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记铭说志四篇》导学案 长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记铭说志四篇》之《小石潭记》课件 长春版

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 ,众体兼 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 集》。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 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 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柳宗元被贬为 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 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 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 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 ﹑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永州八记》就 写于此时。
《满井游记》 《醉翁亭记》
篁竹 坻 摇缀 俶尔 寂寥 幽邃
清冽 嵁 佁然 翕忽 悄怆
词语释义
篁竹
清冽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佁然
俶尔
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寂寥
凄神
悄怆幽邃
清
居
去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 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
石 潭
取 探幽访奇 见形
见
移步换景
交代了小石潭命名 的由来;也说明了潭水 清澈的原因。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大约 表约数,来
依靠,凭借 直透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呆呆的样子 忽然
迅速
似与游者相乐。
第二段:写潭中的景物。
潭水 清澄 侧面描写
景物 衬
乐
游鱼
动静结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 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长春版语文七上《记·铭·说·志四篇》(陃室铭)课件

《说》篇采用了分类、定义、比较等说明方法,使得说明更加具体、准确,同时也突出了作者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能力。
语言风格
《说》篇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准确严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表现力。
志怪小说的特点
志怪小说是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主要内容的文言小说,具有情节离奇、想象丰富、语言古雅等特点。在《志》篇中,作者通过志怪小说的写作方式,展现了自己对神秘事物的探索和思考。
运用对偶句式,使语言更加整齐、优美。
通过排比句式,增强语势,突出主题。
Hale Waihona Puke 语言简练,不拖泥带水,表达直接。简练明快
描绘生动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效果。
生动形象
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幽默风趣
语言富含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富有哲理
课堂互动与讨论
总结词
引导学生思考
详细描述
在讲解陃室铭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结词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词语解释总结
通过这些词语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陃室铭》中作者所描述的狭小屋子的环境以及作者的身份和情感。
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
2
3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句话的意思是“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0记·铭·说·志四篇》word教案 (1)

记·铭·说·志四篇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一)《小石潭记》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也是唐代以来山水游记中的名篇,本篇以传神之笔,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美妙,潭水的清澈空无和游鱼的活泼生趣,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谪居荒远之地的孤寂、幽愤心情。
全文分五段。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的景物。
文章一开始先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悦耳动听的泉水声,正因此吸引了读者寻声而往,使作者游兴大增,接着有“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看见“水尤清冽”作者心里增添了一层喜悦。
接着写出小石潭的结构特点“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一句既说明了此潭命名的由来,也说明了潭水清澈的原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三句描绘景物,分别从颜色、样貌、动态等等角度体现景物的生动形象,绚烂多姿,妙趣横生。
第二段主要描写潭中游鱼。
犹如特写镜头,尽显游鱼之态,先写了鱼之静,后补以动,动静相生,惟妙惟肖。
其中“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最能衬托出水之清。
“似与游者相乐”一句再次体现出了作者心下之喜,这句将人、鱼并写,情味无穷。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头。
写水的源流用了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既写出了水流之势,又描摹了溪岸的形象。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的感受。
“坐潭上”八句,不仅写了小石潭的气氛幽深冷寂,更突出了作者触景生情产生的孤凄悲凉之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孤寂苦闷的心情,并交代了离此而去的原因,行文至此体现了作者情绪由乐转忧的变化。
第五段附记同游者的姓名。
本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写自己的感受,再次突出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写优美动人之景,寄寓了作者欢快和乐之情;写清凄幽寂之景,寄托了作者悲楚忧伤之情。
作者被贬到永州,内心十分痛苦,所以移情山水,正是为了排遣这悲苦和忧伤的情绪。
【优文档】七年级语文上册第课《记铭说志四篇》爱莲说课件长春版PPT

4.本文除了写莲,还写了哪两种 花?作者对它们的态度又是怎样 的,为什么还要写这两种花 ?
陶渊明个人档案
陶渊明( 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青壮年时,有过 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任江州祭酒、镇军参 军、彭泽县令等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 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贵,于是在405 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解绶归隐后,饮酒 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田园逸趣。
这些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莲花的? 本文除了写莲,还写了哪两种花?作者对它们的态度又是怎样的,为什么还要写这两种花 ?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分析品味语言,明确莲花的君子品格。
3.这些方面体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学习目标
• 1.分析品味语言,明确莲花 的君子品格。
• 2.掌握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 的表现手法。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 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 (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亭亭净植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造句。
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 我爱——————,因为它————————————,
• 恰如———————————————。 • 提示:
七年级语文上册20记铭说志四篇《小石潭记》第2课时教案长春版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义,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
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的完成过程1.指名朗读或背诵课文第一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翠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或投影显示:发现小潭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3.全班齐背第一段。
4.指名朗读第二段。
5.讨论下列问题:(1)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明确:清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事物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绘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长春版语文七上《记·铭·说·志四篇》(寒花葬志)课件

作用
铭记历史、警示后人、纪念 先辈、承传文化。
相关例子
旧时政治家、将军托孤后代 的“将军令”等铭文。
何为说
1
概念
说就是说话,是对思虑、感情、意志等内在活动进行交流的一种行为。
2
作用
表达真情、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对话互动。
3
相关例子
实时社交软件、网络时代的信息传递、演讲,公开辩论等。
何为志
概念
志是指人们追求某种理想、 信念、抱负等所具有的强 烈渴望。
长春版语文七上 《记·铭·说·志四篇》(寒 花葬志)ppt课件
了解《记·铭·说·志四篇》,深入理解寒花葬志的主题和精神内涵。
何为记
概念
记是指对具体事物和现象进行记录和记忆的行为。
作用
记录历史、记住经验、发扬优点、警惕缺陷。
相关例子
《史记》、《左传》、《春秋》、《孟子》等名篇名句。
何为铭
概念
铭刻对某人或某事的纪念, 打上标记,提醒人们应该怎 样对待。
作用
坚定信念、凝聚力量、追 求梦想、实现价值。
相关例子
奋斗目标、人生信条、职 业理想等。
寒花葬志
介绍背景和作者
周敦颐的一篇哲学著作,是 为自己的友人李曾伯写的墓 志铭。
文章主题和精神内涵
通过寒花葬志的方式赞颂李 曾伯的境界,阐述人生旅途 中的奉献、境界、爱等价值 观念。
分析文章结构和手法
寒花葬志借墓志铭之体,用 典、寓意、对比等手法,贯 穿主题,表现高妙。Βιβλιοθήκη 结1 四篇文章的关系和作用
2 总结和回顾课件内容
四篇文章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历史价值、 人生哲理等不同的主题和精神内涵。
课件涉及了四篇文章的概念、作用、相 关例子、主要手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全 面理解文言文的阅读和把握方法。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上《20记·铭·说·志四篇》word教案 (1).doc

记·铭·说·志四篇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一)《小石潭记》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也是唐代以来山水游记中的名篇,本篇以传神之笔,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美妙,潭水的清澈空无和游鱼的活泼生趣,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谪居荒远之地的孤寂、幽愤心情。
全文分五段。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的景物。
文章一开始先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悦耳动听的泉水声,正因此吸引了读者寻声而往,使作者游兴大增,接着有“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看见“水尤清冽”作者心里增添了一层喜悦。
接着写出小石潭的结构特点“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一句既说明了此潭命名的由来,也说明了潭水清澈的原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三句描绘景物,分别从颜色、样貌、动态等等角度体现景物的生动形象,绚烂多姿,妙趣横生。
第二段主要描写潭中游鱼。
犹如特写镜头,尽显游鱼之态,先写了鱼之静,后补以动,动静相生,惟妙惟肖。
其中“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最能衬托出水之清。
“似与游者相乐”一句再次体现出了作者心下之喜,这句将人、鱼并写,情味无穷。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头。
写水的源流用了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既写出了水流之势,又描摹了溪岸的形象。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的感受。
“坐潭上”八句,不仅写了小石潭的气氛幽深冷寂,更突出了作者触景生情产生的孤凄悲凉之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孤寂苦闷的心情,并交代了离此而去的原因,行文至此体现了作者情绪由乐转忧的变化。
第五段附记同游者的姓名。
本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写自己的感受,再次突出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写优美动人之景,寄寓了作者欢快和乐之情;写清凄幽寂之景,寄托了作者悲楚忧伤之情。
作者被贬到永州,内心十分痛苦,所以移情山水,正是为了排遣这悲苦和忧伤的情绪。
七年级语文上册20记铭说志四篇陋室铭教案2长春版

《陋室铭》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背诵默写全文,能准确默写。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赏析写作特色,体会对偶、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教学重点基础字词的掌握、文章的背诵默写、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对文章的赏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1.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1.出示课件(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自读或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
(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明确:从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灵异。
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
“馨”本义是发散很远的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记·铭·说·志四篇一、关于作者1.柳宗元柳宗元(773~819),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柳宗元是唐代诗人、散文家、哲学家。
他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并称“韩柳”。
散文峭拔矫健,说理严谨。
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别具一格。
诗歌风格清峭。
有《河东先生集》。
(《中国古代文学家传记选注》)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
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
曾伯祖,高宗朝宰相。
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精裁密致,璨若珠贝。
当时流辈咸推之。
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
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
转尚书礼部员外郎。
叔文欲大用之。
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
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为骚文十数篇。
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
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
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于禹锡为挚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
会裴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
有文集四十卷。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子周六、周七才三四岁。
观察史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旧唐书》卷一六○)2.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
祖云,父溆,仕历州县令佐,世以儒学称。
禹锡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又登宏辞科。
从事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典记室,尤加礼异,从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与吏部郎中韦执谊相善。
贞元末,王叔文于东宫用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
顺宗即位,久疾不任政事,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及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颇怙威权,中仿端士,宗元素不悦武元衡,时元衡为御史中丞,乃左授右庶子。
侍御史窦群奏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群即日罢官。
韩皋凭借贵门,不附叔文党,出为湖南观察使。
既任喜怒凌人,京师人士不敢指名,道路以目,时号二王、文、柳。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
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禹锡在朗州十年,惟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
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
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故武陵涧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初,禹锡、宗元等八人犯众怒,宪宗亦怒,故再贬。
制有“逢恩不原”之令。
然执政惜其才,欲洗涤痕累,惭序用之。
会程异复掌转运,有诏以韩皋及禹锡等为远郡刺史。
属武元衡在中书,谏官十余人论列,言不可复用而止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
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
今播州西南极远,猿所居,人迹罕至,禹锡诚合得罪,然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臣恐伤陛下孝理之风,伏请屈法,稍移近处。
”宪宗曰:“夫为人子,每事尤须谨慎,常恐怡亲之忧。
今禹锡所坐,更合重于他人,卿岂可以此论之?”度无以对。
良久,帝改容而言曰:“朕所言,是责人子之事,然终不欲伤其所亲之心。
”乃改授连州刺史。
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
大和二年,自和州刺史征还,拜主客郎中。
禹锡衔前事未已,复作《游玄都观诗序》曰:“予贞元二十一年为尚书屯田员外郎,时此观中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郎州司马。
居十年,如还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红桃满观,如烁晨霞,遂有诗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得为主客郎中,重游兹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其前篇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后篇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句。
人嘉其才而薄其行。
禹锡甚怒武元衡、李逢吉,而裴度稍知之。
大和中,度在中书,欲令知制诰,执政又闻《诗序》,滋不悦,累转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
度罢知政事,禹锡求分司东都。
终以恃才褊心,不得久处朝列。
六月,授苏州刺史,就赐金紫。
秩满入朝,授汝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
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
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子承雍,登进士第,亦有才藻。
(《旧唐书》卷一六○ 有删减)3.周敦颐周敦颐,原名敦实,字茂叔,生于公元1017年,死于公元1073年,宋代道州营道人,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省道县人。
他是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中濂洛学派的创始人,理学家程颐、程颢都是他的学生。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虽然不怎么高明,但为人却很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
他一生没当过大官,起先,因为舅父郑向的官职才得荫出仕,为监主簿,以后又历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桂阳县令、合州判官等职。
他持理而不顾情面,敢于得罪上司,有一次,上司要重罪杀人,他据理力争。
上司发了怒,周敦颐也生了气。
他决定辞官不干,说:“靠杀人来讨好人,这样的官不能做!”后来,上司终于收回了成命。
由于周敦颐这样正直,他赢得了所任各地人民的热爱。
嘉六年,也就是公元1061年,周敦颐升为国子博士、虔州通判。
他上任路过庐山的时候,爱上了那里的风景,便弃官不做,在山脚修筑书堂,以教书为业。
他住所堂前,有一条发源于庐山莲花峰的小溪,因此,他就取祖籍营道的濂溪来命名;后代的人也由于这个原因而称周敦颐为濂溪先生。
他的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爱莲说》就选自《周子全书》的卷十七。
(《中国历代文学名篇欣赏》)4.归有光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
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
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
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
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他的散文创作,包括学术、赠序、杂记、墓志铭等。
其中杂记50篇是他的创作精华,而那些写自己家事的杂记,亲切生动,价值尤高。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
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
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二、整体感知(一)《小石潭记》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也是唐代以来山水游记中的名篇,本篇以传神之笔,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美妙,潭水的清澈空无和游鱼的活泼生趣,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谪居荒远之地的孤寂、幽愤心情。
全文分五段。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的景物。
文章一开始先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悦耳动听的泉水声,正因此吸引了读者寻声而往,使作者游兴大增,接着有“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看见“水尤清冽”作者心里增添了一层喜悦。
接着写出小石潭的结构特点“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一句既说明了此潭命名的由来,也说明了潭水清澈的原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三句描绘景物,分别从颜色、样貌、动态等等角度体现景物的生动形象,绚烂多姿,妙趣横生。
第二段主要描写潭中游鱼。
犹如特写镜头,尽显游鱼之态,先写了鱼之静,后补以动,动静相生,惟妙惟肖。
其中“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最能衬托出水之清。
“似与游者相乐”一句再次体现出了作者心下之喜,这句将人、鱼并写,情味无穷。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头。
写水的源流用了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既写出了水流之势,又描摹了溪岸的形象。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的感受。
“坐潭上”八句,不仅写了小石潭的气氛幽深冷寂,更突出了作者触景生情产生的孤凄悲凉之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孤寂苦闷的心情,并交代了离此而去的原因,行文至此体现了作者情绪由乐转忧的变化。
第五段附记同游者的姓名。
本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写自己的感受,再次突出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写优美动人之景,寄寓了作者欢快和乐之情;写清凄幽寂之景,寄托了作者悲楚忧伤之情。
作者被贬到永州,内心十分痛苦,所以移情山水,正是为了排遣这悲苦和忧伤的情绪。
(二)《陋室铭》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节操和志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铭,原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通常是用韵的,读来铿锵有力,音韵谐美;篇幅短小,文辞简约,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
一般的铭辞因为目的在于使人知所警戒,所以往往只提观点,不作论证;本文则夹叙夹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
全文分三层:开头六句为第一层,运用类比立论,点出全篇主旨——“惟吾德馨”。
开头四句用诗歌手法以山水起兴,作者以神来之笔写出山的高低和水的深浅与“名”“灵”的关系,着力突出“仙”“龙”的重要,有以“仙”“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之意,“惟吾德馨”是全文的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