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合成-案例—扑炎痛的合成

合集下载

苯乐来(扑炎痛)的合成

苯乐来(扑炎痛)的合成
3、什么叫拼合原理?在药物化学中有什么意义?
答:两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通过共价键连接起来,进入体内分解成两个有效成分,以减小两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求的二者作用的联合效应,减少两种药之间的毒副作用。
4、在扑炎痛的合成中,调节PH9-10的原因是什么?
答:提供碱性环境,复杂有机物的反应在不同的条件生成的产品也不一样,而且一般有机反应都会有副产品的产生,为了促进目标产品的生产,减少副产品的生成,有机反应都会严格要求反应环境。
贝诺酯1965年首先在荷兰合成口,我国1975年成都第二制药厂研制投产,渐渐受到广泛重视,后在江苏、山东、河南、湖南、广东、陕西等地生产,生产工艺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但国内对其合成报道还不多。
、目的要求
1、了解拼合原理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了解酯化反应在药物化学机构修饰中的应用。
2、通过本实验,熟悉酯化反应的方法,掌握无水操作的技能。
2、冷却扑炎痛的粗制
另在装有搅拌、恒压滴液漏斗、温度计的150 ml三颈瓶中,加入扑热息痛8.6g,水50 ml,搅拌下,于10~15℃缓缓加入氢氧化钠液18 ml(氢氧化钠3.3 g加水至18 m1),降温至8~12℃,慢慢滴加上述制得的乙酰水杨酰氯无水丙酮液(约20 min滴毕),调节pH9~10,于20~25℃搅拌1.5~2 h。反应毕,抽滤,用水洗至中性,烘干,得粗品。
答:保护氨基,降低氨基对苯环的活化(扑热息痛酚羟基与苯环共轭,加之苯环上又有吸电子的乙酰氨基,因此酚羟基上电子云密度较低,亲核反应性较弱;成盐后酚羟基氧原子电子云密度增高,有利于亲核反应;此外,酚钠成酯,还可避免生成氯化氢,使生成的酯键水解)
2、通过本实验说明酯化反应在结构修饰上的意义?
答:增加脂溶性。
2、在合成乙酰水杨酰氯时以DMF(N-N-二甲基甲酰胺)为催化剂,然后用PEG(聚乙二醇)为相转移催化剂,甲苯-水为反应介质合成贝诺酯。总收率为95%,此法缩短了时间,提高了产率,降低了成本,但甲苯有毒性。

扑炎痛

扑炎痛

乙酰水杨酰氯的制备注意事项: 二氯亚砜遇水可分解为二氧化硫和氯化氢
所用仪器均需干燥 加热时不能用水浴 反应用阿司匹林需在60℃干燥4 h
吡啶作为催化剂,用量不宜过多, 吡啶作为催化剂,用量不宜过多,制得的酰氯不应久置 扑炎痛制备注意事项: 采用Schotten-Baumann方法酯化(肖顿-鲍曼反应) 方法酯化( 采用 方法酯化 肖顿-鲍曼反应)
实验三 扑炎痛(Benorylate)的合成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扑炎痛的合成方法,熟悉其鉴别反 应。 2. 了解前药原理和拼合原理在化学结构修 饰方面的应用。 3. 通过本实验了解Schotten-Baumann酯化 反应原理。
二、实验原理 扑炎痛为一种新型解热镇痛抗炎药,是由阿司匹林和扑 热息痛经拼合原理制成,保留了原药的解热镇痛功能,又 减小了原药的毒副作用,并有协同作用。 适用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感冒发烧,头 痛及神经痛等。 白色结晶性粉末 无臭无味 mp.174~178℃, 不溶于水 微溶于乙醇 溶于氯仿、丙酮
+
NHCOCH3
三、实验方法
(一)乙酰水杨酰氯的制备
干燥管 装球形冷凝管 吡啶2滴 吡啶2滴 阿司匹林9 阿司匹林 g 氯化亚砜4.5 ml 氯化亚砜 100 mL圆底烧瓶 圆底烧瓶 加热至70℃ 加热至 ℃ 70 min 导气管
冷却
无水丙酮5 无水丙酮 ml
反应液倾入干燥的100 mL滴液漏斗 反应液倾入干燥的 滴液漏斗
抽滤
冷却,结晶 冷却 结晶
乙醇洗涤
干燥
称重
计算产率
测熔点
(四)结构鉴别 1.红外吸收光谱法 2.标准物TLC对照法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λ=240nm) 4.稀盐酸-芳香第一胺类反应 5.氢氧化钠-三氯化铁反应

实验一 扑炎痛的合成

实验一 扑炎痛的合成

实验一扑炎痛的合成【药物概述】扑炎痛,又名贝诺酯、苯乐来、解热安,是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环氧酶抑制剂.本品经口服进入体内后,经酯酶作用,释放出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而产生药效.本品既有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又保持了扑热息痛的解热作用.由于体内分解不在胃肠道,因而克服了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克服了阿司匹林用于抗炎引起胃痛、胃出血、胃溃疡等缺点.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神经痛、头痛、感冒引起的中度钝痛等.【1】【目的和要求】1. 了解拼合原理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了解酯化反应在药物化学结构修饰中的应用.2. 通过本实验,熟悉酯化反应的方法,掌握无水操作的技能.3. 通过本实验,掌握反应中产生有害气体的吸收方法.【原理】【1】【2】【仪器】【试剂】1. 乙酰水杨酰氯的制备【1,2】在装有搅拌、回流冷凝管(加装氯化钙干燥管,排气管导入水中)、温度计的1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阿司匹林9g,氯化亚砜5mL,滴入2滴DMF,加热到70℃,反应大约2h,然后减压蒸去过量的二氯亚砜,得淡黄色的乙酰水杨酰氯,加入10mL甲苯待用.2. 扑炎痛的制备在100mL 的三口瓶中加入50mL 7%NaOH水溶液,冷却至5℃,再加入扑热息痛(7.6g,0.05mol)和5%(mol)的PEG,搅拌溶解,再加入40mL甲苯,在剧烈搅拌下于0~5℃内滴加溶解在10mL甲苯中的乙酰水杨酰氯.加完后控制反应温度在0~5℃反应3h,抽滤,冷水洗至中性,得白色粗品扑炎痛.95%乙醇重结晶,干燥,得白色晶体.流程图:【其他合成路线及其改进】1. 传统的扑炎痛合成方法中,第一步制备乙酰水杨酰氯时采用吡啶作为催化剂,但反应不完全;也有使用AlCl3作为催化剂,但AlCl3易产生Fries重排而增加难以分离的副产物.而采用DMF作催化剂逐步升温控制反应进程,收率提高.【3】2. 直接合成法:不对阿司匹林酰氯化,直接在特定的溶剂与条件下与对酰氨基酚酯化,生成贝诺酯.主要是利用了一些特殊的缩合剂二环己基碳二亚胺,苯磺酰氯或者氯甲酸乙酯.如利用二环己基碳二亚胺时,同时加入THF和少量的吡啶保持在0℃以下过夜搅拌,滤去沉淀物N, N’ -二环己基脲,真空蒸发掉溶剂.用乙醇重结晶,可得到较纯的贝诺酯,理论收率可达68%.该法优点是步骤少,一步即可,而且产品分离较容易,但是利用了价格较贵的DCC,而且反应时间较长.【4】3. 阿司匹林酰氯化两步法:该法分两个步骤,首先是对阿司匹林进行酰氯化,然后再和对酰氨基酚成酯.最早的方法是阿司匹林与氯化亚砜生成阿司匹林酰氯,后者再与对酰氨基酚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酯化生成贝诺酯.【4】但是反应中生成的阿司匹林酰氯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时,由于酰氯未立即酯化而发生水解,收率较低,只有40% ~ 50%.张明玉【5】等曾报道过采用丙酮为溶剂,与阿司匹林酰氯混合后,再加到对酰氨基酚钠盐水溶液中,但仍未解决酰氯水解问题,贝诺酯收率为55% ~ 65%.4. 以阿司匹林酰氯为原料:Andrew Robertson【6】利用对乙酰氨基酚和阿司匹林酰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或者对乙酰氨基酚钠盐在苯中与阿司匹林进行回流反应生成贝诺酯.反应虽然只有一步,操作简单,原料易得,但是收率很低,原因同样是仍未解决酰氯水解问题.Calvo Mondelo【7】等在吡啶溶液中利用一种叔胺使阿司匹林酰氯和对乙酰氨基酚的酯化收率达到90% , 但是该叔胺也是价格昂贵的试剂.【问题和讨论】1. 溶剂对贝诺酯收率的影响在合成贝诺酯时,使用不同的溶剂对贝诺酯合成的收率影响都不同,无论是水溶液还是丙酮,丙酮—水,或者醋酸正丁酯,都存在一些缺点,或是收率低或是时间长,而在苯—水及甲苯—水反应介质中,贝诺酯的收率均较高,时间短,且差别不大,考虑到苯的毒性较大,故选用甲苯—水作反应介质.【2】2. 扑热息痛生成钠盐反应采用低温的原因.乙酰水杨酰氯、扑热息痛及其两者产物扑炎痛在温度高时遇碱会水解,因而会影响扑炎痛的产率.降低反应温度并严格控制好反应pH值和反应时间,会得到较高的产率.【3】【参考文献】1. 王文静,吕玮,卢泽.贝诺酯的合成.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5(1):39,42.2. 韩立伟,白术杰.贝诺酯合成的工艺改进.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2):26.3. 姜志猛,蒋平,王卉.扑炎痛合成工艺的改进.医药工业,1985,16(11):28~29.4. 滕小波,钱捷.贝诺酯的合成进展.山东化工,2009,38(8):23~25.5. 张明玉,张培关,等.水杨酸衍生物——贝诺酯的合成.中国药学杂志,1989,9:544~545.6. Andrew Robertson. Amino - phenol compounds: US,3431293. 1969.7. Calvo Mondelo. 4-Acetamidophenyl 2-(acetyloxy) benzoate: ES, 444802. 1977.。

扑炎痛的合成 PPT课件

扑炎痛的合成 PPT课件
导管通入废气 收集装置
(二)扑炎痛的制备
扑热息痛8.6 g 水53.5 ml 250 ml三颈瓶 搅拌棒及温度计 冷的扑热息痛溶液 冰水浴冷至10℃
为什么要冰浴冷却?
20%氢氧化钠
溶液6.5ml 慢慢滴加 保持内温10~15℃
对乙酰氨 基酚钠溶液
乙酰水杨酰氯的丙 酮溶液慢慢滴加
抽滤
扑炎痛溶液
调至pH≥10 反应1小时 水洗至中性
2-乙酰氧基苯甲酸-4-乙酰胺基苯酯
阿司匹林
扑热息痛
阿司匹林 贝诺酯 扑热息痛
合成路线如下:
COOH OCOCH3
+
SOCl2
N
COCl
OCOCH3 ONa NHCOCH3
+ HCl + SO2
OH
NaOH NHCOCH3 COCl OCOCH3 ONa
OCOCH3
+
NHCOCH3
COO
NHCOCH3
实验三 扑炎痛(Benorylate)的合成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扑炎痛的合成方法,熟悉其鉴别反应。 2. 了解前药原理和拼合原理在化学结构修饰方面的应 用。 3. 通过本实验了解Schotten-Baumann酯化反应原理。
二、实验原理 扑炎痛是由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经拼合原理制成。
白色结晶性粉末 无臭无味 mp.177~181℃, 不溶于水 微溶于乙醇 溶于氯仿、丙酮
思考题: 1. 乙酰水杨酰氯的制备,操作上应注意哪些事项?
2. 扑炎痛的制备,为什么采用先制备对乙酰胺基酚钠
再与乙酰水杨酰氯进行酯化,而不直接酯化?
3. 通过本实验说明酯化反应在结构修饰上的意义。
乙酰水杨酰氯的制备注意事项: 二氯亚砜遇水可分解为二氧化硫和氯化氢

扑炎痛的合成

扑炎痛的合成

扑炎痛的合成一、【药物概述】贝诺酯又名扑炎痛、苯诺来、解热安,化学名:2一乙酰氧基苯甲酸对乙酰氨基苯酯。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感冒发烧、头痛、神经痛及术后疼痛等[1]。

本品利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经化学法拼合制备而成。

本晶经口服进入体内后,经酯酶作用,释放出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而产年药效。

本品既有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又保持了扑热息痛的解热作用。

由于体内分解不在胃肠道,因而克服了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克服了阿司匹林用于抗炎引起胃痛、胃出血、胃溃疡等缺点[2]。

二、【实验目的要求】1. 通过乙酰水杨酰氯的制备,了解氯化试剂的选择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2. 通过本实验了解拼合原理在化学结构修饰方面的应用。

3. 通过本实验了解酯化反应原理,掌握无水操作的技能及反应中产生有害气体的吸收方法。

三、【实验原理】扑炎痛为消炎镇痛药,常以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苯酚)为原料合成。

阿司匹林与氯化亚砜反应制备乙酰水杨酰氯时以少量吡啶作催化剂,氯化亚砜过量20%左右以提高收率,过量氯化亚砜减压蒸馏除去。

经过上述合成,扑炎痛既保留了解热镇痛的作用,又减小了原药的毒副作用,并有协同作用,适用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头痛及感冒发烧等病症的治疗。

合成反应如下:【3】四、【仪器与试剂】1、实验仪器2、试剂:阿司匹林,氯化亚砜,吡啶,扑热息痛,氢氧化钠,无水丙酮。

反应物的规格和配比3、主要物理性质名称性状熔点(℃)溶解性阿司匹林白色针状或板 135 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状结晶粉末溶液中能溶解,但同时分解乙酰水杨酰氯淡黄色液体扑热息痛 169-171 能溶于乙醇、丙酮和热水难溶于水,不溶于石油醚及苯扑炎痛白色结晶 176-178 不溶于水、易溶于热醇中五、【实验内容】1.实验操作(1)乙酰水杨酰氯的制备【4】在装有回流冷凝器(上端附有氯化钙干燥管、排气导管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温度计的150 ml三颈瓶中,加入止爆剂、阿司匹林9 g,氯化亚砜5 m1,滴入吡啶1滴(催化反应用),缓缓加热至75℃,维持70—75℃,保温反应至无气体逸出(约2~3 h)。

扑热息痛的合成(基础实验)

扑热息痛的合成(基础实验)
MW: 阿司匹林180.16; 乙酰水杨酰氯198.60; 扑热息痛151.16; 氢氧化钠40.00;扑炎痛313.30; 氯化亚砜(d1.68,bp68℃)118.97
回流反应装置(隔湿、吸收尾气)
2。扑炎痛的制备
装有电动搅拌器和温度计的250 mL三颈瓶中 → 依次加入扑热息痛10 g (66.2mmol),水50 mL → 冰水浴冷至10℃左右 → 开搅拌机 →滴加氢氧化 钠溶液 (氢氧化钠3.6 g(90mmol) + 20 mL水,用 滴管滴加) → 8~12℃,剧烈搅拌,慢慢滴加乙酰 水杨酰氯丙酮溶液(在20 min左右滴完) → 低 温调pH≥10 → 8~12℃搅拌反应60 min → 抽滤 →滤饼水洗至中性 → 压干 → 得粗品→ 称湿质量
酰化剂
乙酰氯——N-酰基化、O-酰基化 乙烯酮——N-酰基化、O-酰基化 乙酸乙酯、乙酰胺、乙腈——难以酰基化
― 醋酐最适宜
三、实验过程
合成
带回流冷凝管的干燥250ml 圆底烧瓶 → 依次加入对 氨基苯酚25g 、醋酐31g、冰醋酸44g、沸石3-4粒 → 电炉加热回流(110~115℃)反应4hr → 旋转蒸发仪蒸 除醋酸 (85-90℃水浴)→ 残留物倾入等体积冰水中 → 搅拌结晶 → 抽滤→ 冰水洗至近中性 → 抽干 → 粗品
注意事项
乙酰水杨酰氯制备——反应瓶干燥和隔湿; 产物密封保存,酰氯不应久置。 扑炎痛制备——控温8~12℃;剧烈搅拌;缓 慢滴加。 精制——活性炭适量;热过滤时漏斗和抽滤 瓶应充分预热;测熔点充分干燥。
思考题
1. 乙酰水杨酰氯的制备,操作上应注意哪 些事项? 2. 扑炎痛的制备,为什么采用先制备对乙 酰胺基酚钠,再与乙酰水杨酰氯进行酯 化,而不直接酯化? 3. 通过本实验说明酯化反应在结构修饰上 的意义。

扑炎痛的合成 PPT课件

扑炎痛的合成 PPT课件
导管通入废气 收集装置
(二)扑炎痛的制备
扑热息痛8.6 g 水53.5 ml 250 ml三颈瓶 搅拌棒及温度计 冷的扑热息痛溶液 冰水浴冷至10℃
为什么要冰浴冷却?
20%氢氧化钠
溶液6.5ml 慢慢滴加 保持内温10~15℃
对乙酰氨 基酚钠溶液
乙酰水杨酰氯的丙 酮溶液慢慢滴加
抽滤
扑炎痛溶液
调至pH≥10 反应1小时 水洗至中性
粗品
(二)扑炎痛的制备反应装置
(三)精制
粗品
100 mL 圆底烧瓶 加入适量95% 乙醇,刚好使成 饱和溶液
磁力搅拌加热 溶解,使成为 澄清透明溶液
趁热抽滤 抽滤瓶需要预热吗?
冷却, 结晶
抽滤
冷乙醇洗涤
干燥
称重
计算产率
测熔点
(四)结构鉴别 • 红外吸收光谱法 • 标准物TLC对照法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λ=240nm) • 稀盐酸-芳香第一胺类反应 • 氢氧化钠-三氯化铁反应
2-乙酰氧基苯甲酸-4-乙酰胺基苯酯
阿司匹林
扑热息痛
阿司匹林 贝诺酯 扑热息痛
合成路线如下:
COOH OCOCH3
+
SOCl2
N
COCl
OCOCH3 ONa NHCOCH3
+ HCl + SO2
OH
NaOH NHCOCH3 COCl OCOCH3 ONa
OCOCH3
+
NHCOCH3
COO
NHCOCH3
思考题: 1. 乙酰水杨酰氯的制备,操作上应注意哪些事项?
2. 扑炎痛的制备,为什么采用先制备对乙酰胺基酚钠
再与乙酰水杨酰氯进行酯化,而不直接酯化?

扑炎痛的合成实验报告

扑炎痛的合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扑炎痛的合成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

2. 掌握有机合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加深对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扑炎痛(贝诺酯)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其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4-(乙酰氨基)苯酯,分子式为C17H15NO5。

本实验采用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合成扑炎痛。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反应瓶、搅拌器、冷凝管、抽滤装置、烘箱、电子天平、研钵、滴定管等。

2. 试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无水乙醇、浓硫酸、氢氧化钠、盐酸、无水碳酸钠、碘量法滴定液等。

四、实验步骤1. 阿司匹林的制备(1)将阿司匹林和浓硫酸混合,搅拌溶解。

(2)缓慢加入无水乙醇,控制温度在60℃左右。

(3)继续搅拌反应2小时。

(4)反应结束后,将混合物倒入冷水中,析出固体。

(5)抽滤、洗涤、干燥,得到白色固体阿司匹林。

2. 扑热息痛的制备(1)将扑热息痛和无水碳酸钠混合,加热至熔融。

(2)将熔融物倒入冷水中,析出固体。

(3)抽滤、洗涤、干燥,得到白色固体扑热息痛。

3. 酯化反应(1)将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混合,加入浓硫酸,搅拌溶解。

(2)加热反应至回流,控制温度在70℃左右。

(3)反应2小时后,冷却混合物。

(4)加入适量水,调节pH至中性。

(5)加入碘量法滴定液,滴定至终点。

(6)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白色固体扑炎痛。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阿司匹林的制备:实验中成功制备了白色固体阿司匹林,纯度较高。

2. 扑热息痛的制备:实验中成功制备了白色固体扑热息痛,纯度较高。

3. 酯化反应:实验中成功合成了扑炎痛,产率较高。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合成了扑炎痛,验证了实验原理的正确性。

2. 通过实验,掌握了有机合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操作,避免事故发生。

七、参考文献[1] 张永强,有机合成实验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 李敏,有机合成实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3] 刘宏伟,有机合成原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等
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刺激,引
阿司匹林
(乙酰水杨酸)
起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或疼痛。 长期服用易致胃溃疡或胃出血。
(5)
扑热息痛
(对乙酰氨基酚)
解热、镇痛 解热镇痛效果与阿司匹林相似,但 毒副作用小,主要为肝肾毒性、及
对血液及神经系统的影响。
(6)经拼合原理制备的扑炎痛有何优势:口服在胃肠道不被水 解,易吸收并迅速在血液中达到有效的浓度,缓解阿司匹林的胃 肠道反应。
实验材料与设备
药品:1.阿司匹林10g,2.二氯亚砜5.5ml,3.扑热息痛10g,4. 氢氧化钠3.6g,5.丙酮10ml,6.吡啶,7.95%乙醇,8.活性炭 仪器设备:1.熔点仪2.有机制备仪3.搅拌器 4.循环水泵5.干燥 箱6.红外光谱仪
实验步骤
• (一)乙酰水杨酰氯的制备 • 在干燥的100 mL圆底烧瓶中,依次加入吡啶2滴,阿司匹林
案例一 扑炎痛的合成
(1)扑炎痛,又叫贝诺酯,为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的酯化产物
阿司匹林
(乙酰水杨酸)
扑热息痛
(对乙酰氨基酚)
(2)扑炎痛是一种新型的消炎、解热、镇痛、治疗风湿病的 药物。由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两种药物经拼合原理制成。
(3)拼合原理:将两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通过共价键连 接起来,进入体内分解为两种有效成分,以期减小两种药物的 毒副作用,求得二者作用的联合效应。
(三)精制 • 取粗品5 g置于装有球形冷凝器的100 mL圆底瓶中,加入10
倍量(w/v)95% 乙醇,在水浴上加热溶解。稍冷,加活性 碳脱色(活性碳用量视粗品颜色而定),加热回流30 min, 趁热抽滤(布氏漏斗、抽滤瓶应预热)。将滤液趁热转移至 烧杯中,自然冷却,待结晶完全析出后,抽滤,压干;用少 量乙醇洗涤两次(母液回收),压干,干燥,测熔点,计算 收率。
(四)结构表征 • 红外吸收光谱法
思考题
• 1. 乙酰水杨酰氯的制备,用SOCl2作酰化反应试剂的优点是 什么?放出什么尾气?如何处理?
• 2. 扑炎痛的制备,为什么采用先制备对乙酰胺基酚钠,再与 乙酰水杨酰氯进行酯化,而不直接酯化?
• 3. 通过本实验说明酯化反应在结构修饰上的意义。
(6)扑炎痛的合成路线: Step 1: 乙酰水杨酰氯的制备
Step 2: 酰氯为酰化剂的酚的O-酰化反应
实验目的
• 1. 通过乙酰水杨酰氯的制备,了解氯化试剂的选择及操 作中的注意事项。
• 2.通过本实验,了解酯化反应的方法,以及酯化反应在 药物化学结构修饰中的应用。
• 3. 通过本实验了解拼合原理在化学结构修饰方面的应用。 • 4. 熟练有机溶剂重结晶操作,熟悉有毒尾气吸收方法。
10 g,氯化亚砜5.5 mL,迅速按上球形冷凝器(顶端附有氯 化钙干燥管,干燥管连有导气管,导气管另一端通到水池下 水口)。置油浴上慢慢加热至70℃(约10~15 min),维持 油浴温度在70±2℃反应70 min,冷却,加入无水丙酮10 mL, 将反应液倾入干燥的100 mL滴液漏斗中,混匀,密闭备用。
(二)扑炎痛的制备
• 在装有搅拌棒及温度计的250 mL三颈瓶中,加入扑热息痛 10 g,水50 mL。冰水浴冷至10℃左右,在搅拌下滴加氢氧 化钠溶液(氢氧化钠3.6 g加20 mL水配成,用滴管滴加)。 滴加完毕,在8~12℃之间,在强烈搅拌下,慢慢滴加上次 实验制得的乙酰水杨酰氯丙酮溶液(在20 min左右滴完)。 滴加完毕,调至pH≥10,控制温度在8~12℃之间继续搅拌反 应60 min,抽滤,水洗至中性,得粗品,计算收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