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注:2012年四季度,国家统计局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统一了城乡居民收入名称、分类和统计标准。
2015年起,上海发布新口径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分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一、统计范围上海住户调查对象为本市常住户,既包括城镇住户,也包括农村住户;既包括以家庭形式居住的户,也包括以集体形式居住的户;既包括户口在本市的住户,也包括外地来沪的住户;与户口性质和户口登记地无关。
按国家统计局《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方案》,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选一定规模的本市居民家庭进行调查,调查样本分布于全市16个区。
二、采集渠道住户调查采用日记账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集基础数据。
其中,居民现金收入与支出、实物收入与支出等内容主要使用记账方式采集。
住户成员及劳动力从业情况、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家庭经营和生产投资情况、社区基本情况及其他民生状况等资料使用问卷调查方式采集。
调查基础数据包括样本信息、调查户记账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
由调查员对记账数据进行编码,采用国家统计局编制下发的数据处理程序录入调查基础数据。
部分数据已使用基于网络的数据采集平台,包括调查户网上记账、单机记账和调查员手持电子终端采集数据。
三、指标解释1、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在调查期内获得的、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调查户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可支配收入既包括现金,也包括实物收入。
2、消费支出指调查户用于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需要的全部支出,包括用于消费品的支出和用于服务性消费的支出。
四、数据说明1、关于“人均”概念。
住户调查中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数据均为人均数,即全部被调查家庭的收入或支出总和除以相应的人口数(既包括有收入的人,也包括无收入的人)所得到的平均值。
2、抽样调查存在一定的抽样误差,请谨慎使用。
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

11、(2)解释表中任意五个指标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从生产活动和范围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它表示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
生产成果是支持人民生生活和各种消费、各种投资,或者说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它非常重要。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通报财务保证.财政收入主要包括:①各项税收: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②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③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④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策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注册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
1、(3)以上述任意一项指标2008年的具体数据为依据,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实力的排名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表附录二(2—3)2007年国土面积和人口表,附录2-3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表以及相关数据,2008年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中国已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用eviews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报告

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题目:一元回归分析居民收入和支出的关系姓名:学号:专业:年级:班级:任课教师:2014 年 4 月容摘要随着本文中的收集数据参考了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书本《计量经济学》中的相关统计结果,对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进行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参数评估和检验,最终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居民消费;居民收入;EVIEWS;一元回归分析目录一、引言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意义 (1)二、研究综述 (2)(一)模型设定 (2)1.定义变量 (2)2.数据来源 (2)(二)作散点图 (3)三、估计参数 (4)(一)操作步骤 (4)(二)回归结果 (4)四、模型检验 (5)(一)经济意义检验 (5)(二)拟合优度和统计检验 (5)(三)回归预测 (5)五、结论 (5)参考文献: (6)一元回归分析居民收入与支出的关系一、引言(一)研究背景随着近年来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居民的高生活水平也日益显著。
我国人口正在高速城镇化,2011年中国大陆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
因此城镇居民作为消费主体,研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可支配消费性支出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的了解到我国各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经济状况,因此能更好的的带动我国GDP的飙升,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研究意义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居民合理的消费模式和居民适度的消费规模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而且这要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饭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增长。
但是在看到这个整体趋势的同时,还应看到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明显差异。
例如,2007年的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支出,最高的是市达人均20667.91元,最低的则是,人均只有8871.27元,是的2.33倍。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一览)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一览)整理2023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一览)2023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多少大家知道吗?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怎么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3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假如喜爱请保藏共享!2023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
其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0590元,比上年下降0.5%,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3.2%。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91元,增长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32元,增长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
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5%,其中城镇为29.5%,农村为33.0%。
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怎么算?人均消费水平是指肯定时期内(月、年)平均每人占有和享受的物质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它是一个国家整个经济活动成果的最终体现,也是反映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意程度。
国民经济总体的消费率,是国民收入安排和再安排的结果。
它凹凸主要受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和积累率的凹凸的影响。
人均消费支出公式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均消费支出的计算方法就是把消费总额除以总共多少个人。
比如说,张先生和朋友总共十个人去餐饮店聚餐,总共消费了800块钱菜金和酒水,我们把800块钱去除以十个人得到80块钱,也就是说张先生和他的朋友的人均消费是80块钱人民币。
人均消费一般用于体现某个酒店的消费档次。
人均消费支出的计算公式是,人均消费支出等于消费支出总额除以平均人教。
人均消费支出就是人均消费额,代表一个地方的消费水平。
如某公司职工98人,全年消费支出额185万元,年人均消费支出为185万元÷98人=1.8877万元=18877.7元,平均每月人均消费支出18877.7元÷12=1573.14元。
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国民储蓄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情况分析

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国民储蓄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及实物商品网上
零售额情况分析
2019年上半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000元人民币,近四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6.5%,而我国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在2019年上半年也已经突破10000元人民币;另一方面,我国的国民储蓄率也由2008年的51.8%下降到了2018年的45.4%。
逐渐增加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以及稳定下降的国民储蓄率为我国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019年上半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7.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实际增长8.3%;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3.8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21.6%;另一方面,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已经连续5年在3大需求当中排名第一,2018年的贡献率更是高达76.2%,远远高于资本形成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
可以说,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
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比较分析

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比较分析提要根据凯恩斯理论,边际消费倾向应该呈现出递减的规律,然而该理论只是从分析人类心理规律的角度提出的,并没有从实证的角度加以说明。本文从边际消费倾向时间序列分析的角度入手,分析我国城镇及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时间变化趋势发现:二者呈现不同的变化,城市边际消费倾向是基本稳定、逐步下降的,而农村则是先上升后下降的。尽管如此,本文仍然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基本成立的。一、引言边际消费倾向是凯恩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的很多著名论断都和这一概念相关。因而,要深入理解凯恩斯理论对这一概念的准确把握是十分必要的。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这是因为人们的收入来源中至少要有一部分来保证他的生活需要,当收入极其低下时,其中大部分用于保证正常生活需要。随着收入的增加,剩余部分的收入就会满足人们的其他需要,包括各种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但随着收入的继续增加,人们的各种欲望得到满足,单位收入的增加引起的消费增加就会逐渐减少。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论可知,高收入人群比低收入人群具有更低的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提出以后,很多文献试图对该规律进行实证验证,有些得出一致的结论,有些则认为该规律与实际情况不符。从空间维度看,高收入地区应该比低收入地区有更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而从时间维度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及精神文化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边际消费倾向随时间变化是否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农村和城镇对于这种趋势表现如何?差异何在?这是本文关心的问题和核心所在。二、研究方法设计一种测算边际消费倾向的方法是利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秦顺桥、郭永祥曾使用这种模型对江西省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做了实证分析,验证了边际消费递减规律的存在。该模型的基本建模思想是,消费者首先用其收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这部分消费与消费者收入无关,是基于环境的外生变量。满足了基本需要之后,剩余的收入再在消费和储蓄之间选择一个分配比例,通过测算这个比例就可以估计出边际消费倾向。设Pi为第i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Vi为其消费量,Ri为基本消费量,βi为其边际消费倾向。那么该模型的表达公式为:Vi=PiRi+βi(Y-∑PiRi),其中0≤βi≤1,令αi=PiRi-βi∑PiRi,得:Vi=αi+βiY。对于变量Y,既可以取自横截面数据,也可以取自时间序列数据。为计算各年的边际消费倾向,可以取横截面数据,即找出各收入阶层数据进行回归。但是,边际消费倾向本身反映的是人们的心理规律:消费增量的变化量会随收入水平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规律,而不同收入层的消费者可能会因为生存环境、生活习俗等不同本身就存在着消费习惯上的差异,如果只选择某一地区这种差异可能并不明显,但如果我们使用全国数据不加分析,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并不能很好的说明这是一个普遍的消费者心理规律,而只能说明我国地区间边际消费倾向的差异,因为我国地区差异比较大,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变体,首先用时间序列数据来产生边际消费倾向,而后再用边际消费倾向的时间序列来分析其变化趋势,即数据滚动方法,具体研究方法设计如下:1、数据处理。本文使用EViews软件帮助分析和处理,采用的是中经数据网提供的统计数据,涵盖了1980年到2004年共25年的数据,使用了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的统计数据。基于上述问题和数据本身波动性的考虑,我们将这25年分时段分别进行研究:(1)取前7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估计出该时间段的边际消费倾向;(2)向后推3年,再估计出这一时间段的边际消费倾向。依此类推,共可以得到7组数据。相应地,我们可估计出7个边际消费倾向的估计值。这种处理方法实际上是一个平滑的过程,这种方法有几个好处,既能够观察出所研究变量的变化趋势,又能减少数据波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能为我们尽可能创造出为分析时间序列而需要的尽量多的样本数。2、模型设计。根据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Vi=αi+βiY,可以对每类商品i进行边际消费倾向的估计。但本文关心的是支出总水平(V)和收入水平(Y)之间的关系,于是对上式进行加总,得到V=A+BY。其中,A=∑αi,B=∑βi。将7组数据分别据上式进行OLS估计,得到B1,B2,直到B7。对B,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和相关检验。三、实证结果(表1)1、第六组的回归结果(以*标出)因为出现了严重的异方差,改用对数回归。2、农村边际消费倾向时间序列中的第二个数据,出现了大于1的情况,而第六个数据较低,是因为1997~1999年间尽管收入是增加的,然而支出却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这是收入不能解释的,结果导致了回归结果偏低的情况。3、括号中是各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的值。4、对于截距项不显著的方程,去掉该项重新估计。图1 城乡边际消费倾向差异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第6个值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偏低,不具代表性),而城市边际消费倾向则是基本平稳,微有下降的。根据Vi=PiRi+βi(Y-∑PiRi),可以得到:βi=(Vi-PiRi)/(Y-∑PiRi),则β=(V-∑PiRi)/(Y-∑PiRi),如果以1980年数据作为基准值∑PiRi,得到图2: 图2 城乡边际消费倾向差异从图2中我们同样观察到农村边际消费倾向先上升后下降的情况,而城市边际消费倾向则是逐渐下降的。城市边际消费倾向在两图中呈现的结果稍有不同,是因为第一种方法实际上是采用了平滑的方法,因而淡化了这种趋势。而农村边际消费倾向则是一致的,都发现了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四、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作为一大心理学规律是基本存在的,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凯恩斯理论缺乏经验支持的缺陷。无论是从长期还是从短期来看,我们都发现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现象,尤其以城市边际消费倾向更为明显,而对于农村边际消费倾向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我们有一种较为直观的解释:当基本消费水平较低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伴随着递增的效用水平的增加;当基本消费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随收入的继续增加,消费增加而带来的效用增加递减,因此消费的增加量就会减少。因而这是和边际效用理论相关联的。边际效用递减论认为,随着人们消费的增加,相应效用增加的水平是递减的;然而最初的消费增加带来的效用增加却未必是减少的。与之对应的城市边际消费倾向因总体消费水平较高,没有发现明显的先升后降的情况。要验证这种分析,就要界定并确定基本消费水平,这些则有待进一步分析。另外,因为我国相关的数据序列太短,上述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还不够完善,对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实证分析也有待新的方法的发展。。
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数据分析

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数据分析摘要:本文采用2011年我国31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数据,根据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以及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水平很不平衡,消费结构差异也较大。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k均值聚类法等方法,对2011年我国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各项指标进行计量分析,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水平进行评价和排序,以期反映消费水平与结构上的差异,为政府制定更加合理的引导性政策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一、背景: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物质文明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加之各地人口、资源、政策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各地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情况其次,消费结构可以反映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消费结构就越趋向于追求安逸享受的消费结构。
在这样的消费结构中,奢侈品支出如住房、服务性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较大。
反之,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中,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较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日益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迅速上升,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主要利用三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
本文选取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分类和排序,并与人们实际观察到的情况进行比较。
二、实证分析指标体系的选择(1)评价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九个指标,分别为:yx人均食品支出(元/人);x2人均衣着支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元/人);1出(元/人);x3人均居住支出(元/人);x4人均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元/人);x5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元/人);x6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元/人);x7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元/人);x8人均其他消费支出(元/人)。
对河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性支出的协整分析

出, x变量表示 可支 配收入 。 以
( ) 一 单位根检验
是平稳的 ; 存在一个非零 常数 d, 得 Y — X = t I ) ② 使 t dtU ~ (, o 即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 支出之 间的联 系对经济政策的制定 具有重要作用 。
以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为例 ,如果可支配收入与消费
性 支出的关系是协整的,就表明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之间
存在 长期 、 稳定的均衡关 系 , 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 出的长期走 向应该大致相 同,尽管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 出的关系会经常 偏离均衡关系, 但这种偏离是暂 时的和随机 的。 反 , 相 如果可支 配收入和消费性支 出的非平稳时 间序 列之间不存 在协整关系 ,
是平 稳 的 。
在分析是否具有协整关系之前 ,先进行时间序列 的单位根 检验 。 对序列 L Y和 L X及其差分形式 进行 A F检验 , n n D 滞后期
根据 A C准则来确定 , I 检验结果见表 1 所示 。 从 检验 结果看 ,n L Y的 A F检 验 的 t L X、 n D 统计 量在 5 %的
1 经济论坛 2 0 ・ 1 6 0 8 2
间序列的单整阶数 d。
对于单位 根假设 , 原假设一般为 y非平稳 , t 它成立 意味着该
时间序列含有单位根 , 序列为非平稳 的时间序列。 ( ) 二 协整检验
协整是对于随机 向量 x=xt 2 … x t如果 已知 , t t( t lx N) ’ , @x I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的分析
——基于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李丹吴伊刘覃莹国贸5104班
摘要:为了考察1994-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
的关系,运用统计检验、协整检验等检验分析方法采用Eviews6.0软件分析了1994-2010中
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
年消费性支出变化的99.8764%可由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来解释。
从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
大于5%显著水平下自由度为n-2=13的临界值(13)=2.160,且该斜率值满足
t0.025
0<0.666754<1,符合经济理论中边际消费倾向在0与1之间的绝对收入假说,表明2010年,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增加
0.666754元。
关键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分析统计检验协整
检验
一、引言
二、时间序列数据的来源
表一收集了1994-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时
间序列数据,其中Y代表人均可支配收入,X代表消费支出。
下面给出Eviews 进行相关分
析。
1994-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1993年至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如下所示:
表一
年份人均可支配收入Y 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X 1994 3496.2 3125.32 1995 4293 3537.56 1996 4838.9 3919.46 1997 5160.3 4158.62 1998 5425.1 4331.61 1999 5854 4998 2000 6280 5090.1 2001 6859.6 5308.99 2002 7702.8 5834.31 2003 8472.2 6510.94 2004 9421.6 7182.1 2005 10493 7942.88 2006 11759.5 8696.55 2007 13785.8 9994.47 2008 15780.8 11242.85 2009 17174.7 12264.55 2010 19109.4 13471.45 三、建立模型
设定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Y=+X+ ,,,01
下表给出了采用Eviews软件对表一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
从而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Y=803.4241+0.666754X
(62.28285) (0.006065)
t= (12.89960) (110.1066)
22RR =0.998764 =0.998682 F=12123.46 四、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经济意义检验主要检验模型参数估计量在经济意义上的合理性。
其
主要方法是将模型参数的估计量与预先拟定的理论期望值进行比较,包括参数估计量的符
号、大小、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判断其合理性。
只有当模型中的参数估计量通过所有经济意
义的检验,方可进行下一步检验。
模型参数估计量的经济意义检验是一项最基本的检验,经
济意义不合理,不管其他方面的质量有多高,模型也是没有实际价值的。
可得所有参数估计
,
量的的符号都正确0.666754边际销售,落在0-1之间,符合经济意义。
只有当模型中,,1
的参数估计量通过所有经济意义的检验,方可进行下一步检验。
模型参数估计量的经济意义
检验是一项最基本的检验,经济意义不合理,不管其他方面的质量有多高,模型也是没有实
际价值的。
2、统计检验。
统计检验是由统计理论决定的,目的在于检验模型的统计学性质应用最
广泛的统计检验准则有拟合优度检验、变量和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等。
从回归估的结果看,模
2R型拟合较好。
可决系数=0.998764,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变化的
99.8764%可由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来解释。
从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大于5%显著水平下
自由度为n-2=13的临界值(13)=2.160,且该斜率值满足0<0.666754<1,符合经济理论中t0.025
边际消费倾向在0与1之间的绝对收入假说,表明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每增加1元,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增加0.666754元。
3、平稳性检验。
利用扩大了的样本重新估计模型参数,将新的估计值与原来的估计值进
行比较,并检验二者之间差距的显著性。
利用Eviews进行平稳性检验如下图所示
从结果中看出序列Y为二阶差分平稳的,为二阶单整的。
同样可以检验X为二阶单整的。
4、协整检验
通常运用两种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一种是适用于大样本容量的EG 两步检验法; 另一种是Jo hansen 极大似然估计法。
Jo hansen 法是通过Johansen 的迹统计量检验协整向量个数r , 假设r= 0 开始检验, 若接受假设表明无协整关系; 若拒绝H 0 , 令r = 1 检验结果, 若接受假设说明存在一个协整方程。
由Eview s 软件可以得出结果见表3。
利用Eviews进行协整性检验如下图
可见序列e无单位根,序列X与Y协整。
这是误差校正模型回归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