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光电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光电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光电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光电烟雾报警器系统设计指导老师:XXX

班级:XXX

设计者姓名:XXX

设计者学号:XXX

同组者姓名:XXX

设计者联系电话:XXX

目录

一、摘要

二、技术指标

三、基本原理

四、方案论证

五、硬件电路设计

六、软件设计(含程序流程图)

七、测试报告

八、结论

九、心得体会

十、参考文献

十一、附录

一、摘要

现代社会随着各种电器的普遍使用,加之天气趋暖,火灾时有发生。光电式烟雾火灾报警器也运用在越来越多的场合中,作为在校学生,我们设计了一款基于单片机控制、通信的烟雾报警系统,它能在一定模拟条件下进行烟雾报警并显示温度、日期。本论文主要介绍了此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并回顾实验过程,总结经验收获。

二、技术指标

显示屏方面:在单片机程序运行时要求能实时显示环境温度及时间,而且能通过按键来调整时间;

温度传感器方面:在环境温度高于50摄氏度并且持续至少5秒时,蜂鸣器响起报警;可测温度为-50℃~150℃;

烟雾传感器方面:在烟雾浓度达到一定值使红外发射管、接收管两端电压达到500MV(通常环境下为200MV)时,蜂鸣器响起报警。

三、基本原理

在相对封闭黑暗的环境下,红外发射管和接收管在电路中维持一定的电压差,这是由它们的发射接收特性所决定的。当有烟雾进入并且达到一定浓度时,红外发射管发出的红外光发生散射进入红外接收管,这使得它们的电压差增大。通过程序根据实际条件设置一定阈值,当电压差高于这一阈值时,电路触发蜂鸣器响起报警。

LM35的输出电压与环境的摄氏温度成线性光系,当环境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它的输出电压对应达到一定值。利用单片机程序设置的阈值在环境温度达到一定值时,电路触发蜂鸣器响起报警。

四、方案论证

连接好线路实验中发现,烟雾报警器线路部分的光电发射管和接收管的电压差与它们的距离以及所呈的角度有关。在设置好一定距离和角度后,我们通过吸入一定烟吐出制造“烟雾”,实验中发现它们的最大压差相比于正常情况只增加了大约200~300毫伏。为了让烟雾进入后产生的实验现象明显,我们决定调整两管的距离和角度使它们的压差在初始情况下的值较小,大概为100毫伏左右,这样在“烟雾”进入后增长才比较明显。经过多次实验发现此方案可行,对设置阈值有一个很好的参考。

对温度传感器电路部分,我们做实验时为了使周围环境温度升高,我们准备了一杯热开水,通过示波器记录温度传感器在常温及环境温度升高后的输出电压。实验发现环境温度升高后输出电压增大了一倍达到900毫伏左右,由此可见此温度传感器的设计方案可行。下面附上一些实验时拍摄的照片:

五、硬件电路设计

烟雾传感器电路设计:

红外光电发射管和接收管保持一定的距离和角度,接收管的输出电压经过滤波电路后再通过两级放大电路放大接收管的输出电压,在两级放大电路中间还有滤波整流电路来减弱环境噪声的影响。整个烟雾传感器的电路组成如图上所示。

温度传感器电路设计:

Lm35传感器是一个三端输出温度传感器,其最终电压输出端经过一些电容滤掉高频部分,再通过一电压跟随器与电压放大电路使最终输出能够稳定。以上就是温度传感器电路设计硬件图。

按键复位电路:

由一个按键及插座、相应的一些电阻电容组成,通过单片机软件,在按下按键5时,电路实现复位。

电源硬件电路:

调节时间按键硬件电路:

显示屏硬件电路:

单片机通信电路设计:

蜂鸣器电路:

六、软件设计

相关软件程序设计如下:

#include "C8051F310.h"

#include "math.h"

sbit RS=P1^4; 定义按键及其接口信息sbit RW=P1^5;

sbit E=P1^6;

sbit Acc_b=ACC^7;

sbit K1=P1^0;

sbit K2=P1^1;

sbit K3=P1^2;

sbit K4=P1^3;

sbit FM=P0^7;

sfr16 ADC0=0x0BD;

unsigned int yan=0,tem=0; 设置初始值unsigned char hour=0,min=0,sec=0,cnt=0;

unsigned char r=0;

unsigned char s=0,temp=0;

/*

void Busy();

void print();

void PCA_Init();

void Timer_Init();

void ADC_Init() ;

void Voltage_Reference_Init() ;

void Port_IO_Init() ;

void Oscillator_Init();

void Init_Device(void);

void dis (unsigned char *); */

void PCA_Init() 关闭看门狗程序{

PCA0MD &= ~0x40;

PCA0MD = 0x00;

}

void Timer_Init() 设置定时初始值

{

TMOD = 0x01;

}

void ADC_Init() 设置AD转换

{

ADC0CN = 0x80;

}

void Voltage_Reference_Init() 设置参考阈值电压{

REF0CN = 0x08;

}

void Port_IO_Init() 设置T0中断

{

// P0.0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 P0.1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 P0.2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 P0.3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 P0.4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 P0.5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 P0.6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 P0.7 - Unassigned, Push-Pull, Digital

// P1.0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 P1.1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 P1.2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 P1.3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 P1.4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 P1.5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 P1.6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 P1.7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 P2.0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 P2.1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 P2.2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 P2.3 - Unassigned, Open-Drain, Digital

P1MDOUT= 0x070;

P3MDIN = 0xF9;

P0MDOUT = 0x80;

XBR1 = 0x40;

}

void Oscillator_Init()

{

OSCICN = 0x83;

}

// Initialization function for device,

// Call Init_Device() from your main program void Init_Device(void) 设备初始化

{

PCA_Init();

Timer_Init();

ADC_Init();

Voltage_Reference_Init();

Port_IO_Init();

Oscillator_Init();

}

void Busy()

{

RS=0;

RW=1;

for(;Acc_b==1;)

{

P2=0xff;

E=1;

ACC=P2;

E=0;

}

return;

}

void print()

{

unsigned j;

Busy();

RS=0;

RW=0;

E=1;

E=0;

for(j=0;j++<1000;); //设置延时时间return;

}

void dis (unsigned char *pd)

{

unsigned i,j,k;

RS=0;

RW=0;

P2=0x38;

for(i=3;i>0;i--)

{

E=1;

E=0;

for(j=0;j++<1000;);

}

P2=0x38;

print();

P2=0x08;

print();

P2=0x01;

print();

P2=0x06;

print();

P2=0x0f;

print();

E=1;

E=0;

j=0;

print();

for(i=0;i<32;i++)

{

Busy();

RS=1;

RW=0;

E=1;

P2=pd[i];

for(k=0;k++<1000;);

E=0;

j++;

if(j==16)

{

for(k=0;k++<1000;);

RS=0;

P2=0x0c0;

print();

}

}

}

void T0_srv(void) interrupt 1 using 1 {

TH0=0x07;

TL0=0x2E;

AMX0P=0x11;

AMX0N=0x1F;

AD0INT=0;

AD0BUSY=1;

for(;AD0INT==0;);

tem+=ADC0;

AMX0P=0x12;

AMX0N=0x1F;

AD0INT=0;

AD0BUSY=1;

for(;AD0INT==0;);

yan+=ADC0;

if(r==31)

r=0;

else

r++;

}

void main() 主程序

{

unsigned int k,l;

unsigned char lcd [32]={" tem: time: : "};

unsigned char zf [10]={"0123456789"};

Init_Device();

FM=0;

for(k=0;k<5000;k++);

dis(lcd);

TMOD=0x01;

TH0=0x07;

TL0=0x2E;

ET0=1;

EA=1;

TR0=1;

while(1)

{

if((r==0)&&(tem!=0))

{

tem=tem/32;

yan=yan/32;

if((tem>347)||(yan>1000))

{

s+=1;

/*

if(s==5)

{

FM=1;

s=0;

}

*/

}

temp=temp+s;

if((s==5)&&(temp==15))

{

FM=1;

s=0;

temp=0;

}

tem=(int)(0.15*tem-2);

lcd[9]=zf[tem/100];

lcd[10]=zf[tem/10-(tem/100)*10]; lcd[11]=zf[tem%10];

sec++;

if(sec==60)

{

sec=0;

min++;

if(min==60)

{

min=0;

hour++;

if(hour==24)

{

hour=0;

}

}

}

lcd[24]=zf[hour/10];

lcd[25]=zf[hour%10];

lcd[27]=zf[min/10];

lcd[28]=zf[min%10];

tem=0;

yan=0;

dis(lcd);

}

if(K1==0)

{

for(k=0;k<36000;k++);

for(;K1==0;);

if(cnt%2==0)

{

hour+=1;

if(hour==24)

hour=0;

}

if(cnt%2==1)

{

min+=1;

if(min==60)

min=0;

}

}

if(K2==0)

{

for(k=0;k<36000;k++);

for(;K2==0;);

if(cnt%2==0)

{

if(hour==0)

hour=23;

else

hour-=1;

}

if(cnt%2==1)

{

if(min==0)

min=59;

else

min-=1;

}

}

if(K3==0)

{

for(k=0;k<36000;k++);

for(;K3==0;);

FM=0;

}

if(K4==0)

{

for(k=0;k<36000;k++);

for(;K4==0;);

cnt++;

}

}

}

// Peripheral specific initialization functions, // Called from the Init_Device() function

程序流程图:

七、测试报告

烟雾传感器方面:测试前我们先调整好光电发射管和接收管间的距离和角度,使得烟雾传感器放大电路的最终输出为200mv左右。测试时,我们首先连接好各电路,用万能表的电压档实时测试电路的最终输出,然后运行单片机程序,用电烙铁蘸松香的方式来制造烟雾,尽量让烟雾充满在光电发射管和接收管之间。初次实验时,根据以前实验的结果,我们设置500mv为阈值电压,但是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在瞬间到达500mv时,蜂鸣器并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响起报警。对此,我们认为是电路各器件的“反应时间”相对较长,达不到很强的灵敏度。于是我们适当调整光电发射管和接收管的相对状态,使得初始状态烟雾传感器电路的最终输出达到300mv左右,电压阈值不变,同时努力增大“烟雾量”,这样就能使输出电压较稳定地保持在阈值电压之上。经过几次尝试后,蜂鸣器终于有了灵敏的反应,在达到阈值电压后如我们所料响起报警。

温度传感器方面:测试前我们运行单片机程序,测得室温为26℃,根据实际的实验条件和生活常识,我们设置温度阈值为50℃,并且要求持续不少于5秒,才能触发蜂鸣器响起报警。测试时,我们利用实验室中的电烙铁来制造升温环境;同时考虑到LM35温度传感器的感应温度为-50℃~150℃,于是把电烙铁的温度调整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利用按键调整时间使之实时显示在LCD显示屏上,然后用电烙铁轻轻触碰LM35并且上下移动,防止电烙铁烫坏LM35。显示屏上的温度随之上升,在达到50℃并持续达到5s后,蜂鸣器响起报警。但是在多次的测试中,偶尔会出现温度未到达50℃时显示屏上的温度不再变化,类似“死机”的现象,我们分析可能是按键引起的抖动影响了程序的运行,于是重新启动程序,发现显示屏又能正常显示了。因为时间仓促,我们无法找到发生这种情况背后的具体原因,但是这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实验的复杂性和偶然性。

八、结论

通过这次光电系统课设,首先就实验结果来看,选用的烟雾报警器电路及温度传感器都需要满足近乎严苛的条件才能触发蜂鸣器响起报警,换句话说,它们的探测灵敏度都不高,肯定无法在实际中运用;但是我相信再复杂的系统也是由一个个简单的小系统进化而来。对烟雾报警器电路最终输出达到500mv并报警及温度传感器在持续达到50℃5s响起报警的实验结果,我们还是基本满意的。系统是由软件和硬件一起组成,在实验达不到预期效果时,应该先排除硬件问题,再着手解决软件问题,而且往往是硬件问题更好解决一些。在焊接电路板时,我发现贴片类元件较难焊接,建议尽量少用贴片类元件。不过无论解决软硬件问题,都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只有软硬件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想要的实验结果。同时经过这次系统设计,我深深的体会到实验和理论的巨大差距,实际实验时,影响的因素非常多,也常常困扰着我们,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那种的现象…简而言之,实验比理论更难。这是我这次经历得出的最大结论。

九、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宝贵经历,以下几种体会最深: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根据理论预想的实验现象并未发生,未知的情况接

踵而至。如烟雾报警器电路部分的光电红外发射管和接收管,受环境影响的因素颇多,在给它们制造黑暗环境时,我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2、团队合作,分工明确,各抒己长。四个人是一个团队,我们如果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完

成这个设计的。比如说我软件方面偏弱,就转而专注硬件方面的工作,这也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

3、坚持就是胜利。在实验当中只有耐心坚持有恒心的人才会走得更远。

4、积极与人沟通,向老师请教。这也是老师指出我们小组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这方面我

们确实做的不太好,有点小担心问多了不太好,但是积极的沟通交流的确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加强

5、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份责任心。责任心让我们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也是成功不可或缺

的关键因素。

十、参考文献

[1]胡乾斌《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社;

[2]周纯杰《标准C语言程序设计及应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4]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5]刘子巍《独立式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电路研制》硕士研究论

文 2008.12.01;

[6]李诚《红外线超低功耗烟雾探测器的研究》硕士研究论

文 2009.12.15;

[7]庄俊华《新视野单片机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光电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光电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光电心率计 指导老师:吴xx 班级: 10XX 设计者: XXX 设计者学号: ************* 同组者姓名: ****************************** ****************************** ********************************* 设计者联系电话: ****************** 目录 一.摘要 (4) 二.技术指标 (4) 三.设计原理 (5) 3.1、光电探测电路 (5) 3.2、电源电路 (6) 3.3、滤波放大电路及虚拟地电路 (6) 3.4、单片机电路 (7) 3.5、显示电路 (8) 3.6、蜂鸣器电路 (9) 四.设计方案论证 (9)

4.1、心率计的软件实现方法 (9) 4.2、滤波放大电路的实现 (9) 4.3、光电探测电路的实现 (10) 4.4、心率值的显示方法 (10) 五. 硬件电路设计 (11) 5.1、电源电路设计 (11) 5.2、光电探测电路 (12) 5.3、“虚拟地”电路 (12) 5.4、滤波放大电路 (12) 5.5、单片机电路 (13) 5.6、译码显示电路 (15) 5.7、蜂鸣器电路 (16) 六.软件设计 (16) 6.1 总流程图 (17) 6.2 主函数流程图 (18) 6.3 采样比较程序 (19) 6.4 心率计算与显示警报模块 (20) 七.结论 (21) 八.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21) 参考文献 (22) 附录 (23) 附录一、程序代码 (23)

附录二、原理图 (28) 附录三、PCB所有层图 (29) 附录四、顶层PCB图 (30) 附录五、底层PCB图 (30) 附录六、元件清单 (31) 一.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心,因此对各种医疗设备的需要也越来越大。其中心率测量仪是最常见的医疗设备之一,它能应用于医疗、 健康、体育以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一个简单便宜而又有较高精度的 心率测量仪是很有市场的。 我们无法通过直接测量来获取人的心率,但是由于人的脉搏是与心跳直接相关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脉搏来间接测量人的心率。我们小组的光电 系统课程设计制作的光电心率测量仪是用光电传感器测量经手指尖反射的信号,然后经过滤波放大后送到51单片机进行信号处理并将计算所得到的心率值通过动态扫描的方式显示出来。 关键词:51单片机;光电测量;A/D采样;动态扫描显示;响铃提醒。二.技术指标 利用光电方法测量人体心率,并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具体要求 如下: 1、采用51 系列单片机 2、制作光电测量头 3、通过A/D 采样方式测定人体心率(不能整形成方波计数)

光电测量系统设计报告

光电测量系统设计报告

光电测量系统设计报告

一、干涉的基本原理 干涉现象是波动独有的特征,如果光真的是一种波,就必然会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1773—1829)在实验室里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两列或几列光波在空间相遇时相互叠加,在某些区域始终加强,在另一些区域则始终削弱,形成稳定的强弱分布的现象。 由一般光源获得一组相干光波的办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光学装置(干涉装置)将一个光源发出的光波(源波)分为若干个波。由于这些波来自同一源波,所以,当源波的初位相改变时,各成员波的初位相都随之作相同的改变,从而它们之间的位相差保持不变。同时,各成员波的偏振方向亦与源波一致,因而在考察点它们的偏振方向也大体相同。一般的干涉装置又可使各成员波的振幅不太悬殊。于是,当光源发出单一频率的光时,上述四个条件皆能满足,从而出现干涉现象。当光源发出许多频率成分时,每一单频成分(对应于一定的颜色)会产生相应的一组条纹,这些条纹交叠起来就呈现彩色条纹。 1、劈尖的等厚干涉测细丝直径 见图7.2.1-2,两片叠在一起的玻璃片,在它们的一端夹一直径待测的细丝,于是两玻璃片之间形成一空气劈尖。当用单色光垂直照射时,如前所述,会产生干涉现象。因为程差相等的地方是平行于两玻璃片交线的直线,所以等厚干涉条纹是一组明暗相间、平行于交线的直线。 设入射光波为λ,则第m级暗纹处空气劈尖的厚度 由上式可知,m=0时,d=0,即在两玻璃片交线处,为零级暗条纹。如果在细丝处呈现m=N级条纹,则待测细丝直径 具体测量时,常用劈尖盒,盒内装有两片叠在一起玻璃片,在它们的一端夹一细丝,于是两玻璃片之间形成一空气劈尖,见图7.2.1-2。使用时木盒切勿倒置或将玻璃片倒出,以免细丝位置变动,给测量带来误差。

用zemax设计光学显微镜光学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课 程 设 计 光学显微镜设计 设计题目 学 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测量显微镜

根据学号得到自己设计内容的数据要求: 1.目镜放大率10(即焦距25) 2.目镜最后一面到物面距离110 3.对准精度1.2微米 按照实验步骤,先计算好外形尺寸。然后根据数据要求选取目镜与物镜。 我先做物镜。因为这个镜片比较少。按物镜放大率选好物镜后,将参数输入。简单优化,得到比较接近自己要求的物镜。 然后做目镜,同样的做法,这个按照焦距选目镜,将参数输入。将曲率半径设为可变量,调入默认的优化函数进行优化。发现“优化不了”,所有参数均没有变化。而且发现把光源放在“焦点”位置,目镜出射的不是平行光。我百思不得其解。开始认为镜头库的参数可能有问题。最后我问老师,老师解释,那个所谓的“焦点”其实不是焦点,我错误的把“焦点”到目镜第一个面的距离当成了焦距。这个目镜是有一定厚度的,不能简单等效成薄透镜。焦点到节点的距离才是焦距。经过老师指点后,我尝试调节光源到目镜第一面的距离,想得到出射平行光,从而找到焦点。但这个寻找是很费力气的,事倍功半。老师建议我把目镜的参数倒着顺序输入参数。然后用平行光入射,然后可以轻松找到焦点。 但是,按照这个方法,倒着输入参数,把光源放在无限

远的地方(平行光入射),发现光线是发散的。不解。还是按照原来的方法。把光源放在目镜焦点上,尽量使之出射平行光。然后把它与优化好的物镜拼接起来。后来,加入理想透镜(会聚平行光线),加以优化。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选物镜的时候,发现放大倍率符合了自己的需求,但工作距离与共轭距,不符合自己的要求。这个问题在课堂上问过老师,后来经老师指点,通过总体缩放解决。 物镜参数及优化函数

光电课程设计报告2012

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课程名称:《光电技术》课程设计学生姓名:邓跃斌、付炜、黑阳超、林松系别:物理与电子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指导教师:雷立云 2012年11月29日

目录 一、设计任务书 (3) 1、课题 (3) 2、目的 (3) 3、设计要求 (3) 二、实验仪器 (3) 三、设计框图及整体概述 (4) 四、各单元电路的设计方案及原理说明 (4) N E定时器构成多谐振荡器作调制电源 (5) 1、用555 N E电路结构 (5) (1)555 N E定时器组成的多谐振荡器 (5) (2)由555 (3)发射端电路 (6) L F放大器构成接收放大电路 (7) 2、用353 (1)光放大器 (7) (2)光比较放大器 (7) 五、调试过程及结果 (8) 1、调试的过程及体会 (8) 2、调试结果 (8) 六、设计、安装及调试中的体会 (9) 七、对本次课程设计的意见及建议 (9) 八、参考文献 (10) 九、附录 (10) 1、整体电路图 (10) 2、课程设计实物图 (10) 3、元器件清单 (11)

一、设计任务书 1、课题 光电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2、目的 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目的在于巩固电子技术、光电技术、感测技术以及传感器原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从系统角度出发,培养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个人收集资料,系统设计,电路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设计报告撰写等环节,初步掌握光电系统设计方法和研发流程,逐步熟悉开展工程实践的程序和方法。 3、设计要求 (1)基本要求 用555 N E构成占空比为0.5多谐振荡器作发光二极管的调制电源,并对参数选择进行分析说明;选用324 L M构成比较放大器进行报警电路设计;画出所做实验的全部电路图,并注明参数;记录调试完成后示波器输出的各测量点电压波形。 (2)扩展要求(选做) 分析影响作用距离的因素,提出提高作用距离的措施;设想光电报警系统的应用场合,并根据不同应用提出相应电路的设计方案。如需要闪烁报警,电路如何设计? 二、实验仪器 多功能面包板………………………………………………………………1块T D S.60M H z.1Gs s双通道数字存储波示器………………………1台1002 YB A A直流稳压电源…………………………………………………1台17333 万用表………………………………………………………………………1台

光电计数器实验报告

光电计数器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李志 学号081244115 专业名称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指导教师易煦农 时间日期2011-10-19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时代。传感与检测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必要处理 的基础技术,是获取信 息和处理加工信息的手段,无法获取信息则无法运用信息。 光电式传感器是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一种传感器。它的理论基础是光电效应。这类效应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外光电效应,即在光照射下,能使电子逸出物体表面。利用这种效应所做成的器件有真空光电管、光电倍增管等。第二类是内光电效应,即在光线照射下,能使物质的电阻率改变。这类器件包括各类半导体光敏电阻。第三类是光生伏特效应,即在光线作用下,物体内产生电动势的现象,此电动势称为光生电动势。这类器件包括光电池、光电晶体管等。光电效应都是利用光电元件受光照后,电特性发生变化。敏感的光波长是在可见光附近,包括红外波长和紫外波长。数字式电子计数器有直观和计数精确的优点,目前已在各种行业中普遍使用。数字式电子计

数器有多种计数触发方式,它是由实际使用条件和环境决定的。有采用机械方式的接触式触发的,有采用电子传感器的非接触式触发的,光电式传感器是其中之一,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电子传感器。采用光电传感器制作的光电式电子计数器。这种计数器在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上作产品统计,有着其他计数器不可取代的优点。 【关键词】光电效应光电传感器光电计数器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age of information, it is the access to information, treatment information, use of the information age. Sensing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the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necessary to deal with the underlying technology, is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means of processing information, unable to get information you won't be able to use information. Photoelectric sensor is a light signal into an electric signal of the sensor. It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These effects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 first type is outside of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namely, in daylight, can make the tungsten surface. Use this effect caused by device with vacuum photocell, photomultiplier tubes, etc. The second category is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i.e., in the light, can make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of the material change. Such devices include various types of photosensitive semiconductor. The third category is photo voltaic effect, in the light, the objects within the EMF EMF, this is called light-induced electromotive force. This class of

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学院实验报告 学院:专业:班级:成绩: 姓名:学号:组别:组员: 实验地点:实验日期:指导教师签名: 实验(2)项目名称: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振动测量实验和悬臂梁固有频率测量实验 1.实验项目名称 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振动测量实验和悬臂梁固有频率测量实验 2.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并掌握机械振动信号测量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用瞬态激振方式,进行机械阻抗测试的仪器组合及使用方法,了解瞬态激振时的数据处理方法 (3)测出悬臂梁的固有频率 3.实验原理 (1)振动测量原理 机械在运动时,由于旋转件的不平衡、负载的不均匀、结构刚度的各向异性、间隙、润滑不良、支撑松动等因素,总是伴随着各种振动。 机械振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害的,振动往往会降低机器性能,破坏其正常工作,缩短使用寿命,甚至造成事故。机械振动还伴随着同频率的噪声,恶化环境,危害健康。另一方面,振动也被利用来完成有益的工作,如运输、夯实、清洗、粉碎、脱水等。这时必须正确选择振动参数,充分发挥振动机械的性能。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除了对各种机械设备提出低振动和低噪声要求外,还需随时对机器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分析、诊断,对工作环境进行控制。为了提高机械结构的抗振性能,有必要进行机械结构的振动分析和振动设计。这些都离不开振动测试。 振动测试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测量机械或结构在工作状态下的振动,如振动位移、速度、加速度、频率和相位等,了解被测对象的振动状态,评定等级和寻找振源,对设备进行监测、分析、诊断和预测。二是对机械设备或结构施加某种激励,测量其受迫振

动,以便求得被测对象的振动力学参量或动态性能,如固有频率、阻尼、刚度、频率响应和模态等。 振动的幅值、频率和相位是振动的三个基本参数,称为振动三要素。 幅值:幅值是振动强度的标志,它可以用峰值、有效值、平均值等方法来表示。 频率:不同的频率成分反映系统内不同的振源,通过频谱分析可以确定主要频率成分及其幅值大小,从而寻找振源,采取响应的措施。 相位:振动信号的相位信息十分重要,如利用相位关系确定共振点、测量振型、旋转件动平衡、有源振动控制、降噪等。对于复杂振动的波形分析,各谐波的相位关系是不可缺少的。 在振动测量时,应合理选择测量参数,如振动位移是研究强度和变形的重要依据;振动加速度与作用力或载荷成正比,是研究动力强度和疲劳的重要依据;振动速度决定了噪声的高低,人对机械振动的敏感程度在很大频率范围内是由速度决定的。速度又与能量和功率有关,并决定动量的大小。 (2)YD-37加速度传感器简介 压电传感器的力学模型可简化为一个单自由度质量——弹簧系统。根据压电效应的原理,当晶体上受到振动作用力时后,将产生电荷量,该电荷量与作用力成正比,这就是压电传感器完成机电转换的工作原理。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在振动测试领域中应用广泛,可以测量各种环境中的振动量。YD-37加速度传感器与DRBS-12-A型简易电荷放大器的综合灵敏度约是6080mV/m.s-2。 (3)CD-21速度传感器简介 CD-21振动速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一个惯性质量(线圈组件)和壳体,壳体中固定有磁铁,惯性质量用弹性元件悬挂在壳体上工作时,将传感器壳体固定在振动体上,这样当振动体振动时,在传感器工作频率范围内,线圈与磁铁相对运动,切割磁力线,在线圈内产生感应电压,该电压值正比于振动速度值,这就是振动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CD-21振动速度传感器的测量范围是10~1000Hz,灵敏度约是200mv/cm.s-2。 (4)悬臂梁试验台架由底座、悬臂梁、加速度传感器、激振捶等构成。悬臂梁结构总体尺寸为120*110*150mm(长*宽*高)。可进行悬臂梁固有频率和阻尼系数的测量。 实验时通过激振捶敲击悬臂梁,产生脉冲激振,通过安装在悬臂梁上的加速度传感器获取悬臂梁受瞬态激励后输出的振动信号波形(信号触发采样方式),经信号调理设备处理后,通过数据采集仪输入计算机中,从悬臂梁脉冲响应信号波形或信号功率谱就

光电型烟雾探测器的设计报告

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 微波光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课题名称:光电型烟雾探测器的设计 姓名: 陶辉 20114712 专业班级:电子科11-1班 指导老师:士兴 小组成员:陶辉钟小康袁传翰国建凌峰 日期: 2013-2014学年第3学期第1-2周

一、火灾探测报警技术发展概况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对火灾的预防、报警和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探测器的性能和系统的联动控制日趋完善,可靠性越来越高。模糊控制、小波、神经网络等先进的理论方法越来越多地用于火灾的判定。感烟式火灾探测器是目前世界上应用较普遍的一类火灾探测器,而光电感烟探测器是利用起火时产生的烟雾能够改变光的传播特性这一基本性质而研制的。 世界上火灾自动探测报警技术己经有100多年的历史。1890年英国人研制成功了感温式火灾探测器,开创了历史上火灾探测技术的先例。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感温探测器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探测器的主要类型有:定温探测器、差温探测器和差定温组合式探测器。探测技术主要是根据感温探测器的采集的温度信号,判定它是否超过某一阈值。但是由于感温探测器的灵敏度较低,探测火灾的速度比较慢,尤其对阴燃火灾往往不响应,因此,它无法较好地实现火灾早期报警的要求。 自20世纪40年代瑞士西伯乐斯公司研制出第一只离子感烟探测器,并组建了世界上第一家生产火灾报警设备厂,火灾自动报警技术开始了真正有意义的推广和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离子型感烟火灾探测器将感温火灾探测器排挤到次要地位,火灾信号传输为多线制,包括N+1线或更多线。火势蔓延往往始于烟雾,感烟探测技术使人类在实现火灾早期报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离子感烟探测器的放射性问题以及抗干扰能力及稳定性差、误报率高的问题,一种更新的光电式感烟探测器得到了大力研制和发展,并逐渐打破离子式感烟探测器的垄断局面。通常,离子式感烟探测器更适合侦测焰火,而光电式对缓慢的阴燃火比较敏感。这一时期的火灾探测技术主要是根据感烟探测器采集的烟雾信号,判定是否超过某一阈值。随后,火灾探测报警技术逐渐进入智能化时代。 目前感烟式火灾探测器有离子感烟式、光电感烟式、激光感烟式等几种型式。独立式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是目前世界上应用较普遍的一类独立工作的火灾探测报警器,它不但可以在火灾初期发现火灾,同时解决了离子火灾探测器放射源辐射,解决了污染问题。 到目前为止,火灾探测报警技术已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应用科学,在建筑、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已成为人类同火灾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在预防火灾、保护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光电检测技术实验设计

光电检测技术 实验报告 题目:光电报警系统的设计和制作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实验三 光电报警系统的设计和制作 一、设计任务 红外报警器系统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由红外光源发出的红外辐射被红外探测器接收,红外辐射信号变为电信号,经信号放大和处理电路后送报警电路。系统分成发送和接收两部分,分开放置。当没有人和物体进入这两部分之间,红外辐射没有被阻挡时,报警处于不报警状态。一旦有人或物体进入这两部分之间。红外辐射被阻挡,报警器立即翻转到报警状态。 图1 红外报警器系统原理框图 二、设计方案 (1)发射端电路 用NE555组成振荡器来驱动发光管,NE555构成多谐振荡器原题图如图2所示。下面对照电路图简述其工作原理及参数选择。 图2 多谐振荡器 注:1地 GND 2触发 3输出 4复位 5控制电压 6门限(阈值) 7放电 8电源电压Vc 当3脚为高电平(略低于Vc 时),输出电压将通过R1对C1充电。A 点电压按指数规律上升,时间常数为R1C1。 当A 点电压上升到上限阙值电压(约2Vc/3时),定时器输出翻转成低电平

(略大于0V)。这时,A点电压将随C1放电而按指数规律下降。当A点下降到下限阙值电压(约Vc/3)时,定时器输出变成高电平,调整R2的阻值得到严格的方波输出。 用NE555组成振荡器来驱动发光管时,要注意发光管上串联一个限流电阻。使输出电流小于或等于发光管的最大正向电流 F I。若振荡器输出电压为Vo,则 限流电阻R取值为F F O I V V R - ≥ 。如果限流电阻低于上述公式所得值,或未加限流电阻,则会造成发光管和定时器烧毁。 D2 LED 图3 振荡发射电路原理图 (2)光电检测、比较报警电路 D4 LED R8 500 图4 光电检测放大器电路原理图比较报警电路的设计利用光敏二极管的反向特性,当接收到光信号时,光敏二极管导通良好,产生电压,放大器即可对信号处理;当没有接收到光信号时,光敏二极管截止,放大器的同相端电压几乎为0。利用1/2LF353构成的光放大器,如图所示。用1/2LF353构成一个比较放大器。放大器的正端加2V左右偏压,负端加信号电压。当光线未阻断时,从主放大器来的交流信号经二极管检波电路,再经低通滤波器后得到直流电压,使后面的放大器负载输入端电位大于(或等于)正输入端电位。

红外光电计数器实验报告(DOC)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说明书(2015 /2016 学年第1 学期) 课程名称:小型数据设计 题目:红外线计数器 专业班级:计算机1401 学生姓名:何亚茹赵君王中昆 学号:140210122 140210107 140210121 指导教师:生龙 设计周数:二周 设计成绩: 2016年01月08日

目录 1 程序设计 (1) 2 课程设的主要内容 (1) 2.1设计的要求.............. . (1) 2.2创新方案及原理分析 (1) 2.3方案论证与选择 (2) 2.4软件的设计 (3) 3主要芯片设计 (4) 3.1介绍 (4) 3.2 51 单片机的特点 (5) 3.3数码管 (7) 4系统设计 (8) 4.1单片机最小设计系统 (8) 4.2红外线检测电路 (9) 4.3计数显示部分 (10) 4.4蜂鸣器报警电路 (10) 4.5按键控制电路 (11) 5 红外计数器程序设计 (11) 5.1主程序设计 (11) 5.2子程序设计 (13) 6总结 (15) 7参考文献 (16)

1、程设计目的 课利用AT89C51单片机来制作一个手动计数器。通过具体的项目设计包括确定控制任务、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硬件系统设计、控制程序的设计等,以便掌握单片机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掌握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子产品开发的技术方法,培养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2、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2.1设计的要求 1.利用AT89C51单片机来制作一个红外线计数器。有物体经过红外对管时计数一次。计数的范围是0~99, 计数满时,又从零开始计数。 2.整个系统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具有报警能力。 3.将计数值准确显示出来。 2.2创新方案及原理分析 总体电路是由AT89C51单片机系统、红外光电管电路、蜂鸣器报警电路、数码管显示部分、复位电路部分组成,其结构如图2.1所示 图 2.1 整体方框图 红外传感器感受到外界信息时,产生高低电平,通过软件程序设置单片机内部寄存器,当传感器的高低脉冲被单片机接收到时,单片机产生中断,中断产生后进入中断服务程序,通过设置中断服务程序,进行计数。并通过P0 口将计数信息传送至数码管,数码管显示计数的个数。当电路断电后重新启动计数器时,系统自动复位(上电自动复位),以00开始重新计数。

光电系统模拟与仿真设计报告

光电系统模拟与仿真设计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光电技术学院

实验一Zemax仿真设计 实验目的 1.熟悉Zemax实验环境,练习使用元件库中的常用元件组建光学系统。 2.利用Zeamx的优化功能设计光学系统并使其系统的各项性能参数达到最优。 实验内容(1、2中任选一个,3必做) 1、显微物镜系统设计 在图1 显示一个10X 显微物镜。其包含二组远距的胶合双重透镜(Lister型式)。NA:0.25;EFL=0.591。表1 提供了这个设计的数据。第一镜面到像距为0.999。第一镜面到物距为6.076。最后一面供作保护面之用。畸变=0.26﹪。 图1 10倍显微物镜系统 表1 10倍显微物镜参数 要求:(1)运用zemax软件仿真实现该系统,并进行像质评价和分析,给出多个波长和多个视场的像质评价和分析。 (2)改变某一Lens Data,观察像质评价和分析,然后设置该Lens Data为变量并进行优化,再观察像质评价和分析,最后比较优化前后结果,在此基础上多选几个变量

进行优化看能否得到更好的像质。 (3)在原有系统基础上再加一个单透镜或双透镜,选取一定的参数进行优化,看能否得到更好像质的系统。 (4)改变系统波长,观察像质评价和分析,重复完成(3),比较优化前后像质情况。 2、望远镜头系统设计 在图2 是一个望远镜头具有20°视场以及EFL=5 。这个镜组的资料给定在表2。 图2 望远镜头系统 表2 望远镜头系统参数 要求:(1)运用zemax软件仿真实现该系统,并进行像质评价和分析,给出多个波长和多个视场的像质评价和分析。 (2)改变某一Lens Data,观察像质评价和分析,然后设置该Lens Data为变量并进行优化,再观察像质评价和分析,最后比较优化前后结果,在此基础上多选几个变量进行优化看能否得到更好的像质。 (3)在原有系统基础上再加一个单透镜或双透镜,选取一定的参数进行优化,看能否得到更好像质的系统。 (4)改变系统波长,观察像质评价和分析,重复完成(3),比较优化前后像质情况。 3、广告投影机物镜设计

-光电定向实验报告

光电定向实验 李康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光电科学系,威海264209) 摘要:采用四象限探测器作为光电定向实验,学习四象限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同时掌握四象限探测器定向的工作方法。实验中,四象限探测器的四个限区验证了具有完全一样的光学特性,同时四象限的定向具有较良好的线性关系。 关键词:光电定向四象限探测器 1、引言 随着光电技术的发展,光电探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光电定向作为光电子检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用光学系统来测定目标的方位,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精度高、价格低、便于自动控制和操作方便的特点,因此在光电准直、光电自动跟踪、光电制导和光电测距等各个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光电定向方式有扫描式、调制盘式和四象限式,前两种用于连续信号工作方式,后一种用于脉冲信号工作方式。,由于四象限光电探测器能够探测光斑中心在四象限工作平面的位置,因此在激光准直、激光通信、激光制导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 本光电定向实验装置采用激光器作为光源,四象限探测器作为光电探测接收器,采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光电定向方式现直观,快速定位跟踪目标方位。定向原理由两种方式完成:1、硬件模拟定向,通过模拟电路进行坐标运算,运算结果通过数字表头进行显示,从而显示出定向坐标;2、软件数字定向,通过AD 转换电路对四个象限的输出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经过单片机运算处理,将数据送至电脑,由上位机软件实时显示定向结果。 本实验系统是根据光学雷达和光学制导的原理而设计的,利用其光电系统可以直接、间接地测定目标的方向。采用650nm激光器做光源,用四象限探测器显示光源方向和强度。通过实验,可以掌握四象限光电探测器原理,并观测到红外可见光辐射到四象限探测器上的位置和强度变化。并利用实验仪进行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将光学定向应用到各领域中[2]。 2、实验原理 2.1、系统介绍 光电定向是指用光学系统来测定目标的方位,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精度高、价格低、便于自动控制和操作方便的特点,因此在光电准直、光电自动跟踪、光电制导和光电测距等各个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激光器作为光源,四象限探测器作为光电探测接收器,根据电子和差式原理,实现可以直观、快速观测定位跟踪目标方位的光电定向装置,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光电定向方式。该

基于单片机的光电计数器课程设计

计控学院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Qiqihar university 电气工程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基于单片机的光电计数器 系别电气工程系 专业班级电气123班 学生姓名宋恺 学号2012024073 指导教师李艳东 提交日期 2015年6月 24日 成绩

电气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摘要 光电计数器是利用光电元件制成的自动计数装置。其工作原理是从光源发出的一束平行光照射在光电元件(如光电管、光敏电阻等)上,每当这束光被遮挡一次时,光电元件的工作状态就改变一次,通过放大器可使计数器记下被遮挡的次数。光电计数器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常用于记录成品数量,例如绕线机线圈匝数的检测、点钞机纸币张数的检测、复印机纸张数量的检测,或展览会参观者人数。 光电计数器与机械计数器相比,具有可靠性高、体积小、技术频率高、能和计算机链接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本文即介绍基于MCS-51单片机的光电技术器。 关键词:单片机;光电计数器;数码显示;自动报警

齐齐哈尔大学计控学院电气工程系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 1 设计目的及意义 (1) 2 设计内容 (1) 2.1 系统整体设计 (1) 2.1.1 实验方案 (1) 2.1.2 光电计数器结构框图 (2) 图1 光电计数器结构框图 (2) 2.2系统硬件设计 (2) 2.2.1稳压直流电源电路 (2) 2.2.2发射接收电路 (3) 2.2.3显示电路 (3) 2.2.4报警电路 (4) 2.2.5硬件系统 (4) 2.3系统软件设计 (6) 3 结论7 4 参考文献 (8)

显微镜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光学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设计题目:测量显微镜光学系统 专业班级:光信息08-1班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学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学会基本外形尺寸的计算。 2.熟悉ZEMAX软件的操作,了解操作要领,学会应用基本的相差 评价函数并进行优化。 二、实验器材 ZEMAX软件、相关实验指导书 三、设计要求 1)设计说明书和镜头文件。镜头文件包括物镜镜头文件、目镜镜头文件和光学系统镜头文件。 2)部分技术参数选择: ①目镜放大率10 ②沿光轴,目镜最后一面到物面沿光轴的几何距离280毫米 ③对工件实边缘的对准精度为2.2微米 ④其它参数自定 3)其他要求 ①视场大小自定,尽可能大些,一般达到商用仪器的一半。 ②可以不加棱镜。如加棱镜,折转角大小自定。棱镜可以按照等效玻璃板处理。 ③可以对物镜和目镜进行整体优化或独立优化。 ④可以加上CCD。 四、具体设计 1.系统结构设计思路 1)系统结构框图

物体经物镜所成的放大的实像与分划板重合,两者一同经目镜成一放大的虚像。棱镜的型式为斯米特屋脊棱镜,它能使系统成正像,并且使光路转折45°角,以便于观察和瞄准(此处可以不加设计)。为避免景深影响瞄准精度,物镜系统采用物方远心光路,即孔径光阑位于物镜像方焦面上。 (图1 显微镜系统结构图) 2)等效光路原理图

(图2 显微镜无光轴偏转的等效光路图) 2.外形尺寸计算 1)首先绘出光学系统的等效光路原理图。如图所示,首先将棱镜作为等效空气平板处理。 2)求实际放大率。系统的有效放大率由系统的瞄准精度决定。用米字形虚线瞄准被测件轮廓,得系统有效放大率 由于工具显微镜一般要求有较大的工作距和物方线视场,又要求共轭距不能太长,因而工具显微镜的实际放大率和物镜的放大率均不宜过大。取实际放大率为 3)求数值孔径 4)求物镜和目镜的放大率 目镜的放大率 物镜的放大率 5)求目镜的焦距 ? -=Γ30102.02 .21.500055 .061.061.0 nsinU ≈??===δλk NA 3 -=ΓΓ =e β?=Γ10e mm f e e 25250 =Γ= '? ≥?=≥ Γ222 .21.55 .725.72δk

光电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光电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姓名: 李方圆 学号: 1150730006 专业: 应用物理学

目录 1引言 (1) 1.1含义 (1) 1.2结构 (1) 1.3优点 (1) 1.4发展趋势 (2) 2理论分析 (3) 3 MATLAB数值模拟 (3) 3.1 程序主要源代码 (3) 3.2 数值模拟结果 (5) 3.3 结果分析 (5) 4心得体会 (6)

1引言 1.1含义 单包层光纤激光器的输出一般只有几十毫瓦的量级, 因此光纤激光器通常被认为是小功率光电子器件。然而, 对于大多数的激光应用领域, 我们需要更高功率的激光输出。双包层泵浦技术的出现是光纤领域的一大突破, 它使得光纤激光器和光纤放大器真正成为高功率器件。双包层光纤激光器是新型光纤激光器发展的代表,它的优点在于不需要将泵浦能量直接藕合到模场直径相对较小的光纤中去,它可以采用低成本的,大模场(多模)高功率的半导体激光器作为泵浦源。因为这个优势,近几年来,双包层光纤激光器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1.2结构 图1 是双包层光纤示意图。光纤由纤芯、内包层、外包层和保护层组成, 折射率从纤心到外包层依次减小。为保证光纤输出单模激光, 纤芯直径为一般为几个微米, 内包层起着使激光约束在单模纤芯内和成为泵浦光的多模导管作用, 外包层起将泵浦光限制在内包层中的作用。内包层的直径一般为几百微米, 这种设计大大减小了对泵浦源模式的质量要求, 可用价格相对便宜的高功率多模二极管阵列做泵浦源, 通过特定的光学装置或直接人射到光纤,一部分泵浦光藕合到纤芯中, 而大部分泵浦光祸合到内包层中, 内包层中的光受外包层限制, 在内包层之间来回反射, 而不被吸收, 在不断的穿过纤芯的过程中, 被其中的激光介质一稀土元素离子吸收, 所以泵浦光在光纤的一端藕合进人光纤, 在光纤的整个长

光电传感器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2 ――光电传感器测距功能测试 1.实验目的: 了解光电传感器测距的特性曲线; 掌握LEGO基本模型的搭建; 熟练掌握ROBOLAB软件; 2.实验要求: 能够用LEGO积木搭建小车模式,并在车头安置光电传感器。能在光电传感器紧贴红板,以垂直红板的方向作匀速直线倒车运动过程中进行光强值采集,绘制出时间-光强曲线,然后推导出位移-光强曲线及方程。 3.程序设计: 编写程序流程图并写出程序,如下所示:

ROBOLAB程序设计: 4.实验步骤: 1)搭建小车模型,参考附录步骤或自行设计(创新可加分)。 2)用ROBOLAB编写上述程序。 3)将小车与电脑用USB数据线连接,并打开NXT的电源。点击ROBOLAB 的RUN按钮,传送程序。 4)取一红颜色的纸板(或其他红板)竖直摆放,并在桌面平面与纸板垂直 方向放置直尺,用于记录小车行走的位移。 5)将小车的光电传感器紧贴红板放置,用电脑或NXT的红色按钮启动小 车,进行光强信号的采样。从直尺上读取小车的位移。 6)待小车发出音乐后,点击ROBOLAB的数据采集按钮,进行数据采集, 将数据放入红色容器。共进行四次数据采集。 7)点击ROBOLAB的计算按钮,分别对四次采集的数据进行同时显示、平 均线及拟和线处理。 8)利用数据处理结果及图表,得出时间同光强的对应关系。再利用小车位 移同时间的关系(近似为匀速直线运动),推导出小车位移同光强的关 系表达式。 5.调试与分析 a)采样次数设为24,采样间隔为0.05s,共运行1.2s。采得数据如下所示。

b)在ROBOLAB的数据计算工具中得到平均后的光电传感器特性曲线,如图所示: c)对上述平均值曲线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的光强与时间的线性拟合函数:

光电电路课程设计报告(光控窗帘)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光电电路课程设计 题目光控窗帘 系别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年级10级专业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设计时间2013.4.15~2013.4.25

目录 一题目要求与方案论证 (2) 1.1光控窗帘 (2) 1.1.1题目要求 (2) 1.1.2 方案论证 (2) 二电子线路设计与实现 (6) 2.1光控自动窗帘的设计 (6) 三结果与分析 (8) 3.1 光控自动窗帘的实现 (8) 四总结与体会 (11) 参考文献 (12)

一题目要求与方案论证 1.1光控窗帘 1.1.1题目要求 光控自动窗帘是利用自然光线自动控制窗帘开闭的家用自动控制装置。具体要求如下: (1)白天室内需要阳光照明,窗帘自动拉开;晚上窗帘自动拉合。 (2)设置两个手动开关,打到一个开关时窗帘拉开,打到另一个开关时窗帘拉合。 (3)电路由光控电路和直流电动机正反转驱动与延时控制电路组成。光控电路由光敏三极管构成,受光线的照射,光敏三极管内阻降低,无光照时,光敏三极管 内阻增大。电动机正转将窗帘打开,反转将窗帘闭合。 1.1.2 方案论证 1、系统框图 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系统分为输入端和控制器两部分。 图1 系统组成框图 2、设计思想 采用555时基集成电路来实现光控自动窗帘电路和延时控制电路,环境光线的照射来实现窗帘的自动开合(窗帘在清晨能自动拉开,在傍晚能自动关闭)。利用单刀双掷开关,阻值1kΩ和2MΩ的两个电阻来组合实现光敏三极管的功能。当白天有光照的时候,光敏三极管内阻降低,相当于单刀双掷开关接1kΩ的电阻;无光照时,光敏三极管内阻增大,相当于单刀双掷开关接2MΩ的电阻。直流电动机正反转驱动则通过两个接向相反的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情况来体现。 3、555芯片介绍

光电测量系统设计报告

光电测量系统设计报告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光电测量系统设计报告 一、干涉的基本原理 干涉现象是波动独有的特征,如果光真的是一种波,就必然会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1773—1829)在实验室里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两列或几列光波在空间相遇时相互叠加,在某些区域始终加强,在另一些区域则始终削弱,形成稳定的强弱分布的现象。 由一般光源获得一组相干光波的办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光学装置(干涉装置)将一个光源发出的光波(源波)分为若干个波。由于这些波来自同一源波,所以,当源波的初位相改变时,各成员波的初位相都随之作相同的改变,从而它们之间的位相差保持不变。同时,各成员波的偏振方向亦与源波一致,因而在考察点它们的偏振方向也大体相同。一般的干涉装置又可使各成员波的振幅不太悬殊。于是,当光源发出单一频率的光时,上述四个条件皆能满足,从而出现干涉现象。当光源发出许多频率成分时,每一单频成分(对应于一定的颜色)会产生相应的一组条纹,这些条纹交叠起来就呈现彩色条纹。 1、劈尖的等厚干涉测细丝直径 设入射光波为λ,则第m级暗纹处空气劈尖的厚度 由上式可知,m=0时,d=0,即在两玻璃片交线处,为零级暗条纹。如果在细丝处呈现m=N级条纹,则待测细丝直径 2、利用干涉条纹检验光学表面面形 检查光学平面的方法通常是将光学样板(平面平晶)放在被测平面之上,在样板的标准平面与待测平面之间形成一个空气薄膜。当单色光垂直照射时,通过观测空气膜上的等厚干涉条纹即可判断被测光学表面的面形。 (1)待测表面是平面 (2)待测表面呈微凸球面或微凹球面 当手指向下按时,空气膜变薄,各级干涉条纹要发生移动,以满足式(2), 3 式中λ为入射光的波长,δ是空气层厚度,空气折射率n ≈ 1。 当程差Δ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为暗环,若第m个暗环处的空气层厚度为m,则有:R,即,可得: 式中是第m个暗环的半径。由式(2)和式(3)可得: 可见,我们若测得第m个暗环的半径便可由已知λ求R,或者由已知R求λ了。但是,由于玻璃接触处受压,引起局部的弹性形变,使透镜凸面与平面玻璃不可能很理想的只以一个点相接触,所以圆心位置很难确定,环的半径也就不易测准。同时因玻璃表面的不洁净所引入的附加程差,使实验中看到的干涉级数并不代表真正的干涉级数m。为此,我们将式(4)作一变换,将式中半径换成直径,则有: 对第m+n个暗环有 将(5)和(6)两式相减,再展开整理后有 可见,如果我们测得第m个暗环及第(m+n)个暗环的直径、,就可由式(7)计算透镜的曲率半径R。 经过上述的公式变换,避开了难测的量和m,从而提高了测量的精度,这是物理实验中常采用的方法。

光电阴极实验报告

光电阴极实验报告 院系: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专业:真空电子技术 班级: 09046201 姓名:李子龙(0904620114) 唐少拓(0904620119) 张伦(0904620124) 完成时间: 2013.1.10 指导老师:张俊举

实验一 光电阴极光谱响应测试 1.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光电阴极工作原理,掌握相关实验器件的使用方式,学会测试光电阴极的光谱响应 实验原理 光电阴极的光谱响应,或者光谱响应特性,是阴极的光谱灵敏度随入射光谱的分布。具体来说,若照射到阴极面上的单色入射光的辐射功率为()λW ,阴极产生的光电流为()λI ,则阴极的光谱灵敏度为 将阴极对应入射光谱中每一单色光的光谱灵敏度连成一条曲线,便得到了光谱响应曲线。 本实验采用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基本框图如图1。用单色仪对光源辐射进行分光,用光电阴极测量单色光,得到输出电流()λI ,根据表标定的光功率用公式) () ()(λλλW I S = 计算后得到光电阴极的光谱响应度,最后画出光谱响应曲线。 图1 光电阴极光谱响应度测试装置 2. 实验仪器简介 1. 由光源(氙灯、氘灯和溴钨灯) 2. 电源 3. 光栅单色仪 4. 光电流计 5. 工控机等组成

实验器件及其相关: a)光源 在进行光谱响应测试时,首先要选取合适的辐射源。本测试辐射源选用GY-9型氢氘灯(GY-10高压球形氙灯)和GY-1型溴钨灯,以获得相应范围的单色光,通过组合使用,能够在200~1600nm范围内有合适的光功率。实物如图3.1所示: 图2 测试所需光源及其电源外形图 氘灯/氙灯用来产生近紫外光谱,溴钨灯则产生可见及近红外范围内的光谱,测试时,根据测试要求选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b)光栅单色仪 光栅单色仪的作用是将复色光色散,从而得到光谱范围内的单色光,其突出的优点是波段范围宽广,在全波段色散均匀,单色光的波长可以达到非常精确的程度。本测试实验所采用的是北京赛凡光电公司的71SW301型光栅单色仪。实物如图3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