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则》课件 可用
合集下载
《论语》PPT课件

意思是: 如果没有孔子, 中国的历史会比黑夜还长。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样,从前,在我们所说的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一定有一块宽阔的陆地作为两个大陆之间的桥梁。这块陆地不是别的,恰恰就是亚特兰提斯,这里的居民曾向埃及和中美洲迁移。
可以在下列情况使用 不可以在以下情况使用 这就是保罗·谢里曼从祖父手中接到的奇怪的遗产。当他明白了这一切情况后,他就遵照祖父的遗愿,走上了寻找亚特兰提斯的征途。
44.21% 43.08%
7.04% 5.67%
5620人 5477人
895人 721人
六、思考练习
孔子,名_丘_,字_仲_尼_,_儒_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__,仁政治上主张___礼治,鼓励人们 ___入,仕即“出来做事”。开__私_人讲学的风气, 传说有弟子___三人千,身通六艺者___七_十人二。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__语_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 _门_人和__再_传_弟所子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中_庸_》《_孟_子_》《_大_学_》 合称为“四书”。
谈一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张颐武观点:
1、“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 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 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
学琴于师襄。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
( 公 元 前 551 ) , 卒 于敬王四 十一年
(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样,从前,在我们所说的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一定有一块宽阔的陆地作为两个大陆之间的桥梁。这块陆地不是别的,恰恰就是亚特兰提斯,这里的居民曾向埃及和中美洲迁移。
可以在下列情况使用 不可以在以下情况使用 这就是保罗·谢里曼从祖父手中接到的奇怪的遗产。当他明白了这一切情况后,他就遵照祖父的遗愿,走上了寻找亚特兰提斯的征途。
44.21% 43.08%
7.04% 5.67%
5620人 5477人
895人 721人
六、思考练习
孔子,名_丘_,字_仲_尼_,_儒_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__,仁政治上主张___礼治,鼓励人们 ___入,仕即“出来做事”。开__私_人讲学的风气, 传说有弟子___三人千,身通六艺者___七_十人二。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__语_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 _门_人和__再_传_弟所子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中_庸_》《_孟_子_》《_大_学_》 合称为“四书”。
谈一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张颐武观点:
1、“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 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 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
学琴于师襄。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
( 公 元 前 551 ) , 卒 于敬王四 十一年
(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5.1《论语》课件(共56张PPT)

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论语课件(完整版)

译文
22.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
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 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 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译文
28.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
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译文
29.
阳货想使孔子拜见自己,但孔子不去见他,赠 送给孔子一只做熟了的小猪。孔子探听到他不在家 的时候,而去拜望他。两人却在路上遇到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对你说。‛(阳 货又)说:‚有才能却怀着不用,听任自己的国家 迷乱,这能说是仁爱吗?‛(阳货自问自答)说: ‚不可以。——喜欢从事政治活动,却屡次错过时 机,这能叫聪明吗?‛(自问自答)说:‚不可 以。——时光一去就不复返了,岁月是不等待我们 的。‛孔子说:‚好吧,我要出来做官了。‛
译文
5.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
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 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 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 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译文
8.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
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 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信” 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不随意增减。 2“达” 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 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 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译文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忠实呢?跟朋友往来 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 复习了呢?” 有什么启示?
重视品德修养
论语语文讲课PPT课件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 《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谢
谢
聆
听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 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 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 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 不必认定为三次。
选译及赏析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 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 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 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 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多为语录,但 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圣人 很谦虚的求教。
选译及赏析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 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选译及赏析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3PPT课件

• 有知识的人
19·22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
•
者识其小者
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 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 末节
1·10 抑
• 表示选择的连词,“还是”
-
6
19·6 3·15
2·17
19·6 笃志:
3·15 是礼也:
志,“识”,“强记” 另一说:意志、志趣
这就是礼呀
2·17 女:
女:同“汝”,你
-
文言7知识
贤德形容词识见宍进贤能的亰疑问代词怎举哪里贤贤易色贤者识其大者见贤思齐仲尼焉学莫丌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丌学11词类活用名动端正和充实自己形动坚定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博学而笃志12倒装句介宾结构后置在其中馁主谓倒装宾诧前置而亦有何常师馁在其中矣小人哉樊须也
学以致其道
整体感知 逐章品读 课文解读练习 文言练习 文言知识归纳
不复梦见周公!”
矣:用在陈述句后的语气词,这里表示出 对自己“衰” 的惊讶和感叹
下句的“矣” 用法相同,表示强烈感叹。“甚 矣”“久矣”谓语前置,更- 突出感慨的强烈。 15
再举一例
课文解读 三 补 《论语》虚词例析 充以:介词,因乎“比为较:于用”在,毋句表:中示否劝,定阻副意词则表,:强有连调词,
19·7 居肆以成其事 学以致其道
介宾后置 通过……来
14·24 古之学者
• 从事学习的人
15·32 谋道
• 谋:谋求,用心力于某事 道:道义,学术
-
3
13·4
13·4
上 好礼 好义 好信 襁
➢长上,统治者 讲究礼节(好:喜欢)
➢行为正当
➢诚恳信实
➢背婴孩的背篓 名词作状语
-
4
6·13 1·14 1·7
19·22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
•
者识其小者
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 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 末节
1·10 抑
• 表示选择的连词,“还是”
-
6
19·6 3·15
2·17
19·6 笃志:
3·15 是礼也:
志,“识”,“强记” 另一说:意志、志趣
这就是礼呀
2·17 女:
女:同“汝”,你
-
文言7知识
贤德形容词识见宍进贤能的亰疑问代词怎举哪里贤贤易色贤者识其大者见贤思齐仲尼焉学莫丌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丌学11词类活用名动端正和充实自己形动坚定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博学而笃志12倒装句介宾结构后置在其中馁主谓倒装宾诧前置而亦有何常师馁在其中矣小人哉樊须也
学以致其道
整体感知 逐章品读 课文解读练习 文言练习 文言知识归纳
不复梦见周公!”
矣:用在陈述句后的语气词,这里表示出 对自己“衰” 的惊讶和感叹
下句的“矣” 用法相同,表示强烈感叹。“甚 矣”“久矣”谓语前置,更- 突出感慨的强烈。 15
再举一例
课文解读 三 补 《论语》虚词例析 充以:介词,因乎“比为较:于用”在,毋句表:中示否劝,定阻副意词则表,:强有连调词,
19·7 居肆以成其事 学以致其道
介宾后置 通过……来
14·24 古之学者
• 从事学习的人
15·32 谋道
• 谋:谋求,用心力于某事 道:道义,学术
-
3
13·4
13·4
上 好礼 好义 好信 襁
➢长上,统治者 讲究礼节(好:喜欢)
➢行为正当
➢诚恳信实
➢背婴孩的背篓 名词作状语
-
4
6·13 1·14 1·7
《论语三则》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1
孔子,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鲁国人。 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
《论语》:儒家经 典著作,是一部记 录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的书。
最新版整理ppt
2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言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最新版整理ppt
6
诵读课文,划分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1、子曰:学而 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 /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 /君子乎?
/
最新版整理ppt
7
/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温故 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最新版整理ppt
9
并且
2子曰:“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
时常 复习
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人
快乐 别人 了解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
却 生气,发怒 有道德修养的人
最新版整理ppt
10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 常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 从远方(到这里)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 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怨恨,我不 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最新版整理ppt
11
复习 并且 新体会
3、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学过的(知识) 领悟
以 为 师 矣。”
做
了[译]孔子说ຫໍສະໝຸດ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 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1
孔子,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鲁国人。 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
《论语》:儒家经 典著作,是一部记 录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的书。
最新版整理ppt
2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言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最新版整理ppt
6
诵读课文,划分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1、子曰:学而 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 /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 /君子乎?
/
最新版整理ppt
7
/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温故 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最新版整理ppt
9
并且
2子曰:“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
时常 复习
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人
快乐 别人 了解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
却 生气,发怒 有道德修养的人
最新版整理ppt
10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 常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 从远方(到这里)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 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怨恨,我不 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最新版整理ppt
11
复习 并且 新体会
3、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学过的(知识) 领悟
以 为 师 矣。”
做
了[译]孔子说ຫໍສະໝຸດ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 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课件(完整版)

课时目标
1.掌握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 2.研读前五则,掌握重点实词。 3.当堂背诵前五则。
朗读——要求: 要求: 朗读 要求
1、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 2、把握语调、音律、节奏。 把握语调、音律、节奏。 3、读出古文的韵味。 读出古文的韵味。
“悦”的古字,愉快 悦 的古字,
注音
lún yuè yùn wǎng dài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论语》《中庸》《孟子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 儒家的重要经典 的重要经典。 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 下”。
教学目标
重点实词
时、说、朋、知、愠、日、 实词 三、省、谋、信、传、罔、 殆、诲、知
学习完前五则你有什么启示? 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感受。
再 见!
孔林: 孔林: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 论语》 语录体散文, 散文 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20篇 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 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 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 乃至立身处世之道。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 乃至立身处世之道。 依据. 依据.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信” 信 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不随意增减。 不随意增减。 2“达” 达 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 雅 用简明、优美, 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 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论语》ppt课件

社会责任
论语提倡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论语》ppt课件
• 《论语》简介 • 《论语》的核心思想 • 《论语》的名言警句 • 《论语》的现代意义
01
《论语》简介
《论语》的作者与成书背景
总结词
关于《论语》的作者,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说法。一种 观点认为《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另 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是孔子的作品。成书背景方面,《 论语》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活 跃的背景。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论语》中重要的哲学思想 之一,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物时要 保持中正、平和的态度,避免过度或不
及。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态 度和处事原则,通过保持中正、平和的 态度,可以避免偏颇和极端,达到和谐
与平衡的状态。
中庸之道还强调了适度原则,认为在追 求个人利益和社会进步时,要保持适度 和平衡,避免过度追求或过于保守的态
详细描述
关于《论语》的作者,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说法。一种 观点认为《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另 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是孔子的作品。成书背景方面,《 论语》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活 跃的背景。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 动荡不安。同时,诸子百家兴起,各种思想流派涌现 ,为《论语》等经典著作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土壤。
该以平和的态度进行交流。
总结词
0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关于人际关系的名言
详细描述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注重道义和仁慈,不要只看重利益和金钱。
总结词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详细描述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心胸开阔和坦荡,而小人则常常心胸狭窄、 忧虑不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用脏土 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 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 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 宰予的事而改变。”
解析
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除了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圬也”之外,还发出了关于认识一个人的感慨。 至于说到“听其言而观其 行”,倒正如儒学大师朱熹在《论语 集注》卷三里引胡氏的话所提醒我们的 那样:“圣人怎么会现在才 知道听其言而观其行呢?也不是真因为宰予就对 所有人都抱不信 任态度了。不过是以宰予的事情为例教育大家,要求我们多 做少 说,言行一致罢了。”
第三则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 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 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 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译文:佛肸来召唤孔子,孔子想要前往。子路说:“我曾听 先生说过:‘那人亲身做了不善之事,君子都不进入其国内。’ 现在佛肸盘踞中牟反叛,先生要去他处,这怎么说呀?”先生 说:“不错,我是说过这话的。不是有坚硬的东西吗?尽磨也 不会薄。不是有洁白的东西吗?尽染也不会黑。我难道是一匏 瓜吗?哪能挂在那里,不希望有人来采食呀。”
九、课后作业
抄写并翻译论语第一则和第三则。
六、教学难点:
通过文段表意,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本篇论语中的三 则的意思
七、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论语》(略讲)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的书。
(二)正文讲授
第一则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 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一、课题名称:《论语》三则解析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目标:
(一)通过注释,使学生基本能翻译文段的表意,进一 步体会文段的思想
(二)明确文章中的实词、虚词等,能连贯的运用到翻 译 句子中去;
五、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理解文意,孔子为何痛骂宰予? (二)文段中形象化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以及孔子的 思想传递;
解析:孔子并不是表里不一,而是认为自己足够清白,磨不 磷,涅而不缁,会受到污染。
(三)论语的文学价值
其一,言近诣远,词约意丰的语言,语言明白易懂,文字简括,只叙说 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论证。其二,亲切可感的个性,其三,情趣盎然的场 景,形象性较强。
八、教学反思
主要围绕古文的翻译来讲,通过白话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孔子的思想 ,及其在今天对人的教育意义,多引导知识迁移,运用到今天的做人处 事上。、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用脏土 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 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 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 宰予的事而改变。”
解析
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除了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圬也”之外,还发出了关于认识一个人的感慨。 至于说到“听其言而观其 行”,倒正如儒学大师朱熹在《论语 集注》卷三里引胡氏的话所提醒我们的 那样:“圣人怎么会现在才 知道听其言而观其行呢?也不是真因为宰予就对 所有人都抱不信 任态度了。不过是以宰予的事情为例教育大家,要求我们多 做少 说,言行一致罢了。”
第三则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 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 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 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译文:佛肸来召唤孔子,孔子想要前往。子路说:“我曾听 先生说过:‘那人亲身做了不善之事,君子都不进入其国内。’ 现在佛肸盘踞中牟反叛,先生要去他处,这怎么说呀?”先生 说:“不错,我是说过这话的。不是有坚硬的东西吗?尽磨也 不会薄。不是有洁白的东西吗?尽染也不会黑。我难道是一匏 瓜吗?哪能挂在那里,不希望有人来采食呀。”
九、课后作业
抄写并翻译论语第一则和第三则。
六、教学难点:
通过文段表意,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本篇论语中的三 则的意思
七、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论语》(略讲)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的书。
(二)正文讲授
第一则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 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一、课题名称:《论语》三则解析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目标:
(一)通过注释,使学生基本能翻译文段的表意,进一 步体会文段的思想
(二)明确文章中的实词、虚词等,能连贯的运用到翻 译 句子中去;
五、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理解文意,孔子为何痛骂宰予? (二)文段中形象化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以及孔子的 思想传递;
解析:孔子并不是表里不一,而是认为自己足够清白,磨不 磷,涅而不缁,会受到污染。
(三)论语的文学价值
其一,言近诣远,词约意丰的语言,语言明白易懂,文字简括,只叙说 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论证。其二,亲切可感的个性,其三,情趣盎然的场 景,形象性较强。
八、教学反思
主要围绕古文的翻译来讲,通过白话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孔子的思想 ,及其在今天对人的教育意义,多引导知识迁移,运用到今天的做人处 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