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辞赋散文研究

合集下载

第八讲 魏晋南北朝辞赋与散文

第八讲  魏晋南北朝辞赋与散文
情表》文意图
2、《陈情表》赏析 (1)解题: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下对君 王指陈时事、直言规劝抑或阐明心迹、使其接 受的应用文体。 @南宋文学家赵与时在其《宾退录》中引用安 子顺的言论:“读诸葛孔明《出师表》
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 《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友。”
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 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 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 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
@王粲《登楼赋》的影响 1、沉淀为成语“王粲登楼”,喻士不得志而怀故 土之思。 2、成为后世诗、词、曲的话题之一: 宋· 周密 《一萼红· 登蓬莱阁有感》词:步深幽。 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 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 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厓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 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他、秦鬟 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 赋消忧。
第八讲 魏晋南北朝辞赋与散文
重点分析作品:一、赋:王粲《登楼赋》;二、文:李密《陈情表》
一、建安辞赋 (一)建安赋与汉大赋的简要对比
汉大赋: 内容上——以苑猎、京都两大题材为主,为王朝歌功 颂德 表现手法上——以体物、铺排夸张为主,主要采取主 客问答的结体形式,语言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 建安辞赋: 题材内容广泛 抒情小赋 建安辞赋表现出如下三个主要特点: 1、在题材上,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延伸; 2、在形式上,篇幅短小、讲求辞藻和句式的工齐之美; 3、在风格上,大大增强抒情的成分。
@汉武帝刘彻《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 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 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 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擢歌(古代 巴 人相互牵手边跳边唱的一种民歌。),欢乐极兮 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王粲《登楼赋》浅析(一)

王粲《登楼赋》浅析(一)

王粲《登楼赋》浅析(一)摘要:作为抒情小赋的代表作,《登楼赋》历来是诸家研究的重点。

这篇赋文感情真挚,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现了抒情小赋的典型特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这篇赋作又有着深邃的思想内蕴,值得仔细品味与研读。

关键词:登楼赋、艺术特色、创作主旨王粲《登楼赋》是汉末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之作。

曹丕《典论·论文》认为“王粲长于辞赋,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虽张、蔡不过也。

”[1]萧统《昭明文选》收录此赋,并且在辞赋类中将其列为“游览”类之首。

由此可见《登楼赋》在中国辞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黄燕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粲研究述评》一文讲道《登楼赋》是王粲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对作地和作时、创作主旨、艺术成就的研究。

笔者在本文中再次浅析《登楼赋》,虽没有跳出上述的研究范围,但是想通过本文的写作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一、《登楼赋》的艺术特色虽然《登楼赋》全文只有三段,但是整篇文章却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以登楼游览为线索,首段写登楼所见之景,在写景中透露出忧思,“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2]两句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第二段集中表达了作者内心沉重的忧思,抒发怀乡思归之情;第三段是感情的进一步升华,感叹时光易逝,战乱纷纷,揭示出忧思的深层内涵即抱负不能施展的怀才不遇之情。

贯穿全篇的始终是作者所见所感的忧愤情怀,线索明朗清晰,前后相互照应,使文章既具有严谨性,又具有艺术上的美感。

笔者认为《登楼赋》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则是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创造了诗意的境界。

作者将浓郁的思想感情赋予景色描写之中,因情设景,情随景迁,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登楼赋》开篇先写登楼所见的地势开阔、物产丰富的秀美景色,然而笔锋一转写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3],本想登楼销忧,不曾料到却勾起了思乡怀归之情。

以乐景衬托心中的哀情,更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读来深切感人。

第二段则是抒情中兼有写景,凭轩远望,却看不到旧乡之景,不禁涕泗横流,抒情写景相得益彰。

新时期骚体赋研究综述

新时期骚体赋研究综述

新时期骚体赋研究综述作者:金小娟来源:《时代报告》2012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摘要:新时期的骚体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对骚体赋概念的界定进行了辨析;二是对骚体赋流变及各时期主要作家、作品作了梳理;三是对骚体赋的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进行了归纳总结;四是对骚体赋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

以上研究对辞赋研究的整体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骚体赋;概念界定;流变;题材内容;艺术品质;展望骚体赋是承继楚骚抒情传统,以“兮”字句为作品主体形态的一种文学样式。

骚体赋的创作先驱是汉初的贾谊,其《吊屈原赋》是骚体赋开篇之作。

新时期骚体赋研究不断深入。

无论是概念的辨析,还是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总结,都取得可喜成果。

现对新时期骚体赋研究综述如下,敬请专家学者教正。

一、骚体赋概念的界定什么是骚体赋?一种观点认为,骚体赋是用骚体“兮”字句写成的作品,战国屈原、宋玉的辞作,以及汉代人的拟作,如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等,都应属于骚体赋。

如曲德来认为:“所谓骚体赋,是指那些在形式上极力模仿屈原的汉赋。

……此外还应包括虽不以赋名篇却是纯粹模仿屈原赋的作品。

”①袁济喜、赵敏俐及孙晶在论及骚体赋时也将这些拟骚之作归属其列。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汉以后乘楚辞而来的赋作品(《吊屈原赋》、《长门赋》、《悲士不遇赋》等汉以后的骚体赋)都共同体现了直抒胸臆的主体性原则,惯用比兴手法,篇章结构上重点突出,故完全称得上是“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即诗歌。

同楚辞一样,理应属于诗的范畴。

笔者认为,骚体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采用楚骚的文体形式,也就是以“兮”字句作为其基本的句型;其二是明确地用“赋”作为作品的称名。

褚斌杰亦指出:“骚体赋是指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并且以赋名篇的作品。

”二、骚体赋的流变及各时期代表作家、作品(一)汉代骚体赋继承了原始骚体(屈、宋之作)的抒情功能,主要是抒发苦闷、幽愤等压抑之情。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1)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1)

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网络教育)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专业:年级:学号:学生姓名:学习中心: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Ⅰ)一、建安风骨的定义极其特征 (1)(一)什么是建安风骨 (1)(二)建安风骨的特征 (1)二、王粲《登楼赋》的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 (1)(一)王粲《登楼赋》的内容 (2)(二)王粲《登楼赋》对后世的影响 (3)三、从王粲《登楼赋》的创作看建安风骨的显现 (4)(一)从王粲《登楼赋》写作背景看建安风骨感时怀事的创作特点 (4)(二)《从登楼赋》思想主旨看作者个人情感与建安风骨时代精神的融合 (5)(三)《登楼赋》看建安精神的形成及其特点 (5)结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摘要从汉末到建安时期的这段时间,正值政局急剧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刻。

各大主流文体也在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当自西汉以来盛行的大赋已经被各种沉重的现实主义枷锁挤压得日薄西山的时候,一大批风格清新刚健的抒情小赋悄然登上文坛,小赋展现出的勃勃生机,与大赋的气息奄奄成为对比。

而以建安七子中的王粲的赋作更是冠绝当代,王粲很得曹氏父子的欣赏,尤其是曹丕更是盛赞其文章,可与张衡蔡邕抗衡。

王粲的作品,也确实不负魏文帝之期许,思想性和艺术性之高,让王粲不愧为一代文宗。

本文试从王粲《登楼赋》为例,探讨抒情小赋的独特意义,以及《登楼赋》中所体现出的建安风骨。

关键词:王粲;《登楼赋》;抒情小赋;建安风骨ABSTRACTThe period from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to the Jian 'an period coincided with the period of political turmoil and people's livelihood. The major mainstream literary styles are also undergoing drastic and profound changes,while the Great Fu that has prevailed sinc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as been squeezed by various heavy realistic shackles,a large number of style of fresh and vigorous lyric small Fu quietly boarded the literary world,small Fu show vitality,and big Fu become a contrast. Wang Can Wang Can,one of the seven sons of Kien An,is the best of his generation. He and his father,the Cao family,enjoyed Wang Can's works and Cao Pi in particular praised his works as a rival to Zhang Heng. Wang Can's works,indeed,live up to Cao Pi's expectations,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high,so that Wang Can worthy of a generation of scholars.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 the unique meaning of Lyric Xiao Fu and the Jianan character embodied in Tang Lou Fu from the example of Wang Can s Tang Lou Fu.KEY WORDS:Wang Can; Ode to climbing a building; Lyric Ode; Jianan Character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一、建安风骨的定义与其特征(一)什么是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在东汉末年的一个年号,起止时间是由公元19年开始,到219年为止。

王粲《登楼赋》赏析教案

王粲《登楼赋》赏析教案

王粲《登楼赋》赏析教案[教学重点、难点]1、赋的发展。

2、了解景物描写对抒情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一、赋的发展——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内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形式:押韵结构:序——正文——乱/讯(发议论)1、古赋(汉赋)(1)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2)汉大赋:A、宏篇巨制B、铺陈夸饰C、主客问答(3)司马相如《子虚》、《上林》(《天子游猎赋》)2、魏晋六朝的骈赋——讲究骈偶、用典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3、律赋——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

讲究对仗、平仄,严格限韵。

4、文赋——唐宋以来以散文笔法创作的赋。

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二、王粲与《登楼赋》1、王粲汉魏间诗人。

“建安七子”之一。

字仲宣。

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金乡县)人。

曾祖王龚、祖王畅,都曾位列三公。

父王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

王粲少时即有才名,曾受到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

年十七,司徒辟举,诏授黄门侍郎;当时董卓新诛,其党李□、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乃不应征召而往依荆州牧刘表。

王粲在荆州住了16年,刘表以其貌不扬,又体弱通脱,不甚重用。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粲劝刘表之子刘琮举州归降。

操召授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又迁军师祭酒。

建安十八年(213),魏国既建,拜侍中。

建安二十一年(216)冬,随军征吴,次年春,在返回邺城途中病卒。

王粲诗今存23首,王粲赋今存20多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11卷,《去伐论集》3卷,《汉末英雄记》10卷,皆佚。

明代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2、王粲写作《登楼赋》的背景在荆襄十余年,王粲始终只是依附于刘表的一个幕僚,有一个安身之处,却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这对热中于仕途的王粲来说,当然是十分不愉快的事。

对他来说,一方面是汉室失权柄,各地军阀割据,像他这样有才华的文人,无法为朝廷出力;另一方面是他所依附的刘表又不器重他。

王粲辞赋散文研究

王粲辞赋散文研究

王粲辞赋散文研究王粲是我国建安时期有名的文学家, 被誉为“七子之冠冕”。

其现存作品主要有诗歌、辞赋、散文三大类。

此中 , 诗歌二十九首 , 辞赋二十七篇 , 散文二十二篇 , 杂史《英豪记》十卷。

今人对王粲的研究 , 多重视于诗赋作品 , 特别是诗歌这一体裁的频频商讨, 对其辞赋、散文的整体研究则相对较少。

学者在议论王粲时 , 也有许多研究其单个作品的文章, 但并没有整体性的研究 , 特别在散文部分仍存在不小的研究空白。

所以, 本文企图经过绪论和六个章节对王粲的辞赋散文进行较为深入仔细的研究。

绪论部分陈说了选题的原因、意义以及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并对研究方案作了简要概括。

论文计划采纳对照法、概括法、演绎法来剖析王粲辞赋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发掘其文章的深层内涵并从头审察其作品在当下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从王粲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其家世平生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第一观察了动乱不安、乱而将治的时代背景对王粲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使其时时表露出建功立业和避世隐遁两种相互矛盾的感情。

同时 , 这种感情也是汉魏易代时期文人广泛拥有的复杂心理。

尔后,本文从文人家世、性格特点、人生经历三个方面阐述独到的人生道路带给王粲文学创作的个性化特点。

将时代的共性和作者自己的个性联系起来观察, 令读者更易理解王粲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和作品的思想内蕴。

第二章对王粲辞赋进行了分类阐述。

第一节阐述王粲苑猎纪行类赋作, 要点对《羽猎赋》进行剖析考据。

第二节阐述咏物写景赋 , 并将咏物赋分为动物、植物、器物三大类 , 研究详细作品的思想意蕴。

整体来说 , 三类咏物赋堪称各有千秋。

咏物赋贵在以物抒怀 , 王粲的动物类赋作比较切合这一偏向 , 寄望了个体的命运和感情; 植物类和器物类则重视于描绘其外在特点 , 盛赞所咏之物的华丽独到, 较难从中看出作者自己的感情。

第三节阐述抒怀言志赋 , 王粲在这种作品中感情表达最为激烈, 更能表现其抒怀方式和创作风格。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和散⽂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赋,⾃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赋,但咏物抒情⼩赋占了较⼤的⽐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与⼩赋作者于⼀⾝,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种增加语⾔对称美的修辞⼿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代之⽂学”。

骈⽂和散⽂是相对⽴⽽存在的。

散⽂是⼀种⽐语⾔精练⽽⼜不受形式约束的⾃由体⽂章。

由于⽂⼈⼤量地⾃觉运⽤骈偶这种修辞⼿法,因⽽南北朝的散⽂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的是北魏郦道元的《⽔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是咏物赋增多,⼤多取材于“草区禽族”,⽽在此外的⼀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则表现为除个别⼤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也⽇趋活泼,很⼤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对楚王神⼥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神⼥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个神⼈相恋,⽽⼜⽆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氛与神奇⾊彩。

作者将⼀位端庄秀丽的美⼥形象刻画得⼗分⽣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的神情,更画出了⽔上⼥神的特点,给⼈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尘,动⽆常则,若危若安,进⽌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宋⽟《神⼥赋》可以⽐拟。

王粲在辞赋⽅⾯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王粲辞赋的抒情意蕴

王粲辞赋的抒情意蕴

王粲辞赋的抒情意蕴第26卷第3期2005年3月湖南科技学院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V oll26No.3Mar.2005王粲辞赋的抒情吕艳(枣庄学院中文系,山东枣庄277160)摘要:王粲辞赋以其深厚的情感意蕴和"意凄而情悲"审美抒情,改变了汉代辞赋"润色鸿业"的体物功能和鸿篇巨制的规模,使辞赋体制趋向短小,抒情化明显增强,代表建安辞赋的重要转变.关键词:情感意蕴;艺术意蕴;辞赋的转变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697(2005)03一们05-03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样式,赋在先秦末叶苟况和宋玉的时代已基本形成,秦代的杂赋今已不可见,及至西汉,赋开始出现勃兴的趋势:"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同其风,王,扬骋其势,皋,朔以下,品物毕图.(文心雕龙?诠赋》)其时"润色鸿业的煌煌大赋占据主要地位,到东汉中后期辞赋开始向抒情写物的小赋发展.建安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也是辞赋创作风气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辞赋在题材,体式,风格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咏物小赋迅速发展,赋的抒情化明显增强,而辞赋体制趋向短小精悍.王粲长于辞赋,是代表这一转变的重要人物.王粲今存赋27篇,其中《征思已佚,初征槐树亦残,其余则吊夷齐文与浮淮出妇(&lt;伤夭思夭趴酒神女《柳鹗鹦鹉等赋,似亦曾经删节,然大致意趣可见.今尚可肯定为完好无缺者仅登楼&gt;)一篇.从尚可辨识者来看,登楼神女当作于荆州,初征大暑游海浮淮趴槐树七释等篇因曹丕,曹植等人都有同题之作,大致可看作是归曹以后的作品.王粲赋作主要是咏物小赋和抒情小赋.就题材和情调而论,咏物赋大多是在文人雅集,同题共作活动中产生的,带有群体性的特点.这类赋多以动物, 植物,或珍饰,玩物为写作题材,注重对偶,词藻鲜美,寄托或有或无.一情感意蕴代表王粲辞赋最高成就的是抒情小赋,这类赋作"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文心雕龙?时序).登楼赋是其抒情小赋的代表作,是流寓荆州期间登当阳城楼所作. lO5●收稿日期:2004--12一o6作者简介:吕艳(1970--),女,山东膝州人,文学硕士,枣庄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古人登高有作,临水必观焉.(隋杜台月淮赋》)这种游览赋始于班彪父子的览海赋&gt;),此后曹丕,曹植等人都有同类作品,但多写风景之美,优游之乐.王粲的登楼赋内容要比这些赋广阔得多,东汉末年"献帝西迁,粲徙长安","以西京扰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轻而体弱通脱,不甚重也.王粲的登楼赋即在这种背景下写成.夕阳,凄风,阴沉的天色,惊恐不安的孤兽,呜叫的群鸟,空旷无人的原野,一系列惨淡的意象,构成了一幅凄凉的郊野黄昏图,摹神以写心,作者的孤独,苦闷,哀伤,忧患种种复杂感情,在这情景交融的意境中都得到了充分表现.登楼目的是为"销忧,然悲从中来,异乡优美的景物所触发的却是他的思乡怀土之情,弃亲离乡, 无可作为的忧思."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反映了时局动荡的社会环境,看不到"河清"的希望,这又使他"气愤交于胸臆,以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赋作"情真语至.尤为可贵的是赋家把忧生之嗟和恢复封建治世以及建功立业的理想因素交融在一起;把自身的流离,不遇作为乱世人生的典型和社会苦难的焦点提出来,使这类抒情辞赋含有更多的时代内容.建安三国时期军事斗争是最主要的政治斗争形式,因此军旅纪行赋应运而生,王粲的浮淮赋就是描写水上征行活动的,此赋侧重场面的铺叙渲染,场面描写又以气势取胜,由于受抒情小赋的影响,这类纪行赋一般体制短小,完整凝练.内容上也改变了两汉纪行赋的刺世宗旨,而是颂美曹操武功,表现天下一统的希望,"运兹威以赫怒, 清海隅之蒂芥.济元勋于一举,垂休绩于来裔.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王粲游海赋》写登会稽山东望大海所见所感. 作品对大海的描绘,构成了绚烂夺目的瑰奇景观和富饶美丽的海域环境."苞纳污之宏量,正宗庙之纲纪.宗众流而臣下,为百谷之君王,作品以大海喻人君,以海容纳百川,喻君主宽广之胸怀;以百川归海,比喻百官之归顺于君主, 同时百川朝宗,万壑归海的咏叹,包含着对曹魏政权的颂扬,以及对其一统天下的期望.二艺术意蕴王粲辞赋"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文心雕龙?诠赋》),独具特色.兹将王粲赋的艺术特色分述于下:其一,体制短小,题材丰富文赋》日:"赋体物而浏亮.汉赋在体物上下功夫,罗列名物,堆砌辞藻.王粲则把赋从"极声貌以穷文"的传统中拉向现实,他的赋大多精悍短小,力求神似.王粲辞赋之所以篇幅短小,与当时的社会条件,辞赋的创作环境有密切关系."汉人作赋,必读万卷书,以养胸次"(谢榛(&lt;四溟诗话&gt;)卷二),建安时期战乱较多,王粲本人也漂泊流离,他的辞赋不少是即兴之作和应制之作,多是在"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文人集会上共同命题写作的,带有娱乐游戏的性质和切磋技巧,竞骋才思的目的.如(&lt;(&lt;浮淮赋羽猎赋柳赋》,就是建安十四年至建安二十年,由五官中郎将曹丕"命粲同作"的.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在东汉末年体现大一统式的浑融,表现声威和气势的大赋退潮了,而表现惨淡现实,抒发个体情怀的现实呼唤着抒情小赋的产生,促使赋以小型化的形式蔚然于世.王粲以赋的形式写普通人物,日常情事,写一般生活用品,动,植物之类触发情事之物.王粲以抒情为主的辞赋题材走向日常化,普通化,小型化,抒发的感情也是多样:有寄居他乡哀怨的(&lt;登楼赋》, 有离别亲友悲伤的(&lt;思友赋》,有外出征伐行旅的浮淮赋(&lt;初征赋》,有对人生早逝追悼的伤天赋》,有对妇女不幸命运同情的(&lt;寡妇赋(&lt;出妇赋》,等等.其二,强烈的抒情色彩——"意凄而情悲"王粲的抒情之作"以情纬文",即便是咏物赋也往往于状物之中体照人格,寓意情趣.他的抒情辞赋无论是代人言情,还是写自我感慨,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一是善于抒写身边的生活之情.建安时期"风衰俗怨",王粲离乡蓬转,"自伤情多","思建事功而不得遂",旅途古迹固然令人情思流连,但社会现实更让人百感交集,于是写出了像(&lt;登楼赋》这样情思凄恻,感人肺腑的作品.(&lt;寡妇赋》写的是战乱中失去丈夫的妇女"闺门却扫","幽处高堂"的凄惨生活.他的(&lt;思友赋》是写失去友人的悲哀,但弹出的依然是动乱年代的悲怆慷慨之音.王粲的(&lt;闲邪赋》借美女之盛年处室,抒发有志难骋的苦闷.总之王粲的抒情小赋,表现出对亲情,友情和乡情的特殊依恋,展示出普通的人生,平凡而真挚的情感,使建安抒情赋表现出大众化,真实性和亲切感的特点.二是悲伤而不消沉,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在深重的灾难面前,不用说平民百姓,就是那些官僚权贵和地位较高的文人也时常有生命难保,人寿不永的忧虑."厥初生,造化之陶务,莫不有终期,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曹操(&lt;精列&gt;&gt;)但这时期抒发忧生之嗟的辞赋, 很少有消沉颓废的感受,相反倒是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激情.这方面王粲代表性的作品是(&lt;登棱赋》,此赋把对人生的感喟和积极进取的感情交融在一起,"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ooo10此情固然摧折肺腑,但作者在悲叹之中表现出对治世的向往和施展自己才能的理想:"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衙而骋力."这就使忧生之嗟激发出一种激励人们愤发向上的艺术感染力.悲而尤壮,是"建安风骨"的最好体现.三是情景交融,有意境.建安诗人赋予"感物"说以崭新的含义,使"感物说偏离了由儒家诗教理论所倡导的社会人事之物,而转向自然景物的描写.陆机(&lt;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又云"方思之殷,何物不感"((&lt;怀上赋序&gt;&gt;).这里自然景物成为一种强大的诱发因素,作者胸中种种郁结因这种诱因而赜发.王粲(&lt;登楼赋》两处描绘景物,前一幅是因景生情,由眼前之景引出思归不得的忧思;后幅是以情观景,眼之所见皆染上作者的主观色彩.有些景物如"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还隐含着不露形迹的比喻意义,赋中求群之兽,唤偶的飞鸟在惨淡无光,寒冷萧瑟的秋风中,不正代表了诗人孤独凄凉,寄居无所的心境吗?这篇赋在表现技巧上也达到了情景融合的境界,"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迩而修迥兮,JlI既漾而济深",既是景语,亦是情语.(&lt;寡妇赋》中孤苦的妇女"顾左右兮相怜,意凄怆兮摧伤",一草一木激发出的都是她的伤感.作品就是通过景物的烘托,人物的活动及人物内心矛盾的描绘,突出了寡妇的悲惨处境.四是语言自然清丽,具有朴素之美.王粲的诗赋具有清丽的特点,胡应蘑(&lt;诗薮》言"仲宣之淳,公干之峭,似有可称".王粲诗赋重在抒写幽情,发露真心,而不在骋词偶对,也不过尚藻彩,是比较本色自然的.王粲(&lt;神女赋》云:"惟天地之并化,何产气之淑真.陶阴阳之体液,育妖丽之神人.禀自然以绝俗,超希世而无群";《槐树赋》云: "惟中唐之奇村,禀天然之淑姿".这种崇尚自然之美的思想,也是建安诗人的普遍思想,王粲,曹丕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为突出.王粲"在评论(&lt;诗经》时说:'诗主言志,诂训周书.摘风裁兴,藻词谲喻.温柔在诵,最称衷矣.'他认为(&lt;诗经》通过它的文字意象,风赋比兴,很适度地表现出诗人的心志,温柔敦厚,合乎衷情.故(&lt;神女赋》中写神女与诗人将别之际'称诗表志,安气和声,深怀授心,发露幽情',称情而言又不失温雅和平.其三,用作诗法写赋清刘熙载在(&lt;艺概?赋概》说:楚辞》风骨高,两汉赋气息厚,建安乃欲由两汉而复于(&lt;楚辞&gt;)者."辞赋本来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不少变化.辞赋向抒情小赋发展,是诗歌"诗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古代抒情诗歌在先秦之后,逐渐趋于衰落,到了建安时期才有新的勃兴.就诗歌的风格来说体现为"建安风骨".作为诗学原则的"建安风骨",在当时以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影响到抒情小赋的创作.建安文人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把抒情诗的一些特点转移到辞赋的写作上,使辞赋和诗歌在内容上表现出互相融合的新面貌.l06在创作艺术的追求上,诗与赋也表现出一定的互融性,王粲的登楼赋》语言总体上说是平易,流畅而又清新的, 但已显骈偶化倾向,字里行间包含着深厚的感情,而一段一转韵,很好的配合了诗人情绪的起伏,辞密意足,绝无瑕累,读之使人回肠荡气,长留馀思.屈原离骚》所铺陈物类品目甚多,但其取兴引譬,只是作为材料而非目的, 汉赋"情少而辞多,于山川,湖泽,鸟兽,草木,楼台等罗列叠积,类似字汇辞典,这就是扬雄所说的"辞人之赋". 到战国之时,出现了'贤人矢志之赋',屈,苟二子都是'离谗忧国','作赋以风',故皆'有侧隐古诗之义".登楼赋》完全脱尽汉代自枚乘,司马相如以来专以铺陈堆砌为舱事的的风气,以悲情触物,感慨苍凉,这篇赋作"诗味甚浓,诗意甚厚,真正表现为'诗人之赋',说明它确是'古诗之流','有侧隐古诗之义.总得说来这类作品虽然是赋的形式,但语言,意境方面已具备诗的精神和气质.林庚《中国文学简史》认为,王粲的《登楼赋》标志着赋向诗的道路上的转变.其四,骈俪的特征有所发展曹丕提出"诗赋欲丽",是适时的创作趋向.为建安文人创作诗赋提出了标准,建安文人的文学创作不仅注重内容,而且也注重形式的华美,造句的精工.本来骈俪的句式,在两汉的辞赋中就出现过,如"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钜;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司马相如《上林赋&gt;&gt;)建安时期骈俪化的倾向进一步发展,建安诗赋特别是抒情赋体式以骈赋(俳赋)居多,用字精审,注重锻炼.王粲(&lt;登楼赋》单旬52,其中骈偶旬就达26旬之多;《游海赋》单句58,骈偶句有23句.王粲骚体赋较多,登楼赋》就是一篇完整的骚体赋;出妇赋》和寡妇赋基本上是六言骚体旬式;浮淮赋》和《游海赋》开头是七言骚体句式,后面是四六句式,闲邪赋》和伤天赋》基本上是六言句式.这类赋虽可推源到屈原的哀郢涉江》,但在汉代却较少嗣响,建安骚体赋的出现与其抒情的主题有关.另外,骚体句式语调抑扬,也比较适宜抒发悲伤愤慨的思想感情.骈俪化的追求尽管在建安辞赋的创作中还没有形成风气,但王粲等建安诸家的创作推动了这一体式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了南j匕朝时期骈赋的形成和盛行.参考文献【l】陈书良,余斯大.建安七子【M¨沙:岳麓书社,1998.【2】吴云,唐绍忠.王粲集注【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4.【3】高光复.汉魏六朝四十家赋述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W ANGCan(王粲)Ode'SAffectionMeaningLVY an(ChineseDepartment,ZaozhuangCollege,ShandongZaozhuang277160,China)Abstract:WANGCan(王粲)odechangeHandynastyodefunctionofembellishedgreatandhugemodelbyprofound sensibilityandtasteemotion.makingodesystemtendtoshortnessandfeelingswel1.WANG CanrepresentativeHandynastyode'Simpartmentchange.Keywords:tasteemotion;arttaste;odechangelo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粲辞赋散文研究
王粲是我国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七子之冠冕”。

其现存作品主要有诗歌、辞赋、散文三大类。

其中,诗歌二十九首,辞赋二十七篇,散文二十二篇,杂史《英雄记》十卷。

今人对王粲的研究,多侧重于诗赋作品,尤其是诗歌这一体裁的反复探讨,对其辞赋、散文的总体研究则相对较少。

学者在讨论王粲时,也有不少研究其单个作品的文章,但并无整体性的研究,尤其在散文部分仍存在不小的研究空白。

因此,本文意图通过绪论和六个章节对王粲的辞赋散文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绪论部分陈述了选题的理由、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方案作了简要概述。

论文计划采用对比法、归纳法、演绎法来分析王粲辞赋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挖掘其文章的深层内涵并重新审视其作品在当下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从王粲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其家世生平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首先考察了动荡不安、乱而将治的时代背景对王粲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使其不时流露出建功立业和避世隐遁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

同时,这种情感也是汉魏易代时期文人普遍拥有的复杂心理。

而后,本文从文人家世、性格特征、人生经历三个方面论述独特的人生道路带给王粲文学创作的个性化特征。

将时代的共性和作者自身的个性联系起来考察,令读者更易理解王粲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和作品的思想内蕴。

第二章对王粲辞赋进行了分类论述。

第一节论述王粲苑猎纪行类赋作,重点对《羽猎赋》进行分析考证。

第二节
论述咏物写景赋,并将咏物赋分为动物、植物、器物三大类,研究具体作品的思想意蕴。

总体来说,三类咏物赋可谓各有所长。

咏物赋贵在以物抒情,王粲的动物类赋作比较符合这一倾向,寄托了个体的命运和情感;植物类和器物类则侧重于描写其外在特征,盛赞所咏之物的华美独特,较难从中看出作者本人的感情。

第三节论述抒情言志赋,王粲在这类作品中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更能体现其抒情方式和创作风格。

第四节则论述王粲辞赋中着重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七释》,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与《七发》的比较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第三章主要研究王粲辞赋创作的风格特色。

第一节分析王粲辞赋对《诗经》《楚辞》的继承与发展,分别表现在赋的诗化和赋的骈化两个方面。

第二节从形象、声音、情感三个方面分别论述王粲辞赋的艺术特色,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详细分析;第三节将王粲辞赋纳入建安文人团体中去,对比分析作者同其他文人辞赋创作和情感表达之异同。

同题赋作中,王粲才情横溢,辞藻华美而清丽,文风典丽缜密,庄雅中不失清润,整体水平优于建安其他六子。

第四章论述杂史《汉末英雄记》。

《汉末英雄记》是我国历史上首部专记“英雄”的作品。

本章首先对本书作者与创作时间进行简要考证,得出本书并非王粲一人一时所作,而是经过了后人修改的结论。

其次,挑出数位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分析《英雄记》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观。

这些“英雄”是汉魏之际特定历史条件下士人心理的真实写照,它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观念,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

最后,将《英雄记》中的人物同《后汉书》《三国志》中的相关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异同。

第五章分类论述王粲的单篇散文作品。

第一节着重论述和王粲政治思想关联颇大的书和檄,并分析具体文章的情感内涵。

第二节分析王粲的政论文,并试图从中探寻王粲的政治思想。

其思想虽以儒家为主,但在政论文中也能窥得其法家严明刑罚思想的存在。

第三节论述颂、赞、铭三类“有韵之文”,这类作品多为奉命之作,在展现作者才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歌功颂德的烙印,内容较为轻浅。

第四节为余论,合并分析王粲其他文学性相对较弱的文体:吊诔、对问和连珠。

吊诔情感真挚而哀痛,对问和连珠在语言上皆以华美丰赡著称,“辞虽小而明润”。

第六章论述王粲辞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王粲作为“七子之冠冕”,对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章主要分三个小节,首先对辞赋和散文对后世影响作了一个综合性的概述,随后分别着重分析探讨了《登楼赋》和《英雄记》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