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皮肤溃疡行负压引流技术的护理体会

合集下载

5例糖尿病溃疡患者应用VSD负压引流术的护理体会

5例糖尿病溃疡患者应用VSD负压引流术的护理体会
移植术 、 重建 下肢血 运 等治 疗 。V D负压 引 流 术在 治 疗 糖尿 S
干燥 , 免感染 。如 V D材料周 围 出现张力性 水泡 , 避 S 一般 为过 度牵拉所致 , 应重新粘贴半透膜 。 2 26 饮食护理 .. 根据患者 的营养状况有针对 性进行营养供
病 溃疡方面具有其 独特 的优 势 , 主要 通过 V D敷 料作 为 负 其 S
分泌物培养等实验室检查 , 并行患肢血管 B超 、 x线等检查 。术
前予抗感染治疗 。 2 14 对严重贫血或低蛋 白血症 的患者 , .. 应遵 医嘱输 注同型新 鲜全血 、 血浆或 白蛋 白。待 患者 H b>9 / 总蛋 白 >5 / 0g L、 0g L 方可进行 V D负压引流术 。 S
的创面 , 再用 生物半透膜封闭成为一个密 闭空 间 , 通过可控 的全
面, 如创面较深或有深腔 , 需要 V D材料 填塞至深腔底部 , S 不能 留有死 腔。然后将 泡沫材料上 的 2根硅胶 管从创 口引出 。( ) 4
粘贴半 透膜 , 出半透膜采用瓦叠式逐片粘贴 , 取 半透膜 的覆盖范 围要包 括至少 2 m 以上 的创 面 边缘 健 康皮 肤 , 创 面完 全封 c 使 闭。( ) 5 连接 负压 源 , 根据需要 , 用三通管将所 有引流 管最终合 并 为 1 出 口, 个 将引流管连接于负压吸引器 , 接通负压源 。 13 临床结局 . 5例患者经过精心 治疗 护理 , 0d 7—1 拆除 V D敷料后伤 口 S 肉芽组织新鲜 红润生长 良好 , 创面渗 出液减少 , 1 出现继发 无 例
当代护士 2 1 0 2年 1 中旬 刊 月
・ 3・ 2
5例 糖 尿 病 溃 疡 患者 应 用 V D负压 引流术 的护 理体 会 S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糖尿病性溃疡的护理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糖尿病性溃疡的护理

合, 2例 经 负 压 吸 引 后 常 规 换 药 愈 合 , 取 得 良好 效 果 。结 论 糖 尿 病 创 面 微 循 环 障 碍 , 神 经病变 , 感 染严重 , 致 使 炎 症 期过长 , 迁 延 不 愈 。经 VS D后 , 可有 效 清创 分 泌 , 控制感染 , 促 进 肉芽 生 长 , 加快 上皮化过程 , 为 手 术 或 自行 愈 合 创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2 — 6 1 ) 7 5 ( 2 0 1 3 ) 0 2 — 0 1 8 4 - 0 2
由 于糖 尿 病 微 血 管 和 周 围神 经 病 变 , 常 导 致 皮肤 营养障碍 , 感 觉异常 , 易 出现皮肤 受损 , 同 时 糖 尿 病免 疫功 能减 弱 , 易并 发感 染 , 创 面 修 复 能 力差 , 引起 难 以 愈 合 的 溃 疡 。糖 尿 病 性 溃 疡 一 直 是 临 床 的 挑 战 与 治 疗 难 题 ] 。封 闭 负 压 吸 引 ( VS D) 技 术 是 一 种 处 理 各 种 复 杂 创 面 和 用 于 深 部 引 流 的全 新 方 法 , 能 有 效 清 除 创 面 或 腔 隙 分 泌
2 0 05, 3 6: 2 75 6 — 2 7 5 3 .
E s ] 朱 士 文 ,李 义 召 ,任 文 搏 , I 临床 研 究 [ J ] . 中华 物 理 医 学 与 康 复 杂 志 , 2 0 0 5 , 2 7 : 5 3 — 5 4 .
Re ha b i l , 2 0 00, 7 9: 1 7 0 — 1 7 5 .
i n c i d e n c e , d i a g n o s i s , a n d p u l mo n a r y c o mp l i — c a t i o n s [ J ] . S t r o k e ,

封闭负压引流在糖尿病足部皮肤溃疡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式刍议

封闭负压引流在糖尿病足部皮肤溃疡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式刍议

临床经验84糖尿病足部皮肤溃疡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多是因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或感染所致[1],往往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较大程度的影响。

在当前,临床在治疗该疾病方面的方法多种多样。

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认为在封闭负压引流及护理干预的条件下对糖尿病足部皮肤溃疡进行处理,可起到更为令人满意的效果[2-3]。

为了探讨封闭负压引流在糖尿病足部皮肤溃疡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拟结合我院两年间收治的68例糖尿病足部皮肤溃疡患者及其临床资料进行讨论,并给予一系列护理,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0月份到2013年10月份到我院接受诊治的68例糖尿病足部皮肤溃疡患者及其临床资料,其中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范围在62岁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65.3±4.3)岁;溃疡病程在11d到4个月,平均病程(32.4±5.8)d,按照Armstrong标准划分,其中Ⅰ级者有32例,Ⅱ级者有22例,Ⅲ级者有11例,Ⅳ级者有3例;均与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1]。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意义。

1.2 方法1.2.1 治疗方式给予对照组常规换药治疗,在创面经生封闭负压引流在糖尿病足部皮肤溃疡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式刍议毛 欢湖南省脑科医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7【摘 要】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在糖尿病足部皮肤溃疡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护理方式。

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10月份到2013年10月份收治的68例糖尿病足部皮肤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同时结合相关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1.6±2.4)d,感染率为0%,分别与对照组的(17.7±3.1)d和3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负压封闭引流在皮肤溃疡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在皮肤溃疡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在皮肤溃疡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摘要】目的:通过VSD 引流术在皮肤溃疡治疗中的应用,总结VSD引流术的疗效及护理要点。

方法:通对35 例存在皮肤溃疡的患者, 先行清创手术, 然后 VSD敷料覆盖创面, 封闭创面后持续负压吸引治疗, 一般为7天。

结果:25例临床患者创面自行愈后,10例患者创面感染控制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进行了植皮手术,创面愈合。

结论: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皮肤溃疡效果好。

【关键词】VSD;引流;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6-0335-02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是指用带有引流管的聚乙烯乙醇水化的海藻盐泡沫的敷料覆盖或填充到有皮肤或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填充好的创面再用生物半透膜封闭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把引流管接通负压源,使用可控制的负压来加快创面愈合的一种全新治疗方法[1]。

我院皮肤外科从2014 年1 至12 月对35例皮肤溃疡的患者,使用VSD术治疗,结果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皮肤溃疡创面患者35 例,男24 例,女11例;年龄18-65 岁。

均做病理检查诊断为皮肤溃疡。

1.2 治疗方法按照常规清创方法进行清创,先去除创面的坏死组织及异物,将护创材料按创面的形状和大小进行修剪后覆盖于创面,找到引流管有侧孔的一端将其插入海绵,使带有引流管的海绵敷料和创面完全接触,不能留有空隙,覆盖在创面上,用医用贴膜粘贴覆盖,将创面及护创材料全部封闭,保证密封的完整性,确保不漏气。

最后使用连接套管把引流管和中央负压终端连接,调整合适的负压值。

2.护理方法2.1 负压引流装置的护理加强巡视,观察负压情况,一般负压维持在125~450 mm Hg。

如负压异常及时调整。

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避免打折、扭曲,进行导管风险评估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严格交接。

负压封闭技术引流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

负压封闭技术引流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

负压封闭技术引流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目的:探讨负压封闭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护理要点。

方法:纳入我科住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17例:,在控制血糖、抗感染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创面,进行护理观察。

结果17例患者安置负压封闭引流l~2次/人,安置5~10天,渗液及平均溃疡面积减少,无局部并发症发生,交换敷料后均愈合良好出院。

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有利于糖尿病足部的分泌物引流,能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加速创面愈合。

护理重点是在糖尿病基础护理之上,注意负压引流管的通畅、创面负压的维持。

标签:负压封闭引流;糖尿病足溃疡;护理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因合并各种不同程度末梢病变及神经病变而造成下肢溃疡、感染形成或(和)深部组织受到损害,其溃疡面虽经长期换药治疗但往往迁延不愈,治疗相当困难,是非外伤性截肢的首要原因。

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是一种处理各种复杂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能够彻底去除腔隙或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促进伤口愈合[1]。

我科于2012年6月~2013年2月采用局部坏死组织清除+持续VSD 技术来替代传统清创+换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满意,现将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我院共收治17例糖尿病足患者,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671±6)岁,糖尿病史5~17年。

根据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标准,本组病例均为2~3级,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证实存在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行x线摄片检查均未提示骨质破坏。

所有患者行局部坏死组织清除+VSD。

1.2 方法尽量清除创面及腔隙中已失活的坏死组织、脓液、异物等,用生理盐水清洗创周皮肤,去除创周皮肤坏死组织等。

清创完毕,按创面大小和形状修剪带有多侧孔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VSD敷料),使引流管的端孔及所有侧孑L完全为VSD敷料包裹。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皮肤慢性溃疡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皮肤慢性溃疡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2 8 2 5 32 4 .
[ ] 王亦璁主编. 4 骨与关 节损伤 [ . M] 北京 : 民卫 生出版社 。 0 : 人 2 1 0
8 6 6.
[ ] 张秀玲 , 5 张
露. 年髋部 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 ] 护理 实践 与 老 J.
随着社会的发展 , 人们生 活水平 的提高 , 的平均寿命 人类
疗 1 例, 4 两者相 比, 压封闭引 流技 术 ( S ) 负 V D 治疗 皮肤慢 性
溃疡 , 效满意。现将 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疗
作者单位 :30 1 广西壮族 自治区人 民医院骨科 5 02 黄云英 : , , 女 本科 副主任护师 基金项 目: 广西壮族 自治区卫生厅 医疗科研课题 (, 0 15 7 09 5 ) _ 2
切- l 。护士应积极 开导 , 消除患者 的不 良心理 以配合治疗 ,
[ ] 杨 明玉 , 7 郑晓缺 , 杨
珊.o 以上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人 工股 骨 9岁
头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 现代护理 , 0 , ( 1 : 2 . J. 2 61 1 )1 2 0 2 0 [ ] 毛宾尧主编. 8 人工髋关节外科 学 [ . 京: 民卫 生出版社 , M] 北 人
的增加 , 股骨转子间骨折发 生率也 明显 提高。为 了提 高老人
研究 ,0 85 1):7 20 ,( 2 3 .
[ ] 用文 明, 6 徐根贤主编. 手术并 发症学 [ . M] 北京 : 中国中 医药 出
版社 ,9 9:2 3 2 19 34已成为治疗 高龄骨折患 者有效 的方法 , 围手 术期 护理 质 量与 患者 疾病 康 复关 系极 为 密 但
12 1 V D的应用 . . S
() 1 彻底清 洁创面 , 清除坏死组织 。根

持续负压封闭吸引(VSD)的观察和护理体会

持续负压封闭吸引(VSD)的观察和护理体会

持续负压封闭吸引(VSD)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封闭吸引(VSD)的观察和护理。

方法16 例慢性溃疡行VSD 治疗期间的治疗和临床护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

结果 14 例患者持续封闭负压引流5~7d 创面经植皮愈合;2 例7d 更换敷料共两次,慢性溃疡变浅,肉芽生长良好,改为普通换药后治愈。

【关键词】持续负压封闭吸引(VSD);护理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ntinuous[]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observationand nursing.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6cases of chronic ulcer treatment during VSD treatment and clinical nursing data.Results 14 patients sustained closed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5~7dwound healing after skin grafting;2 cases of 7D change the dressing a total of two times,chronic ulcer of shallow,granulation growth is good,to ordinarydressing after cure.Keyword:continuous 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nursing【中图分类号】R75+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4)03-062-01近年来随着压疮、难愈性烧伤创面及糖尿病足等慢性感染引起的慢性溃疡日益增多,传统的清创、抗感染等治疗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疗效,我科于2011-2013年开展了以VSD 疗法治疗压疮和烧伤(烫伤)等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效果显著。

应用真空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压疮的护理体会

应用真空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压疮的护理体会

21 引流 管护 理 .
针对 压 疮 的发 生 以 截瘫 或 者行 动 不 便 的 老 年 患 者 较 多 , 以 所
行 负 压 引 流 时应 选 用 透 明 的引 流 瓶 ,方 便 观 察 引 流 液 的 色 泽, 并每 日更换 引流 瓶 , 更换 引 流 瓶 时 , 防 止 引 流管 内 的液 体 在 须 再 次 回流到 V D 料 内 , 钳 夹住 引 流管 , 面 得 到 持续 有 效 S敷 应先 使创 的负 压 引 流 , 再关 闭 负 压 源 。 引流 管 中 常见 有凝 血 块 、 死 组 织 等 坏
3 苏美银 , 占陈菊. 微波联合腹 部按摩治疗骨折术后便秘 的患者
【. 护理 杂志 ,00 1(5 :9 J 中华 】 2 1 ,6 2 ) 1.
31 骨折术后患者 因病情限制需长期卧床 , . 胃肠蠕动减慢 , 引起 腹胀 、 恶心、 厌食 、 食而无味 ; 同时产生烦躁 、 心神不 安 、 失眠等神
患者常常有悲观情绪 , 对治疗信心不足 , 不愿意接受治疗 。 因此 ,
建 立 良好 的护 患 关 系尤 为重 要 , 首先 应 以 良好 的服 务 态 度 和 耐 心
的解释工作取得患者 的信任 , 因真空负压 引流技术 ( S 敷料应 V D)
时间。 减轻 了 患者 的痛 苦 , 效 果 较 以往 传 统 治 疗 更 为 优越 。 其 关键 词 : 压疮 ; 空 负压 引 流技 术 ; 理 真 护
中图分类号: 4 1 1 7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6 6 1 (02 0- 15 0 10 —4 12 1 ) - 6 - 2 30 迹象 , 应立 即采取措施 , 否则稍有疏忽就无法防止溃疡的发生。 而 真空负压引流技术 ( S ) V D 是以医用泡沫作 为中介 , 利用高负压 , 使 被引流区内可达到“ 零积 聚”创面能够很快地获得清 洁的环境 , , 能够彻底 去除腔隙或创面分泌物和坏死组织 ,刺激 肉芽组织 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性皮肤溃疡行负压引流技术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4-01-09T10:55:10.0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作者:王兰平
[导读] 在护理中,注意观察创面负压吸引敷料的情况,敷料向下凹陷并紧贴创面。

王兰平(新疆奎屯第七师130团医院外科 834034)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147-01
糖尿病性皮肤溃疡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血管病变,主要由肢端缺血、神经病变、感染及多种诱发因素所致…。

皮肤溃疡早期采用皮片移植等方法修复溃疡创面,效果并不满意经我科经过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等手段改善创面基底情况,并行皮片移植术修复溃疡创面,得满意效果。

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3月至201 3年3月,我科收治了糖尿病严重皮肤溃疡患者4例,均为男性年龄50一-81岁,皮肤溃疡面积占体表面积的5 %—20%。

入院时空腹血糖为10.1—25.6mmol/L;4例均有皮肤破溃口,有大量黄白色分泌物,渗出较多,伴臭味,创面周围红肿明显,皮肤色素沉着、瘀青,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疼痛明显,活动困难。

l例左小腿肌腱、骨质外露,以止血钳探查未及明显窦道;2例下肢出现凹陷性水肿,其中1例合并脓腔。

4例在人院时均合并糖尿病肾病、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及神经病变,血管彩超显示均有双下肢动脉硬化。

4例人院后均进行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同时进行疾病的对症治疗。

在心肺肾功能改善、溃疡创面基底红润后,进行皮片移植术。

4例行皮片移植术后均予石膏托外固定,10—14d打开敷料观察皮片成活情况。

本组2例1次皮片移植成活:1例进行了2次皮片移植术,仍有1.5cmx2cm残余创面,经换药治疗后,创面完全愈合;l例经过2次皮片移植,创面完全愈合。

本组4例住院42—69d后,在家属搀扶下步行出院。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创面处理
溃疡创面先用39—40C温水浸泡10—15min,清洗溃疡分泌物及创面周围污迹,用0.5%聚维酮碘溶液(PVP-1消毒液)消毒后用银离子药膏包扎伤口,每日换药,第3天开始封闭式负压治疗。

国外有研究显示,外科清创术对溃疡的愈合有积极作用,本组1例创面合并有脓腔,遵医嘱予0.5%PVP-1消毒液消毒后切开排脓,清除坏死组织;2例患者创面腐肉难脱,渗液、有恶臭,用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2—3次,每日清创换药1-2次。

2.1.2封闭式负压引流的护理
遵医嘱根据患者创面大小设定负压值-125—-450mmHg( ImmHg=0.133kPa),根据创面分泌物情况选用持续或间断负压吸引方法。

本组l例持续负压吸引的同时,用生理盐水持续冲洗。

本组3例使用持续负压治疗24—72h后,改用间断负压吸引,其中2例在使用负压吸引48h内,出现引流管堵塞,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管道引流通畅。

在护理中,注意观察创面负压吸引敷料的情况,敷料向下凹陷并紧贴创面,呈真空状态,表示负压良好;向上隆起则为引流不通畅,可能是创面封闭欠良好,引流管松脱或引流管堵塞。

本组1例薄膜粘贴不紧,护士用手指按压薄膜的每个点,观察到有漏气情况,护士在漏气的部位用薄膜补缺,经处理后该例未再出现漏气情况。

进行负压吸引时注意听取患者主诉,l例主诉创面胀痛,经减小负压后,主诉胀痛减轻。

4例经过封闭式创面负压引流治疗,创面红肿明显消退,肉芽生长良好。

2.1.3? 皮肤准备
术前ld做好供皮区皮肤的准备,保证皮肤没有破损、感染。

手术当日用39—40C水浸泡溃疡创面10—15min,清洗创面分泌物及周围的污迹后,送患者去手术室。

2.2术后护理
2.2.1体位护理
患者腰麻术后去枕平卧6h后予半卧位。

患肢外展中立位,植皮肢体石膏托外固定并抬高、制动,避免植皮区受压。

护士每2h协助患者翻身1次,为患者翻身时动作轻柔,1名护士轻轻托住植皮肢体,另1名护士协助翻身,避免动作幅度过大而使皮片移动。

植皮肢体石膏托外固定10—14d,以免移植皮片移位或失活。

术后10d内避免患者下床活动,鼓励患者在床上活动健侧肢体。

本组体位均能达到要求,外固定有效。

2.2.2患肢的观察殁护理
护士每1—2h巡视1次,询问患者术后肢体感觉、运动均良好。

观察皮片移植肢体远端的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避免石膏绷带固定过紧而引起局部压痛及患肢缺血坏死,本组1例患者术后th出现皮片移植肢体远端皮肤轻度发绀、皮温正常,足背动脉搏动正常,予抬高患肢、局部保暖、石膏绷带适当放松,经处理后患者皮肤颜色逐渐恢复正常。

观察供皮区及植皮区敷料的渗血渗液情况,本组2例因取皮时供皮区注入500—800ml生理盐水,术后渗液较多,于术后8h更换供皮区敷料1次,之后敷料能够保持清洁干燥。

本组术后没有出现患肢缺血坏死及压疮。

2.2.3功能锻炼
住院期间的个体化教育指导是患者短期内系统学习糖尿病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41。

手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健侧下肢踝关节背屈、旋转和小腿屈伸运动,10次/组,3组ld,促进静脉回流。

患者仰卧时,先抬高患肢至450,维持1—2min,然后休息/mm,10次/组,3组ld。

皮片移植肢体在术后l0日内,由责任护士为其进行患肢远端的被动运动,防止患肢长时间制动造成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

活动肢体时动作轻柔,避免移植皮片移动。

本组患者均能配合护士进行各项功能锻炼。

2. 2、4合理控制血糖,做好饮食指导
严格监测患者早餐前及三餐后2h的血糖变化,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及时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本组1例空腹血糖为27.6mmol/L,根据医嘱予皮下注射赖脯胰岛素注射液(优泌乐)22U,30min后复测患者血糖为13.lmmol/L,早餐后2h血糖为15.2mmol/L,连续3d表现为空腹血糖高,请内分泌医生调整注射胰岛素剂量后,患者血糖逐渐正常。

另外1例患者连续出现早餐后2h血糖升高到19.8—22.6mmol/L,遵医嘱予临时注射胰岛素,并于30min后测量血糖变化。

该例早餐有喝粥的习惯,指导患者早餐时进食燕麦、馒头和牛奶,之
后血糖逐渐平稳。

?参考文献
[l]肖厚安,金岩,吴周虎,等.皇且织I程全层皮肤修复糖尿病性皮肤溃疡创面的临床研究[J/CD].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08,3(2):156-161.
[2]沈祖尧.173例下肢难愈性创面的I期修复[J].中牮创伤杂志,2002,18 (7):394-396.
[3] Cardinal M,Eisenbud DE,Armstrong DC,et al.Serial surgical debride- ment:? 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chronic lower ex- tremity wounds[J] .Wound? Repair? Regen, 2009, 17(3):306-311.
[4]晋溶辰,杨玲凤,黄金,等.个体化健康指导用于42例糖尿病足高危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 l,46(6):563-566.
[5]? 张艳艳.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的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 11(33):2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