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论语_解读_为政篇_
论语-为政篇 带译文

论语-为政篇带译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道德来统治国家的人,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强权手段、法制禁令来管理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了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不但懂得廉洁是非,而且从心里归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就有了自己的德行和做人的原则;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能接受;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照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父母只用为儿女的身体健康担忧,而不用担忧其他方面。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当今许多人认为的孝呀,就是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其实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
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不恭敬孝顺,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孝。
论语为政篇解释

《论语·为政》篇是《论语》中的一篇,包括24章,主要涉及孔子对于政治、道德、学习等方面的看法和主张。
对于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和儒家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论语·为政》的部分解释:首先,该篇强调了“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政治的核心不在于权力、地位或者财富,而在于道德教化。
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和教化百姓。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该篇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孔子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学习本身并不足够,还需要思考。
通过思考,人们可以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孔子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认为这是真正的学习之道。
此外,该篇还提到了学习和修养的关系。
孔子认为,学习和修养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学习,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通过修养,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人格。
孔子主张内外兼修,既注重内在的品德修养,也注重外在的知识和能力。
在孝、悌等道德范畴方面,孔子在该篇中进一步阐述了它们的内涵和意义。
他认为孝是为人之本,是每个人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
悌则是指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
孔子认为,遵循孝悌等道德规范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此外,《论语·为政》篇还涉及了一些关于政治和治理的主张。
例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治理国家应该以道德教化为本,以礼仪制度为辅。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君主的道德修养对政治治理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德,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引领国家的发展。
总之,《论语·为政》篇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它详细阐释了孔子对于政治、道德、学习等方面的看法和主张。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一篇,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和儒家文化,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实践。
《论语》原文+注释 为政篇

《论语》原文/注释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1]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 。
”[1] 北辰:北极星。
距地球约782 光年。
由于太远,从地球上看它似乎不动,实际仍在高速运转。
[2] 共:同“拱”。
环绕。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3] ,曰:‘思无邪[4] 。
’”[3] 蔽(bì毕):概括,包盖。
[4] 思无邪:原出《诗经·鲁颂》篇。
孔子借用这句话来评论《诗经》。
子曰:“道之以政[5] ,齐之以刑[6] ,民免而无耻[7]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8] 。
”[5] 道:同“导”。
治理,引导。
[6] 齐:整治,约束,统一。
[7] 免:避免,指避免犯错误。
无耻:做了坏事,心里不知羞耻;没有(或缺乏)羞耻之心。
[8] 格:正,纠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9]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10]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 有:同“又”。
表示相加。
“十有五”,即十加五,十五岁。
[10] 天命: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孟懿子问孝[11] ,子曰:“无违。
”樊迟御[12]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 孟懿(yì意)子:姓仲孙,亦即孟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鲁国大夫。
与叔孙氏、季孙氏共同把执鲁国朝政。
他的父亲孟僖子临终时嘱咐他要向孔子学礼。
[12] 樊(fán 凡)迟:姓樊,名须,字子迟。
孔子的弟子。
曾与冉(rǎn 染)求一起为季康子做事。
生于公元前515 年,卒年不详,比孔子小三十六岁。
御:赶车,驾车。
孟武伯问孝[13] 。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14] 。
”[13] 孟武伯:姓仲孙,名彘(zhì志)。
是前一章提到的孟懿子的儿子。
“武”是谥号。
[14] 其:代词,指父母。
论语为政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为政篇原文与解析论语为政篇原文:子曰:“君子民也,亲也,亲仁也。
”曾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射有过,亦不得握;麟角不到,君子之饕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见之谓之躁,见谓之勇;义者见之谓之俭,见谓之节;礼者见之谓之敬,见谓之恭,孝悌也者见之谓之孝悌,见谓之顺;此亦君子之道也。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小人病无志焉。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如礼;小人争而不矜,如市。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君子间于礼,小人间于利。
”子曰:“君子恶居下流,而不处上流;恶夫佞,而不处正直;恶冒功,而不居其所。
”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君子泽民,世世代代,遗德不倦。
”子曰:“君子说慎言,其余则失。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者乎?”子路曰:“然,丘也幸而无惑,有惑也;亦念其所以惑也。
子曰:‘以告者过也,夫子之哉!”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行,可见也。
夫子之言对,丘未能述之;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小子何敢述焉?”子曰:“滥,如也。
尔雅言之,郑康成。
”论语为政篇解析:《论语》为一本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集,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及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论语为政篇》主要探讨了君子如何为政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文章一开始就表明了君子是为民着想的人,同时也注重家庭和亲情,强调仁爱之道。
曾子认为君子不仅仅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而更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这与后面的讨论君子之道也是相呼应的。
接下来的段落里,孔子论述了君子的三个特征,即仁、义、礼。
他说不懂得仁爱的人视其为狂躁,不懂得义的人视其为吝啬,不懂得礼的人视其为恭敬。
论语的名篇章句

论语的名篇章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列举十个《论语》的名篇章句,并对其含义进行简要解读。
一、为政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注重道义和正义,而小人只追求个人利益。
二、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快乐和满足。
三、为政篇:“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交友原则,君子通过文化和知识交流来结交朋友,并通过朋友的帮助来修养自己的仁德之心。
四、子路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句话强调了知识、仁德和勇气的重要性,有了知识就不会迷惑,有了仁德就不会忧愁,有了勇气就不会害怕。
五、里仁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要对他人怀有同情心和善意,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六、论语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快乐和友谊的重要性,学习是一种享受,而朋友的到来更加增添了快乐。
七、学而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强调了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法来增加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别人。
八、子路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言行一致,说话应该慎重而行动应该果断。
九、为政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全面的观察力,而小人则只看重表面的事物。
十、里仁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能够与他人不同意见进行交流,而小人则只追随他人。
以上是《论语》中的一些名篇章句,这些句子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句子,我们可以更好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论语》解读——为政篇第二(以德为政)课件(共69张PPT)

孔门文学科的高材生。 ②色:脸色、态度。色难:子女侍奉父 母把做到经常和颜悦色作为难事。 ③弟子:年幼者,此指子 女。 ④先生:年长者,此指父母。馔(zhuàn):饮食吃喝。 ⑤ 曾:副词,竟然,难道。
【语译】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儿子对父母行“孝”最难在脸色。
【解读】 本章谈以己之心推人之心的孝道。 本章文字,注释颇多分歧。分歧的原因,关键在代词“其”,一
般说代词,应有先行词(或词语),或先行句子,或一定的语言环境。 这个句子先行词语模糊,语境不完整,所以让历代注疏家犯难。
A说:“其”指的是“子女忧父母之疾”; B说:“其”指的是“子女”,意思是“父母忧子女之疾”。 A说符合问“孝”的本意;B说此“孝”当以己之心推父母之心, 可理解为:“你把父母为你疾病担心忧虑的心情,反过来,用于对待 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 孟武伯,出身贵族,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孔子 认为,为人子,有诸多不义的行为,是最大的不孝。借武伯问孝之机, 婉转教育并训诫武伯。 “…唯…之…”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惟…是…”的结构 一样。
后人将此则作为孔子一生的年谱研究。孔子自述一生,不论授业 还是出仕,唯以学为重,并善始令终。三十有“立”后,十年便订 一个奋斗目标,激励自己十年上一个台阶,不断进取。事实上孔子 同时也给我们规划了人生目标,提出了言行准则,成为人们规范自 身的德行标准。
【原文】 2.5孟懿子问孝①,子曰:“无违。”樊迟御②,子告之曰:
【解读】 本章是孔子给“孝”下的比较完整的定义。 养而不敬,无异于养犬马,非孝也。孝的核心是“敬”。“养”
是“敬”的表现形式,也是“敬”的起点。孔子教育子游不单要对 父母履行赡养的义务,不能满足于“正在做”,而要反省自己: “做”是否是发自内心的敬爱之举,是否用“做”来表达自己的崇 敬、感恩之心,是否是用“做”来申明自己明父母之志、承父母之 愿的决心。唯有这样的“敬养”才能与养犬饲马的“宠养”加以原 则上的区别。
02《论语》第二篇为政

《论语》为政篇第二共二十四章2.1子曰:“为政以德,譬(p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gǒng)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xié)’。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2.3 子曰:“道(dǎo)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dǎo)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法来引导百姓,使用刑罚来约束他们,百姓只求免于犯罪受惩,却没有廉耻之心。
(如果)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教来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2.4 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2.5 孟懿子①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
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
”后来,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答复他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注释】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僖子遗命何忌学礼于孔子,乃孔子早年期学生。
后孔子为鲁司寇,主堕三家之都,何忌首抗命。
故后人不列何忌为孔门之弟子。
2.6 孟武伯问孝。
《论语》为政篇带拼音注释译文

《论语》为政篇z 1yu e w e i zh e ng y 1 d e p i r u 1.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b e i ch e n j u q(su 0e zh ong北辰(2),居其所⑶而众/、x 1 ng g o ng zh 1星共⑷ 之。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⑶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z 1yu e sh 1s a n b a i y 1y a n y 1 2.子曰:“诗三百(1),-言以b i zh 1yu e s 1w u xi e蔽⑵之, 曰:“思无邪⑶o(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⑶ 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
?z 1 yu e d a o zh 1 y 1 zh e ng q i3.子曰.“ 道(1)之以政,: 齐⑵zh 1 y 1 x i ngmi n mi a ne w uch 1 之以刑, 民免(3)而无耻 d a o zh 1 y 1 d eq ( zh 1 y 1i1⑷,道 之 以 德,齐之以礼,y o u ch 1 qi e g e有耻且格 (5)。
”(1) 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 齐:整齐、约束。
⑶免:避免、躲避。
⑷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 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 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 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9-11作者简介:文克成,湖南中华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统战文化、传统文化。
邮编410001《论语》解读(为政篇)文克成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道德来行使政令,执政者就象北极星一样,呆在那里不动,其它星星都会围绕在它四周,拥戴它。
”儒家主张王道德政。
所谓为政以德,有两个含义:一是执政者本身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能为老百姓做表率,这样才能服众;二是重教化而不重刑罚,用道德去引导和规范老百姓的言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然则君子之风盛于世,国之大治也。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本篇所论是“为政”,第一章即说“为政以德”,为何第二章突然转移论题,一下子扯到《诗经》来了?其用意有三: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不独文人好诗,老百姓也喜欢诗。
《诗经》里的“风”便是各地的民歌。
为政者不读《诗经》,怎么能够了解其所反映的民情呢?中国自古以来,很多大政治家同时也是诗人,诸如屈原、曹操、王安石、范仲淹、苏轼、毛泽东等,他们以诗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政治主张、兴致情怀。
文以载道,诗以抒怀,诗文皆可以为教。
诗教,就是用诗去教化老百姓,这与“为政以德”有何区别呢?孔子在此似乎是在提醒执政者: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思想问题,要使老百姓象《诗经》那样“思无邪”。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令去治理,用刑罚去整顿,老百姓可以免于罪过,但他们没有羞耻之心。
如果用道德去引导,用礼法去规范,老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能懂得规矩,遵守法纪。
”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儒法之争从两千多年前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
文革时的“批孔”就是抑儒扬法,以扼杀民主,崇尚专制。
其实,孔子并不反对法治,本章不也肯定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使老百姓可以免于罪过吗?他只是觉得单用政法治理不完善,还得用道德礼节去引导,以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是非观念,使老百姓自觉的遵纪守法。
如此看来,儒法本无争,后人所争者位也,权也,利也。
人为的“儒法之争”从此可以休矣!2・4子曰:“吾十有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做人就站得住脚,四十岁明白事理不会被迷惑,五十岁知晓天命,六十岁听话听得明白,七十岁即使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规矩。
”这是孔子七十岁时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活了72岁),令人不懂的是,这与“为政”有何联系?度之再三,似有所悟———孔子的这个总结,强调了学习对人的一生十分重要。
其所以能“立”、“不惑”、“耳顺”、“不逾矩”,皆得益于“志于学”。
执政者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一要自己好学,提高本身的道德修养,以为表率,二要引导老百姓学习,以知书识礼,“有耻且格”。
孔子把人的一生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目标和特点。
执政者应当针对这一规律,分别引导和对待老百姓,切不可老幼不分一刀切。
2・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
孔子说:“不要违背。
”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向我问孝道,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
”樊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生时,按照规定的礼节服侍他们;去世了,按照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2006年第6期(总第34期)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OFHUNANINSTITUTEOFSOCIALISM!"文克成《论语》解读(为政篇)孔子很会说话,对孟懿子说的和对樊迟说的都有一语双关之妙。
孔子回答孟懿子的话很模糊,实际上“不违”不仅指不违背孝道,还劝诫孟不要享用超越自己身份、地位的礼仪。
因为,当时鲁国“三家”大夫(包括孟懿子)权倾一时,僭越享用了国君的礼仪。
孔子回答樊迟的话也有两个意思:一是解释孝道,指出孝道首先是要在父母生前好好服侍他们;二是以此喻彼,告诫学生及所有想当官或已当官的人,做人也好,做官也好,要安分守纪,多为老百姓办实事。
顺便说一下,樊迟实在是一个好学生,他忠心耿耿为孔子驾车,跟随老师周游列国,一路上虚心好学,问孝、问政、问知、问爱。
但孔子在听到他要“学稼”、“学圃”时,竟然斥责他:“小人哉,樊须也!”这实在有违孔子自己提倡的中庸之道,有失公允,也反映出孔子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有所局限。
2・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向孔子问孝道。
孔子说:“父母只是为儿女的疾病担忧。
”孔子的教育方法很巧妙,表面看来对孟武伯是答非所问,实际上是“曲答”和“妙答”。
所谓曲答,是指不正面直接回答,而是拐了一个弯,以问作答,给提问者以启发,让其自己去想答案。
这是“跳起来摘苹果”的极佳教育方法。
所谓妙答,是指孔子不是从儿子方面而是从父母方面去谈孝道:父母别的都不担心,唯一担心的是儿子的疾病,爱子胜过一切。
儿子要讲孝道,最重要的是爱惜自己,不生病,不闯祸,不犯法,平平安安,不使父母担忧。
执政者应象孝顺父母一样去对待老百姓,让他们对你放心、满意。
孔子在“为政”篇里大谈孝道的用意岂不在于此乎?2・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孝道,孔子说:“今天的所谓孝,就是说的能养活父母,然而,犬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敬,那又用什么来区别养活父母和养活犬马呢?”你瞧,孔子的批驳多么有力,真是一针见血!他抓住问题的实质,巧妙地运用类比归谬法,先假设“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的观点是对的,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比较和引申,得出了养活父母与养活犬马没有区别的荒谬可笑的结论。
孔子在这里极其深刻地论证了孝道:要从内心深处关心父母、孝敬父母,而不是仅仅养活他们,“养心”重于“养身”。
由此及彼,执政者应自觉地、诚挚地爱民,而不仅仅是使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爱民重于“养民”。
2・8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孝道,孔子说:“子女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是很难做到的。
有事情,年纪轻的去负担劳动;有吃喝,让年长的先享用,难道这就认为是孝吗?”孔子对孝道的解释,由“无违”、“父母唯其忧”、“不敬”到“色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色难”恐怕是检验真孝与否的一种最简单适用的尺度了。
俗话说,言为心声,如果无言的话,又怎能见出“心声”呢?还有一个办法:观颜察色。
故此,也可以说“色为心态”。
《礼记》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看来,和气、愉色、婉容,有着互为因果的必然联系,装是装不出来的。
因此,是否真孝,观其“色”可立判矣。
这只是在说孝道吗?“色难”论,除了能够检验孝道,还可以检验“政道”。
执政者尽管能给老百姓办一些实事,创造一些政绩,但如果“色难”,摆架子,脱离群众,不亲民爱民,老百姓也是会敬而远之甚或畏而远之。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和颜回说了一整天,他没提不同意见和疑问,象一个傻子。
他退下去后,我察看他的言行,他对我说的还能够有所发挥。
颜回呀,并不傻。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尊敬师长,谦虚好学,不畏困苦,品学兼优。
孔子曾大声称赞他:“贤哉,回也!”颜渊死了,孔子悲天怆地喊道:“天丧予!天丧予(老天爷要我的命呀)!”这样的师生关系非同寻常,试想,如果政界的上下级关系也如同这样,那该多好啊,什么奉承拍马、送礼拜官,拉邦结派等等丑恶现象就会消泯。
孔子是在借颜回而言政,阐明了一个“为政”的道理:下级要服从上级,不要顶撞上级,不要乱提反对意见,以免把关系弄僵。
但下级也决不能盲从上级,要独立思考,从上级的指示中得到启发,有所发挥。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蝆哉?人焉蝆哉?”孔子说:“看看他作的事,考察他的经历,了解他的心情,这个人还能隐藏什么呢?这个人还能隐藏什么呢?”这是孔子教给学生的考察人的方法,一要看他所做的事,二要看他的一贯表现,三要看他的思想心情。
这样长短结合、里外结合地考察,就不失之偏颇,失之偶然,可以很透彻地了解人。
当官为政,就要用人,用人当先考察人,择其优者用之。
然而,难道只是当官的去考察别人吗?非也,老百姓也在考察当官的,你的为人为事无一不为老百姓所见所闻,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人焉蝆哉”!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又能吸取新的知识,这样可以作为老师。
”妙哉,孔子斯言!言微而义大,言简而意赅也。
其一:阐明了学习的辩证法。
学习新知识应以学过的旧知识为基础,以旧知新。
而新知识学过之后,又变为旧知的识,从而又要继续学习新知识。
然则,知识要更新,(下转第62页)!"学习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
其二:强调了古为今用,以古创新。
旧者故也,故者古也,新者今也。
温故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古为今用,以古知新、以古创新。
无论是前者或后者,皆为学者和执政者所必具的修养与能力,舍此,则无成就,亦不“可以为师矣”。
2・12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皿(只有某种用途)。
”《论语》从多角度、多层面阐述了什么是君子,如果概括起来说,君子应该是能够“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
因此,孔子强调君子不象只有某种用途的器皿一样,只有一技之长,囿于一才一艺,而应该博学多能,有远大志向,为治国平天下所用。
孔子这句话,听来似乎还有弦外之音:君子唯德为上,技艺次之。
也就是说君子不必追求或拘泥于某种技艺,而要在“修齐治平”上下功夫,否则,“器”再好,也不过只有一用而已。
2・13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君子。
孔子说:“先做后说,做了以后照所做的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实践也是判别是否是君子的唯一标准。
看一个人是不是君子,不是听其言,而是观其行。
同样,一切想要做好官的人,也应该先干后说,干好了再说,不要每开一会,每到一地就哇啦哇啦大发议论,大作指示。
好官是干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为道义团结而不为私利互相勾结,小人为私利互相勾结而不为道义团结。
”孔子喜欢用比较法去论述君子,诸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都是在与小人比较中,鲜明地突出君子的属性,以卑劣反衬高尚。
这不仅是一个修辞问题,还是一个哲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