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则及翻译

合集下载

论语中经典文言文翻译

论语中经典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的一种乐趣,朋友间的相聚也是一种快乐。

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宽容的心态,不因别人的误解而生气,这是君子的表现。

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自己的位置,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这句话阐述了孔子“德治”的思想。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以道德为基础,就像北极星一样,稳定地居于自己的位置,其他星辰都围绕着它。

这里的“德治”并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强调领导者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

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君子的要求。

他认为,君子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而应具备广泛的才能和知识。

这里的“器”指的是局限于某一领域的工具或器具,而君子则应具备全面的素质。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仁者,爱人。

”翻译:孔子说:“有仁德的人,爱别人。

”这句话是孔子对仁的定义。

他认为,仁德就是关爱他人,关心他人的利益。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五、《论语·公冶长》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孔子说:“君子团结但不结党,小人结党但不团结。

”这句话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为人处事上的区别。

君子注重团结,但不会因为个人利益而结党营私;而小人则相反,他们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大局,甚至为了个人目的而背叛朋友。

总结:《论语》中的经典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翻译,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文化的精髓。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论语》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第一篇: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三则文言文的翻译

论语三则文言文的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论语·里仁》原文: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够称得上是明智呢?三、《论语·公冶长》原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这三则文言文分别表达了以下含义:1. 第一则文言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与朋友交往和对待他人态度的修养。

学习并不断复习,可以使我们更加愉快;有朋友从远方来,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是君子的表现。

2. 第二则文言文告诉我们,选择居住在仁德之地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生活在仁德之地,才能称得上是明智的人。

3. 第三则文言文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性格上的差异。

君子心胸宽广,待人坦诚,而小人则常常忧愁,心事重重。

这三则文言文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学习、交友和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都应该向君子学习,做到心胸宽广、待人真诚、关心他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以下是对这三则文言文的详细解析:一、《论语·学而》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同时,我们要按时复习所学知识,这样才能巩固记忆,使知识更加牢固。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

此外,这则文言文还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

朋友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伴侣,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度过困难,分享快乐。

在与朋友交往时,我们要真诚相待,关心他人,这样才能建立长久的友谊。

二、《论语·里仁》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选择居住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在仁德之地,可以让我们受到仁德的熏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论语的文言文加翻译

论语的文言文加翻译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翻译:孔子说:“《诗经》共有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制来统一他们的行为,人民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我约束。

”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个工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则常常忧愁。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翻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则相反。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翻译:孔子说:“君子通过文学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来培养仁德。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与人交往广泛而不结党营私,小人则结党营私而不广泛。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翻译: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稳固了,道德就会产生。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吧!”子曰:“君子不器,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个工具,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而是追求使自己被人了解。

”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翻译:孔子说:“君子的品德像风,小人的品德像草。

风吹在草上,草一定会倒伏。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翻译:孔子说:“听信道听途说的言论,是道德的败坏。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孔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谋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学习过?”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三则

论语三则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论语•子罕》
[解读]
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的节操和品格。 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 雕:同“凋”,凋零,零落。
《 论 语 》 三 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解读] 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 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出人头地,必须首先学 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解读] 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 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 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 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 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 度。

论语三则文言文翻译解释

论语三则文言文翻译解释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解释:此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后要及时复习,这样既能巩固所学,又能带来快乐。

同时,孔子提倡与远方的朋友交往,体现了他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生气,这正是君子的表现。

二、《论语·里仁》原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译文: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追求的;如果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就不去追求。

贫穷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就不去忍受。

解释:此句阐述了孔子对于富贵和贫贱的态度。

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但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追求;而贫穷和卑贱则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如果这些境遇不是由于不正当的原因造成的,人们也不应该逃避。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的坚守,即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要坚守正道。

三、《论语·公冶长》原文:君子不器。

译文:君子不是器物。

解释:此句意味着君子不应该被局限于某一特定角色或才能。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广泛的才能和道德品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既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

总结:《论语》中的这三则语句,分别从学习、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这些语句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而且对于现代人的生活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学习、交友、道德修养,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方面,而《论语》中的这些语句,正是引导我们走向更好人生的重要指南。

论语三章原文翻译

论语三章原文翻译

论语三章原文翻译论语三章原文翻译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论语三章原文翻译!论语三章原文翻译原文31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

一说可以容忍。

原文翻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作品赏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32 三家(1)者以《雍》彻(2)。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注释(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

相,助。

维,语助词,无意义。

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原文翻译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

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作品赏析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

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论语》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目录▼【一】作品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二】注释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

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

曾参的父亲,约小孔子20多岁。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

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

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

用“侍坐”指双方都坐着;陪侍长者闲坐2.率尔:轻率地、毫不思索地样子。

3.千乘(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