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其二》)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狼自苫②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⑥,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⑦能作此谋也!

(选自蒲松龄《狼·其三》)【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②苫:用草编的席子。③顾:但是。④盈:满。⑤豕:猪。⑥移时:过了一段时间。⑦乌: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

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③股直不能屈________

④遂负之以归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屠乃奔倚其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 其一犬坐于前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以吹豕之法吹之

D.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一起;看,视;大腿;背

(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发现狼紧随,先用骨头稳住狼,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看到野外有柴草堆,便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拿起刀准备战斗;当狼其一装睡、其一借故离开时迅速识破了狼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抓住有利时机,先后杀了两只狼。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看到狼把爪子伸进来,就迅速死死抓住狼爪,急中生智,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把狼吹得浑身膨胀,巧妙地杀了狼。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股”:大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C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用”之意。A前者“于是”,后者“才”。B前者“其中”,后者代“地”。D前者“被”,后者“替、给”。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止”:只是。“耳”:罢了。“去”:离开。“顾”:却,但是。“死”:杀死。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先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快速出手杀了两只狼。而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死死抓住狼爪,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巧妙地杀了狼。

故答案为:(1)一起;看,视;大腿;背(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先想想划线字在现代汉语里是什么意思,再分析是否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出文言实词的语境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

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极力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扎上了吹气口。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弯儿,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ó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

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

④虚则敧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

(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善者:优点。③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参观周庙。“观”是一词多义:景观景色,观看参观。④虚则敧:空了就会斜着。“虚”是一词多义:空的,不真实的,不自满,衰弱等。

(3)本题翻译赋分点:①行,走。师,老师。②恶,怎么。覆,颠覆。

(4)①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角度谈要向身边人学习,随时学态度,。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要谦虚,虚心学态度。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②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告诉我们某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这里采用比喻手法,“满”指狂妄自大,“覆”指失败。启示:告诉我们狂妄自大会导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⑴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⑵① 以……为乐;② 优点;③ 参观;④ 空

⑶ 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⑷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请问持满有方法吗?”“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

3.文言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寔①,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注释】①陈寔(shí):东汉人,做过太丘县令。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解释加点的字

①期日中________

②尊君在不 ________

③呼其子训之________

④乃遗布二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4)文中陈氏父子的所为令我们钦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向他们各学些什么?【答案】(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

(3)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4)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

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解析】【分析】(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的句意是: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本题中的“期”是“约定”;“遗”是古今异义词,“赠予,赠送”的意思。

(3)本题①句中的“至(到)、信(诚信)、礼(礼貌)”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乃(于是)、遗(赠送)、更(再)”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4)《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一个关于守信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表现了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乙文叙写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对梁上君子不是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这些是我们应向他们学习的。

故答案为:⑴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⑵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

⑶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⑷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点评】⑴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⑶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

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无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②捉:检,拾。③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③华捉而掷去之________

④宁读书如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答案】(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不”:通假字词,同“否”。“顾”:古今异词,回头看。

(2)句中的“舍:放弃。去:离开。乃:才。子:指你。”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可知交友要志同道合,要诚实待人等。

故答案为:⑴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⑵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⑶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掉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歡却捡起来,(但是着见管宁的神色不对劲)又扔了金于离开。两个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于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夏侯玄既被桎梏①,时钟毓为廷尉,钟会②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③之。玄曰:“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④。”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注】①桎梏(zhìgù):脚镣和手铐;拘捕。②钟会:钟毓的弟弟。③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④闻命:听从命令。

(1)对句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尊君在不?(“尊君”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 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古代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C. 待君久不至,已去。(“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D.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东市:东边的市场。)

(2)请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________

②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________

(3)用“/”划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停顿。(限段两处)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

(5)甲、乙两文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两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和夏侯玄的“方正”?

【答案】(1)D

(2)家君;余(吾)

(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①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②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古代十分重视对名号称谓十分讲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D项意思是: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东市:刑场。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后来泛称刑场为东市。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两句省略成分是:(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余)虽复刑馀之人,(余)未敢闻命。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根据译文: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断句为: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惭、引、因便、狎”等字要准确解释。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陈元方:懂得“信”的重要;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故答案为:(1)D(2)家君;余(吾);(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4)①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②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

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点评】(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句子,在根据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历史知识,辨析各个选项的正误。“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从此东市代指刑场,D项错误。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两句都是省略主语的成分,意思分别为:(家君)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家君)现在已经离开了;(余)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余)不会听你摆布的。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引:拉;相知:相交好;因便狎之: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附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夏侯玄被逮捕,当时钟毓为廷尉,钟会以前和夏侯玄不和,就羞辱他。夏侯玄说:“我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不会听你摆布的。”虽然遭受拷打,夏侯玄也不说一句话,到东市刑场执行的时候,脸色没有丝毫变化。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

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方入门不顾(理睬)

B. 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 及事讫(完毕)

D. 先期一日(约定的期限)

(2)下面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计日告之伋辞谢之

B. 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C. 去后乃至屠乃奔倚其下

D. 相委而去人不知而不愠

(3)下面对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中陈元方从信用和礼貌两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

B. 【甲】文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他失信在先,根本没有资格谩骂元方的父亲。

C. 【乙】文郭伋答应过儿童的事,按约履行,不食言。

D. 【乙】文中的儿童因为郭伋守信,所以夹道欢迎,欢送。

(4)给下面句子划分节拍。(每句限划一处)

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使君何日当还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其为人若此。

【答案】(1)A

(2)A

(3)D

(4)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使君/何日当还

(5)①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②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项元方入门不顾(理睬)解释错误,顾:动词,回头看。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A、都是人称代词,他们(儿童);B、介词,对,向/介词,在;C、副词,才/连词。于是,就;D、顺接连词/转折连词。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要求提取、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必须仔细阅读原文,逐句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郭伋刚到巡行部署上任时,到达西河郡美稷县时,有几百名儿童,每人骑着用竹子做的马,在道路旁边跪拜迎接。郭伋问:“孩子们为

什么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D项“儿童因为郭伋守信”的说法没有根据。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划分节拍。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可根据句意断句。①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据此断句为:元方/入门不顾。②句意: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据此断句为:使君/何日当还。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①关键词:尊君、不、待、去。句意: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②关键词:其、若、此。句意;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故答案为:(1)A

(2)A

(3)D

(4)①元方/入门不顾;②使君/何日当还

(5)①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②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A项,顾:动词,回头看。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A项都是人称代词,他们(儿童),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还原到相关词句中去,逐项比对辨析正误。D项【乙】文中的儿童因为郭伋守信,所以夹道欢迎,欢送。说法有误。原因是“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划分节拍。答题时应注意,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和结构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根据主谓句成分划分①(主语)元方/入门不顾。②(主语)使君/何日当还。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①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去:走了。②其:郭伋;为人:做人的方法;若此:像这样。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

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停留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出城,并问“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郭伋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不想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他就是这样做人的。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字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去后乃至________

④下车引之________

(2)翻译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答案】(1)约定;同“否”;离开;拉

(2)(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

(3)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期:动词,约定;不:通假字,同“否”;去:动词,离开;引:动词,拉。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关键词:非、期、委、去。句意是:(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故答案为:(1)①约定;②同“否”;③离开;④拉;

(2)(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

(3)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不:通假字,同“否”。去:古今异义词,离开。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人:指有品德操行、守信义、有才干的人。哉:语气词,表示感叹。非人哉:真不是一个守信的人啊!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将(我)”。委,丢下、舍弃。相委:将我丢下。去:离开。

(3)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词的含义。

①俄而雪骤________

②俄而雪骤________

③差可拟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3)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B. 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

C. 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

D. “柳絮”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

【答案】(1)不久,一会儿;急;相比

(2)①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C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俄而”“拟”都是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欣赏: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②未若:不如比作;因:乘;起:漫天飞舞。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ABD理解正确。C 公大笑中的笑意不是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而是对谢道韫的赞赏。

故答案为:⑴不久,一会儿;急;相比

⑵ ①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⑶ C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去后乃至________

③相委而去________

④下车引之________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1)约定;才;舍弃;拉,牵拉

(2)“君”表示对对方的尊称,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谦称,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解析】【分析】(1)“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期”意思是“约定”。“去后乃至”翻译为“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意思是“才”。“相委而去”翻译为“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委”意思是“舍弃”。“下车引之”翻译为“下车去拉元方”,“引”意思是“拉,牵拉”。

(2)“君”表示对对方的尊称,可以翻译为“您”,“尊君”表示对对方父亲的尊称,“家君”属于谦辞,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这些都是需要识记积累的。

(3)文中元方适时适当地指出了父亲友人的错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有理有据,于是让父亲的友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变得非常惭愧。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约定;才;舍弃;拉,牵拉;

⑵“君”表示对对方的尊称,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谦称,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⑶“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化常识,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依靠平时积累;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1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周敦颐,字茂叔,为分宁主簿①。有狱②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③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注】①主簿:官名。②狱:案件。③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家。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

③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________

④将弃官去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4)【甲】文中作者独爱莲花,认为莲才是花中君子。请结合对莲的描写体会莲具有哪些君子品性?

(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阅读【乙】文,说说文中的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1)北宋;哲学家

(2)多;少;想要;离开

(3)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没有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娇艳。②王逵是凶悍、残酷的官吏,众人不敢和他争辩。

(4)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莲的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莲的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从“香远益清”可以看见莲的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的清高风度,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5)周敦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直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

【解析】【分析】(1)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2)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如题中的“鲜(少)”“去(离开)”都是古今异义词,要跟现在的意义区分开。

(3)①句关键词是“独(唯独)”“染(沾染)”“妖(娇艳)”;②句关键词是“莫(不)”,同时这是一个判断句,要按照判断句式译。

(4)考查“莲”的象征义的理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象征的定义,联系语境,找莲和君子的相似点,还原出君子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莲长在污泥和清水中,却不被污泥沾染,也不会显得妖艳,就象征了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说莲中间贯通,外表挺直,不长藤蔓,不生枝节,则象征君子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香远益清”象征美名远播的品性;“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清高风度,仪态端庄,令人敬重。(5)解答此题,要结合周敦颐的有关事迹:快速准确久拖不决的案件,说明他断案如神,能力过人;为了不草菅人命,和酷悍的王逵据理力争,说明他刚直不阿,尊重生命。故答案为:⑴北宋;哲学家;

⑵多;少;想要;离开;

⑶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没有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娇艳。

②王逵是凶悍、残酷的官吏,众人不敢和他争辩;

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莲的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莲的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从“香远益清”可以看见莲的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的清高风度,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⑸周敦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直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陋室铭》作者是唐代的刘禹锡,《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北宋的哲学家;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

菊花的喜爱,在陶周敦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直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①牵牛来责蹊田②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③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注释】①或:有人,有的人。②蹊田:践踏田地。③策:通“册”。④恬:心神安适。(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已而复如初(________)②冕因去(________)

(2)文中写佛像“狞恶可怖”,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王冕是一个青春励志的典型。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答案】(1)又,再;离开

(2)从侧面烘托了王冕痴迷于学习的精神

(3)参考:王冕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现在的初中生比王冕的学习条件要优越很多,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

【解析】【分析】(1)本题中①复:根据句意翻译为“又”②去:今义:距离、除去等多重意思,古义:离开,根据句意翻译为“离开”。

(2)文章主要写王冕痴迷学习,写到佛像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是为了突出体现了王冕痴迷于学习,不在乎自己身处何地,这些与学习不关的东西都不是他所在意的,这在人物描写上属于侧面描写。据此作答即可。

(3)文章主要讲述了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又,再;②离开

⑵从侧面烘托了王冕痴迷于学习的精神

⑶参考:王冕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现在的初中生比王冕的学习条件要优越很多,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的把握,注意侧面烘托对人物的个性突出所起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能力。解答时,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仍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②如碗,摆扑③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割之。然审视殊④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⑥已破裂云。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觇(chān):察看,窥视。②围:指蛇的身围。③摆扑:扭动摔打。④审:仔细。殊:极,很,完全,非常。⑤攧:同“颠”,跌、摔。⑥额(é)上革肉:头顶的皮肉。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

B. 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

C. 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

D. 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断欤

(2)请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久之蛇竞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3)结合选文,说说小小韵螳螂为什么能置巨蛇于死地。

【答案】(1)D

(2)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3)示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据顶上”说明螳螂很机智,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刺刀攫其首”,螳螂攻击的是蛇的要害部位,表明螳螂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攧不可去”说明螳螂的前足上的利刺刺入之深,以及螳螂杀蛇的毅力之坚定,与蛇相搏,全力以赴。

【解析】【分析】(1)A.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闻”的意思均为“听见,听到”);B.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寻”的意思均为“寻找,寻觅”);C.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临”的意思均为“靠近,面对着”);D.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断欤(“据”的意思分别为“占据”“根据”)。据此,答案为D。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及答案(部编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部编版/人教版) 第一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________ ___ ___ 。 2、,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春》中描写春花色彩美:________ ___ ___ 4、《春》中描写春雨形态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古诗《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写大风时海上巨浪汹涌的句子是:。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7、《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8、《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 是: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明对朋友的未来担忧的诗句是: 1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1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1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 _。 15、《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 ___、_____ __、___ 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16、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 __、____ 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 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 孙权劝学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课外古诗词背诵 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本册教案共包含2套不同的风格教案)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1)舍弃;通“否”;牵,拉 (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D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舍弃;通“否”;牵,拉 ⑵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黔无驴,有好①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②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注】①好:喜欢。②慭慭:小心谨慎。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棹数小舟________ ③庞然大物也________ 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天下之事慭慭然,莫相知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顺流下矣 D.当求之于上流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②驴不胜怒,蹄之。 (4)【甲】【乙】两文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1)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 (2)D (3)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②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部编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句式

一、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世说新语》) 儿女:古义:文中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今义:专指子女 2.为若柳絮因风起 因:古义:趁,乘今义:因为 3.相委而去(《世说新语》) 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4.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 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5.禽兽之变诈几何(《狼》) 几何:古义:多少,文中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指几何6.止增笑耳(《狼》)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7.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晓:古义:告知,开到今义:天刚亮的时候 8.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若:古义:第二人称代词,你今义:好像,如果 9.亦不能有所中伤(《杞人忧天》) 中伤:古义:伤害今义: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约定 2.一狼洞其中(《狼》)挖洞 3.恐前后受其敌(《狼》)攻击 4.狼不敢前(《狼》)上前 (二)名词作状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世说新语》)在家里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世说新语》)在门外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按时 4.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每天 5.其一犬坐于前(《狼》)像狗似的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从通道 (三)动词做名词 1.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老师传授的知识 2.止增笑耳(《狼》)笑料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曲肱而枕之(《论语十二章》)以……为枕 (五)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以……为快乐 (六)形容词用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新的理解和体会 三、文言句式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1.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论语十二章 【春秋末期】孔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7.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悲守穷庐________ ④又相天子________ (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 (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3)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②(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却用浅陋来保持,这是聪明。博闻: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句意为: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才:才干; ③句意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庐:陋室; ④句意为: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相:辅佐; (2)阅读甲文,了解内容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要立德、修身;乙文周

(完整版)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篇目 第4课 观沧海 作者:曹操【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8课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宋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逐字句翻译

8课《世说新语》两则译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的义理 俄而雪骤——不久,雪下得紧了 公欣然曰——太傅高兴地说 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落下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及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 即公大兄无奕女——就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期日中——约定在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过了中午朋友没有到 太丘舍去——陈太丘不再等候友人离开了 去后乃至——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元方时年七岁——陈元方那年七岁 门外戏——在家门外嬉戏 客问元方——客人问他 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陈元方回答说 待君久不至——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 已去——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客人便发怒说道 非人哉——不是人啊! 与人期行——和人家相约同行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元方曰——陈元方说 君与家君期日中——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不至——中午了您却没有到 则是无信——就是没有信用 对子骂父——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 则是无礼——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客人很惭愧 下车引之——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11课《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好处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C.可爱者甚蕃蕃:多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一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 【答案】(1)A (2)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解析】【分析】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年代:北宋。 (1)A项的解释不正确,“益”在这里是“更加”的意思。 (2)“染”“濯”“妖”“予”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4)由文中莲的生长环境可知,本文借莲花赞美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下依然保持的正直、坚贞的节操。 故答案为:⑴ A ⑵ 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可长有者,其为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数封我矣多次,屡次 B.必无受利地一定 C.知以人之所恶恶劣 D.孙叔敖之知通“智” 智慧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1)C (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

2018年部编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完整版).doc

2018 年 , 部 , 编 , 七年级 , 上册 , 古 , 诗文 , 理解 , 性 ,4 .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 峨眉山月半 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九)《秋词》(刘禹锡)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诗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我言秋日胜春朝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 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1、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巴山夜雨。 5、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汇总(全册)

.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木兰诗》 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 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三)揣摩语言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doc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春》 1、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课文中都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副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答: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2、作者把存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 答:人是喻体,春天是本体。一方面写出了这三种人的不同特点:“处她”是新的、生长着的:“小姑娘”是漂亮的、欢快的;“青年”是健壮的、有力的。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3、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两个“盼望着”表现出作者急切而欣喜的心情,“脚步近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答:“偷偷地”和“钻”,表现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和动作,仿佛有灵性、有个性。“缴嫩的,绿绿的” 运用定语后置,读起来节奏短而快,突出了小草的特点。写出了小草情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的感受。 ③.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答:“像眼睛”“像星星”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枪,点出了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的“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野草的情态。 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项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答:连用三个比喻句,写出了春雨的形态万千和细密的特点,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 《济南的冬天》

1、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它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你的同学描述这些景物。 答;特点“温晴”写了济南四腿的小山,雪景,济南的水 2、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里是个“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答: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睛”,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 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又是“冬天的济南”,是一个城市的气质。 3、品味语言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答:“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那山水比成人,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和“唤醒”增添了一些趣味,创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答:拟人的修辞。将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周围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济南的可爱,突出济南的温暖,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山的热爱。 ③.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答:“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写出了夕阳映射下的雪景,更加富有美感。 《古代诗歌四首》 1、反复诵面读《观沧海》.体会这首诗质朴刚健、音调整佛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怎样的感觉。 答:诗中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沧海、洪波,日月、星汉”是远观之景。景物浩大,眼界开阔。胸怀宽广,给人一种壮美的感觉。 2、《闻王品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答:诗人选取的这两个景物,一是表现了事情发生的季节为春季,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给人一种画面感,三是运用其象征的意义,“杨花”飘忽不定,暗喻友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的哺叫如“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杯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2017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班级:姓名: 《咏雪》 一、填空。 《咏雪》选自。作者是(朝代)(姓名),《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4、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五、问答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 尊君在不? 四、一词多义 1、顾: 元方入门不顾:顾野有麦场: 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茅庐):

2、信 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必以信: 五、敬辞与谦辞 尊君:家君: 六、重点词语理解 A、太丘舍去舍:去: 九、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诫子书》 一、填空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6、将复何及: 四、阅读《诫子书》 1、本文作者就和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8、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只要有围绕学习、成才、修身养德、立志、惜时等阐述即可)

9、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狼》 1 3 4 6 8 10 11 12 14 16 18 1 2 3、敌①恐前后受其敌敌:__②盖以诱敌敌:_____ 4、前①恐前后受其敌前:___②狼不敢前前:_____ 5、之①又数刀毙之之:__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___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__④复投之之:_____ 6、以①投以骨以:__②以刀劈狼首以:__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课外)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鉴赏专题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 1、构思精巧 《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世人皆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河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说一下“影入平芜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习】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及穿搭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鉴赏】 诗歌背景: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4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5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