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合集下载

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鉴赏赏析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鉴赏赏析浣溪沙纳兰性德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

倚栏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

见人羞涩却回头。

这首词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上片的情感基调是低沉的,无论是夕阳还是小楼,既无情绪也控制不了忧愁,这是抑。

忽然,一个骑马的美少女出现,少女潇洒风流。

这里是白描,直接描绘少女的形象和神采。

使原来低沉的气氛转眼间有了亮色,使人的眼睛为之一亮,这是扬。

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运用,塑造了少女美丽风韵。

【译文】黄昏时分,你登上狭狭的小楼。

夕阳被你娇小的步子挤下了山,留下栏杆一排,珠帘一条,飞鸟一双。

你就这样静静地伫立。

左边的鞋印才黄昏,右边的鞋印已深夜。

你的愁,很芳香。

它让你又一次数错了,懒惰的分分秒秒。

终于,你骑一匹小马出城。

怀中的兰佩,温软,如满月的光辉。

他看你时,你也想看他。

但是,你却莞尔回头。

作品赏析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

叙事者少见。

而本篇则恰是以叙事的手法填出,颇得出奇之妙。

词中刻画了一个小的场景,描绘了一个细节,但却活灵活现地勾画出闺中女子怀春又羞怯的形象。

刻画而不伤其情韵,清新别致,很有韦庄词的意味。

意境描述人说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而叙事者少见。

而容若的这一阙《浣溪沙》,则以少有的叙事的方式填得,却有出奇的好。

他给了读者一帧慢镜头,慵懒如春水的时光里,潺潺流淌着一种琳琅之美。

又好似就着这美一谱上曲,立马就会要将其含在唇边,满怀欣喜的,饱含情意的,依依呀呀练唱起来不可。

黄昏时分,残阳如酒。

小楼之中,珠帘斜斜垂挂在软金钩上。

落日的余晖宛若薄薄的锦缎,一匹一匹的散散堆落在阑干上。

他凭栏而立,看着这清觞一样的昏昏日光,心念中不禁来了愁绪,这波光碎影的生年,竟是这般的了无兴致。

有注本认为这上片是写的词中女子,正是闺中怀春,上片的描写乃是为下片所做铺垫。

而我更倾向于这是容若写自己如何倚阑生愁的说法。

“浣溪沙(周邦彦)”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精选五篇)

“浣溪沙(周邦彦)”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精选五篇)

“浣溪沙(周邦彦)”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精选五篇)第一篇:“浣溪沙(周邦彦)”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浣溪沙(周邦彦)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

江皋:江岸。

②凤团:一种名茶。

(1)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的妙处。

(3分)答:(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5分)答:参考答案:12.(1)“拖”写黑云的移动(1分)。

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了云带雨来移过江岸的情景。

墨云似乎有意拖动着春雨,很有情味(1分)。

(2)“闲”“静”“又”(答出两个即得2分)。

“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

“静”字: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事可为。

“又”字: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

一个“又”字,暗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

(答到意思即可)【诗意简析】开篇便春意盎然。

“水涨鱼天拍柳桥”。

水涨,点春讯。

春来涨潮,浮起了鱼天,水与岸齐,拍打着柳桥。

鱼游于水,如翔于天,可见当涨潮托起春水之后,那春水仍是莹澈空明。

“云鸠拖雨过江皋”,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

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一番春信入东郊”,春从东来,东郊先得春信,这是词人下笔极细致之处。

下片从江郊转为室内。

“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上句写自己沏茶。

春日人常渴睡,短梦常有。

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

句首下一“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大可玩味。

方才一晌短梦,竟有难遣之愁,故须饮茶以消梦后的惘然。

下句写燕子垒巢。

燕子极忙,词人则静。

下一“静”字,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所作为。

结句转为室外,“又看日影上花梢”。

时光流转,不知不觉,日影又已移上花梢。

周邦彦《浣溪沙》阅读答案赏析

周邦彦《浣溪沙》阅读答案赏析

周邦彦《浣溪沙》阅读答案赏析
周邦彦《浣溪沙》阅读答案赏析
浣溪沙
周邦彦
翠葆①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

曲阑斜转小池亭。

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

柳梢残日弄微晴。

[注]①翠葆:指草木新生枝芽。

竹径成:春笋入夏已长成竹林。

②跳雨:形容雨滴打在荷叶上如蹦玉跳珠。

1.赏析“新荷跳雨泪珠倾”一句中的“新”和“跳”的表达效果。

2.有人认为本诗别具一格,全诗六句,无一句透露作者心情;也有人认为,作者心情在本诗中处处流露。

对此,请结合本诗的'写作手法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此句形容雨打池中嫩荷,水珠溅跳,如珠泪下倾。

“新”字突出夏日荷叶新长成,嫩绿清新,充满生机的特点。

“跳”字,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落在荷叶上滚动的雨珠,描摹得生动活泼。

(意对即可)2.诗人以景写情,融情于景。

全诗六句,句句写景,通过描绘翠竹成荫、雨打新荷、小径通幽、风牵帘衣、扇影轻摇、残日斜照等画面,渲染了夏日的清爽,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诗人闲适惬意的心情。

(意对即可)
评解:
此词写夏日乍雨还晴的景色,体物工巧。

新竹成林,新荷跳雨,柳梢弄晴,具见新颖别致;至曲阑斜转,风约帘衣,水摇扇影,则人、景浑然一体,意趣横生,清新柔丽,委婉多姿。

秦观《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秦观《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秦观《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秦观《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①穷秋:夏历九月,晚秋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的? (3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4分)
答案:
(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

(1分)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
词语表现出的。

(1分);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的。

(1分)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不相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2分)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2分)
3.梁启超曾将下阕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请简要分析“比喻”的“新奇”之处。

《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这首《浣溪沙》是李清照的早期的作品。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希望大家喜欢。

浣溪沙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宝鸭: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的头饰。

1.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

请赏析“绣面芙蓉一笑开”中“开”的妙处。

(5分)2.联系整首词的内容,请简要分析词中女主人公得形象。

(6分)参考答案:1. “开”字既指芙蓉花开,又表示词中女主人公情窦初开。

以花喻人,相得益彰,形象生动。

2.全词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

词的上片以“绣面芙蓉”“斜飞宝鸭”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美丽外表,以“眼波才动”写出了少女美目流盼、情窦初开的神态;下片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少女的思念、幽怨与主动写信相约。

二(1)“秀面芙蓉一笑开”中的“开”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答:好:“秀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如出水芙蓉,光艳明丽。

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是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绽放。

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之欲出的奇效。

(2)此人在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答:刻画了一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形象。

她美丽动人,性格天真可爱,对幸福、自由的追求真挚、热烈、大胆。

附注释1. 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

2. 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

3. 飞:《历代诗余》作“偎” 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

4. 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

5. 一面:整个脸上。

6. 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7. 韵:标致。

8. 笺:纸,指信笺、诗笺。

赏析:《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是李清照早期作品。

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

张孝祥《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

张孝祥《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

张孝祥《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张孝祥《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孝祥《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张孝祥《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原文:浣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浣溪沙·洞庭字词解释:(1)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浣溪沙·洞庭翻译:从湘江走到尽头便抵达了洞庭湖,楚天辽阔,远处是数座青翠的山峰。

傍晚的湖面,风平浪静,船头旌旗上的飘带纹丝不动。

水湾处红色的蓼草就像纷乱的丝织品,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

夜深渐凉,停泊下来的船的影子遮盖了稀疏的星星的倒影。

浣溪沙·洞庭阅读答案:试题:(1)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2)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4分)答案:(1)答案:上阙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答案: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③想象。

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浣溪沙·洞庭创作背景:暂无浣溪沙·洞庭赏析: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

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浣溪沙①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②。

垂白③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④。

问言豆叶几时黄?【注】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这是第三首。

②络丝娘:指缫丝的女子。

③垂白:老人。

④捋青捣麨软饥肠:把没有成熟的青麦炒干后捣成粉末充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描写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人的活动,既充满田园情趣,又富有生活气息。

B.上阕综合运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描写,把雨后农村的景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

C.下阕描写了谢雨途中遇到的一位农村老人,这位老人因久旱逢雨而喜悦醉酒。

D.这首词对农村风物人情的细致描写,隐藏着作者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16.对比上阕和下阕,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5.C16.上阕,心情喜悦;下阕,内心忧虑。

作者内心喜悦,是因为看到久旱雨后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内心忧虑,对百姓的关切,是因为看到一位老人要用没有成熟的青麦充饥,看到了春旱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表现了词人的爱民之意,对百姓的关切之心。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这位老人因久早逢雨而喜悦醉酒”分析有误。

并非醉酒,只是眼神迷离似醉,好像喝醉之人的眼睛。

下阕主要写老人因久旱无食物充饥,只好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想要捣碎做成干粮充饥,展现的是老人生活的困难而非因久早逢雨而喜悦。

故选C。

16.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力。

上片“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主要写了麻叶因甘霖的滋润焕发着光泽,村庄里弥漫着煮蚕的香味,还听到缫丝的妇女在隔着篱笆悦耳的谈笑声,展现的是农村生活的情趣,表现了词人对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喜爱。

下片“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写年迈老人因没有食物充饥而不得不从还没有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想要做成干粮。

刘基《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刘基《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刘基《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浣溪沙
(明)刘基
布谷催耕最可怜,声声只在绿杨边。

夕阳江上雨余天。

满地蓬蒿无旧陌,几家桑柘有新烟?战场开尽是何年。

1.这首词写的是(季节)(时分)所见的农村景象。

(2分)
2.简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4分)
[参考答案]
1.(2分)春季(春天)傍晚(黄昏或夕阳西下)每空1分。

2.(4分)表现手法:①采用逆转反衬手法,上阕写乐景,下阕写哀景;②采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③采用反诘手法,描写议论结合,篇末点明题旨。

作者情感:①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责;②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为良田。

表现手法2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分析作者情感2分,每点1分
【赏析】:
这首词采用了反衬、白描、反诘等多种表现手法,上阕写乐景,下阕写哀景,通过描写议论结合的方式和质朴的语言,简洁的勾勒出了战争对人们的伤害。

描绘出了一幅春耕无人,满地蓬蒿的凄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责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为良田的心态。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济世拯民的政治抱负。

刘基追慕杜甫诗歌的人民性和现实主认精神,具有深厚的爱民之心和民本思想。

他对战祸的扰掠十分愤懑和悲愁,对恣肆盘剥百姓的官吏更有着切齿的痛恨。

以至“恨不斩官头,剔骨取肉尝”,他的襟怀与杜甫是相类似的。

叶蕃称刘基词是“写忧世拯民之心”,绝非过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浣溪沙
(明)刘 基 布谷催耕最可怜,声声只在绿杨边。

夕阳江上雨余天。

满地蓬蒿无旧陌,几家桑柘有新烟?战场开尽是何年。

1.这首词写的是 (季节) (时分)所见的农村景象。

(2 分) 2.简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4 分) 【参考答案】 1.(2 分)春季(春天) 傍晚(黄昏或夕阳西下) 每空 1 分。

2.(4 分)表现手法:①采用逆转反衬手法,上阕写乐景,下阕写哀景; ②采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③采用反诘手法,描写议论结合,篇末点明题旨。

作者情感:①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责;②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 为良田。

表现手法 2 分,每点 1 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分析作者情感 2 分, 每点 1 分 赏析: 这首词采用了反衬、 白描、 反诘等多种表现手法, 上阕写乐景, 下阕写哀景, 通过描写议论结合的方式和质朴的语言, 简洁的勾勒出了战争对人们的伤害。

描 绘出了一幅春耕无人,满地蓬蒿的凄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 责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为良田的心态。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济世拯民的政治抱负。

刘基追慕杜甫 诗歌 的人民性和现实主认精神, 具有深厚的爱民之心和民本思想。

他对战祸的扰 掠十分愤懑和悲愁, 对恣肆盘剥百姓的官吏更有着切齿的痛恨。

以至“恨不斩官 头,剔骨取肉尝”,他的襟怀与杜甫是相类似的。

叶蕃称刘基词是“写忧世拯民 之心”,绝非过誉。


1/5


2/5


3/5


4/5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