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第五篇 近代物理学 第三章-光的本性(量子光学基础)__热辐射_普朗克量子假设
高考物理一轮备考光的本性知识点

高考物理一轮备考光的本性知识点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下面是光的本性知识点,请考生掌握。
1.两种学说:微粒说(牛顿)、波动说(惠更斯)〔见第三册P23〕2.双缝干涉:中间为亮条纹;亮条纹位置:=n暗条纹位置:=(2n+1)/2(n=0,1,2,3,、、、);条纹间距{:路程差(光程差);:光的波长;/2:光的半波长;d两条狭缝间的距离;l:挡板与屏间的距离}3.光的颜色由光的频率决定,光的频率由光源决定,与介质无关,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光的颜色按频率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助记:紫光的频率大,波长小)4.薄膜干涉:增透膜的厚度是绿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即增透膜厚度d=/4〔见第三册P25〕5.光的衍射:光在没有障碍物的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障碍物的尺寸比光的波长大得多的情况下,光的衍射现象不明显可认为沿直线传播,反之,就不能认为光沿直线传播〔见第三册P27〕6.光的偏振: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见第三册P32〕7.光的电磁说:光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
电磁波谱(按波长从大到小排列):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射线。
红外线、紫外、线伦琴射线的发现和特性、产生机理、实际应用〔见第三册P29〕8.光子说,一个光子的能量E=h{h:普朗克常量=6.6310-34J.s,:光的频率}9.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mVm2/2=h-W{mVm2/2:光电子初动能,h:光子能量,W:金属的逸出功}注:(1)要会区分光的干涉和衍射产生原理、条件、图样及应用,如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圆屏衍射等;(2)其它相关内容:光的本性学说发展史/泊松亮斑/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光谱分析/原子特征谱线〔见第三册P50〕/光电效应的规律光子说〔见第三册P41〕/光电管及其应用/光的波粒二象性〔见第三册P45〕/激光〔见第三册P35〕/物质波〔见第三册P51〕。
大学物理课件8光的量子性.ppt

激光 , 日光灯发光不是热辐射
dW
限于平衡热辐射的讨论。
(λ λ d λ)
T
2. 辐射度量
[1]光谱辐出度
单位面积
单位时间
(spectral radiant excitance)
单位时间内,从物体单位表面发出波长在λ附近
单位波长间隔内的电磁波的能量 ,称为光谱辐射
出射度用Mλ(λ,T)表示.。
蓝
紫
1885年,观测到的氢原子光谱线已有14条
▲巴耳末(J.J.Balmer)公式(可见光波段)
波数
~
1
41 B ( 22
1 n2
)
,
n 3,4,5,
B = 3645.6Å(经验常数) Å=10-10m
▲里德伯(J.R.Rydberg)公式(全波段)
~
R(
1 m2
1 n2
2.实验规律 装置:如图所示 规律:观察现象得出
光照射阴极 K,光电子从阴极 表面逸出。向阳极 A 运动,形 成光电流。
(1)饱和光电流Im 入射光一定,两极电压达到一
定数值后,光电流的稳定值。
饱和光电流与阴极逸出电子 I
数N之间有如下关系
Im2
I2
Im Ne
Im1
I1
——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Ua (2)截止电压Ua
康普顿 (A. pton) 美国人(1892-1962)
18.4 原子光谱和玻尔原子理论
一、原子光谱
原子光谱是原子发射光的强度随波长的分布, 是研究原子结构的基本方法。
1(85A3.J年.A。瑞ng典st人r‥o埃m)格斯特朗
测。得氢可见光光谱谱线, A即由此得来。
24量子物理的基本概念

习题2、实验得下图,求:n0, A, h.
14 n 由图 解: 5 10 Hz U a V 0
题目h是未知,则不用 A=hn0 ,另法求A
hn 1 m v2 A -2 2 1 2 2 eU a mv k 14 2 5 10
5
10
n
14
Hz
h ke
2e 14 5 10
8
6.63 10
34
1
除了电子外,中子、质子、原 子、分子衍射已陆续被观测到。厄 今为止所有实验测得的物质波的波 长都与用德布罗意公式计算的波长 一致。 h p
德布罗意波长公式
三.德布罗意波应用: 电子显微镜(录象10#)
光学仪器分辨率与波长成反比, 普通显微镜受可见光波长所限,分辨 率不高。加速电压为几百万伏时,电 子波长与X射线相近。
四、光子的提出
A.Einstein 1905年连续发表 四篇划时代论文: 爱因斯坦方程 —获诺贝尔奖 质能关系式 狭义相对论 以原子论解释布朗运动
1、爱因斯坦的光子假说
光由光量子组成。 光强大则光子数多。
1926
光子能量为 e hn
普朗克常数
h 6.6310
34
Js
2、爱因斯坦方程
2 5
1 e
h kTc
1
与实验一致
.
.
.
实验曲线
.
..
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 辐射体腔壁的原子,在辐射或吸收能 量时,能量按最小能e=hn的n倍变化。
E=n hv,n=0,1,2,…
普朗克常数
h 6.63 10
34
J s
是微观的标志
24.2 光的粒子性的提出 什么是光电效应?
2020年高中物理竞赛—基础光学04光的量子性:热辐射(共12张PPT)

基础光学
第一节 热辐射 普朗克能量子假设
一. 热辐射
热辐射 : 由温度决定的物体的电磁辐射。
单
色 辐 出 度
头 部 热 辐
射
像
头部各部分温度不同,因此它们
的热辐射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
0
1.0
1.75 通过热象仪转换成可见光图象。
波长 ( m )
物体温度升高时温度的变化
直觉: 低温物体发出的是红外光 炽热物体发出的是可见光 高温物体发出的是紫外光
(3)、物体辐射能量的同时,还吸收周围能量。 吸收的辐射能>辐射的能量物体温度升高 吸收的辐射能=辐射的能量物体温度不变
(4)、不同物体在某一频率范围内发射和吸收电磁辐射 的能力不同,如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和发射电磁 辐射电磁辐射的能力大。
(5)、经典理论认为辐射或能量的取值是任意的,连续的。
二. 描述热辐射的基本物理量
1) 光谱辐射出射度(也称单色辐射本领)
单位时间内从物体单位表面向前方半球
发出的波长在 附近单位波长间隔内的电磁波
的能量
M
dM
d
T
单位面积
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dλ)
(单位时间内)
或按频率定义
单位时间内从物体单位表面
向前方半球发出的频率在 附近单位
频率间隔内的电磁波的能量
M
dE (T )
d
T
单位面积
dE ( d )
注意: 热辐射与温度有关 激光 日光灯发光不是热辐射
物体辐射电磁波的同时,也吸收电磁波。物体辐射本领越 大,其吸收本领也越大。
室温
高温
吸收
辐射
白底黑花瓷片
高三物理课件-1光的本性 精品

M. Planck (1858-1947)
1.实验规律
空腔辐射能量密度
u T
频谱(单色能密度) u , T
u T u , T d
0
1859年 Kirchhoff 定律:黑体辐射频谱仅与温度有关, 与辐射体其他特性无关。
黑体是研究热辐射固有规律的理想辐射体
量子论 (Quantum Theory)
1.波粒二象性 2.量子力学初步
第三章 电磁辐射的粒子性
电磁辐射——光的本性: 微粒说 微粒流 17世纪 Newton
几何光学
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波动说 以太弹性波 干涉和衍射 17世纪 Huygens 波动光学
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19世纪 Maxwell
经典理论的困难: 光照强度和时间决定光电子能量
光强很小,电子需较长时间吸收足够能量才能逸出 1905年 Einstein提出光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
2.光量子论 Planck量子论 辐射场与辐射体交换能量是量子化的, 辐射场本身是连续的。
Einstein光量子论 辐射场由有限数目的能量子组成,能量子 以光速运动,只能整个被吸收和发射。
A. Einstein (1878-1955)
§3.康普顿效应
1912年 Sadler和Meshan发现X射线被物质散射后波长移动
1922-1923
Compton和吴有训分别实验研究
Δ 0 非相干散射(康普顿散射)
Δ 0 相干散射
1.实验规律
Δ 康普顿移动
§2.光电效应
1887年
Hertz发现紫外光照射的阴极容易放电 1900年 Lenard实验证明光照导致金属表面逸出电子 光电子
高中物理《近代物理初步》知识梳理

质子 中子
发现者 实质 电荷 符号
发现者 电荷 符号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
氢原子核
正电,带电荷量为元电荷
p或
1 1
H
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
电中性,不带电
n或1 n 0
备注
核子
两个 等式
质子与中子的统称
(1)电荷数(Z)=质子数=元素的 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A)=核子数=质子数+ 中子数
三、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 1.原子核的衰变 1)α衰变和β衰变的比较
说明
光的波动性 光的干涉、 衍射和偏振
(1)光是一种概率波,即光子在空间 (1)光的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
各点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概率)可 属性,不是光子之间相互作用产生
用波动规律来描述
的
(2)大量光子往往表现出波动性 (2)光的波动性不同于宏观概念的
波
光的粒子性 光电效应、 康普顿效应
(1)当光同物质发生作用时,这种作 (1)“粒子”的含义是“不连续”
用是“一份一份”进行的,表现出 、“一份一份”的
粒子的性质
(2)光子不同于宏观概念的粒子
(2)少量光子往往表现出粒子性
二、物质波 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叫物质波;实物粒子的能量E和动量p跟它所对应 的波的频率ν和波长λ之间遵循的关系为:E=hν,p= h 。
λ
考点三 原子结构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电子的发现: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 2.α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装置
从低能级向高能级的跃迁过程 称为激发,始末能级差的绝对值 等于所吸收的能量,ΔE=E终-E初
注意:①大量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释放出光子种类数为C2n 。② 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电子动能增加,电势能减小,总能量减小;从低
《光的本性》课件

偏振现象的发现
托马斯·杨通过对光的干涉实验发现了 光的偏振现象,并提出了光的波动理 论。
偏振光的应用
光学仪器
01
偏振光在光学仪器中有广泛应用,如偏振眼镜、偏振滤镜等,
可以提高视觉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
总结词
光谱分析实验
详细描述
光谱分析实验是研究物质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重要手段。通过光谱分析实验, 可以了解物质对光的吸收特性和发射特性,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光学性质和结构特 性。
光传播与吸收的实验验证
总结词:散射实验
详细描述:散射实验可以用来研究散射现象和散射规律。通过散射实验,可以了 解散射的程度和规律,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光学特性。
光的传播与吸收
05
光的传播速度
总结词
光速是恒定的
详细描述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299,792,458米,在 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会因介质的折射率而有所不同。
总结词
光速与参考系无关
详细描述
光速是绝对的,不受观察者参考系的影响,无论观察者 以何种速度运动,都不影响光速。
总结词
光速的测量方法
详细描述
光速的测量方法主要有干涉仪法和光频梳技术等,这些 方法可以精确测量光速,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光的吸收与散射
总结词:光的吸收 总结词:光的散射 总结词:散射的应用
详细描述: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因为介质的特性而被 吸收。不同波长的光被吸收的程度不同,这决定了物质 的吸收光谱。
详细描述:光在介质中传播时,除了被吸收外,还会因 为介质中微小颗粒或分子的影响而发生散射。散射的程 度与波长有关,短波长的光更容易被散射。
光的本性

一、光的干涉现象---杨氏干涉实验 光的干涉现象---杨氏干涉实验 --1、装置特点:
0.1mm, (1)双缝很近 0.1mm, 双缝S 与单缝S的距离相等, (2)双缝S1、S2与单缝S的距离相等, 2、①要用单色光 单孔的作用: ② 单孔的作用 : 是获 得点光源 双孔的作用: ③ 双孔的作用 : 相当 于两个振动情况完全 相同的光源,双孔的 作用是获得相干光源
单缝 双缝 屏幕
S1 S S2 红滤色片
3、实验的改进: 实验的改进:
①指出用狭缝代替小孔,可以得到同样清晰, 指出用狭缝代替小孔,可以得到同样清晰, 但明亮得多的干涉条纹。 但明亮得多的干涉条纹。 ②用氦氖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演示双缝干涉实验。 用氦氖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演示双缝干涉实验。
5、干涉图样的特点:
(1)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2)亮纹间等距、暗纹间等距 亮纹间等距、 (3)两缝S1、S2中垂线与屏幕相交位置是亮条纹两缝S1、S2中垂线与屏幕相交位置是亮条纹S1 中垂线与屏幕相交位置是亮条纹 --中央亮纹 --中央亮纹
提出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图象? :(1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图象?
(2)怎样用波动理论进行解释? 怎样用波动理论进行解释?
二、运用光的波动理论进行分析
复习: 复习: (1)两列波在波峰和波峰相遇或波谷 与波谷相遇时振幅变大, 与波谷相遇时振幅变大,说明此点为振 动加强点 。 (2)两列波在波峰和波谷相遇时振幅 变小,说明此点为振动减弱点。 变小,说明此点为振动减弱点。 (3)对光发生干涉时 若光互相加强, 若光互相加强,出现亮条纹 若光互相削弱, 若光互相削弱,出现暗条纹
§20--1 光的干涉
第二十章 光的波 动性
一、光的干涉
干涉现象是波动独有的特征,如果光真的 干涉现象是波动独有的特征, 是一种波,就必然会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是一种波,就必然会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长 ( m )
头部各部分温度不同,因此它们
1.75 的热辐射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 通过热象仪转换成可见光图象。
物体辐射电磁波的同时,也吸收电磁波。物体辐射本领越 大,其吸收本领也越大。
室温
高温
吸收
白底黑花瓷片
辐射
辐射和吸收达到平衡时,物体的温度不再变化,此时物体 的热辐射称为平衡热辐射。
温度
第16章 量子物理基础
第五次索尔维会议与会者合影(1927年) N.玻尔、M.玻恩、 W.L.布拉格、L.V.德布罗意、A.H.康普顿、
M.居里、P.A.M 狄喇克、A.爱因斯坦、W.K.海森堡、 郞之万、W.泡利、普朗克、薛定谔 等
§16.1 热辐射 普朗克能量子假设
一. 热辐射
热辐射 : 由温度决定的物体的电磁辐射。
Mλ
绿光区域,为 m = 0.47 m.
试估算太阳的表面温度和辐
出度。
解 太阳表面温度
m
辐出度 说明
Ts
2.9 106
m
2.9 106 0.47 106
6166 K
M B (T ) Ts4 8.20 107 W/m2
太阳不是黑体,所以按黑体计算出的 Ts 低于太阳的实际温度; M B(T) 高于实际辐出度。
三. 经典物理的解释及普朗克公式
Hale Waihona Puke 瑞利 — 金斯公式MB
(1900年)
普朗克公式(1900年)
M B ( T
)
1
5
2π hc2 ehc kT 1
为解释这一公式,普朗克 提出了能量量子化假设
维恩公式 (1896年)
试验曲线
四.普朗克能量子假设
若谐振子频率为 v ,则其能量是 hv , 2hv, 3hv , …, nhv , …
头 部 热 辐 射 像
各部分温度不同,因此它们的热 辐射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通过 热象仪转换成可见光图象。
§16.1 热辐射 普朗克能量子假设
一. 热辐射
热辐射 : 由温度决定的物体的电磁辐射。
紫外线
红外光
单 色 辐 出 度
0
荧光灯放电中的电子 12000K
太阳表面 6000K
白枳等 3000K
电 能磁 量波
普朗克常数 h = 6.626×10-34 J·s
与腔内电磁场交换能量时,谐振子能量的变
化是 hv 的整数倍.
腔
说明
壁
上
首次提出微观粒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打破了经典
的
物理学中能量连续的观念。
原
子
物体热辐射
材料性质
二. 黑体辐射
绝对黑体(黑体):能够全部吸收各种波长的辐射且不反射 和透射的物体。
煤烟
约99% 黑体辐射的特点 :
黑体模型
• 温度
黑体热辐射
材料性质
• 与同温度其它物体的热辐射相比,黑体的辐射本领最强
MB (10-7 × W / m2 ·m)
10
6000K 可见光
5
5000K
4000K
3000K
0
0.5
1.0
1. 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
M B (T )
0
M B
(T )d
T
4
式中 5.67 108 W m2 K4
辐出度与 T 4 成正比.
2. 维恩位移定律
峰值波长 m 与温度 T 成反比
Tm 2.90106 m K
( m)
1.5
2.0
例 测得太阳光谱的峰值波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