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现状的调查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调查

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调查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调查和分析,探讨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的特点和趋势。
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收入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首先,高收入家庭更倾向于追求高品质、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他们注重购买名牌商品、高档餐饮和豪华旅游等奢侈品。
这一现象在一线城市特别明显,因为那里有更多的奢侈品店和高端服务供应商。
然而,对于低收入家庭,他们更注重基本生活需求,更关注价格优惠、性价比高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国人传统上注重节俭和储蓄,因此在消费时更加注重物有所值和避免浪费。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个性化和时尚的消费,他们更愿意购买新潮的产品和尝试新的消费方式。
这反映了中国城市居民消费习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另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受到了重大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物,因为它方便、快捷、价格低廉。
据统计,中国网民中有超过八成的人经常在网上购物。
此外,互联网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消费方式,比如在线支付、外卖订餐等。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也对传统实体店铺带来了冲击。
同时,调查还发现,中国城市居民在消费习惯上愈发注重健康、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健康食品、绿色家居用品和可再生能源等。
此外,健身和旅游也成为许多城市居民消费的热门选择。
这一变化既反映了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高收入家庭追求高品质和奢侈品,低收入家庭更注重价格优惠;年轻人趋向个性化和时尚的消费,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人们更关注健康、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提升以及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社会调查报告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

社会调查报告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社会调查报告: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通过对城市居民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并呈现出当前城市居民的生活情况,从而引发对城市发展和社会改善的思考。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本次调查的背景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居民生活状况的普遍关注。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并呈现城市居民的生活情况,为城市规划和社会改善提供数据支持。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各个城市的居民,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
调查的内容包括居民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等)、居住环境、收入状况、教育水平、医疗条件、交通状况、社交活动等多个方面。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居民人口统计学信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的年龄分布较为均衡,主要集中在30岁至60岁之间。
男女比例基本平衡,而且年龄和性别在各个城市之间的差异不大。
关于职业分布,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白领职业,其中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占比较高。
2.居住环境调查发现,城市居民普遍面临居住空间有限、住房价格过高等问题。
而且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许多居民远离市中心,交通不便,生活质量有所下降。
3.收入状况尽管城市居民的收入普遍较高,但是收入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这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公平感和社会稳定的隐忧。
4.教育水平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大部分居民具备较高的教育背景。
然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以及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仍然存在,制约了居民的全面发展。
5.医疗条件在医疗条件方面,城市居民享受着较好的医疗资源,但是医疗服务的不足和医疗费用的压力成为居民普遍关注的问题。
此外,医疗资源依然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和小城镇地区的医疗条件亟待改善。
6.交通状况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常态。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日常交通受限,通勤时间较长,这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广州居民消费调查报告

广州居民消费调查报告广州居民消费调查报告一、引言广州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居民消费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本篇报告旨在通过对广州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观念的调查和分析,对广州居民的消费现状进行详细阐述和总结。
通过这样的调查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广州居民的消费需求,为相关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本次调查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了广州市不同区域、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作为调查样本。
调查采用了结构化问卷的方式,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消费习惯、消费意愿和消费偏好等方面的问题。
共计收回有效问卷2000份。
三、消费习惯调查结果通过对广州居民的消费习惯进行调查,发现广州居民普遍具有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储蓄意识。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居民会定期储蓄,并保持相应的理财习惯。
同时,广州居民对借贷也持谨慎态度,相对少数人会有借贷需求,并且会选择合适的管道和方式。
四、消费水平调查结果广州是中国经济发达城市之一,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在广州,中等收入家庭的人均月消费支出在5000元至10000元之间,高收入家庭则超过10000元。
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广州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
五、消费结构调查结果广州居民的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居民在食品、居住、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占比较大,其中居住和交通是消费支出的重要部分,这与广州的生活成本较高有关。
此外,由于广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旅游和购物等消费也占据一定比例。
六、消费观念调查结果广州居民对消费有着较为理性的观念。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广州居民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消费选择,不盲目追求名牌和奢侈品。
同时,广州居民对环保、健康和品质有较高的消费追求,偏好选择有保障的产品和服务。
七、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广州居民的消费习惯良好,储蓄意识强,借贷意愿较低。
2. 广州居民的消费水平较高,生活质量持续提升。
中国城市居民购物习惯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居民购物习惯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城市居民的购物习惯也在不断演变。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城市居民购物习惯的变化趋势,本次调查旨在收集并分析购物行为、购物渠道和消费意向等方面的数据,为商家和市场研究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面对面访问和在线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
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四个一线城市作为调查的重点区域,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共有5000名城市居民参与了本次调查,包括男性和女性,年龄范围从18岁到60岁。
三、调查结果分析1.购物习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中国城市居民选择购物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个人需求和追求时尚潮流,其次是购买礼物和日常生活用品。
此外,购物的时间一般集中在周末和假日,占比最高。
2.购物渠道中国城市居民的购物渠道也在发生变化。
尽管传统的实体店仍然是首选,但线上购物逐渐占据一席之地。
其中,购买服装、化妆品和电子产品等个人消费品更倾向于线下购物,而购买日用品和生活家居用品等更倾向于线上购物。
3.消费偏好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居民更偏好购买国内品牌产品,尤其是在服装、化妆品和移动电子产品等领域。
相比之下,国际品牌在高端奢侈品市场有一定优势。
4.价格对购物决策的影响价格对于中国城市居民的购物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会在购物时主要考虑价格因素,尤其是在购买大件商品时。
同时,许多人也认为折扣和促销活动是一个重要的购买因素。
5.购物体验对于购物体验,中国城市居民普遍倾向于选择购物环境舒适、服务周到的商场或购物中心。
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也对他们的购物体验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调查结论及建议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商家应关注时尚潮流和个人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产品选择,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
2.线上线下渠道应该相结合,给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购物体验。
3.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和促销活动,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力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力分析内容摘要:消费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增强城市居民消费力既可以拉动内需,又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基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通过对居民消费需求进行了分析,得出居民的消费结构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给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城市居民消费需求消费力研究背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2006年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城市收入的分配格局也将发生变化。
1985年,99%的城市人口年均可支配收入少于2.5万元人民币(3019美元)。
到2005年,该比例几乎下降了一半,随着大量人口跃入中产阶层,该比例还将继续下跌。
预计从2006年到2015年,中国将诞生庞大的中产阶层。
2025年将拥有2.7亿家庭组成的城市中产阶层。
中国城市消费者将崛起成为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城市消费市场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也是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消费问题,特别是城市市场需求问题成为政府和理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领域。
后危机时代,出口增长受阻、投资增长有限以及市场新的消费热点一时难以形成的形势下,通过强化城市市场来扩大国内需求从而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呼声越来越高。
而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研究是分析居民消费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基于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从截面角度,应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现状进行研究,以揭示居民消费结构的特征、变动趋势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居民消费需求的分析一般而言,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分析多为定量分析,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截面分析多为定性分析。
所以,需要对它们分别进行。
《中国城市居民2009统计报告》的经济截面分析,选择了9个截面(食品、粮食、设备用品、医疗保障、衣着、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居住和杂项),并以2009年截面为重点;本文同样选择这9个截面,进行居民消费力的截面分析。
城市居民消费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山东理工大学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城市居民消费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摘要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增强居民消费意愿从而拉动内需对于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居民的经济状况、消费结构、消费理念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居民的消费意愿也因此受到更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为了了解在现行社会状况下,城市居民的消费意愿及对此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影响原因及影响力,从而帮助国家出台合理有效的财政政策掌控经济增长。
我们团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大量的统计数据,利用计量经济模型,针对城市居民的消费意愿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总结出了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出各因素的影响原因及影响力大小,为政府干预经济,拉动内需献言献策。
关键词:消费意愿; 影响因素; 影响原因; 影响力。
引言为了了解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现行经济状况下城市居民的消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对此问题开展了课题为“城市居民消费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的社会实践。
本次社会实践以“调查研究居民消费意愿,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为主题,自2016年7月18日开始,2016年8月1日结束,为期十五天。
本次社会实践团队共有成员八人:。
实践区域集中在淄博市张店区的各大商场、小区。
实践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在各大商场实地采访群众做问卷,并与网上调查问卷相结合。
通过大量数据的比对分析,分析不同因素对居民消费意愿的影响,总结各种因素的具体影响原因与影响力大小,从而更进一步的提出提升居民消费意愿的意见建议。
一、居民消费意愿影响因素的确定居民消费意愿是指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等各种情况的考虑下,居民倾向于消费的程度。
它与消费支出、当前收入呈正相关,另外,居民消费意愿还涉及到消费函数、心理和预期因素等多个方面,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
因此,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的因素不仅仅是复杂多样,而且不同因素对消费意愿的影响原因与力度也各有不同。
为了能够编写出合理而且科学的调查问卷,首先要了解有哪些主要影响因素与它们所造成的影响。
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通用6篇)

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通用6篇)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通用6篇)为弄清楚一个事件或一个情况,我们通常要进行专项的调查,调查结束以后,还需要写调查报告。
那么什么样的调查报告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篇1一、中国在变,城镇也在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小组利用寒假时间在杏树小镇针对桃园小村居民生活进行调查总结,让我们对城镇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丰富了我们的寒假生活。
(一)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根据村委会杨主任给我们的资料显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收入的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结构发生变化。
我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90年的约1万元上升到2000年的1.5万元,由于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呈现多元化特征,其收入构成也随之变化,收入明显提高。
(二)消费结构趋于优化,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于受消费价格的影响,吃的比重上升,穿、住、交通通信等都略有下降,而医疗保健比重也上升了,已高于吃的比重,跃居第一位,消费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
服务性消费、旅游支出、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美容用品和美容费支出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五大消费热点和亮点,有力地推动了总体消费水平。
食品消费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
食品市场供应丰富,品种繁多,居民在吃饱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
人们的食品消费注重合理调整膳食结构,荤素搭配,粗细结合,追求食品的营养性、科学性、均衡性和多样性。
保健、环保的绿色食品倍受人们的青睐。
1、从主要食品消费量看,主食稳定,副食上升。
各类蔬菜人均消费明显上涨,各种鲜奶及奶制品人均消费也同比增长很多。
2、从享受性消费来看,精神消费人均消费相对于往年来说也略有提高。
(三)医疗保健支出快速增长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全面推开,我区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呈快速增长态势。
统计资料表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往年增长。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研报告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我们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包括消费意愿、消费偏好以及消费行为的变化,并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相关参考。
三、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并选择了5个中国主要城市的居民进行调研。
共发放了2000份问卷,回收了150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5%。
四、消费意愿调查结果通过对受访者进行调查,我们了解到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意愿整体较高。
其中,60%的受访者表示会增加日常消费支出,主要涵盖生活用品、旅游和教育培训等方面。
另外,20%的受访者表示会增加大件消费品的购买,如房产和汽车等。
五、消费偏好调查结果在消费偏好方面,受访者中的大多数倾向于购买品质较高的产品。
例如,在食品方面,80%的受访者表示更愿意购买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
此外,70%的受访者更喜欢购买国内知名品牌的产品,而非国外品牌。
六、消费行为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首先,线上购物已成为他们的主要消费渠道之一,尤其是对于电子产品和衣服等日常用品。
其次,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对商家的信誉和口碑有着较高的要求。
最后,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消费体验,这也成为商家吸引客户的重要方式。
七、消费观念调查结果在消费观念方面,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越来越注重品质、健康与环保。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环境意识。
因此,在购买商品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符合环保标准和健康要求的产品。
八、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意愿较高,购买力逐渐增强;2.消费者偏好购买品质较高的产品,注重品牌和口碑;3.线上购物逐渐成为主流消费方式;4.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消费体验;5.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健康与环保意识日益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低碳生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政府政策,能源清洁技术等宏观方面,以微观个人为研究对象,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不低碳的生活行为习惯的成因,并探讨提出改进居民生活模式的合理化建议,同时倡导居民采用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建设节约型社会。
关键词:低碳;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现状;社会实践调研引言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一股低碳旋风席卷全球,也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低碳”概念的关注。
发展低碳,不仅要发展低碳经济,更要发展低碳生活。
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人口、工业、交通相对集中的城市,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要构成,其衣食住行都会产生碳排放。
因此,引导城市居民建立低碳生活模式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
在参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课题组在东北、华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网络集中对南部地区的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赴秦皇岛市居民社区开展关于“低碳生活知识”的宣讲活动。
此次调研主要以各大城市常住居民作为调研对象,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06份,有效率81.2%。
本文基于上述社会调查,从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现状中寻找不符合低碳要求的行为习惯,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建立低碳生活模式的合理化建议。
一、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现状对中国居民生活消费现状,课题组从居民对低碳知识的衣物购置情况,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住房装修和家电使用情况和出行情况四个方面进行调查。
(一)中国居民衣物购置情况课题组对城市居民衣物的面料选择,洗涤方式和购置频率等方面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衣物面料以棉质为主,占所有面料的65%,其次是化纤类,占所有面料的28%,麻类衣物占3%,另外,75.4%的受访者经常穿着牛仔裤;衣物的洗涤方式中,机洗和手洗的比例相当,分别占48%和49%,采用干洗方式的人群较少,占受访者的3%;在衣物的购置频率上,一个月到半年购置新衣的人数居多,占受访者的51.2%,而其中又以20~30岁的女性受访者为主,购置新衣的时间在一个月以内和半年以上人数相当,分别占受访者的23.3%和25.2%。
(二)中国居民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对城市居民日常饮食结构的调查显示,约有82.3%的受访者以肉类为主要食物,其余17.7%的受访者以素食为主;对反季蔬果的选择总体上比较理性,54.4%的受访者偶尔购买,18.5%从未购买,但仍有27.1%的受访者经常购买。
另外,对城市居民饮食方面的消费习惯的调查显示,在家烹饪的受访者占总体的32.3%,其余67.7%的受访者均为“外食族”,而其中58.6%的人选择外出就餐,9.1%的人选择叫外卖。
调查显示,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城市家庭每月都会有外出就餐消费,表1反映了城市家庭外出就餐的消费情况。
此外,在餐具选择方面,62.2%的受访者出门就餐选择使用消毒餐具,7.8%自带餐具,但仍有30%的受访者使用一次性餐具。
表1 城市家庭外出就餐的消费情况(三)中国居民住房装修和家电使用情况从装修情况来看,64.5%的受访者表示知道有环保装修材料,但没有专门去采购,2.4%表示根本不知道环保装修材料;65.3%的受访者表示房屋装修最关心的是价格,30%最关心的是安全健康,4.7%最关心的是豪华程度。
在家电使用上,课题组对居民家电的使用时间、次数等调查。
54.8%的受访者夏日将空调设定在20~25度;46%的受访者冰箱内存放的食物超过容积的80%。
①(四)中国居民出行情况在出行方面,课题组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城市家庭私家车拥有、排量及使用情况,以及出行目的。
结果显示:仅有12%的受访者选择步行的方式出门,87%的受访者表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会选择用步行、自行车或者公共交通代替出租车及自驾车;拥有私家车的受访者占到了总体的41.4%,其中68.6%的受访者选择1.6L~3.0L的中等排量汽车,24.3%的受访者选择小排量汽车,7.1%受访者选择大排量汽车;对购物地点的选择,超过80%的受访者偶尔或者经常去外地购物。
二、低碳视角下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现状的调查,课题组发现其中有许多不符合低碳要求的行为习惯,主要问题如下:1.中国居民对于不同衣物面料制造、洗涤过程的碳排放量②不了解。
对牛仔面料的衣物购买量很大,而对麻类面料③的衣物很少购买。
2.中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不合理,外出就餐人数比例较大。
第一,饮食结构以烹饪过程中碳排放量较高的肉食为主;第二,仍存在经常购买反季蔬果的情况,而反季蔬果的种植及运输过程中碳排放量均高于应季蔬果,经常食用反季蔬果也不利于身体健康;第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就餐,而这大大增加了碳排放量;第四,仍有30%的受访者使用一次性筷子。
3.中国居民对环保装修材料和节能家电的了解度及购买量不足,多数人不能做到基本的节电行为。
第一,环保装修材料进入市场已多年,但中国城市居民的采购量并不高,甚至有人根本不知道环保装修材料;第二,大多数居民对于如何合理低碳地使用家电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存在许多浪费现象,例如53.2%的受访者在关闭台式电脑后没有关闭显示屏,63%的人的电脑不使用时没有启用睡眠模式,44.7%的受访者不能做到将不用的充电器从插座上拔下,16%的受访者不能做到随手关灯这些基本的节电行为。
4.中国居民选择步行、公共交通出行的人数较少,私家车购买行为不够理性。
从各种出行方式选择的人数比较来看,几乎没有人选择步行的方式出门,同时,课题组对城市居民私家车拥有量的调查中显示,城市中私家车拥有量在不断且快速上升,越来越多的车辆上路带来更严重的空气污染和交通问题,如道路拥挤,停车困难等。
调查还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不少家庭在初次购车时会选择小排量汽车,而在选购第二辆汽车时汽车的等级往往高于第一辆汽车,更多的考虑中等以上排量的汽车。
三、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中不低碳的行为习惯的原因主要有居民自身、市场、政府和媒体三个方面。
1.居民自身对低碳知识了解不深,自主环保意识较差。
调查显示,80.6%的受访者是从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了解到“低碳生活”一词的,但51.3%的受访者表示对“低碳生活”的具体概念不是很了解,54.6%的受访者不知道什么是低碳消费。
另外,81.6%的受访者愿意为环保事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提供机会,72.4%的受访者愿意参加植树等环保活动。
但是,实际上仅有60.8%的人有过参加环保行动的经历。
而受访者中仅有4%是经常开展或参加环保活动的,且所参加的环保行动多为学校,或是工作单位强制要求的,自主环保行为较少。
2.市场上环保产品价格较高,商家对其宣传力度不够。
环保产品价格的居高不下,使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调查显示,89.8%的受访者在购买日常用品时可能会选择节能环保的产品,而其中52.3%的被调查者会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来决定是否购买。
另外,环保产品的影响力及商家推销力度不够,消费者不能清楚地了解到其突出性能和其节能效果带来的长远利益。
3.政府媒体对“低碳”相关概念的宣传以及在一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上不到位。
第一,由于对“低碳”相关概念宣传力度不够,居民只是知道“低碳”一词,对于其内涵和好处不甚了解,甚至由于一些媒体的误导使一部分居民认为“低碳”就是环保,而忽略了“低碳”带来的经济效应及解决城市发展瓶颈的作用,另外,对于一次性筷子等非环保产品的危害曝光度不够,调查中多数居民并不知道一次性筷子不卫生,有许多潜在的致病因素,当了解了一次性筷子的制造过程以及现在很多小作坊存在回收用过的一次性筷子再加工销售的现象,居民都表示以后不再使用一次性筷子。
第二,政府单位提供的公共环保机会较少,没有对居民的环保节能意识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第三,一些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如仅课题组走访的四个秦皇岛居民社区中两个就没有设立分类垃圾桶。
第四,公共交通的速度较慢,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严重,这是城市居民不选择公共交通的主要原因。
四、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模式的建议城市人口的能源消费大约是农村人口的3.5~4倍,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中国更应该发展低碳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节能减排,尽可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建立低碳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起城市居民低碳生活的模式,基于上述分析,课题组提出以下建立低碳生活模式的建议:1.居民的生活消费上应注意做到节能低碳,具体建议如下:(1)在衣物购置方面,选择新的穿衣模式: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应减少购买服装的频率、选择环保洗涤剂、手洗代替机洗、旧衣翻新、旧物利用;在面料的选择上,多选择棉麻制品,尽量少选择牛仔、皮革制品;最好选择白色、浅色、无印花、小图案的衣服;①尽量不选择“抗皱、免烫、防水、防污”等附加功能。
②(2)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方面,合理搭配荤素食物,尽量食用应季蔬果并在家烹饪,减少购买反季蔬果和外出就餐的次数,此外,外出就餐养成自带餐具或使用消毒餐具的习惯。
(3)住房装修方面,充分利用可循环材料,可以更多地选择一些类似轻钢龙骨、石膏板等轻质隔墙材料,少用黏土实心砖、铝合金门窗等资源浪费较大的材料,从侧面降低家装工程的碳排放量;装修设计中须最大化增加房屋的自然采光率,尽量减少电灯的使用率,可以多使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和镜子,尽量选用浅色墙漆、墙砖、地板,减少过多的装饰墙;此外,搬新居时,能继续使用的家具尽量不换。
在家电使用上,选择节能产品;避免浪费现象,养成节电节能习惯。
建议各社区征集家电使用小窍门,举办合理使用家电的宣讲会,介绍各家电的节电模式和合理使用次数、时间等。
(4)在居民出行方面,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购买中小排量汽车;尽量不选择自驾游,多参加一些徒步、骑行活动,在节能的同时强身健体。
政府也应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如给小排量汽车税收优惠,增加公共交通补贴,降低公共交通价格,城市设置公交车专用道等,只有提升了公共交通的速度才有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2.开发价格较低的节能环保产品,加大对环保产品的宣传,尤其是对环保产品带来的长远利益重点介绍。
居民不购买环保产品主要是受经济条件限制,而多数环保产品价格虽然高于普通产品,但其节能效果带来的经济效应远远高于其与普通产品的差价,必须让消费者认识到这一点。
3.加大对“低碳”相关概念的宣传力度,使居民认识到“低碳”的内涵和其经济效应等益处。
可以通过公益广告,低碳类电视节目,报道低碳新闻,深入居民社区开展“低碳”宣讲会等途径进行宣传,让居民真正了解“低碳”及“低碳”带来的好处,在此过程中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让大家知道,环保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个公民的事,是全社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