元时代的防御城市钓鱼城7.明清时代的城市(1)明清时代的社会及城市概况(2)明清时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3)明清时代的南京城(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5)明清时代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6)明代的边防城堡(7)明清时代的一般州府县城市(8)明清时代的商业中心城市(9)手工业中心城市——景德镇(10)明清时代的一般集镇——南翔8.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1)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2)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3)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4)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5)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6)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7)我国城市与河流的关系(8)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9)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史1.帝国主义控制下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1)上海的畸形发展(2)天津的发展2.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建城市(1)青岛的建设与发展变化(2)大连的建设与发展变化(3)哈尔滨的发展(4)帝国主义独占城市的共同点及分析3.旧城市的新变化(1)封建统治中心北京的变化(2)济南的发展与变化(3)相对衰落的城市4.由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影响而发展的城市(1)新兴的工矿城市唐山(2)南通的发展(3)民族资本集中的城市——无锡(4)因修建铁路而发展的蚌埠、郑州和石家庄5.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城市(1)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心南京(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6.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区的城市(1)伪满“新京”(长春)的规划与建设(2)奉天(沈阳)的城市规划(3)牡丹江的发展7.革命根据地的城市建设8.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1)近代城市中的工业布局(2)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3)近代城市建设中的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4)近代城市建筑面貌(5)中国近代的一些城市规划图评析四、课程实验内容及要求:无五、本课程上机内容及要求:无六、课程设计(或实习)内容及要求:无七、考核方式:考试八、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教材(1)《中国城市建设史》同济大学主编,建工出版社,2000年(2)《外国城市建设史》同济大学主编,建工出版社,2000年2.教学参考书(1)《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杨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城市发展史》(美)Lewis Mumford著,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3)《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4)《宋代东京研究》周宝珠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5)《巴黎城市建设史》钟纪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贺业钜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世界城市史》(意)L. 贝纳沃罗著,科学出版社,2000;(8)《明日的田园城市》(英)E. 霍华德著,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0;(9)《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
中国城建史—第一章

穴居: 建筑分为横穴和竖
穴两大类,横穴后来发展为 窑洞;竖穴发展为半穴居和
地面建筑
巢居:树上建巢的原始居 住方式,多出现于长江流 域以南的河姆渡等原始文 明,后发展为架空的干栏 式建筑。
半穴居:为黄河 中上游地区的主 要居住形式,进 入室内的斜坡道 由人字形屋顶覆 盖,居住面四周 的壁面以木骨泥 墙的方式构成向 内倾斜的壁体。 室内以木柱构成
❖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总结西方城 市规划思想史的著作。按照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在概要介绍各 个时代西方社会总体发展背景与社会主体 思潮的基础上,系统而简要地阐明了西方 城市规划二千五百多年来所形成、演替的 基本思想与主流精神,并对城市规划思想 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原始居民点代表
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
居民点的位置的选择 居民点的分区 居民点建筑的分布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1、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 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 “宀”甲骨文象房屋之形,是古代的一种房屋。 由宀字符构成的汉字,大都与居宅建筑有关,它们或代表
不同类型的建筑,如宫、室、家、牢等。
➢ “广”是依山建造的房屋或屋脊。 所指的建筑是比较简单的,或者主要不是供人住的,如
“庐”、“廊”、“庑”、府”、“库”等。
➢ 在简化字里,“广”旁有时简化为“厂”,如“厨 (房)”、“(马)厩”、“厕(所)”等。
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 壕沟、围墙:为了防御。
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位置:地势高、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向阳坡、靠近河湖水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工厂。自1895年开始,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重要企业。
开农垦。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对沿海滩涂进行开发;大兴农 田基本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建立产棉基地,发展农业;其后又办了大有晋、大 资、大豫和大丰等盐垦公司。
六、近代上海的市政工程与公用事业: ♦给排水 ♦电力通信 ♦煤气
七、近代上海的城市绿化: 八、近代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第二节 近代天津的发展
一、城市简况
二、天津近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分期与主要内 容
三、各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
1、租界扩张与马路建设
近代天津城市相关图示
4、日本占领下的城市规划
近 代 部 分
一、总体背景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过程反映在城市的发展变化上。
二、近代城市类型
两大类
三、近代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五个阶段
第九章 帝国主义控制下由“租 界”发展的大城市
第一节 上海的畸形发展
一、历史沿革: 市镇始于南宋,明末 工商业已较为发达。
明末上海
二、近代上海的发展过程:
此外,张謇还振兴商业、改善环境、推动市政建设,筹建电厂、电灯电话公司 等等,集多方面的成就于南通一地,开花结果,泽及后代,在中国近代史上, 这是了不起的“早期现代化试验”。
二、张謇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
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载体,古代通州城于958年始建,具有典型的州城格局; 明中叶,东西两侧关厢有所发展。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城 市建设。他将工业区选在城市西郊唐闸,港口区定在长江边的天生港,城市南郊 狼山作为花园私宅及风景区,三者与老城相距各约6公里,并建有道路相通,构 成了以老城为中心的“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城镇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减少 污染,各自可以合理发展。这种一城多镇、分片布局的模式极有创意。
发展交通。本着“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的思想,张謇辟道路、兴河运,
头仓库,开通通申线接轨上海;为了加强唐闸与港区之间的联系,张謇还修建了 港闸公路,等等。
修水利。南通一带屡有水患,张謇遂以私人身份聘请荷兰索格、比利时贝龙德、 瑞典海德里、美国葛雷夫各国水利专家,商讨南通治水策略,运用科技治水, 修堤筑崨并举。
♦由英国租界起步 ♦英美法日 ♦1845-1937-1941-1945-解放
三、近代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布: ♦主要工业区:3处 ♦工厂与居住混杂 ♦工业分布与交通运输脱节
四、近代上海的对外交通:
♦港口 ♦铁路 ♦机场:军用为主
五、近代上海的道路与居住状况:
♦密度大、宽度小 ♦租界内以方格网为主 ♦布局混乱 ♦有轨电车 ♦里弄建筑的演变 ♦花园洋房 ♦高层公寓建筑
二、城市中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三、殖民地的建筑风格 四、表现出明显的资本主义城市特征 五、规划图的分析
第十一章 旧城市的新变化
第十二章 由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及交通运输业的影响而发展的城市
第一节 新兴的工业城市唐山
第二节 南通的发展
一百多年前,南通实现了一次“惊世崛起”。 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 家张謇先生在家乡兴实业、办教育,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领时代潮流, 开风气之先,影响及于全国、绵延至今。2003年初,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 和城市规划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经过实地调研和论证提出,南
四、对张謇与南通城市发展建设成就的评价
——从城市建设的主体来看,南通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用先进规划理念设 计并实施建设的具有现代意蕴的城市。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张謇先生 为实现其“建设一新新世界雏形”的救国理想和区域现代化宏伟蓝图,对南 通城市进行全方位苦心经营。在他的推动下,南通开辟了新工业区和港区, 进行了近代教育、文化、市政设施建设,建立了功能分布比较科学合理的多 层次城镇体系。Fra bibliotek启示:
➢爱国爱乡爱民的本色 ➢“地方自治”的政治主张 ➢多方面、多层面的建设路线 ➢科学与人文精神 ➢哲学思想与方法论
三、张謇的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观念
张謇的发展南通的思想不仅基于城市观念,而是谋求城、镇、乡地区的整体协调 发展,具有区域发展的思想。拟议中的通、泰、盐经济区和开发吴淞的计划,比今 天苏锡常经济区要早半个多世纪。
在张謇的区域整体发展思想中,“村落主义”需加阐述。垦牧公司之创建饶有意 义,不能仅仅认为是水利之兴修与土地之改造,实际还在为现代农村建设找出路。 他认为“生人要素为衣食住,衣食住之原在农……”他在星牧公司第一次股东会演 说中提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绩:“各堤之内,栖人有屋,待人有屋,待客有堂, 储屋有仓,种蔬有圃,佃有庐舍,商有市,行有徐梁,若成小世界矣,而十年前以 前,地或并草人亦鸡栖蜷息。”
办教育。张謇言“欲雪国耻而不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 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从 师范始”。张謇开展的城市文化教育建设主要包括:1902年自筹资金建设 通州师范学校,翌年建成;1905年建翰墨林印书馆;1909—1912 年办商业与医学两所专门学校;1914年建图书馆等。
5、战后城市规划的恢复与发展
第十章 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建城市
第一节 近代青岛的建设与发展变化 一、
二、规划内容简介
1、分区 2、道路系统 3、居住区 4、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5、建筑风格与城市面貌
第二节 近代大连的建设与发展变化
第三节 近代哈尔滨的发展
第四节 帝国主义独占城市的共同点及分 析 一、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侵略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