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友送别诗习题

合集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类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蓟中作[唐]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1】。

岂无安边书,诸将【2】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3】,归来独闭门。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唐]岑参醉后未能别,醒时方送君。

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

注释:【1】翻:反覆,指反叛。

【2】诸将:指安禄山及其部将。

【3】孙吴事:指用兵之事。

孙指春秋时的孙武,吴指战国时的吴起。

1.出版社欲为两首诗编集,以下作品集不适合...收录这两首诗的一项是()A.格律精粹B.盛唐印象C.边塞回响D.唐人百首2.以下对高适《蓟中作》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策马”句慷慨豪迈,表现了诗人对建功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

B.“边城”句融叙事于写景,以眼前萧条昏暗烘托出诗人沉重忧愁的心情。

C.“岂无”句一句反诘,一句回答,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讥讽不平之请。

D.“惆怅”句以典入诗,以景结情,与首句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诗人的挫折失意。

3.有人认为“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你是否认同这一评价?请结合以上两首诗,并联系所学,说明你支持或反对的理由。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洪与权王令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

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

旧说王侯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

频将大道为奇遇,莫踏人间龌龊踪。

【注】洪与权:作者友人。

剑气:宝剑光芒。

比喻人的声望或才华。

卧龙:隐居的俊杰。

大道:指治国安民有功天下的心志。

奇遇:机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起始两句写男儿气概冲天,胸锁日月,入笔挺劲洒落,振响入云。

B.颔联借用痴虎和卧龙的比喻,既是勉励友人,也是借以表达自己的心志。

C.诗人对陈涉持不赞同的态度,对这些在野之人发愤一时以追求富贵颇有微词。

D.本诗主要运用了用典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全诗意气高昂,感情强烈。

2.这首诗歌蕴含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

送别怀人诗试题及答案

送别怀人诗试题及答案

送别怀人诗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送友人》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下一句是______。

答案:浮云游子意2. 在《别董大》中,高适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友人的______。

答案:鼓励和信任3.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指的是______。

答案:古代的边关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不是送别诗?A. 李白的《赠汪伦》B. 杜甫的《春望》C.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答案:B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勃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2. 请解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的含义。

答案:这句诗意味着诗人劝友人在离别前再喝一杯酒,因为一旦友人离开,西出阳关,就难以再遇到故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友情的珍视。

四、论述题1.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送别之情。

答案: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通过描绘蜀道的艰难险阻和蜀地的壮丽景色,来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友人未来旅程的忧虑。

诗中的景物描写与送别之情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深沉的情感氛围。

2. 讨论《送友人》中李白如何运用自然景象来表达送别的情感。

答案:在《送友人》中,李白运用了“孤蓬”和“浮云”等自然景象来比喻友人的漂泊和自己的孤独。

通过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李白传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深深哀愁和对友情的无限怀念。

送别诗试题及答案

送别诗试题及答案

送别诗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的下一句是“不及汪伦送我情”。

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的深厚友情。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不是送别诗?A. 李白的《送友人》B. 杜甫的《春望》C. 王维的《送别》D. 高适的《别董大》答案:B2.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答案:A三、简答题1. 请简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答案: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即使与友人相隔遥远,但只要心中有彼此,就仿佛近在咫尺,体现了深厚的友情。

2. 李白在《赠汪伦》中是如何描绘与汪伦的深厚友谊的?答案:李白在《赠汪伦》中通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以潭水的深度比喻汪伦对他的深情,表达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四、赏析题1. 阅读杜甫的《春夜喜雨》,请赏析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

答案:这句诗描绘了春雨适时而降的景象,诗人通过“好雨知时节”表达了对春雨的赞美,而“当春乃发生”则强调了春雨在春天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 请赏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感表达。

答案:这句诗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而“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描绘了友人即将踏上的孤独旅程,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友情的珍视。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赠友送别类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赠友送别类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赠友送别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晤(见面)袁子才①喜赠赵翼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

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

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

一个西湖一才子,此来端不枉游资。

【注释】袁子才,袁枚,字子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明白清通,追求一种朴实平易的美感,与白居易的诗风很相近。

B.颔联既称扬袁枚的才华出众,同时也道出了两人白首相逢的情景。

C.颈联形象的描绘,将景物与人融合,表达了对杜牧的敬仰和缅怀。

D.末句抒写真率的友情,也表现旷达的胸襟,诙谐幽默,给人风趣感。

2.有人论此诗,认为“喜”字贯穿全诗。

请结合诗的四联语意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辛有终知鄂州沈遘江汉交流古要津,高牙大旆压城闉。

昔尊丞相初开府,今属郎官试治民。

迎路壶浆因问俗,前车弩矢便行春①。

由来美化先南国,遗乐犹应咏错薪②。

【注释】①行春,谓官吏春日出巡。

①错薪,杂乱丛生的柴草。

《诗经·周南》:“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出句交代当时鄂州的地理位置,长江和汉水交汇流经此地,是重要津渡。

B.“高牙大旆”渲染了城郭盛大的景象,“压”字突出旌旗蔽空的效果,精妙传神。

C.本诗为送别诗,虽未流露离愁别绪,但话语间仍有对朋友新官上任担忧之意。

D.“壶浆”出自《孟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此处化用,借指官员受百姓爱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碎[注]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本词作于乾道八年,作者时任滁州知州。

送别测试题及答案

送别测试题及答案

送别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李白的《送友人》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下一句是:A.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B.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C.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答案:B2.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的下一句是:A. 客舍青青柳色新B. 劝君更尽一杯酒C. 西出阳关无故人D. 春风不度玉门关答案:A3.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A. 城春草木深B. 感时花溅泪C. 恨别鸟惊心D. 烽火连三月答案:A4.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的下一句是:A. 天涯若比邻B. 无为在歧路C. 儿女共沾巾D. 莫愁前路无知己答案:A5.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下一句是:A. 千树万树梨花开B. 散入珠帘湿罗幕C. 独钓寒江雪D. 疑是地上霜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的下一句是“不及汪伦送我情”。

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的下一句是“黄河入海流”。

3. 王昌龄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下一句是“万里长征人未还”。

4.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的下一句是“当春乃发生”。

5.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的下一句是“把酒问青天”。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该句表达了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的不舍与无奈,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无为在歧路”意味着不要在分别的路口徘徊,而“儿女共沾巾”则描绘了送别时人们共同的悲伤,泪水沾湿了手巾。

2. 分析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答案: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沦陷、山河依旧的沉痛感受。

“国破山河在”表达了尽管国家遭受战乱,但自然山河依旧存在,而“城春草木深”则描绘了春天城市中草木繁茂的景象,与国家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对和平的渴望。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梅龙图公仪[注]知杭州欧阳修万室东南富且繁,羡君风力有余闲。

渔樵人乐江湖外,谈笑诗成樽俎间。

日暖梨花催美酒,天寒桂子落空山。

邮筒不绝如飞翼,莫惜新篇屡往还。

[注]梅龙图公仪:梅挚,字公仪,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盛赞朋友要去的地方,并以“羡”字表达对朋友政治才干的赞美。

B.颔联写渔樵之人有飘荡江湖的自得之乐,而诗人享有饮酒作诗之乐。

C.尾联“如飞翼”运用比喻手法,“莫惜”直抒胸臆,希望朋友多寄送诗作。

D.虽是送别诗,本诗却全无愁情而一派轻松欢悦,语言细腻传神,格调清新。

2.本诗的颈联和崔颢《黄鹤楼》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与诸公送陈郎将①归衡阳李白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②。

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

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

江上送行无白璧③,临歧惆怅若为分。

【注】①郎将:为武官名。

①南极老人星:《史记·天官书》:“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

不见,兵起。

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

”①白璧:《吕氏春秋》:郈成子为鲁聘于晋。

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酒酣而送之以璧。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衡山随着天色渐暗更显苍翠,一个“下”字突显了衡山之高峻。

B.“回飙”写出风大而疾,疾风席卷了山上的积雪,积雪如飞花般飞落洞庭湖。

C.“拖金紫”显示了陈郎将一家披金戴银的富有豪奢,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D.送别时无“白璧”相赠,表现了友人离别时作者无法挽留的遗憾和不舍之情。

4.作者用多种手法表现了陈郎将多方面的特点,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山人归嵩阳白居易黄昏惨惨天微雪,修行坊西鼓声绝。

张生马瘦衣且单,夜扣柴门与我别。

愧君冒寒来别我,为君酤酒张灯火。

酒酣火暖与君言,何事入关又出关。

答云前年偶下山,四十馀月客长安。

长安古来名利地,空手无金行路难。

朝游九城陌,肥马轻车欺杀客。

暮宿五侯门,残茶冷酒愁杀人。

春明门,门前便是嵩山路。

幸有云泉容此身,明日辞君且归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天色昏暗、微雪飘落、鼓声断绝,寥寥数语,凄神寒骨,为下文叙写张山人出场作了铺垫。

B.得知友人来访是为辞行,诗人羞愧不已,“火暖”与“冒寒”相对照,又写出作者对友人深厚的关切之情。

C.“五侯”和“九城”对举,“肥马轻车”和“残茶冷酒”对比,写出张山人客居长安四十馀月的生活经历。

D.本诗写作者与张山人主客对答,以人物自身语言揭示其情感起伏和命运变化,更显生动传神、感人肺腑。

2.诗中“幸有云泉容此身,明日辞君且归去”和《归园田居》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都写回归自然,请简析这两处结尾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①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②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③。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②杜二甫:即诗人杜甫。

③徂徕:山名。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B.甲诗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长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乙诗颔联中,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小学语文古诗词专项训练 赠友送别诗

小学语文古诗词专项训练  赠友送别诗

阅读古诗词有以下六个角度:【角度一】看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

有可能揭示作品线索、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也有可能奠定诗歌感情基调。

【角度二】看作者。

从诗歌作者入手,知人论世。

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感情。

【角度三】看注释。

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疑难词语和难懂典故,深入理解诗意。

注释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降低理解难度,二是暗示情感。

【角度四】知语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

情感词是作者情感的最直接体现。

不仅要看作者直接抒发的情感,有时一些意象的修饰词也可以体现作者情感。

【角度五】看情语。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结尾,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诗歌的结尾角度六:重尾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

考点:赏析古诗的表达技巧。

答题方法1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一步,结合诗歌语句,明确指出诗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述此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是如何使用的;第三步,指出使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如对形象塑造、意境营造、思想情感表达等的作用。

答题方法2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一步,明确指出诗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第三步,阐明运用此种表现手法的效果,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等。

目录真题训练训练1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2024六年级下·河南·期末)训练2 送元二使安西(2024六年级下·浙江·期末)训练3 送二兄入蜀(23-24六年级上·贵州铜仁·期末)训练4 南浦别训练5 别董大(23-24四年级上·山东济南·期末)训练6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023·湖南郴州·小升初真题)训练7 赠刘景文/别董大(22-23六年级下·广西柳州·期末)训练8 送魏二(2023·广东·小升初模拟)训练9 送友人(2022六年级下·江苏南京·期末)训练10 金陵酒肆留别(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中)模拟训练训练1 送柴传御/送元二使安西训练2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训练3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训练4 送范山人归泰山训练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训练6 芙蓉楼送辛渐附:参考答案与解析训练1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2024六年级下·河南·期末)总分:4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送杨君之任永康【宋】欧阳修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①。

【注】①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杨君所往之地。

“任”暗示其身份。

B.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意。

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然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阿渊明。

D.“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

E.尾联表达了对杨君才能品行的肯定,并告诉他,到时候自己会把他推荐给皇上。

2.请赏析颔联的妙处。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送董判官高适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一餐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

“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既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般羡慕之情。

C.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作者实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

D.诗的三、四两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一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E.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

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氏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诗歌鉴赏4答案一、1.B.E(B.2分;E.3分。

多选不得分)【解析】B项,首联下句的意思是,曾经看到图面,已然为之震惊。

写的是去永康的道路难行,突出杨君此次赴任路途艰险,反衬其精神可敬。

E 项,末句的意思是“相信不到一年,推荐你升职的奏章就能送到皇上那里”,不是作者推荐。

2.答案要点:①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道路的高峻。

(2分)②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道路高险,比如“登天”“鸟道”“无地”。

(2分)③用词生动。

“悬”字写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股栗,“泻”字写出听到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

(2分)(如答用典(下临无地),可酌情给1分)【参考译文】送杨先生到永康上任如宝剑般直刺云霄的山峰,高得好像架在云端的栈道,始终未曾行走过。

曾经在图画中见到过,已经令人心惊。

道路危险得如同登天般悬在空中,只有鸟能飞过去,下面就是千仞绝壁、万丈深渊,只能听到谷底江水流泻的涛声。

做官不要以官小为耻,为政还必须通晓边远地区的风俗人情。

何况你才能杰出而且又有美好的德行,我相信不到一年,推荐你升职的奏章就能呈送到皇上手里。

二、答案:(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B“即受重用”夸大或无中生有。

D“对比”手法错,应为“先抑后扬”。

)2.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

(6分)译文听说你要出门远行,仗剑辞别朋友亲人。

幕府之中堪为才子,将军作主任用贤能。

边关一带常多雨雪,出塞途中风沙阵阵。

安边良策应当贡献,男儿报国莫惜生命。

注释:1. 董(dǒng)判官:名字事迹不详。

2. 行迈:远行。

3. 倚(yǐ)剑:仗剑。

4. 交亲:交结很深的亲友。

5. 幕(mù)府:军队出征施用帐幕,故将军的府署称为幕府。

6. 将军:指董判官的上级将领。

7. 长策:好计策。

8. 莫顾身:不顾惜自身。

背景:此首赠别诗,不写惜别之情,多激励慰勉之词,是天宝十一载(752),高适在长安所作。

赏析:送友人赴边,这是高适边塞诗中常见题材。

这篇作品以极朴素的语言、极深厚的情谊,慰勉友人莫辞旅途艰辛,施展才略,立功边关。

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

“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情”既悲且壮,而且暗示了友人的身分是从戎,交待了友人行迈辞亲的原因是御边。

“行迈”,已可见旅途遥远;辞亲,更不免心中眷恋,然而用“倚剑”二字,不仅点出此行为投身戎旅,而且使辞亲远行带上慷慨之气。

次联写友人赴边作判官,供职幕府,将军以主人身份盛待才子。

这两句承接首联,预言友人此次赴边,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文才,必受主将的赏识,而得真诚接待。

如诗人在《别冯判官》一诗中所写道的:“才子方为客,将军正渴贤,遥知幕府下,书记日翩翩。

”董判官以才子之能,投奔渴贤之将军,必以其翩翩之姿,得意于将军幕府。

诗人在预祝之中,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

这是诗人对友人赴边后的设想,也是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颈联仍承上两句设想友人赴边途中的情景。

先“近关”,再“出塞”,紧扣“行迈”,具体写出路途遥远;“多雨雪”,“有风尘”,遥领末句,如实描绘边塞苦寒。

可见旅途之苦辛。

诗人多次出塞,对边地苦寒有切身体验,曾不止一次在诗中提到。

如“关山唯一道,雨雪近三边”(《别冯判官》),如“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如“北使径大寒,关山饶苦辛”(《答侯少府》)等等。

因而“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两句并非夸张之笔,不过是实写关塞景物,从而逼出诗的结尾两句:“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尾联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

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是一种先抑后扬的笔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男儿莫顾身”是对友人的慰勉,但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以高昂的情调回答开头“行迈”的问题,结束全诗,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首联实写眼前,稍露惆张;次联预言今后,情调陡转;三联写旅途情况,凄苦不堪;尾联劝友人立功,文势高扬。

全诗先扬后抑,跌宕有致,胸襟抱负,令人钦佩。

三、1.(3分)D(“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有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是眼前之景,并非回忆之景。

)2.(3分)A3.(6分)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

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此为“和缓”。

译文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

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

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

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

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

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

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

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

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

西南:川蜀地处西南。

檄(xí席):檄文,即告示。

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

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

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

如椽(chuán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

休:不要。

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

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

要:请。

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

铜鞮(dī):铜鞮在今湖北襄阳。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

古代把子时作为三更,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