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第二(原文与译文)
《论语》五章文言文翻译

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如果只追求和谐,而不遵循礼节,也是不可行的。
”第四章: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居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第五章: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这五章文言文翻译分别从学习、为政、礼、仁、君子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国家治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见解。
以下是这五章文言文的详细翻译: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论语为政二原文与解析

论语为政二原文与解析《论语·为政二》原文与解析《论语·为政二》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如何治理国家的观点和建议。
本文将对该篇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
原文如下: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在这段原文中,孔子谈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
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以北辰作比喻,形容了政治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应该采取的态度。
北辰是指北极星,它位于天空的固定位置,始终指向北方。
孔子用北辰来比喻政治者应该具备的德行和道德标准,也就是政治者应该像北辰一样稳定、坚定地居于自己的位置,并引导其他众多的星星(即人民)共同前进。
这段原文中的“为政以德”是孔子对于治理国家的核心理念。
他认为,一个政治家必须以德行为基础,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
政治家如果能够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就能像北辰一样在政治舞台上稳定地居于自己的位置,并以自己的道德光芒照亮其他人。
孔子的这个观点意味着,政治家要具备崇高的道德标准,才能够赢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只有政治家本身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够成为国家的榜样,引领整个国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总结:通过对《论语·为政二》这段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治理国家的观点和建议。
孔子认为,一个政治家应该以德行为基础,用自己的德行来治理国家。
他用北辰作比喻,形容了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应该采取的态度。
政治家应该像北辰一样在政治舞台上稳定地居于自己的位置,并用自己的道德光芒照亮其他人。
这个观点提醒我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政治家的德行和道德标准,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够成为国家的榜样,引领整个国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通过理解和应用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如何治理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只有通过德行的塑造和道德标准的引领,才能够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和国家。
论语·第二章为政

论语:第二章——为政【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而众星共(3)之。
”【注释】 (1)德:道德、德行、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统治人的人)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出的“以德治国”理念的源头。
究竟什么是“以德治国”呢?包咸曾注释说“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这里的“无为”和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是一样的,并非是不做事,而是指为政者不胡作非为、朝令夕改,不穷奢极欲、贪得无厌。
能做到这点的为政者,其言行自然会吸引周围的人环绕在他身边。
反之,则会众叛亲离。
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这样的时期:每次遇到这样“无为”的统治者,便会出现天下太平的圣治时期。
【原文】 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思,一说为思想;另一说为语气助词,无意义。
觉后者解释更妥。
邪读作xiá。
无邪,原指养马人专心致志不分心,在这里比喻“纯正没有邪念”。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没有什么邪念'。
”【评析】一言以蔽之,用英语说就是“All in one”或者“in a word ”,而“思无邪”这句话既表明了孔子对自己修订的《诗》的编删原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的所能够表现的孔子的真实想法。
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就有:“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论语第二章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政用道德,就好比北极星安住本位,群星围着它转。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选定三百篇,用其中的一句概括,就是:‘心思不歪’。
”子曰:“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训导人,用刑法统制人,老百姓就力求免遭刑罚,却没有廉耻心。
用道德教导人,用礼仪规范人,老百姓就会有廉耻心,还会主动匡正自己。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没什么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耳根顺了;七十岁随心所欲,没有不合情合理的。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怎么行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
”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在车上告诉樊迟说:“孟孙问我怎么行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
”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如礼服侍;父母过世,如礼安葬,如礼祭祀。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孝子最挂念的只有一件,就是希望父母身体好,不要得病。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如今行孝道的,只晓得说能够养爹妈。
可是你看狗啊马啊,我们也都能把它们养起来。
没有孝敬心,怎么区别这两种养呢?”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和颜悦色难以做到。
父母有事,晚辈代劳;有酒食,长辈先用——这样子就可以称为孝吗?”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论语·为政第二

论语·为政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第一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为政以德:2、共:拱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4、众星拱辰【解释】:比喻众人拥护,围绕着一个他们所敬仰的人本章讲为政以德‛的思想,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第二则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蔽:概括,总结。
2、思无邪:纯正。
3、一言以蔽之【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本章是孔子来评价诗经第三则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守规矩)本章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第四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立:站得住,就是自立。
2、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3、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5、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6、从心所欲【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耳顺之年【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论语-第二章

第二章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小兔子爱读书。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之《为政第二》原文+翻译(分段)(全)

《论语》之《为政第二》原文+翻译(分段)(全)【原文】子曰:“为政①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②之。
”【注释】①为政:处理政事。
②共:环绕。
【译文】孔子说:“(周君)用道德规范来处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处在自己的位置,而众多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①之,曰:'思无邪②’。
”【注释】①蔽:概括。
②邪:不邪恶,纯正。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①,齐②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③。
”【注释】①政:政令制度。
②齐:使整齐。
③格:纠正。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约束他们,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罚),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教化百姓,用礼制来约束他们,(百姓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自我纠正(而归于正道)。
”【原文】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③心所欲,不逾④矩⑤。
”【注释】①有:通“又”。
②天命:人应尽的道义与职责。
③从:随。
④逾:越。
⑤矩:规矩,法度。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疑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辨别各种言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但不越出规矩。
”【注释】①御:驾车。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节埋葬他们、按礼节祭祀他们。
”【原文】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①其疾之忧。
”【注释】①唯:只。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担忧。
”【原文】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①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注释】①至于:就是。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就行了)。
论语为政篇第二繁体

论语为政篇第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遊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張學幹祿。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擧直錯諸枉,則民服;擧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擧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
’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見義不為,無勇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孔子说:
•“(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
•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
•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
•2.2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
•孔子说:
•“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
•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
•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
•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
•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
•2.4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
•三十岁能够自立;
•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
•子曰:
•“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
•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
•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
•2.6 孟武伯问孝,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
•“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
•2 .7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
•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
•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
•又有什么区别呢?”
•2 .8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
•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
•有了酒饭,让父母吃,
•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 2.9 子曰: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
•孔子说:
•“我整天给颜回讲学,
•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
•等他退下之后,
•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
•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
•2.10 子曰:
•“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
•“(要了解一个人),
•应看他言行的动机,
•观察他所走的道路,
•考察他安心干什么,
•这样,
•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
•2.12 子曰:•“君子不器。
”
•孔子说:
•“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
•2.13 子贡问君子。
•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
•再说出来,
•(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
•2.14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孔子说:
•“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2.15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说:
•“只读书学习,
•而不思考问题,
•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
•2.16 子曰: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孔子说:
•“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
•2.17 子曰:•“由,诲女(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孔子说:
•“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
•知道的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就是智慧啊!”
•2.18 子张学干禄,
•子曰: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
”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
•孔子说:“要多听,
•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
•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
•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
•就能减少后悔。
•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
•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
• 2.19 哀公问曰:
•“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鲁哀公问:
•“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
•“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
•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
•2.20 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
•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季康子问道:
•“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
•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
•“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
•他们就会尊敬你;
•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
•百姓就会尽忠于你;
•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
•2.21 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子曰:
•“《书》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对孔子说:
•“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
•“《尚书》上说,
•‘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
•也就是从事政治,
•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2.22 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
•“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2.23 子张问:
•“十世可知也?”
•子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子张问孔子:
•“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
•可以预先知道吗?”
•孔子回答说: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
•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
•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
•将来有继承周朝的,
•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
•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
•2.24 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
•无勇也。
”
•孔子说:
•“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
•这就是谄媚。
•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
•就是怯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