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手法
如何在作品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成精巧的文学构造

如何在作品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成精巧的文学构造虚实结合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它在作品中巧妙地结合了虚构与真实,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魅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作品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成精巧的文学构造,并通过实例加以解析。
一、虚实结合的基本概念及作用虚实结合是指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虚构的情节、人物或事件与真实的情节、人物或事件相结合,赋予作品以戏剧性、张力和引人入胜的效果。
它可以使作品更具有想象力和艺术性,让读者沉浸其中。
虚实结合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能够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读者更容易产生代入感。
其次,虚实结合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作品更加丰满而生动。
最后,虚实结合还能够表达深层次的意义和主题,给读者以思考和启示。
二、虚实结合的运用技巧1.创造虚拟的情境通过虚构的情境来衬托真实的情节,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一篇悬疑小说中,作者可以设定一个神秘而离奇的场景,为读者带来更多的猜测和期待。
2.赋予人物虚构的特点给予人物一些虚构的特点,如超能力、超凡智慧等,可以让读者对他们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些虚构的特点与人物的真实性格相结合,使人物更立体、更富有个性。
3.嵌入真实的历史与现实将虚构的情节与真实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相融合,可以为作品增添一层深度。
通过对历史或现实的重新演绎,作者可以使作品充满了现实感与谐味。
4.运用隐喻与象征手法隐喻与象征是虚实结合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方式,作者可以表达深层次的含义和主题,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三、虚实结合的经典实例分析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形成了精巧的文学构造。
1.《红楼梦》——曹雪芹《红楼梦》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人物的生活和情感。
在这部作品中,曹雪芹通过虚构的贾府和凤姐、宝玉等人物,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繁华与衰败。
通过虚实结合,他刻画出了人物的真实性格和命运,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阴暗和荒诞。
虚实结合手法赏析

虚实结合手法赏析
虚实结合是中国文学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将现实与想象、具体与抽象、已知与未知、主观与客观等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产生深远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在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用来营造特定的意境和表达情感。
例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上片描述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而下片则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这是虚写。
通过这种方式,诗人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外,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运用了“己方为实,对方为虚”的写法。
诗中说自己思念家乡和亲人,却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说对方如何思念自己。
这种写法比单方面表达自己的思念更加委婉,情感更加深沉和真挚,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文学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深远的艺术效果。
它不仅可以帮助诗人和作家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虚实结合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拟人不同。
虚与实是相对的。
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文章写得更加生动,更吸引人,使人可以有很好的想象空间。
“虚”是指理论、观点、政策、思想。
“实”是指事实、实践、业务、材料。
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在写作上既要反映事物具体的方面,更要揭示抽象的本质的方面。
离开了抽象的方面,光讲具体的方面,容易陷于就事论事的事务主义的泥坑;同时,离开了具体的方面,光讲抽象的方面,也会让人感到腾云驾雾,大而无当。
只有将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文章才会有血有肉。
虚实结合的例子现代文

虚实结合的例子现代文虚实结合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在描述事物或情景时,既使用具体的实例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可信度,又运用抽象的概念来体现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现代文中,虚实结合的例子有很多,下面列举了十个例子。
一、《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其中对孔子的描写既有具体的举止动作,又有深邃的智慧言辞。
比如,书中记载了孔子的言谈举止,如他的回答:“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些具体的描写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孔子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两个深受读者喜爱的人物形象。
贾宝玉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年,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了童真和天性的纯真;而林黛玉则是一个才情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她的形象中融入了很多现实中女性的心理和情感。
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孙悟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不仅具备神通广大的本领,还有着人性化的情感和喜怒哀乐。
他既是一个有着仁义道德的正义使者,又是一个有着人性弱点和矛盾心理的形象。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
小说中的福贵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通过他的一生,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历史变革中的命运和生活状态。
福贵的形象既具体又抽象,既是一个普通农民的缩影,又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韧。
五、《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形象《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描述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青年孙少平的成长经历。
小说中通过对孙少平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青年在改革开放中的追求和变革,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持和努力。
六、《围城》中的方鸿渐形象《围城》是钱钟书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方鸿渐的成长和婚姻困境。
小说通过对方鸿渐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迷茫,以及他们在面对婚姻和事业选择时的犹豫和纠结。
七、《白鹿原》中的草地形象《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中国北方农村的百年沧桑。
导游讲解的常用方法:虚实结合法

概念:虚实结合法就是导游员在导游讲解中将典故、传说与景物介绍有机结合,即编织故事情节的导游手法。
就是说导游讲解要故事化,从而产生艺术感染力,使气氛变得轻松愉快。
运用建议:
• 这里的“实”是指景物的实体、实物、史实、艺术价值等。
“虚”指的是与景点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趣闻轶事等。
“虚”与“实”必须有机结合,以“实”为主,以“虚”为辅,并以“虚”加深“实”的存在。
在中国,几乎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如杭州西湖有“西湖明珠自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的传说。
[小案例]
意大利的导游员擅长编造典故——介绍罗马城何处杀人最多、古庞贝城的大火从哪条街烧起、罗马大屠场的猛兽从哪个门出来的、圣彼德堡教堂如何建造的等。
他们眉飞色舞的表情、滔滔不绝的话语,很能令游客信服。
比利时的导游员在讲解时也很善于运用题材。
在游客游览比利时南部的滑铁卢时,导游员讲到了 1815年拿破仑和英、普联军作战双方兵力布置情况,并说明拿破仑本可获胜,不料天不作美,6月18日这一天下起了滂沱大雨,法军因雨水淋湿炮眼而无法开炮,拿破仑在滑铁卢这里打了败仗(6月22日拿破仑宣布退位并被流放)。
这样的导游讲解很能引发游客的凭吊之情。
• 在导游讲解中,虚实结合法运用得好可以增添游客的游兴。
但在虚实结合法的使用过程中,切忌胡编乱造,无中生有。
典故、传说等的运用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依托,以增强游客的可行程度。
虚实结合手法的好处

虚实结合手法的好处
1 虚实结合手法的优势
虚实结合手法是一种把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相结合的技术。
它可以将真实世界的地理条件,形象资源,以及社会背景与虚拟世界里的技术融合到一起,以实现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和视觉经验的模拟。
由于它把实践与理论集中,则具有丰富的呈现方式,并且可以让在真实环境里的人们真实地感受到虚拟环境的效果。
虚实结合手法具有多重优势。
首先,它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弥补了实地活动的局限,可以到达,进入和体验到自然环境的复杂空间;其次,虚实结合手法可以模拟真实环境,改变真实世界的视觉经验,让人们看到一种从未经历过的形象;最后,它可以通过视频、图像、声音等媒体把虚拟场景以及模拟动画传递给用户,增强体验感。
此外,利用虚实结合手法特别能够减少投资,拍摄实地获取资料花费非常大,而在虚拟环境里,只需要少量的人力物力就可以,采用虚实技术来获取素材,也能够节约时间,得到更加详尽的数据。
总而言之,虚实结合手法是一种将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相融合的技术,它的应用具有多重优势,包括增强视觉经验、减少投资、节约时间以及获取详尽的数据等,它将是未来研究方向。
虚实结合手法的诗句

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诗句1.醉后不知天在水,满床清梦压星河。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2.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4.虚实相生画中画,阴阳互补景中景。
——佚名5.星河滚烫,你是人间理想;世事无常,你是心底的糖。
——佚名6.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李白《清平调·其一》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8.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9.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10.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白云悠悠。
——崔颢《黄鹤楼》11.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1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1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14.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1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1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毛泽东《七律·长征》17.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18.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1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2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虚实结合的典型例子

虚实结合的典型例子
1、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
大概意思是:小窗外风雨依旧,但我们用清脆柔软的声音谈笑到深夜的情景,从今往后,便成了回忆。
这就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意思是现在我们还谈笑风生直到深夜,但今天分别以后,这些美好的时光只能在回忆中再现了。
这里的虚实结合是由眼前的实到将来的虚。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四句诗,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又从将来到现在,由虚到实,又由实到虚,然后又虚中有实,在虚实交替中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与亲人相聚的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
“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
问题: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
课后作业
江城子
苏轼(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以入眠。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这
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
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
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
(2 分) 14.结合诗意,对“南邻”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南邻”锦里先生是个头戴“乌角巾”的乡里人 B.“南邻”一家人辛勤劳作,家庭不富却和乐知足 C.鸟雀台阶啄食不怕人,表明“南邻”家少有访客 D.江村、野渡、翠竹,“南邻”家周边环境如世外桃源 15.请从“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角度赏析本诗画线句。(4 分) (注)虚实相生:逼真描写的“景、形、境”为“实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为 “虚境”。——出自《文学意境的特征》
又见鹭鸶 陈忠实 ⑴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 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哦!鹭鸶 又飞回来了! ⑵在顺流而下大约 30 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 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 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 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 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 系的平等夫妻…… ⑶于是,小河的这一方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 里蜿蜒,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 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 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时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 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⑷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 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 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屹梁上悠 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 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⑸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 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 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生灵心惊肉 跳恐惧不安拂尾而去?也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 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
的艺术效果(主要是:使……形象更丰满;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 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营构了一种朦胧迷离、亦真亦幻的境界。当然 这几点不一定面面俱到,涉及到哪点说哪点就行)。
1.(2011 徐汇期末质量抽查)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 13—15 题。(8 分)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的诗。 它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
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
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
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
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
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
事例 2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
清猿梦里长。 此诗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
外婆的澎湖湾 晚风轻拂澎湖湾 白浪逐沙滩 没有椰林缀斜阳 只是一片海蓝蓝 坐在门前的矮墙上 一遍遍幻 想 也是黄昏的沙滩上 有着脚印两对半 那是外婆拄着杖 将我手轻轻挽 踩着薄暮走向余晖 暖暖的澎湖湾 一个脚印是笑语一串 消磨许多时光 直到夜色吞没我俩 在回家的路上
澎湖湾澎湖湾 外婆的澎湖湾 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 阳光 沙滩 海浪 仙人掌 还有一位老 船长 澎湖湾澎湖湾 外婆的澎湖湾 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 阳光 沙滩 海浪 仙人掌 还有一 位老船长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
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 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 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问题:分析词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案 14.(2 分)C(“惯看宾客”句表明南邻家常有访客。) 15.(4 分)画线句描绘了一幅江村月下送别图:月色、村落、白沙、翠竹、渡口,营造了如梦 幻般恬静的意境(2 分),此景此境不由让人联想:“南邻”热诚好客,主客相谈甚欢,客人竟 日淹留,人之情之神韵“见于言外”(2 分)。
虚实结合
一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运用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 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 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 千行”的虚幻之景。
2. 2005 年高考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3、2006 年天津高考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唐)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答案: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 “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 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答案:前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后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 驮安西的“遥思”,由实而虚,虚中有实。表达了诗人因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 “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的辛酸沉痛的感情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 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 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 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 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 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
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 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崔护的《题都 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一年的 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 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 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⑹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⑺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 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鹭鸶和人类同居一 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 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⑻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 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 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 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 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 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 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潮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⑼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 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 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⑽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⑾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⑿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