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为政第二 (原文、译文、解读)
《论语》五章文言文翻译

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如果只追求和谐,而不遵循礼节,也是不可行的。
”第四章: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居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第五章: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这五章文言文翻译分别从学习、为政、礼、仁、君子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国家治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见解。
以下是这五章文言文的详细翻译: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论语为政二原文与解析

论语为政二原文与解析《论语·为政二》原文与解析《论语·为政二》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如何治理国家的观点和建议。
本文将对该篇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
原文如下: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在这段原文中,孔子谈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
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以北辰作比喻,形容了政治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应该采取的态度。
北辰是指北极星,它位于天空的固定位置,始终指向北方。
孔子用北辰来比喻政治者应该具备的德行和道德标准,也就是政治者应该像北辰一样稳定、坚定地居于自己的位置,并引导其他众多的星星(即人民)共同前进。
这段原文中的“为政以德”是孔子对于治理国家的核心理念。
他认为,一个政治家必须以德行为基础,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
政治家如果能够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就能像北辰一样在政治舞台上稳定地居于自己的位置,并以自己的道德光芒照亮其他人。
孔子的这个观点意味着,政治家要具备崇高的道德标准,才能够赢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只有政治家本身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够成为国家的榜样,引领整个国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总结:通过对《论语·为政二》这段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治理国家的观点和建议。
孔子认为,一个政治家应该以德行为基础,用自己的德行来治理国家。
他用北辰作比喻,形容了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应该采取的态度。
政治家应该像北辰一样在政治舞台上稳定地居于自己的位置,并用自己的道德光芒照亮其他人。
这个观点提醒我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政治家的德行和道德标准,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够成为国家的榜样,引领整个国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通过理解和应用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如何治理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只有通过德行的塑造和道德标准的引领,才能够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和国家。
论语为证篇二

《论语.为政篇第二》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它星辰环绕着它而摆布。
”2、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不出于真情(都是真情流露,没有虚情假意)”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也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法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治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走上正途。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事,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5、孟懿 [yì] 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 [fán]迟御: [yù]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
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
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制。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
”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
孔子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因为各方面都表现很好。
”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向孔子问孝。
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
但是像狗跟马,也都能服侍人。
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么分辨这两者呢?”8、子夏问孝。
安德义论语解读——为政篇第二(以德为政)

安德义论语解读——为政篇第二2010-01-26 16:33:01 来源:评论:0点击:170【题解】本篇取“为政以德”句中“为政”两字为篇名。
上篇谈为学,以及为学的对象,本篇谈为政。
为政是本篇的主体内容,为政必须以德。
为政者要“德”“礼”与“政”“刑”双管齐下。
“德”的内涵深刻广泛,百善万德以孝为先。
孝乃德之首、善之先,所以《论语》编者在为政篇则以孝为主体内容。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孔子答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就是为政。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孝后则继之以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君子之器、之德、之言、之信,均乃为政之方略。
子张问干禄,哀公问民服,季康子问敬、忠、劝,乃至因袭变革,均关乎为政。
【原文】2.1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②。
”【注释】①以:用。
②北辰:即北极星。
共:通“拱”。
所:地方。
众星共之:在古代北极星被认为是天的中心,所以众星环绕。
【语译】孔子说:“用仁德执掌国政,譬如北极星一样,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众星都拱奉在它的周围。
”【解读】本章孔子谈德政以及德效。
这里讲的是为政者管理政务,除了依靠法律的手段之外,首要依靠的是自身品德的修养。
为政以德,首先是为人以德。
儒家文化强调,先“正心,修身,齐家”,然后才是“治国,平天下”。
孟子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者天下顺之,寡助者天下叛之。
”说的就是施行仁政的结果。
有德乃有人,有人乃有政,德闻天下,众人呼应,犹如群星环绕。
“为政以德”就像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里用人们熟知的现象作比。
事实上,按现代天体学知识,众星也并不都是“共(绕)”北极星而运转,这是用比喻来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必要性。
为政以德的“德”,含义十分宽广,在儒家文化中至少包括“仁、义、礼、智、忠、信、清、廉、洁、直,孝、勇、诚,敬、恭、敏、惠、温、良、俭、让、宽、简……”等40多个积极道德子目。
国学经典《论语》为政篇第二大字注音权威版(原文+译文)

bǎi yì yán yǐ bì zhī yuē
sī wú
百,一 言 以 蔽 之,曰:‘思 无
xié
邪。’”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
思想纯正。” 【注释】 ①《诗》三百:《诗经》中共收诗三百零五篇。“三百”是取 其整数而言。 ②蔽:概括。
【原文】2.8 子 夏 问 孝 ,子
yuē
sè nán yǒu shì dì zǐ fú qí
子 曰:“无 违。”樊 迟 御,子 “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 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gào zhī yuē
mèng sūn wèn xiào yú 【注释】
告 之 曰 : “ 孟 孙 问 孝 于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谥号。 ②无违:不要违背礼节。
yǎng zhì yú quǎn mǎ jiē néng yǒu yǎng ②何以别乎?:只是能赡养老人,却不敬重老人,那和饲养犬
养 。至 于 犬 马,皆 能 有 养 ;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bú jìng hé yǐ bié hū
不 敬 ,何 以 别 乎?”
-7-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zǐ xià wèn xiào zǐ
-4-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mèng yì zǐ wèn 5 孟 懿 子 问 孝 ,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 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
zǐ yuē
wú wéi
fán chí yù zǐ 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
论语三章文言文翻译

第一章:《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且时常复习,难道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第二章:《论语·为政》原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自己的位置,而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论语·里仁》原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居住在仁爱之地是美好的,如果选择不住在仁爱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以下是这三章的详细翻译:第一章:《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事业。
学习之后,还要时常复习,这样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感到无比的愉悦。
此外,结交朋友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当我们遇到从远方来的朋友时,内心充满了喜悦。
而面对别人的误解和不理解,我们不应该生气,而是要宽容大度,保持君子的风范。
第二章:《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强调,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准则。
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如果能够以身作则,秉持道德,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自己的位置,引领其他星星。
这样的国家,人民会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章:《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居住在仁爱之地是美好的。
一个人如果选择不住在仁爱之地,就无法体验到仁爱的美好。
因此,选择居住环境时,要慎重考虑,选择一个充满仁爱的地方。
只有这样,才能算是明智之人。
综上所述,《论语》这三章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三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学习、为政和人际关系的看法,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践行这些道理,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论语为政第二解读汇总

一、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季康子问:“要使老百姓尊敬,忠诚而互相勉励,应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严肃认真地对待他们,老百姓就会尊敬;孝顺父母,慈爱幼小,老百姓就会忠诚;提举好人而教育那些能力弱的人,老百姓就会相互勉励。
”季康子,鲁国三大贵族之一,三大贵族亦称“三桓”。
“三桓”之中,以季孙氏位高权重,掌握着鲁国的军、政大权。
季康子,亦为周公后人,姓姬,名叫季孙肥。
季平子生季桓子,季桓子生季康子。
孔子出走时,季桓子尚在位。
鲁哀公三年,季桓子去世,其子季康子即位。
以执政能力而言,季氏一族还算可以。
季桓子曾重用孔子,后虽逼走孔子,也是基于自身利益一时糊涂,晚年见鲁国势力日弱,终于后悔,转而嘱咐季康子召回孔子。
季康子欲召孔子时,其家臣劝其不要召,理由也可笑,说:“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
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
”终不召孔子,而是召了孔子弟子冉求。
后齐国伐鲁,冉求带兵打败齐国,受到季康子赞赏,于是再次想到孔子,终于以币迎孔子回国。
虽迎回孔子,但终不敢用,孔子亦不求仕。
这就是季康子在问孔子问题之前之后时期内的情况。
《论语》中,季康子还有多问,亦可见其有治国之心,只是没有治国之“知”。
季康子亦如鲁哀公一样,是对孔子敬而远之的一类人,从中亦可看出,“学不在官”已是大势所趋,从政者不讲“学”,不知“学”,这也是鲁国乃至整个周代日益没落的根本原因。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这是季康子的问题。
“使”,使之做到的意思。
“以”,连词,以及的意思。
“劝”,原义是勉励人向善的意思,后引申为说服人不做错事,此处有“使之听话”的意思。
本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怎样才能使民众做到对上敬、忠以及服从政令?”季康子毕竟是实权人物,问孔子的话较鲁哀公更直接。
季康子这里所谓的“敬、忠”,就是指使民众敬自己,忠于自己,“劝”,也是希望民众听自己的话。
很明显,季康子也是一个只要结果而不问根由的人,希望从孔子那里得到一些“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治民办法,实质上是误解了孔子乃至儒家思想。
《论语》为政篇第二(原文与译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2 .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2为政第二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这一篇章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应用问题,孔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他的思想深入了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因此,这一篇可以说是学而篇的进一步理解。
【原文】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众星就会四面环绕着它。
”【说明】孔子的思想反复强调“仁”,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这里说的意思就是执政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修养道德确立自己的领导威信,以威信治理国家,就会实现无为而治的局面。
反映的是孔子的典型的德治天下的思想。
【原文】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说明】孔子晚年删订《诗经》,是因为他看到了诗歌的兴观群怨的功能,他的思想中认为人的成长和生命发展要“兴于诗”,足见孔子对诗歌的重视。
因此,也有人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删订《诗经》时把握的一个原则。
所以,有人译成:删订《诗经》三百篇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思想纯正。
【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规范民众,老百姓就可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知道羞耻;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制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但会懂得羞耻,还会自觉的遵守法律走在正途上。
”【说明】孔子注重人的心灵修养,所以治世他也看中以礼服人、道德化人的作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凡事一旦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事情就好办了。
内心认识不到位,有抵触情绪,效果是不会好的。
【原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向学,三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人生立场,四十岁的时候不再困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六十岁的时候,就没有我不中听的事情了,到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背法度了。
”【说明】孔子在这里叙述的是自己不同人生阶段的感受,也可以看作是他认识到的不同人生阶段所达到的境界。
我的理解孔子所说的“立”不是通常单纯理解的立家、立业问题,而是指这个时候人应该确立一个对人生和世界的稳固看法,有了自己的独立价值判断和思想,用今天大学生教育经典的话来表达就是,这个时候人应该具有了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也就是独立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用孔子的思想解释就是知礼(《泰伯篇》8.87章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尧曰篇》第20.3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季氏第十六》篇第13章有“不学礼,无以立”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有信(《颜渊篇》12.7章“名无信不立”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才能立。
在佛学上理解,就是这个时候有了定力。
而之所以不惑,是因为人的困惑皆起于情、起于功名利禄,经过十几年的磨砺,终于看穿了世界,懂得了功名利禄,包括情感皆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带走。
懂得了这些,也就懂得了放下,也就做到无惑了。
至于命的说法,我的理解是建立在唯物的客观的无神论基础之上的理解,命就是规律,天命就是客观规律,是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总体运行规律。
懂得了这个规律,才是耳顺和从心所欲的前提。
【原文】2.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不去顶撞父母。
”樊迟赶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对他说:‘孝就是不要违背’”。
樊迟说:“什么意思啊?”孔子又说:“老人活着的时候,要按照礼仪侍奉他们;老人死了的时候,要遵照礼节安葬她们,按照礼仪祭祀他们。
”【说明】这一段描述的是孔子与弟子樊迟在路途中的一段对话。
反映了孔子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生死大问的理解深层次问题,不仅仅是对孝的说明。
【原文】2.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父母唯一担忧的是他生病。
”【说明】孔子说的话都有极强的针对性,从这一句话看来孟武伯这个人的身体很不好,他的父母重视为他的健康担忧。
言外之意总让父母为他的健康担忧就是不孝。
我们今天看来,是不是孟武伯该注意锻炼了啊。
由此看来,推而广之,儒家所提倡的不仅仅是孝顺的问题,其实一个人活着如果能够不让别人为他担忧,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境界。
【原文】2.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现在讲的孝,是说能够养活父母。
牲畜也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不敬重父母,有什么差别呢?”【说明】孔子与弟子就孝的问题不断的问答,在孔子的思想中对孝的理解是有层次的,孝有底线。
杨树达《论语疏证》一书中针对这句话曾引用《礼记.祭义》篇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说的正是孝的底线。
而更高层次的孝则是孔子所说的“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原文】2.8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儿女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脸色,这很难。
父母有事的时候,能够替他们去做;又好吃好喝的时候,让父母先享用,竟以为这样就是孝吗?”【说明】从孟懿子到孟武伯再到子游问孝,现在又到子夏问孝了。
孔子给出的答案每次都不一样,这不仅反应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孔子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说实事求是是因为孔子依据了每个学生的不同资质和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了他们思想上的困惑,为不同的人开出了不同的药方,同时也提出了不同的努力目标。
色难,说的是孝的最高境界。
《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礼记.说苑建本》篇又说:“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深受其罪,使可哀怜,上也;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其次也;父母之怒,作于意,见于色,下也。
”《吕氏春秋孝行》上说:“龢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
”说的就是孝道的最高境界是养志,而不单纯是养口体啊。
【原文】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译文】孔子说:“我给颜回讲了一天的道理,他从不违背,好像很愚笨。
讲完之后我反思观察他的言行,发现他会不断的有新的发挥。
看来颜回不是愚笨啊!”【说明】颜回不违又能足以发,足见其大智若愚。
其大智若愚就在他听而不说。
从另一个角度说颜渊没有当场应机对答、与师共舞的本事。
【原文】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译文】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生活中的一贯表现,考察他一贯安于的习惯,他怎么可以隐藏呢?他怎么可以隐藏呢!”【说明】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识人的方法问题。
如何识人是正确用人的前提,因此,这句话很值得做领导的玩味。
杨树达解释“以,用也。
所以为其所用之方术。
由,行也。
所由为其所由行之径路,所安谓其所愿乐也。
”【原文】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不断地重温和实践所学过的东西从而知道和发现更多新的东西,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说明】古人对师道有很深刻的认识和论述。
《礼记.学记》篇记载这样一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说得就是仅具备记忆问答之类的学问的人,是不足以做老师的。
《荀子.致士》篇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故师术有四。
而博习不与焉。
”杨树达老先生认为“记问博习。
强识之事也;温故而知新,通悟之事也。
孔子之教,以通悟为上,强识次之。
故温故知新可以为师,记问博习无与于师道也。
”看来对师道与师术的认识,古人远比我们今人更深刻啊。
温故而知新,其实讲的就是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的创新问题,能够有创新和发现,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孔子不反对有记问博习的人做老师,但这样的老师太多,自然就难以培养更多的创造型的人才,没有创造型的老师难以培养创造型的学生。
这个时代更需要有大批的温故而能知新的老师。
【原文】2.12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作器物。
”【说明】这句话极为简洁,但却包含了孔子对教育极为深刻的认识。
它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目标,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而在于培养具有广泛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上。
君子本来就是孔子思想当中很高的目标,“器”也就是器物,器物的特点就是固定不变,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亦或是其用途都是一成不变的。
“器人”容易拘泥固执不变,也容易钻牛角尖。
孔子说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夏说的“致远恐泥”都是这个道理。
我们也常说某人不成器,其寓意就是说某个人连最低的基本能力都不具备。
后文《公冶长》中还有一段很有情趣的师生对话,孔子说子贡是“瑚琏”,也就是说子贡是高级的器物。
以子贡之才,纵横六国,孔子这位老师却评价他只是一位高级的器物,足可以见到孔子的教育理想之高。
《易经·系辞上》有一句话说的是“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雍也篇》也记载孔子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样一句话,可见,孔子要培养的人是把握规律、掌握大道的人,是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形而上者而非形而下者。
读《论语》我们会领悟到,孔子的教育理想是将弟子培养成人,而不是成器,因此教育的层次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教育可以大致分为成器、成才、成人这样三个由低到高的层面,我们如今的高等教育几乎没有什么更高的追求了,只是满足于学生能够成器,而不是向孔子那样追求使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人了。
今不如昔,哀哉,哀哉啊!【原文】2.13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什么是君子。
孔子说:“君子要先做后说。
”【说明】这句简单的师生问答,却包含了很深的人生道理,讲的是言行之间的关系问题。
孔子告诉子贡先做后说的人才可以称为君子。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是言过其实,说了不做的人,大概自贡有说的过多的问题,所以,孔子针对他的情况,告诉他要先做后说。
原文“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我感觉这样断句会更好:“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原文】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说明】这一句话按原意翻译起来比较难。
关键在周与比的理解。
字理上解释周字的字义是从田畴整齐划一、庄稼密布引申而来,一是指密,二为遍、满。
比,像两个人紧挨着,会以为紧密。
从字理的解释来看,君子的周是着眼于大局的周,而小人的比,是基于局部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