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肝左叶巨大血管瘤的介入治疗

合集下载

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外伤性巨大肝内血肿1例

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外伤性巨大肝内血肿1例

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外伤性巨大肝内血肿1例
卢卫华;赵夏夏;王银
【期刊名称】《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3(024)006
【摘要】患者,男,56岁。

因车祸致脑损伤、多发性骨折伤后54h转入我院肝胆科。

患者处于深昏迷状,呼吸38·min-1、血压120/80mmHg、脉搏96·min-1、体温38.5~39.0℃,右上肢肱骨骨折,局部肿胀明显,腹部较膨隆,肠鸣音减弱;化验:白细胞13×109·L-1,其余正常。

B超:右肝探及
10.8cm×10.3cm混合回声区,周边界线清,其形态欠规整,内部结构紊乱,【总页数】1页(P409)
【作者】卢卫华;赵夏夏;王银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一医院特诊科,甘肃,兰州,730030;解放军第一医院特诊科,甘肃,兰州,730030;解放军第一医院特诊科,甘肃,兰州,7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
【相关文献】
1.手术室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外伤性颅内巨大血肿的价值 [J], 赖存;陈文荣;郑汉琪;张翠君
2.外伤性肝内血肿的临床治疗 [J], 郝振勇
3.经皮肝穿刺治疗外伤性肝内血肿3例 [J], 刘新洪;赵化玲
4.肝左叶血管瘤误诊为外伤性肝破裂肝包膜下血肿1例 [J], 丁连发;杨清涛;洪燕敏;
李小延;井连平
5.B型超声诊断肝破裂、肝内血肿、肝被膜下血肿1例 [J], 陈树静;孙秀兰;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上长了血管瘤最佳治疗方法

肝上长了血管瘤最佳治疗方法

肝上长了血管瘤最佳治疗方法
肝上出现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而治疗方法则有多种选择。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1. 经皮穿刺消融术:这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经皮穿刺将针尖直接插入到血管瘤内部,然后加热或冷冻,使血管瘤受到破坏。

这种方法对于较小的血管瘤疗效较好。

2. 动脉栓塞:通过导管技术将栓塞剂注入到肝动脉内,使血管瘤供应的血液流动受到限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大的血管瘤或无法通过手术切除的血管瘤。

3. 手术切除:对于较大的单发血管瘤或临床症状严重的血管瘤,手术切除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可以通过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后者有更小的创伤,恢复期也更短。

4.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包括经皮穿刺消融术、动脉栓塞以及经血管插管给予药物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以及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因此,在确定治疗方法之前,建议患者咨询专业医生并进行详细的检查评估。

肝脏介入的治疗原理

肝脏介入的治疗原理

肝脏介入的治疗原理
肝脏介入治疗的原理主要有:
1. 经皮肝穿刺- 通过影像引导,经皮肤穿刺肝脏,进行细针抽取组织检测。

2. 肝脏活检- 使用特殊切割钳针从肝脏取出少量组织,进行病理分析诊断。

3. 肝脏热消融- 使用射频、微波、冷冻等物理方法,直接破坏肝脏肿瘤组织。

4. 肝动脉化疗栓塞- 通过肝动脉注入化疗药物或栓塞物,阻断肿瘤血供。

5. 肝脏造影- 注入造影剂,利用X线或CT进行肝脏血管成像,指导手术操作。

6. 肝脏支架术- 在肝血管内置入支架,扩张狭窄、疏通阻塞的血管。

7.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 经皮肝穿刺置入引流管,疏通胆道,引流胆汁。

8. 肝脏透析- 使用体外滤过装置进行肝脏透析,帮助肝功能不全患者净化血液。

9. 等离子体消融、冷冻消融等新技术。

肝脏介入治疗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适用于许多肝脏疾病。

肝血管瘤诊疗

肝血管瘤诊疗

肝血管瘤诊疗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自然人群尸检发现率为0.35-7.3%,占肝良性肿瘤的5-20%。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体检的意识提高及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的小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

多数病例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长、生长缓慢,预后良好。

疾病简介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自然人群尸检发现率为0.35-7.3%,占肝良性肿瘤的5-20%。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体检的意识提高及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的小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

多数病例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长、生长缓慢,预后良好。

目前对该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多,缺乏成熟而严格的诊治标准,治疗方案、适应征的界定存在诸多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与射频消融术、肝动脉栓塞、放射治疗、术中微波固化术、冷冻和硬化剂注射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共存,治疗方案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临床路径供医患抉择。

发病原因目前对肝血管瘤的确切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先天性发育异常学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血管瘤的发生为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引起,一般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肝血管瘤;(2)激素刺激学说:有学者观察到在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也是血管瘤的致病机制之一;(3)其它:如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

疾病分类肝血管瘤依据其纤维组织多少,病理上可分为4型:(1)海绵状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类型;(2)硬化性血管瘤;(3)血管内皮细胞瘤;(4)毛细血管瘤,此种少见。

目前多采用按直径大小分类:<5cm(小血管瘤);5-10cm(血管瘤);10cm-15cm(巨大血管瘤);>15cm(特大血管瘤),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肝血管瘤患者治疗方案的意义,为肝血管瘤的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介入疗法治疗肝血管瘤疗效观察

介入疗法治疗肝血管瘤疗效观察

介入疗法治疗肝血管瘤疗效观察
杨山林
【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8(034)003
【摘要】1.1一般资料2005—2007年本院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28例,男性10例,女性18例;年龄33~65岁。

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腹胀、腹痛、食欲下降、恶心、嗳气等。

肝功能指标正常。

辅助检查包括B型超声、CT、血管造影、核磁共振。

所有病例均有典型影像学征象,经5个月以上的临床观察
后明确诊断;病灶直径3~10cm;肝右叶15例,肝左叶11例,多发者2例。

【总页数】1页(P518)
【作者】杨山林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放射科,黑龙江大庆,1637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用介入疗法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J], 赵峰
2.46例靶向无针介入疗法联合308nm准分子光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 [J], 林开金;张微;汪振达
3.超声引导下介入疗法治疗盆腔恶性肿瘤术后淋巴囊肿的疗效观察 [J], 卢涛;章宽静;崔娟
4.介入疗法治疗肝血管瘤20例疗效观察 [J], 刘宝治;钮雪峰;王蜀宜
5.介入性超声病灶内注入核素治疗肝血管瘤的研究及临床应用——Ⅰ.超声导向肝血管瘤内注入核素的疗效观察 [J], 于连英;曹丽敏;李乃民;孟军;向佳兵;韩金江;刘兰香;毕艳玲;钱蕴秋;王善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巨大血管瘤误诊肝癌致肝硬化1例

肝巨大血管瘤误诊肝癌致肝硬化1例

医学与法学2019年第11卷第3期一、案例(一)案情摘要吴某,女,45岁,2014年12月5日,因体检发现肝部占位,至某市第一医院门诊就诊。

B超检查示“肝内占位病变,血管瘤待排,肝内光点增粗,胆囊结石”;入院后行“DSA造影”,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告知家属后即行第一次肝动脉化疗和栓塞治疗;首次出院后至2017年2月27日,患者遵医嘱间隔性至医方住院治疗5次,期间接受介入治疗术3次,但病情未好转,且有黄疸等症状出现。

吴某怀疑医方诊断有误,于2017年4月10日至某肿瘤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肝右叶实质不均质占位伴左叶小血管瘤,考虑良性可能”;18日转至某军区医院,被诊断为“肝血管瘤介入术后,淤胆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

吴某认为该市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医方”)存在误诊误治,导致其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的损害后果,故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当地法院委托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医疗损害鉴定。

(二)病历摘要1.该市第一医院住院病历。

该市第一医院住院病历(2014年12月5日-31日):患者吴某,女,45岁。

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肝区叩击痛(±),腹水征(-),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诊断:慢性乙肝,肝内占位病变性质待定,胆囊结石。

12月7日HbsAg、HbeAb、HbcAb均阳性,AFP< 20ug/L。

12日行肝动脉造影DSA:右肝内见一实质性块影,境界不清,可见肿瘤新生血管及瘤体血管环抱征,但缺少肝细胞癌的血窦特性。

诊断:原发性肝癌(胆管癌可能性大),予肝动脉干灌注5-FU、丝裂霉素、卡铂等药物化疗及栓塞介入治疗。

15日淀粉酶75U/L;20日CEA0.85ng/ml,生化:ALT148IU/L、AST67IU/L、GGT117IU/L;30日ALT、AST正常。

出肝巨大血管瘤误诊肝癌致肝硬化1例*郑明超岳霞摘要:文章结合1例肝巨大血管瘤误诊肝癌所导致医疗纠纷的司法鉴定案例,分析上述两种疾病的诊疗过程以及误诊误治所导致的后果。

肝血管肿瘤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肝血管肿瘤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月到 2 0 1 3年 1 2月收 治的肝血管肿 瘤患者 4 0例 , 所有 患者均采 用介入 治疗 , 即: 经皮股动脉 穿刺+ 肝 固有动脉造 影, 之后在肿 瘤供血靶动脉送入 导管超选择 , 并给 予患者 明胶 海绵+ 平阳霉素碘 化油混合乳剂 , 方式为静脉 灌注, 最 后 实施动 脉检 塞 治疗 , 手 术之后 的 1 — 6个月对 患者进 行 超声检 查 , 对肿 瘤 变化 情况进 行观 察 , 并总 结并发 症 。 结 果 在 4 O例 患者 当中 , 实施介 入 治 疗的 为 5 O人 次 , 患者 肿瘤 一般 的做 1次 , 患者 肿瘤 较 大的 实施 2次介 入 治疗 , 其 中实施 2次栓 塞治疗的有 1 1 例 患者 , 占2 7 . 5 %。对患者在 第一 次手术之后进行 1 — 6个 月的随访 。 并做 C T检 查 , 其中 1 9例显效 , 肝血管肿瘤 缩小> 5 0 %, 显著减轻 了疼痛 以及上腹部不适 , 中断 了肿瘤血供 , 缩 小了瘤体 。 1 7例有效 , 肿 瘤缩小在 2 5 %r X 上, 显著减轻 了上腹部 不适 。有 4例无效 , 肿瘤缩小在 2 5 % ̄ X下。达到 了9 0 %的总有 效率。结论 在 治疗肝血 管肿 瘤上 , 明胶海绵动脉栓塞+ 平阳霉素碘化 油混合乳剂的介入治疗方式能够起到显著效
管( 超选择性 ) , 导管头端要和病变处尽量接近 , 之后 通过导管把 5 m l 的利多卡因缓慢注入进来 ,在适量 碘佛醇 当中溶入 8 — 1 6 m g的平 阳霉素 ,并把超液态 碘化油加入进来( 比例为 1 : 3 ) , 把混悬乳剂制作成之 后 ,通 过 电视 的监 视缓 慢 注入 到导管 中 ( 以脉 冲方 式) , 要 从患 者肿 瘤 的大小 、 碘油 的反 流情 况 、 病 变 区 1 资料 与 方 法 域碘 油 的分 布情 况和 阻力 大小 出发来 确定 栓塞 剂 的 用量 , 等到栓塞完全溶人之后 , 采用明胶海绵颗粒实 1 . 1 一 般资 料 相 应 近端 ) , 把 导 管拔 出直 到下 一 本 研究 共纳 人 4 O例 研 究 对 象 ,均 为 我 院 在 施 动脉 主 干栓 塞 ( 2 0 0 9年 1 2月 到 2 0 1 3年 1 2月 收治 的肝血 管 肿 瘤 患 次实施肝动脉造影来把栓塞程度进行确定。对肝功 — 7天 , 如 果 患者 出 者 。男 性 患者 2 2例 , 女性 患 者 l 8例 , 年龄 在 4 2到 能 复查 的 时 间是 在栓 塞 之后 的 5 现异常要做好护肝工作 , 4 周之后再对 患者做一次 6 4岁之 间 , 平均为( 5 1 . 7 ± 3 . 6 ) 岁 。其 中 3 0例 为单 发 并实施超声检查 , 以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观 病灶 , 1 O 例为多发病灶 ; 3 个病灶为最多 , 4 — 1 3 c m为 复查 , 0例患 者进 行 1 — 2 4个月左 右 的随 肿 块 的直 径 。 手 术 之前 均对 4 0例患 者 实施影 像 学检 察 。完 毕 之后对 4 访 , 随访当中对患者继续做影像学检查 。 查, 主要 包 括 MR I 、 经 腹 部 彩 超 以及 C T等 , 并 与 患 1 . 4 评 判标 准 者的临床表现相结合来实施诊断。 患者 的肝血管肿瘤缩小了 5 0 % 及5 0 %以上 , 明 1 . 2 仪 器和 材料 显减轻 了症状 , 说明显效 ; 患者 的肝血管肿瘤缩小幅 采 用数 字 减 影血 管造 影 机 ( E t 本 东芝 8 0 0 0 C ) , 5 % ̄ U 5 0 %之 间 , 显 著 减 轻 了部 分 症 状 , 说 明 导 管 和微 导 管 运 用 T E R U MO 5 F — Y a s h i r o抑 或 R H, 度在 2 1 0 — 3 0 m l为 超 液 态 碘 化 油 , P YM 为 8 — 1 6 ag r , 3 0 0 — 有效 ;患者的肝血管肿瘤较治疗前没有出现太大变 化, 甚至症状加重 , 没有改善临床症状 , 说 明无效。

肝囊肿的血管介入治疗方法

肝囊肿的血管介入治疗方法

肝囊肿的血管介入治疗方法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主要由于肝脏组织内的液体积聚形成囊肿。

肝囊肿通常是良性的,大多数患者无症状,但在一些情况下,囊肿可能增大并引起不适。

对于那些症状明显或囊肿较大的患者,血管介入治疗方法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治疗的方法,它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肝囊肿。

在肝囊肿的血管介入治疗中,主要有两种方法:硬化剂注射和囊肿穿刺引流。

硬化剂注射是一种常见的肝囊肿血管介入治疗方法。

在该方法中,医生将一种硬化剂通过导管注射到囊肿内部,以刺激囊肿壁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囊肿收缩和硬化。

硬化剂可以选择乙醇、多巴胺等药物,具体选择取决于囊肿的大小和位置。

硬化剂注射可以通过超声引导或CT引导进行,以确保准确注射到囊肿内部。

囊肿穿刺引流是另一种常见的肝囊肿血管介入治疗方法。

在该方法中,医生使用导管穿刺囊肿,并通过导管将囊肿内的液体排出。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轻囊肿的压力,并缓解患者的症状。

在囊肿穿刺引流过程中,医生通常会使用超声或CT引导,以确保准确穿刺囊肿,并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血管介入治疗方法在肝囊肿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无创的治疗方法,可以避免传统手术的切口和创伤。

其次,血管介入治疗可以减少囊肿的体积,缓解囊肿压迫周围组织的情况,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血管介入治疗通常可以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患者的恢复期较短,可以更快地返回正常生活。

然而,血管介入治疗也存在一些风险和限制。

在硬化剂注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发热等不适症状,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囊肿感染或出血的并发症。

在囊肿穿刺引流过程中,由于囊肿内液体的排出,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因此,在进行血管介入治疗前,医生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并与患者充分沟通,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肝囊肿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硬化剂注射和囊肿穿刺引流来减轻囊肿的症状和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肝左叶巨大血管瘤的介入治疗
肝血管瘤大多数属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在成年人出现症状,女性为多。

肝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术前大多数病例都能得到确诊,绝大多数无症状,少数因肿瘤较大而出现肝区不适。

如有增大趋势,或者位于肝包膜下,有大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应尽早治疗。

2018年4月,我院介入科为1名巨大肝血管瘤患者成功实施了DSA下超选肝动脉栓塞治疗。

该患者为女性,39岁,发现肝血管瘤3年余,因近期瘤体增大并出现肝区不适就诊。

我院介入科给予动脉栓塞术治疗。

术后2天患者恢复较好出院。

10个月后来院复查CT,与术前对比,巨大血管瘤近乎消失。

我院介入科已开展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多年,技术已经日臻成熟。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相对安全,损伤小、效果好、恢复快,术后一般没有并发症。

治疗后1-2天即可出院。

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可很好的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介入科通讯员:潘德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