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课件(完整版)
合集下载
论语教学PPT(完美版)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原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释义
详解
士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定。因 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十分遥远。 把实现“仁”看做是自己的使命,不也 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弘毅:弘,弘大。毅,刚强。不是志向宏大刚 毅的人,不足以承担重任,不能坚持行万里路。 仁以为己任:即是“以仁为己任”,仁是含义 很广的道德范畴。仁以为己任,就是把仁义道 德当做自己的责任和追求。 死而后已: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论பைடு நூலகம்》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 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 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 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 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搜集《论语》中有关 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 录四条,读一读,背 一背,想一想。
见贤思齐焉
原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释义 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
能在其中和他看齐。
详解 见: 动词,看见
贤: 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齐: 向······看齐,与······平等。 焉: 代词,意为“他”。
相近意思的一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重点讲解
• 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 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 下文,正确理解。
文言虚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
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课件(共37张PPT)

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孝顺父母 (孝) 二、团结友爱兄弟姐妹(悌) 三、做事小心,严格要求自己(谨) 四、说话诚实,讲究信用(信) 五、有爱心(泛爱众) 六、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亲仁) 七、多看书学习(余力学文)。
《弟子规》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三字经》首孝悌 次见闻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顺父母要有一颗恭敬的心。金钱与物质换不 来亲情与孝心】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尽孝贵在真心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对 待父母。】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牢记父母的年龄是一种感恩的情怀。】
——走进《论语》 亲近孔子
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 孔子 • 释迦牟尼 • 穆罕默德 • 耶稣
• 孔子,更多的是关注现世,关注人生、 人性、人际关系,更加务实。他的思想 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讲求 人生在世有所作为。也正因为他成就了 中华文明,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论语》、西方的《圣经》】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孔子说:“自身端正,不发号令就 能施行;自身不端正,即使好令也 不服从。”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
• 孔子说:“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 情,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
•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 这才真叫错了。”
•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 是能赶得上的,要努力争取。
一、孝顺父母 (孝) 二、团结友爱兄弟姐妹(悌) 三、做事小心,严格要求自己(谨) 四、说话诚实,讲究信用(信) 五、有爱心(泛爱众) 六、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亲仁) 七、多看书学习(余力学文)。
《弟子规》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三字经》首孝悌 次见闻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顺父母要有一颗恭敬的心。金钱与物质换不 来亲情与孝心】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尽孝贵在真心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对 待父母。】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牢记父母的年龄是一种感恩的情怀。】
——走进《论语》 亲近孔子
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 孔子 • 释迦牟尼 • 穆罕默德 • 耶稣
• 孔子,更多的是关注现世,关注人生、 人性、人际关系,更加务实。他的思想 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讲求 人生在世有所作为。也正因为他成就了 中华文明,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论语》、西方的《圣经》】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孔子说:“自身端正,不发号令就 能施行;自身不端正,即使好令也 不服从。”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
• 孔子说:“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 情,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
•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 这才真叫错了。”
•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 是能赶得上的,要努力争取。
2024版《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完整版)

《论语十二章》优秀 课件(完整版)
2024/1/28
1
目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 • 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1/28
2
01
引言
2024/1/28
3
课件背景与目的
2024/1/28
课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广大师生对高质量教学 资源的需求,我们特地制作了这份《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
掘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
20
当代社会中《论语》现实意义
《论语》与现代社会伦理 道德建设
分析《论语》中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现代社 会道德建设的启示和意义,如仁爱、礼制等思 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语》与现代教育理念
探讨《论语》中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原则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的快乐和重要性。
对偶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运用对偶手法,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喜爱和热爱
的重要性。
排比
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运用排比手
法,增强语言气势和节奏感。
2024/1/28
16
情感表达及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
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 命的珍视。
《论语》与企业管理智慧
挖掘《论语》中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指导意 义,如以人为本、和为贵等理念在企业管理实 践中的运用。
2024/1/28
21
06
2024/1/28
1
目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 • 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1/28
2
01
引言
2024/1/28
3
课件背景与目的
2024/1/28
课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广大师生对高质量教学 资源的需求,我们特地制作了这份《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
掘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
20
当代社会中《论语》现实意义
《论语》与现代社会伦理 道德建设
分析《论语》中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现代社 会道德建设的启示和意义,如仁爱、礼制等思 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语》与现代教育理念
探讨《论语》中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原则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的快乐和重要性。
对偶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运用对偶手法,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喜爱和热爱
的重要性。
排比
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运用排比手
法,增强语言气势和节奏感。
2024/1/28
16
情感表达及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
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 命的珍视。
《论语》与企业管理智慧
挖掘《论语》中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指导意 义,如以人为本、和为贵等理念在企业管理实 践中的运用。
2024/1/28
21
06
5.1《论语》课件(共56张PPT)

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论语课件(完整版)

译文
22.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
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 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 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译文
28.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
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译文
29.
阳货想使孔子拜见自己,但孔子不去见他,赠 送给孔子一只做熟了的小猪。孔子探听到他不在家 的时候,而去拜望他。两人却在路上遇到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对你说。‛(阳 货又)说:‚有才能却怀着不用,听任自己的国家 迷乱,这能说是仁爱吗?‛(阳货自问自答)说: ‚不可以。——喜欢从事政治活动,却屡次错过时 机,这能叫聪明吗?‛(自问自答)说:‚不可 以。——时光一去就不复返了,岁月是不等待我们 的。‛孔子说:‚好吧,我要出来做官了。‛
译文
5.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
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 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 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 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译文
8.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
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 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信” 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不随意增减。 2“达” 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 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 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译文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忠实呢?跟朋友往来 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 复习了呢?” 有什么启示?
重视品德修养
《论语》ppt

4.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
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 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怀之." 注释: (1)盍(he):何不。 (2)伐:夸耀。
翻译: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
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 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 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 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 路向孔子说:" 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 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 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2.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 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翻译: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 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 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
3.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
斯可矣。" 翻译: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三次。孔子 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 当代一些非儒学者根据民间口头评论将儒释道三 家对中国发展贡献做出如下评论:“治世道,乱世佛, 由治入乱是儒家。”
文化地位
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产生以 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 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 一统思想地位后而形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 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 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 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 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 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 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 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 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 心与主体。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完整版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完 整版
• 论语概述与背景 • 儒家思想与核心价值观 • 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 • 学习方法与教育理念 • 政治主张与社会治理观念 • 艺术鉴赏与审美情趣 •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视野拓展
01
论语概述与背景
论语简介及作者生平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 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成书于战国前期。
教育目的和原则探讨
教育目的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 重品德修养和知识技能的 培养。
教育原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 发式教学等。
探讨重点
阐述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原 则,强调教育对于社会进 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
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法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篇章结构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 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等。
主要内容
包括政治主张、伦理道德、教育原则、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其中,“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同时,《论语》还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 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全球化背景下论语传播影响
01
论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
通过教育、文化交流等途径,论语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
神财富。
02
论语对全球文化的贡献
论语所倡导的仁爱、礼制等思想对全球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人
类文明的进步。
03
论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 论语概述与背景 • 儒家思想与核心价值观 • 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 • 学习方法与教育理念 • 政治主张与社会治理观念 • 艺术鉴赏与审美情趣 •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视野拓展
01
论语概述与背景
论语简介及作者生平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 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成书于战国前期。
教育目的和原则探讨
教育目的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 重品德修养和知识技能的 培养。
教育原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 发式教学等。
探讨重点
阐述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原 则,强调教育对于社会进 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
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法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篇章结构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 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等。
主要内容
包括政治主张、伦理道德、教育原则、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其中,“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同时,《论语》还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 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全球化背景下论语传播影响
01
论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
通过教育、文化交流等途径,论语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
神财富。
02
论语对全球文化的贡献
论语所倡导的仁爱、礼制等思想对全球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人
类文明的进步。
03
论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

提出“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构建 了儒家思想体系。
03 教育理念
倡导“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 思考相结合。
章节概述
章节内容
《论语》十二章选取了《论语》中的 部分章节,涵盖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结构安排
重点与难点
重点阐述孔子的核心思想和理念,难 点在于对古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 的把握。
邻里关系的和谐
里仁也体现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的美好关系, 这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01
贫穷的困境
贫穷使人生活困顿,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因此是人们所厌恶的。
02
卑贱的地位
卑贱的地位使人失去尊严和自由,受到他人的轻 视和侮辱,因此也是人们所厌恶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公冶长篇
公冶长可妻也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 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 嫁给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 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孔子 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和对其人 品的肯定。孔子认为公冶长虽然曾经 遭受过牢狱之灾,但那是冤枉,并非 他的罪过,因此孔子并不轻视他,而 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表明孔 子在看待一个人时,重视的是其品德 和才能,而不是其过去的经历。
把握度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把握度,避免过 度或不足的行为。比如,在饮食方面 ,过度追求美食可能会导致肥胖和健 康问题;在工作方面,过度劳累可能 会导致身心疲惫和效率下降。
小人的狭隘
小人则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个人得失,缺乏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 德。
03 教育理念
倡导“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 思考相结合。
章节概述
章节内容
《论语》十二章选取了《论语》中的 部分章节,涵盖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结构安排
重点与难点
重点阐述孔子的核心思想和理念,难 点在于对古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 的把握。
邻里关系的和谐
里仁也体现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的美好关系, 这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01
贫穷的困境
贫穷使人生活困顿,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因此是人们所厌恶的。
02
卑贱的地位
卑贱的地位使人失去尊严和自由,受到他人的轻 视和侮辱,因此也是人们所厌恶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公冶长篇
公冶长可妻也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 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 嫁给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 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孔子 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和对其人 品的肯定。孔子认为公冶长虽然曾经 遭受过牢狱之灾,但那是冤枉,并非 他的罪过,因此孔子并不轻视他,而 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表明孔 子在看待一个人时,重视的是其品德 和才能,而不是其过去的经历。
把握度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把握度,避免过 度或不足的行为。比如,在饮食方面 ,过度追求美食可能会导致肥胖和健 康问题;在工作方面,过度劳累可能 会导致身心疲惫和效率下降。
小人的狭隘
小人则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个人得失,缺乏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 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 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 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 乃至立身处世之道。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 依据.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 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 下”。
不信乎?传不习乎?
Chuá n,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忠实呢?跟朋友往来 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 复习了呢?” 有什么启示?
重视品德修养
旧的(知识)
领悟
可以
3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可
了
凭 (这一点) 做
以(之) 为 师 矣。”
译文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 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 世师表”、“千古圣人”,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林: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5.子曰:“由,诲 女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通“汝”,你 代词, 这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通“智”
教导,教诲 认识事物(的道理) 吧
译文
5、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求知的 正确态度吧!对待知识,知道的就说知 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 智慧啊!” 怎样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在这句话中 要表达的意思? 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
课时目标
1.掌握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 2.研读前五则,掌握重点实词。
3.当堂背诵前五则。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把握语调、音律、节奏。
3、读出古文的韵味。
注音
lú n
“悦”的古字,愉快
yuè
yù n
wǎng
dà i
论语
说
愠
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殆
huì
rú
、
zhì
xǐ ng
yǐ
诲
女
知
省
矣
同“汝”,代词,你。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 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这一 点当老 师了。”
启示: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 常复习旧课,领悟新知。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
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不解
译文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 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 会有害。”
理解:正确的学习方法是:
学思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重点实词
时、说、朋、知、愠、日、 实词 三、省、谋、信、传、罔、 殆、诲、知
学习完前五则你有什么启示? 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感受。
再 见!
“是知也”,通“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然后 按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通“悦”,愉 快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
但 怨恨,恼恨 有道德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信” 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不随意增减。 2“达” 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 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 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 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 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 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 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 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 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 时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 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 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启示:学习应常复习
为人要有修养
每天
xǐng,反省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泛指多次 谋划,出主意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wè i,替 真诚,诚实 忠实 温习,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