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概念的限制与概括

合集下载

词项

词项

第二章词项逻辑主要明确:1、词项的概念、种类以及词项间的外延关系;2、限制和概括以及定义、划分的逻辑方法。

第一节词项概述一、词项(概念)及其特征1、什么是词项(概念)词项是现代逻辑用语,相当于传统逻辑中讲的概念,称其概念,是强调它的认识论意义;称其词项,是强调它的结构意义。

词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词项是指在主、谓式语句所陈述的命题(直言命题)中,充当命题的主项和谓项的语词。

广义的词项还包括量项和联项。

例如:[例1] 有的合同是无效的。

[例2]章某是犯罪嫌疑人。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子范围的思维形式。

2、词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词项的内涵就是词项表达的概念。

而概念是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词项的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

词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词项(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二、语词、词项和概念的关系联系:词项是概念和语词的统一。

概念是词项的思想内容,这种思想内容是以语词为语言表达形式的。

区别:语词是语言形式;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词项只是指称事物、表达概念的语词。

概念、词项、和语词有本质区别。

但我们把概念和词项统合在一起,分析其与语词的区别:(一)词项(概念)是对思维对象的反映,是思维形式;而语词是表达思维对象的声音、符号或笔划,是词项(概念)的物质外壳。

(二)词项(概念)没有民族性;而语词具有民族性。

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表达同一个概念,如果不是这样,人们就无法进行思想交流。

(三)词项(概念)和语词并非一一对应。

有四种情况:1、任何词项(概念)都要用语词表达,但并非任何语词都表达词项(概念)。

在现代汉语中,实词表达词项(概念),虚词不表达词项(概念)。

2、在实词中,同一个词项(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

3、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词项(概念)。

这个问题要注意:例如“杜鹃”既可指一种叫“杜鹃”的鸟;也可以指一种叫“杜鹃”的花。

第四节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第四节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战争就是战争,战争就是残酷无情的。 战争就是战争,战争就是残酷无情的。 宗教是麻痹人民的鸦片。 宗教是麻痹人民的鸦片。 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 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 比小国领土大、人口多的国家就称为大国; 比小国领土大、人口多的国家就称为大国; 比大国领土小、人口少的国家就称为小国。 比大国领土小、人口少的国家就称为小国。 商品不是供生产者本人消费的劳动产品。 商品不是供生产者本人消费的劳动产品。
二、概念的限制
1.定义:亦称概念外延的缩小法,是通过增 加概念内涵以缩小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 2.根据: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3.思维路径:是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 也有方向性,是从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 到外延较小的概念。 4.语言方法:增加附加语或限制词,如在 名词前加定语,动词、形容词前加状语。 例如:
课堂小结
反变关系是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 逻辑依据。 逻辑依据。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内涵以 缩小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 缩小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而概括 则相反。 则相反。限制常见的逻辑错误有缺少限 多余限制、限制不当等; 制、多余限制、限制不当等;概括常见 缺少概括、概括不当。 的逻辑错误有 缺少概括、概括不当。
划分
3.划分与分解不同: 划分与分解不同: 划分与分解不同 ①划分是根据概念的属种关系,把一个 划分是根据概念的属种关系, 大类( 分成许多小类( );分解是把 大类(属)分成许多小类(种);分解是把 一个整体事物分成各个组成部分。 一个整体事物分成各个组成部分。 划分后的种概念具有属概念的属性; ②划分后的种概念具有属概念的属性; 分解后组成部分不具有整体事物的属性。 分解后组成部分不具有整体事物的属性。 ③划分后的子项可以用母项的名称去指 称,而分解后的部分则不能用整体的名称去 指称。 指称。 举例: 人分为男人与女人。 举例:A 人分为男人与女人。B 人分为 腰等。 手、脚、头、胸、腹、腰等。

第二章 概念间的关系、限制与概括

第二章 概念间的关系、限制与概括

B .规定的语词定义:对新出现的语词赋予涵 义或对原有的语词赋予新的涵义,也称约定定义 (stipulative definition) 例如:① “非典”就是指非典型性肺炎。 ② 本法所称的以上、以下、以内,包括 本数。 (《 刑法 》 第 95 条 ) ③ 民法所称的“以上”、“以下”、 “以内”、“届满”,包括本数;所称的“不 满”、“以外”,不包括本数。( 《 民法通 则 》 第 155 条) ④ “王老五”就是指未婚男子。
• 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部 分重合的关系。根据外延重合的多少,相 容关系又可以分为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和交叉关系四种。 • 不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 一部分重合的关系。不相容关系也可以称 为全异关系,它可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 系两种。
一、全同关系
• 全同关系也叫做同一关系, 它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 概念之间的关系。
• 中国→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
• 第二,具有全同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的 概念都不能限制,否则就会犯“不当限制”的 逻辑错误。
如:亚洲最大国家→中国; 少数民族人士→中共党员;
• 第三,单独概念不能进行限制。限制的极限。
• 有的限制是通过加限制词实现的,有的是 通过种概念直接替换属概念。 • 如:学生-小学生;法律-宪法 • 并不是所有加限制词就是限制。
• 再如:① 盒饭就是装在盒子里论份出售的饭。 实质定义 / 普通定义 ② 本办法所指的盒饭是指集中加工、分装、 分送供应的盒装菜肴和主食。”(沪卫卫监 [2003]14 号 《 上海市盒饭卫生管理办法 》 第 2 条第 2 款) 实质定义 / 专门定义(法 律定义) ③ “盒饭”是指 2005 年湖南电视台“超级 女声”何洁的 fans (“盒”谐音“何”, “饭”谐音“ fans ”)。语词定义(规定的语 词定义) / 专门定义

普通逻辑学教案(二)第二章 概念

普通逻辑学教案(二)第二章 概念

第二章概念[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及其语言达形式,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培养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概念,以便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

[课时] 6课时[要点] 一、什么是概念二、概念的基本特征三、概念的种类与相互间的关系四、概念的限制和概括五、定义和划分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

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

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

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

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

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举例:“阎锡山登报征求下联”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

你能对吗?请能对者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

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长县采访。

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陈毅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

形式逻辑 精华 02 要点 第二章

形式逻辑 精华 02 要点 第二章

第二章词项和概念第一节词项与概念的概述——概念是最小的思维形式,词项则是最小的思维逻辑形式。

一、词项:就是表达概念的语词。

二、概念▲概念的作用,在于区别不同种类的对象。

▲概念,就是反映某类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或者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三、概念和语词的关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

——概念和语词的差别:1.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能表示概念。

2.不同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3.同一语词可以充当不同的概念。

四、概念的发展和变化1.随着新事物、新科技的出现,在人类认识中形成新的概念。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旧概念也会有相应地增减新内容。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废除了一些虚假概念,修正了一些不恰当概念。

——不同的认识水平、不同的历史阶段,概念会发生变化。

这是概念不确定性的表现。

——但是,对某一个特定的认知阶段而言,概念的内容和所指也具有一种的相对稳定性,这是概念确定性的表现。

概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对立统一的。

五、概念要明确,用词要恰当▲首先,要正确地认识思维对象。

▲第二,要尽量地避免用词歧义。

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或者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的类的分子。

▲概念内涵和概念外延的反变关系反变关系:概念内涵和概念外延的反变关系: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也少;反之,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多。

第二节概念的种类——逻辑学讨论概念的分类,是一种抽象的讨论,不会考虑概念的具体内容。

——逻辑学对概念进行分类,依据的就是概念这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就是反映某一单个思维对象的概念。

▲普遍概念,就是反映某类思维对象的概念。

——依据:概念的外延是一个还是不止一个。

——单独概念的外延只有一个,它的指称对象是独一无二的;普遍概念的外延指称对象不止一个,至少两个,数量不限,直至无穷。

小学数学教师应学点逻辑学(四) 概念的限制与概括

小学数学教师应学点逻辑学(四) 概念的限制与概括

小学数学教师应学点逻辑学(四) 概念的限制与概括小学数学教师应学点逻辑学(四):1、概念限制:将一组概念放在同一个范围,形成一个总体,形成完美的解释,这就叫概念限制。

概念限制是逻辑学中最为根本的一种思维方法,它用来改正太过宽泛的概念,限定一个范围,使其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价值。

2、概括:概括是指将一组无视觉关系的事实总结归纳出某个规律,也就是在一组复合事实中,由总结出某种表述在形式上,将复杂的事实表达为事实背后的抽象总结,以便更好地AS理解及记忆。

概括是生成更抽象范畴,从而推导出更宽泛的概念,在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某个概念的分类或有用的因素而确定概念,也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更深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实例分析:以小学数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为例来分析概念的限制和概括:首先对两个概念作出限制:等差数列是指每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均相等的数列。

所以可以将等差数列定义为“每一项和它的前一项之差均相等的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每一项都是它前一项的某个确定倍数的数列。

因此,等比数列可定义为“每一项都是它前一项的某个确定倍数的数列”。

然后,通过概括,可以将这两个概念概括为“同位项之间有某种分母不变的关系”,即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最基本共同特征,这样就实现了将两个概念的比较细致的内容抽象成一种更简单、更宽泛的概念。

4、归纳结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来看,教师要求学生具备的语言实质技能是由逻辑学的原理而发展得来的,即“概念限制”和“概括”。

概念限制用于精确描述概念,以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内容为准,把原始概念重新定义和限定;概括则是将一组无关联的事实简化更抽象的形式,有效地分类和归纳,从而让概念的特征更容易理解与记忆。

逻辑学课件第二章下概念的限制与概括

逻辑学课件第二章下概念的限制与概括
例2、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二、定义的结构
定义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 三个部分组成。
被定义项就是通过定义来揭示其内涵的 概念。
定义项就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那 个词组。
定义联项就是联结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的 那个概念。
例1中的“人”是被定义项;“能制造和 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是定义项;“是” 是定义联项。
2、语词定义
语词定义是揭示语词所表达的意义的定 义。
语词定义的种类: (1)说明的语词定义 例:丹方也称单方,指民间流传的药方。 (2)规定的语词定义 例:四个现代化是指工业现代化、农业
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四、定义的规则
1、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 被定义项的外延=定义项的外延 逻辑错误: 被定义项的外延<定义项的外延(1)定
三、划分的方法
1、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 (1)一次划分是只有母项和子项两个层
次的划分。上例就是一次划分。 (2)连续划分是把母项划分为若干个子
项之后,再将子项作为母项继续进行划 分。它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层次。
小说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外国长 篇小说
中国长 篇小说
外国中 中国中 篇小说 篇小说
由“大连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到“大连理工大 学”也不能叫概念的概括。
(2)概括的极限是哲学范畴 如:大学生——人——动物——生物——
物质
到物质这里就不能再进行概括了。
第五节 定义
一、什么是定义?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它是
用一个简单的词组把一个概念的内涵揭 示出来。 例1、人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
4、定义必须清楚确切。 逻辑错误: (1)定义模糊不清。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前言:逻辑学: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它是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更直接.更系统)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学1.“逻辑”的含义:源于古希腊.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

逻辑是一门学科.即逻辑学(思维科学)。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总结出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

思维: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命题(判断).推理)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逻辑常项和变项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具体内容变化而变化.是判定一种逻辑形式具体类型的唯一依据。

传统逻辑:自然语言(日常用语)现代逻辑:人工语言(符号语言:表意符号.公式.公式序列)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逻辑规则:仅适用于某种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

(传统逻辑定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表现方式: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经典命题逻辑,经典谓词逻辑(表现方式:重言式(重言蕴涵式.重言等值式))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没有民族性.阶级性)2.逻辑学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三方面作用:促成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帮助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3.第三节逻辑简史逻辑学的历史:两千多年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西方逻辑: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在发展的历程中完整地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形态。

(以此为例)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传统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莱布尼兹之前的整个逻辑类型。

特点:借助自然语言.主要范围是常见日常思维类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著名学者.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逻辑学主要问题.首创逻辑学这门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使用的概念不该限制而加以限制叫多余限制。 多余限制造成语言累赘或堆砌。
一开门,出来一位年轻美丽漂亮的少女。 对概念限制的结果出现了逻辑矛盾或概念不准 确叫限制不当。
凡初次到这里来的人无不感到这个沿海城市变 化之大。
概念限制应注意的问题 (1)概念限制只能在属种概念之间进行,不
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的内涵和外延 没有反变关系,不能进行限制。 (2)单独概念不能限制。 (3)对一个概念限制到什么程度,要看实际 的需要,否则就要犯不当限制的错误。 (4)注意语言中一般代表特殊的现象。
楚恭王→楚人→人
注意问题: 概念的概括必须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 念间进行,否则,就会犯“概括不当” 的逻辑错误。
谬误辨析: 有个学生在上化学实验课时不小心 把一个玻璃试管掉在地上摔碎了。实验 员生气地说:“你破坏公共财物!”这 位同学一听,怒上心来,瞪了实验员一 眼,就离开了实验室。
概括的作用
第一,思维的重点由特殊转向一般,由具 体转向概括的过程,以便更深刻地认识事物 本质。(去掉特殊性,留下共性);
概念的限制是一个从属概念到种概念的过程。
❖ 挥霍定律:
花钱——花不是自己的钱——花不是自己 挣的钱——花不是自己挣的得来不费功夫 的钱——花不是自己挣的得来不费功夫的 今天不花明天作废的钱 .
概念的限制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连续性的。 概念限制的极限是单独概念。
概念限制的方法: 第一,对表达属概念的语词增加修饰、限定词。 注意:有些语词前面增加修饰、限定词并不一定 是限制,关键要看概念的外延是否减少了(或内 涵是否扩大了)。 第二,用表示种概念的语词替换表示属概念的语词。
.
.
3.下列概念的概括中,正确的是 A.“推理”概括为“思维形式” B.“北京市”概括为“亚洲” C.“共产党员”概括为“共产党” D.“大学生”概括为“学生” E.“自然科学”概括为“科学”
lj
系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则它的外延越小;一 个概念的内涵越少,则它的外延越大。反之,一 个概念的外延越小,则它的内涵越多;一个概念 的外延越大,则它的内涵越少。
注意:反变关系只存在于具有属种关系(即包 含关系)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
二、概念的限制 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对属概念增加内涵而过渡到 其种概念,以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增加概念 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限制过程可用公式表示为: 属概念+内涵→种概念 注:公式中的“内涵”表示新增加的内涵, “→”表示过渡到。 增加一个概念的内涵即增添一些本质属性。
lj
概念限制的作用
概念的限制是思维重点由一般转向特殊,由概 括转向具体的过程。当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满足于 一般的认识而要求具体化时,就用限制的方法。
三、概念的概括 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内涵而过渡到其属 概念,以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减少概念 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概括过程可用公式表示为: 种概念—内涵→属概念 注:公式中的“内涵”为减少的内涵, “→”表示过渡到。
概念的概括是一个从种概念到属概念的过程。
概念的概括可以是一次性的, 也可以是连续性的。
概念概括的极限是范畴。
概念概括的方法: 第一,对表达种概念的语词减少修饰、
限定词; 第二,用表示属概念的词语替换表示
种概念的词语。
《孔子家语》“楚王失弓”的故事:
楚恭王出游,亡鸟号之弓。左右 请求之。王曰:“止!楚人失弓,楚 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曰: “惜乎其不大也。亦曰人遗弓,人得 之而已,何必楚也?”
不能对概念进行正确限制的逻辑错误有: 缺少限制,多余限制,限制不当等。
对使用的概念该限制而不限制叫缺少限制。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医务人员,最近把一个15岁男 孩的心脏和肺,同时移植给一个女患者,两天以后, 患者已能吃固体食物。……
这段话中的“15岁男孩”表达的概念不明确,如 果是指活着的男孩,岂不是太不近人情了?应加一 定限制,“因意外事故而死亡的15岁男孩”,这样, 概念就准确了。
第二,使人们扩大讨论的问题或思考的对 象范围。
思维训练题 1.下列概念的限制与概括是否正确? (1)将“诚实”限制为“诚实的人”,概括为 “优秀品质”。 (2)创作的灵感触动了他,第一篇处女作散文 《大理石》就这样诞生了。 (3)“山东省”限制为“淄博市”。 (4)“学生”概括为“知识分子”,限制为 “中学生”。
.
.
(5)中国人民解放军限制为某军某师某旅某 团六连战士,概括为军队。
(6)将“共产党”限制为“共产党员”,概括 为“政党”。
(7)将“违法行为”限制为“犯罪行为”,概括 为“受贿”。
(8)将“大学生”限制为“文科大学生”,概括
为“学生”。 .
2.对“犯罪行为”这一概念进行两次概括,正 确的是 A.犯罪行为——盗窃行为——行为 B.犯罪行为——盗窃行为——不合法行为 C.犯罪行为——违法行为——行为 D.犯罪行为——行为——违法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