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

合集下载

《资本论》精要解读

《资本论》精要解读

《资本论》精要解读《资本论》是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这部著作博大精深,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比如食物可以充饥,衣服可以保暖。

而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换取工资维持生计。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目的是让劳动力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或者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也在不断加剧。

这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也是《资本论》中的重要内容。

资本循环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周转则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方面,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只有两大部类之间以及各部类内部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这种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图解资本论

图解资本论

辩证法的实质:动态分析方法
逻辑规则:三分法-过程论-对立统一律
现存事物 肯定理解
变化形式 否定理解
变化结果 必然灭亡
从不断的运动中,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动态分析方法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逻辑规则: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资本论》四卷本的逻辑结构
演化结果 科学理论
第一卷 本质属性 资本的生产过程
条件
具体形式 不同
3财富增长
价值增多
劳动二重性的分析结论
条件:社会关系
人类劳动力 在生理学意义
上的耗费
相同的抽象的 人类劳动
它形成 商品价值
抽象劳动形式 社会属性:可变
从一方面看
科学表述格式 条件观点一体 两分法同一律
条件:劳动关系
人类劳动力 在特殊有目的
形式上耗费
一切劳动 本质存在 关系形式
一方面、另一方面 这是抽象的表述形式 条件和观点二者分立
逻辑分 析两个 层次 两种形 式 三段式 法
两个层次
4结论:物(财富)只有在交换中才具有价值属性,价值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重属性 直接性存在形式 间接性关系形式
商品的定义 独立的互不依赖 的私人劳动产品
商品的社会属性 形式:交换关系 本质:生产关系
价值和财富之间 矛盾根源在于 劳动的二重性
地叙述出来。 系统分析和综合
辩证逻辑属性
这点一旦做到,材料 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 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 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用概念和逻辑 进行动态论述的特点
逻辑规则 两分法——同一律
事物辩证法和概念辩证法的对立统一

《资本论》的读法

《资本论》的读法

《资本论》的读法《资本论》是马克思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自从它在1867年首次出版以来,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也成为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然而,由于其内容深奥,观点复杂,许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本文旨在探讨《资本论》的读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经典著作。

一、《资本论》的基本内容《资本论》被认为是一部经济学专著,但它的内容涉及了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矛盾,同时也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构想。

《资本论》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主要介绍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和功能,以及商品交换和货币交换的规律;第二卷主要探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创造和剩余价值实现的过程;第三卷主要讨论资本主义的总体规律和趋势,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命运。

二、阅读《资本论》的方法阅读《资本论》,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阅读技巧。

下面介绍几种阅读方法,供读者参考。

1. 系统阅读法《资本论》是一部系统性的著作,各部分内容紧密相连,因此,阅读时应该按照系统性的顺序进行。

首先要了解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和功能,然后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创造和剩余价值实现的过程,最后探讨资本主义的总体规律和趋势,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命运。

2. 关注重点阅读法在阅读《资本论》时,应该关注其中的重点内容。

例如,在第一卷中,要重点关注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和功能,以及商品交换和货币交换的规律;在第二卷中,要重点关注价值创造和剩余价值实现的过程,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在第三卷中,要重点关注资本主义的总体规律和趋势,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命运。

3. 对比分析阅读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经常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例如,他通过对比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和功能,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矛盾;通过对比不同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平衡和不稳定。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资本论》共37页文档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资本论》共37页文档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பைடு நூலகம்
谢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资本论》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连载(六)

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连载(六)

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连载(六)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连载(六)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六)作者:余斌献给所有试图有所理性思考的人第二章货币06.一块钱难倒经济学家曾任英国首相的罗伯特皮尔爵士向英国的商会提出过一个有名的问题,“什么是一英镑?”而今天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不仅如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常常是在数章或数十章之后才谈到什么是货币,尽管在此之前已经大量地谈论以货币来计量的价格了。

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这种安排,就是为了回避“什么是一块钱”这个问题,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劳动价值论上去,而这正是西方经济学家竭力要回避的问题。

关于货币的定义和说明,西方经济学的著名教科书之一指出,“货币是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易媒介的任何一种东西。

”西方经济学的另一部著名教科书则认为,“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该教科书还指出,“你钱包里的每一张纸币上都写着:‘这张纸币在法律上可以偿还公共与私人的一切债务。

’”然而,你不可能用一块钱(无论它是一美元,还是一欧元)去偿还你购买一幢住房所欠下的购房款。

在过去,纺织品也曾做过货币。

但是,在白居易的《卖炭翁》这首诗中,用“半匹红绡一丈绫”交易一车千余斤的炭却是强买强卖。

仅仅是因为卖炭翁不愿意接受红绡和绫吗?不是的。

而是因为红绡和绫的量太少,如果是千匹红绡百丈绫,卖炭翁是一定愿意接受的。

可见,在货币的定义中,说明货币的量是非常重要的。

不说明货币的一定量是指什么,就不能说明什么是货币。

那么,马克思是如何定义货币的呢?他是这样说的: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是货币。

因此,金(或银)是货币,在这里,价值尺度就是关于“货币的量”的规定。

马克思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呢?这是因为他首先注意到,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中。

能够与商品交换的货币,本身就应当是一种商品。

虽然我们今天常用来与商品交换的是纸币,不是商品,但这个纸币只是货币商品的代表即货币符号而已。

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

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

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
提要:如何拂去各种误解和偏见的尘埃,让《资本论》重现科学理性的光辉?本书涉及农产品丰产不丰收,金融危机下美元依然保持坚挺,贫富差距为什么越拉越大,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话题,涵盖了经典,又关照了人们对当下经济热点问题的思考
【精彩试读】
简要目录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02.自私与无私之争 / 03.丰产不丰收 / 04.美国不在乎的比较优势
第二章货币
06.一块钱难倒经济学家/ 07.良心和古董的价格/ 09.“坚挺”的美元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11.资本家发财的秘密 / 12.工人与资本家的“双赢”
第四章剩余价值的生产
14.不自由的加班 / 16.贫富差距的扩大 / 17.经理们高收入的由来
第五章资本主义经济的命门
19.笑到后面的中国老太太 / 21.诺贝尔奖得主对中国的无理指责
第六章资本主义积累
23.专制的企业私法 / 24.失业理论获诺贝尔奖青睐
第三篇变了形的商品经济
第七章价值转形为生产价格
26.工资上涨与通货膨胀无关
第八章商业利润与地租
27.广告费和品牌的“价值” / 28.地方政府卖地不如卖房
第四篇金融资本的统治
第九章生息资本
31.偏高的首套房贷款利率
第十章股份资本
33.克林顿与中美“债转股”
第十一章通货膨胀
36.通货膨胀不必物价上涨
第五篇新社会的曙光
第十二章穷途末路的资本主义
38.GDP增长的数字魔方 / 40.不过剩也危机
第十三章自由人联合体
42.重建个人所有制要以公有制为基础 / 45.落后国家也能率先进入新社会。

第二讲《资本论》..

第二讲《资本论》..
23
2018/10/5
第一章 商品
第四节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一、商品的拜物教来自商品形式本身



1、商品的神秘性不是来自商品的使用价值 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直接被感觉。 2、商品的神秘性也不是来自价值规定的内容 劳动的质;劳动的量;劳动的社会形式 3、商品的神秘性来自商品形式 因为: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后 第一、人类劳动表现为商品价值,使人难以弄清; 第二、劳动量表现为价值量,使人迷惑不解; 第三、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第一形态) W(小麦)――――――→ G ←――――――W (圣经) ←―――――― (第二形态)

2018/10/5
32
第二节 流通手段
三、商品第二形态的变化G-W
1.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容易实现 因为:
第一、货币从质上看是公认的一般等价物;
第二、货币从量上看,价格已表明可以购买
2018/10/5
29
第一节 价值尺度
四、商品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1.价格变化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变化的关系。 2.货币名称与货币重量单位相分离掩盖了货币和


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 第一、外国货币的流入; 第二、充当货币材料的金属发生变化; 第三、政府发行不足值货币。 3.价格和价值在量和质上的矛盾。
7
2018/10/5
第一章 商品
三、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1、交换价值 2、价值的质 第一、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 第二、价值的实体是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 第三、要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2018/10/5
8
第一章 商品

资本论深度解读

资本论深度解读
NEXT
《资本论》深度解读
1
商品与货币:资本主 义生产的基础
商品与货币: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
在《资本论》的第一 卷中,马克思首先从 Βιβλιοθήκη 品和货币入手,分 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
基础
他指出,商品是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最基本的细胞,而 货币则是商品生产 和交换的必然结果
在商品的生产过程 中,劳动力成为商 品,而劳动力的价
值则表现为工资
这样,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本质就表 现为对剩余价值的
追求
01
02
03
04
2
剩余价值的生产:资 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进一步 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他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 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家剥削工人 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 被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而 剩余价值就是来源于剩余劳动时间的无偿 劳动
这种无偿劳动的剥削关系,在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下被掩盖了,表现为一种"公平 交易"的假象
3
资本的流通过程:剩 余价值的实现
资本的流通过程:剩余价值的实现
在《资本论》的第二卷中,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流通 过程
《资本论》深度解读
-
1 商品与货币: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 2 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3 资本的流通过程:剩余价值的实现 4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5 唯物史观在《资本论》中的体现
《资本论》深度解读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 济学著作,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 价值的分配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资本论》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 以下是《资本论》的深度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资本论》的一条捷径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这本书的一些内容,我们可能已经在初中或是高中阶段的相关教材中有所接触。

但那时候真的是一知半解,不甚了了。

这次阅读余斌的这本《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也算是一次补课吧。

这本书包括共分成五篇,依次为《商品与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变了形的商品经济》、《金融资本的统治》、《新社会的曙光》,每一篇又分成若干章节,整部书共13章。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三卷本《资本论》和数十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含被称为《资本论》第四卷的部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一些内容,比我们通常比较熟悉的《资本论》第一卷的内容涵盖面要广的多。

书的作者是余斌先生,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被人称为“经济学界的鲁迅”,以从三大学术逻辑尤其是数理逻辑方面系统批判西方经济学闻名学界。

这本书对《资本论》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和内容作为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和阐述,读后让人时常有豁然明朗的感觉。

可以说这本书是目前比较全面和通俗解读《资本论》的中文著作。

当然这本书的看点不仅仅在于对《资本论》的深度阐述,更在于对一些我们现实经济生活的一些现象的精彩解读。

比如:在涉及地租理论时,他提出政府卖地不如卖房。

在书中,他提到了广州的例子,广州市政府把卖地建设改为卖房建设,不仅轻松化解建设了保障房的资金压力,还有更多的钱可以用来建设公益事业。

余斌指出将卖地建设改为卖房建设的方案,不仅适用于广州市,也适用于其他城市。

他认为这一方案普适的原因就在于目前国内地价占房价的比重普遍过低。

中国的开发商们短期内暴富,秘密在于:尽管他们已经支付过地价,但是他们获得的利益的最主要的来源仍然是本不该归他们所有的地价。

也就是说,他们实际支付的地价远远低于他们应当支付的地价。

地价占房价的比重不是高了而是低了。

还比如团购为什么比较便宜这个问题,余斌揭示了商业利润的秘密。

商业资本既不用于创造价值,也不用于创造剩余价值。

但是它却能获得商业利润,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缩短了流通时间,从而提高了剩余价值对预付资本的比率,也就是提高了一定时间内的利润率。

商业资本的周转次数,会直接影响商品的商业价格。

通过团购,增加了销量,加快资本的周转,价格低一点,商业资本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是一本能我们读懂《资本论》的通俗解读书,但如果你想深入研究《资本论》,那还是应该阅读《资本论》这部划时代的巨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