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赠送别诗复习)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酬赠诗鉴赏指导(课件41张)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 思考:1、新媳妇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 诗人简介:朱庆馀,字可久,越州人,今浙江绍
兴。宝历二年(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此 诗约作与宝历二年,诗题另作“闺意献张水部。”
▪ 此诗另一版本,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 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 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还, 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 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 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 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 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 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 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 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 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 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 《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是一首酬和诗,七言律 诗,全诗共四联八句。第一联,从杜诗诗风的传承角度来写,首 先说明杜甫的文章具有一家之长,他在创作中传承了古代诗歌 《诗经·国风》的优良传统,保持了纯正的诗风;第二联,从杜诗 诗风的特点来写,用“帝阍悠邈”“虎穴深沈”来比喻杜诗深沉 雄健、沉郁顿挫的风格;第三联,从杜诗的写作笔法和情感内容 来写,前句以“史笔”点明杜甫的创作笔法为“诗史笔法”,即 用现实主义手法记录当时社会的“千古是非”,后句点明杜甫将 自己对家国的耿耿忠心寄托在“江花(江上的浪花)”;第四联, 由称赞杜诗的特点转为建议盖郎中要注意研究杜诗,其中“升堂 室”即“升堂入室”,原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 别,后来多用以赞扬人在学问或技能方面有高深的造诣,“遗编” 是指前人流传下来的关于杜诗的不同版本的作品集子,整联的意 思是如果你自己心里想要对杜诗有深入的研究,一定要自己研究 比较不同版本的杜诗作品,校对正误。全诗既有对杜诗的高度称 赞,又有对盖郎中学习杜诗的内心喜悦,以及对盖郎中学习杜诗 方法的建议。
《送别诗复习》

精选课件
1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 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 “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 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豪放激匈昂奴,犹英未气灭逼,人魏,绛气复壮从山戎河。 高适《别董大》表现对朋友美怅好别的三祝河愿道, 言追六郡雄。 岑参《送李副使碛千西里行黄军云》白充日雁满曛山豪,横情代壮北志,,狐感塞情接慷云慨中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北,风做吹到雁知雪人纷勿论纷使世。燕,然体上察,诗惟情留。汉将功。 青山李生横活白北在《郭盛送,唐友白,人水他》绕具莫天东有愁下城乐前谁。观路人进火无不取山知识的六己君精,月。神应,更心热胸,开赤阔亭、道性口格行豪人爽绝、。 此地甚没一至有为狂伤别放感,不情孤羁调蓬。。万因里此征他。的送知脱别君鞍诗惯暂景度入象祁酒宏连家阔城垆、,,别岂送情能君深愁万挚见里豁轮西达台击开月胡朗。。,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精选课件
10
三、常用表现手法
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
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 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杜牧的《赠别二首》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 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 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 情。
《送友人》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别诗专题复习

题材特征
• 1标题 “送” “赠” “别” “酬” • 2时间 :地点 意象 • 3)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送别诗鉴赏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会送别诗的思想感情, 掌握送别诗歌的常用意象和 表现手法,掌握相关诗歌的 鉴赏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送别诗中的情感美。
古 代 诗 歌 复 习 专 题
送别诗鉴赏
温故而知新
1、别董大 高适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3、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4、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6、赠汪伦 李白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 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 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 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 —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 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 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 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 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 “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 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4、别后情境的想象、 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5、朋友间的深挚友谊
(二)注意事项 1、不同诗歌情感有细 微区别,不要公式化套 用,要结合诗歌具体分 析 2、有的诗歌兼有多种 情感
三、送别诗歌中常用技法: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等) 2、修辞(拟人等) 3、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渲染烘托、白描、动静结合、衬托 (以乐景写哀情)、虚实结合、直 抒胸臆、联想 、想象
赠友送别诗和酬赠诗

赠友送别诗和酬赠诗
一、赠友送别诗
(1)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司空曙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4)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二、酬赠诗
(1)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3)望洞庭赠张丞相王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赠送别诗复习)

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 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 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 滨送别地。当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 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 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 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 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 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 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 亭晚”等。
劳劳亭、渡口、古道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
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 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
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 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
意境:幽静、宁谧、繁丽、莽苍、深远、热烈、高 昂、幽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 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 凉慷慨、缠绵宛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 荒凉。
二、时空类意象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 夜等时间意象。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 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送别诗常见意象
“月夜”等时间意象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 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 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 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
动人深长。
“春”、“秋”等时间意象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
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 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 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 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 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 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 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 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 诗中惯用的意象。
送别诗专题复习知识点

送别诗专题复习知识点送别诗专题复习一、送别诗风格和抒情方式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别诗专项复习》

《送别诗专项复习》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劳劳亭》
[唐] 李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送别》
[唐]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淮上与友人别》[唐]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高考语文复习:酬赠诗四首讲解 教案

酬赠诗四首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节妇吟》《近试上张籍水部》采用的比兴手法并品味,说明其各自的立意构思。
2.分析元稹的《酬乐天频梦微之》一诗写梦的别致。
3.学会鉴赏《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一诗的思乡之情及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学习诗中的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背诵教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鉴赏《节妇吟》(张籍)1、导入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在唐代,诗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
比如,要感谢一个人,要拒绝一个人,要请求一个人给自己帮忙,人们往往都愿意拿起笔来,信手写就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交与对方。
而这一类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酬赠诗”。
2、文学知识点拨: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
酬者,酬谢之意,为表达自己的感谢而赠予对方的诗就是酬赠诗。
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3.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张籍(约766—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有《张司业集》。
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
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4.解题:什么是“节妇”?旧指坚守节操,丈夫死后不再改嫁的妇女人。
女人死了男人,终身不嫁,这行为叫守节。
夫死后,立志不嫁,坚守贞操,抚育子女,直到老死就是守节的行为,这样的妇女称为“节妇”。
吟:一种诗体的名称。
节妇吟,乐府诗题。
5.朗诵并整体感知6.请根据原诗,理清情节赠珠,受珠,还珠。
7.思考:A.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女主人公受珠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美丽温柔、多情重义、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年轻节妇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的魅力——距离产生美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 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 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 特别看重离别。
而诗人的情感天生敏捷, 故而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 独特的人生经验和艺术表现形 式,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离情 别绪。空间的隔离感、时间的 距离感、心理的距离感使送别 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地点:长亭、南浦、古道、渡口 • 时间:傍晚、月夜 • 物象: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
“长亭”、“南浦”、“柳”、“芳草”、 “酒”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 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 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⑴空间意象: 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
劳劳亭、渡口、古道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
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 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
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 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
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 赴考、出使、迁谪(宦 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赠汪伦》 、《送沈子福归江东》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别董大》、《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渡荆门送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送别诗题目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 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使、还、入、赴、 迁等)某地”
• 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 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 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 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 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 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 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 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 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 处的代名词。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 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 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 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 处的代名词。
⑵时间意象: 黄昏、月夜、清晨、秋
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 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 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 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 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 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 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 6、常用手法:
•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修辞(比喻、拟人、夸 张、谐音、双关)手法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 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 不事雕琢,却 “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答题思路“看四眼”
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
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 意象
• (4)曲调(杨柳曲、阳关曲、渭城曲、劳劳歌、
• 3.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 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 匆匆过客之别。
• 4、感情色彩:
• (1)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 惆怅;
• (2)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 向上。
• 5、基本主题:
• (1)依依不舍的留念;(伤感、失落、怅然) (2)情深意长的勉励;(鼓励、劝勉、安慰) (3)坦陈心志的告白;(表心志、吐积愤) (4)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留别(别) ××” “赠××”
辨题目,通过辨别题目,确定诗歌类型。
• 1、形式标志:
• 标题中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 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
• 2、常见意象: • (1)时间(傍晚、月夜) • (2)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灞桥、
劳劳亭、谢亭、灞陵亭等)
• (3)意象(柳树、芳草、瘦马、晚风、浊酒、 笛声、远山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 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 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 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
动人深长。
“春”、“秋”等时间意象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
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 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 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 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 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 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 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 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 诗中惯用的意象。
意境:幽静、宁谧、繁丽、莽苍、深远、热烈、高 昂、幽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 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 凉慷慨、缠绵宛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 荒凉。
二、时空类意象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 夜等时间意象。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 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送别诗常见意象
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 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
第四眼:看清题目要求
鉴赏方法 •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 • 第一联叙题写意; • 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 • 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 • 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 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
须有次第。 •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 (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 “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 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 (2)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 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 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 是南齐诗人谢眺所建。后来谢亭成为 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 的代名词。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灞陵行送别》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 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 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 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 一起。
⑶环境意象: 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 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 美酒、春草
柳:⑴.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 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非常相似。 ⑵.“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 不舍之意。⑶.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 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复习
专 题
一、课前小测:名句默写。 1、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4、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酒香, 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春草和流水: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和流 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离愁,如李煜的《清平乐》中“离恨 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欧阳修的《踏莎行》中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
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 安,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
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
长亭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南浦)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
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10、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内容 / 情感
题目
作者
送别诗,表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岑参 依依不舍之情,京》 或劝勉友人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观开朗的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遥有此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刘禹锡 上见赠》
离别之诗,抒 《渡荆门送别》
发对家乡的思
思妇、好友相别 •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
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 者的愁绪。
• 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
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
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 柳赠别”的习俗。
夕阳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
“傍晚”等时间意象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 “斜阳”、“暮雪”、“暮钟”等表 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 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 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 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 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 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 的离情别绪(反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