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分布
合集下载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6.79×109/L EOS% 45%,EOS 7540×106/L”,
尿常规、大便常规正常。生化“AST 102U/L,ALT 198U/L,ALB 52.2g/L,
血寄生虫抗体示肺吸虫(+) GLB 31.2g/L,甲胎蛋白正常。腹部B超:“肝内多发片状高回声区,右肝增大, 内脏蠕虫蚴移行症 请结合临床” 。上腹部CT示肝实质弥漫性病变,考虑炎症性病变;肝内淋巴水肿;
型蚴 、病 皮
.
27
.
28
.
29
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鉴别
猪带绦虫
.
牛带绦虫
30
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鉴别
猪带绦虫
.
牛带绦虫
31
眼囊虫病
“米”猪肉 囊蚴
.
32
颅内占位病变
• 患者张××,男性,16岁广东新兴人。因“反复抽搐伴右下肢乏力半年”于 2008年10月17日入住我科。当地医院头颅MR(图1)示“左侧额顶叶交界处 及左侧额叶、顶叶多发病灶,增强呈多个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考虑多发结 核瘤可能性大”,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压力均正常,诊断为“结核性脑膜脑 炎”。从2008年5月26日起外院开始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 霉素”四联抗结核治疗,并予鞘内注射异烟肼及抗癫痫治疗。抗结核治疗4月 余后发现病灶增大,抽搐症状无改善,遂停用抗结核药物,转入我院。曾饮 用生井水。入院体查:伸舌左偏,左侧鼓腮稍差,右下肢肌力Ⅳ+级,踝关节 背屈障碍腱反射亢进,右下肢巴氏征阳性。入院检查:血常规、大小便常规、 肝肾功能正常,腹部B超、心电图、胸片无异常。外院多次头颅MR片(图1、 图2)在我院会诊结果示:左侧额、顶、枕叶皮质下区多发异常信号影。
肺吸虫病

诊断
• 凡是流行区曾进食生的或半熟的蟹或其他事物,或生食水源,均有感染此疾 病的可能,如小儿长期咳嗽、咳铁锈色痰,如果小儿皮肤出现游走性结节及包 块,以及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癫痫等症状,需要考虑此疾病的可能。需要至 专业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辅助检查
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嗜酸细胞占25%以上,少数呈现嗜酸 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四川肺吸虫病患者血象变化更病原治疗:硫双二氯酚是治疗肺吸虫 病的首选药物,口服易吸收,且又无 明显积蓄作用,此药副作用主要为恶 心、呕吐、腹痛、腹泻、偶见中毒性 肝炎,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者禁 忌或慎用。其次吡喹酮是抗吸虫、绦 虫等光谱杀虫药物。
其他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颅内压升高 可用脱水剂,癫痫发作使用镇静剂。必要 时可以采用手术治疗。合并感染加用抗生 素治疗。如果部分局灶出现积液,可以采 用抽出液体。
成脓腔。 • 2.囊肿期:脓肿周围出现肉芽组织,形成纤维囊腔,构成本病特有的肺吸虫囊
腔。 • 3.纤维瘢痕期:囊腔内容物逐渐被吸收,肉芽组织填充,形成瘢痕。 • 此外:四川肺吸虫病引起的肺部病变较轻,主要为片状出血,少见脓肿与囊肿。
但其蚴虫主要入肝,导致肝嗜酸细胞性脓肿及结缔组织增生。
临床表现
大部分人多见于感染后半年左右缓慢发病,起病时间长,但少数病人因摄入大 量感染,可于2周内发病。虫卵寄生部位不同,所出现的症状也不同。 一、全身症状:早期有低热或者驰张型发热、食欲减退、咳嗽、盗汗、荨麻疹等。 二、呼吸道症状:肺脏是肺吸虫最常见的寄生部位,可以表现为干咳、咳痰、咳 血,此表现为本病特征性表现,四川肺吸虫患者,一般无铁锈色痰,主要表现为 胸腔积液,如量多,可能导致胸腔积液。 三、腹部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少数便血,右下腹可以有 压痛,但无肌紧张,有时可触及包块,如虫体在腹腔游走,可导致腹膜炎,四川 肺吸虫常侵入肝,引起肝脓肿。导致肝功能受损。 四、皮下结节及包块:是成虫从腹腔穿出进入皮下组织所致,结节常见于腹部及 大腿周围,病理活检有时可见幼虫。
三峡库区重庆段移民区肺吸虫病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 第三军医大学 : 基础 医学部病原生物学 ・
教 研 室 ; 防 医学 系 流 行 病 学 教 研 室 ; 庆 4 0 3 ; 节 县 卫 生 防 疫 站 , 节 44 O ; 巫 山 县 卫 生 防 疫 站 , 山 44 0 巫 山 县 预 重 0 0 8 奉 奉 O 6O 巫 0 70;
Mi t yMe ia U ie i ,C o g i 0 0 8 hn ) la dc l nv r t ir s y h n qn 4 0 3 ,C ia g
A s at Obe te T se a npaetnetns ts f aaoi ai a ogtem gat f m t he— og eeviC ogig bt c : j i oacr i iaprn i co tu r n s m n ir s r eT reG reR sr r h nqn r cv tn f i a o p g mi s h n o h o R g n Meh d E ie i o cluvyo eso a dsreie i o cs d eepr r e . eu I a t oi gis pr o iu fh ei . to s pdmo g a sr nt pt opdmo g t yw r ef m d S r g n i de aant aa nm s e o li e h n e l i u o m G b s g ot
巫 山 县 培 石 镇 , 性 率 分 别 为 2 .3 、6 6 % 和 2 .5 。结 论 阳 14 % 1 .7 58 % 关键 词 : 峡库 区 ; 民 ; 吸虫病 ; 清 流 行病 学 三 移 肺 血 中 图 法 分 类 号 :R 8 . 4 R 8 . 1 13 ; 13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在三 峡 库 区重 庆段 移 民区移 民人 群 的肺 吸虫 病 的 隐性 感 染是 存
肺吸虫课件ppt

使用吡喹酮等药物进行抗 肺吸虫治疗,以杀死病原 体。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采取止咳 、化痰、平喘等治疗措施 ,以缓解患者不适。
支持治疗
对于严重患者,需加强营 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 衡等治疗措施,以促进康 复。
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肺吸虫病的认识和预防意 识,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改善环境卫生
饮食习惯
生食或半生食腌制的鱼、虾、蟹等是 肺吸虫的主要感染途径,与当地居民 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
流行因素与现状
• 人口流动:随着全球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肺吸虫病感 染者数量逐年增加。
流行因素与现状
现状
肺吸虫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感染率和发病 率居高不下。
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肺吸虫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危及 生命。
开展广泛的卫生宣传活动,特别是针对高风险人群,如 渔民、农民和餐饮从业人员。
研发新型的诊断试剂和治疗药物,提高肺吸虫病的早期 诊断和治疗效果。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世界卫生组织(WHO)
WHO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肺吸虫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
国际科研合作项目
各国学者和研究机构通过合作研究,共同探讨肺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和 防治策略。
组织社区宣传活动
利用社区宣传栏、社区活动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肺吸虫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谢谢
THANKS
严格检查食品卫生
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卫生监 管,特别是对可能携带肺吸虫的水产 品、肉类等食品进行严格检查,确保 食品卫生安全。
建立食品追溯体系
建立食品追溯体系,对可能携带肺吸 虫的食品进行追溯调查,及时发现和 处理问题食品,防止肺吸虫病的传播 。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采取止咳 、化痰、平喘等治疗措施 ,以缓解患者不适。
支持治疗
对于严重患者,需加强营 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 衡等治疗措施,以促进康 复。
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肺吸虫病的认识和预防意 识,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改善环境卫生
饮食习惯
生食或半生食腌制的鱼、虾、蟹等是 肺吸虫的主要感染途径,与当地居民 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
流行因素与现状
• 人口流动:随着全球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肺吸虫病感 染者数量逐年增加。
流行因素与现状
现状
肺吸虫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感染率和发病 率居高不下。
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肺吸虫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危及 生命。
开展广泛的卫生宣传活动,特别是针对高风险人群,如 渔民、农民和餐饮从业人员。
研发新型的诊断试剂和治疗药物,提高肺吸虫病的早期 诊断和治疗效果。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世界卫生组织(WHO)
WHO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肺吸虫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
国际科研合作项目
各国学者和研究机构通过合作研究,共同探讨肺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和 防治策略。
组织社区宣传活动
利用社区宣传栏、社区活动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肺吸虫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谢谢
THANKS
严格检查食品卫生
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卫生监 管,特别是对可能携带肺吸虫的水产 品、肉类等食品进行严格检查,确保 食品卫生安全。
建立食品追溯体系
建立食品追溯体系,对可能携带肺吸 虫的食品进行追溯调查,及时发现和 处理问题食品,防止肺吸虫病的传播 。
卫氏并殖吸虫

游走性皮下结节 活体检查、免疫诊断
卫氏并殖吸虫p134 Paragonimus westermani
• 通常称为肺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肺,
引起肺型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
卫氏并殖吸虫
1. 成虫
成虫形态
椭圆形,虫体肥厚,腹面扁平,背面 隆起,似半颗黄豆,约10×5×4mm。 ♀♂同体。 口吸盘=腹吸盘,腹吸盘位于虫体中 横线之前。 卵巢与子宫左右并列,两个睾丸左右 并列(主要形态特征) 。
病历
病人,男性,20岁,浙江山区农民。发热,咳嗽,痰中 带血14天,伴有胸痛,乏力,消瘦。在当地医院诊断为 细菌性肺炎,用抗生素治疗,上述表现没有减轻,痰呈 铁锈色而转入我院。经询问病史病人经常捕捉溪蟹生吃。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尚可,心脏(-),两肺可闻及散 在的中小湿啰音。肝脾正常。右下背有一小包块1*2cm, 质中等,可活动,无压痛,表面皮肤正常。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痰抗 酸杆菌(-)。痰液检查发现肺吸虫卵。胸片发现两肺 纹理增粗,有小囊样及隧道样改变。 入院诊断:肺吸虫病。
斯氏狸殖吸虫
Pagumogonimus
skrjabini
卫氏并殖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的主要区别Ⅰ
卫氏并殖吸虫 椭圆型 7.5~12*4~6m m 斯氏狸殖吸虫 棱形 11~18.5*3.5~6mm
外形 大小 成虫
长:宽
口、腹吸盘 腹吸盘位置
2:1
几乎等大 体中线前
2.4~3.2:1
口吸盘<腹吸盘 体前1/3处
卫氏并殖吸虫
µ m×(48~60)µ m;
虫卵形态
大 小 : 中 等 大 小 , 约 (80~118) 形状:椭圆形; 颜色:金黄色;
肺吸虫

●⑵慢性期:分3期 ①脓肿期: ②囊肿期: ③纤维疤痕期
3.临床表现 ⑴急性期
⑵慢性期 ①胸肺型并殖吸虫病
②肺外型并殖吸虫病: 脑脊髓型 腹型 皮下包块型 亚临床型
③全身症状
(四)实验诊断 1. 病原学诊断
(1)痰/粪检查虫卵:涂片法,适于 型 (2)活组织检查:适于 型 2. 免疫学诊断 3. 综合诊断: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
X 线/ CT 检查Βιβλιοθήκη (五) 流行1. 分布
2. 流行因素
(1)传染源 (2)中间宿主的存在 (3)不良的饮食习惯:关键!
(六) 防治
1. 改变不良的 饮食习惯:关键! 2. 治疗 药物治疗;吡喹酮、阿苯哒唑 手术治疗:适于 型
二. 斯氏狸殖吸虫p113 (Pagumogonimus skrjabini)
胸肺型肺吸虫病胸片 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
肺吸虫感染所致心包积液
肺 吸 虫 在 脑 组 织 内 形 成 的 肉 芽 肿 损 害
脑型肺吸虫病病人
皮肤型肺吸虫病(皮下包块)
肺吸虫病的世界分布图
Paragonimus westermani infection occurs in Asia (especially in China (Taiwan), Corea, India, Japan, Laos, Philippines, Sri Lanka, Thailand, Viet-Nam), Central-West Africa, South America (Ecuador, Peru Venezuela).
囊蚴感染度1000~6000个
不良的饮食习惯
川卷螺
并殖吸虫(肺吸虫) (Paragonimus) p109
肺吸虫病的概述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肺吸虫病的概述
肺吸虫病又称并殖肺吸虫病,由并殖吸虫引起,因其成虫雌雄生殖器官并列而得名,已知虫种50种左右,我国以卫氏和斯氏(四川)并殖吸虫为主要致病虫种,蟹和蜊蛄是肺吸虫的中间宿主。
流行区居民常因食生或半熟含有囊蚴的溪蟹河蟹、蜊蛄或生饮疫水而感染。
卫氏并殖吸虫主要流行于浙江及东北各省,尤以辽宁省发病率高,流行区居民有吃生蜊蛄的习惯;斯氏并殖吸虫主要流行于四川、陕西等地。
卫氏并殖吸虫的囊蚴经口进入终宿主的消化道,幼虫在小肠中脱囊而出,穿越肠壁进入腹腔后沿肝脏上行,穿过膈肌达胸腔,主要在肺内寄生发育成熟并产卵,破坏肺组织形成囊肿、肉芽肿,引起发热,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在病灶与小支气管相通后虫卵随痰排出,或被吞食至消化道后随粪便外排。
病人、病兽、病畜是传染源。
斯氏(四川)并殖吸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人体可被其感染但不能成为传染源,病兽、病畜是传染源。
幼虫不在肺内定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故肺部症状轻微,多仅有胸膜炎改变。
幼虫在体内各脏器间游走,造成严重组织损伤、破坏并引起过敏反应,常侵犯肝脏和皮肤,游走性皮下包块是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占本型病例的50%~80%,偶有从皮下包块中爬出吸虫者。
肺吸虫病影像

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
对于肺部囊肿和脓肿,超 声检查可辅助诊断,表现 为无回声或低回声区。
放射性核素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可用于肺 吸虫病的辅助诊断,如肺 灌注显像可显示肺部血流 灌注情况。
内镜检查
对于肺吸虫病患者,内镜 检查如支气管镜、胸腔镜 等可辅助诊断和治疗。
03
肺部病变影像特征
早期肺部浸润阴影
典型案例分析分享
案例一
患者因咳嗽、咳痰就诊,胸部CT检查发现 肺部多发囊肿性病变,初步诊断为肺脓肿。 后经详细询问病史,患者有生食石蟹史,考 虑为肺吸虫病。经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后确诊 为肺吸虫病,经抗寄生虫治疗后病情好转。
案例二
患者因胸痛、咳嗽就诊,胸部X线片检查发 现肺部占位性病变,疑诊为肺部肿瘤。后经 进一步检查和询问病史,患者无吸烟史,但 有生食蜊蛄史,考虑为肺吸虫病。经实验室 检查和治疗后确诊为肺吸虫病,经抗寄生虫 治疗后病情好转。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膜增厚和胸腔积 液,表现为肋膈角变钝或消失。
囊肿和脓肿
随着病情发展,肺部可能出现囊肿和 脓肿,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囊壁光滑,囊内可见液平。
CT扫描表现
肺部多发囊肿和脓肿
01
CT扫描可更清晰地显示肺部多发囊肿和脓肿,表现为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囊壁可强化。
隧道样改变
02
肺吸虫在肺内移行可形成隧道样改变,表现为条索状低密度影
磨玻璃状阴影
肺吸虫病早期,肺部X线或CT检查可 见磨玻璃状阴影,边界模糊,密度均 匀,多位于肺门附近。
小片状或斑点状阴影
随着病情发展,肺部可出现小片状或 斑点状阴影,密度不均,边缘不整, 可伴有轻度支气管扩张。
肺实质病变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4. 其他 心脏、腹腔等 实验室检查
诊断 1. 猪带绦虫病诊断 (1)粪便查虫卵、孕节 ? 阳性率不高,应连查三天。 (2)试验性驱虫 ? 收集全部粪便,水洗检查头节和孕节,可以确定虫种和考核疗效。 (3)询问食肉习惯。
2. 囊尾蚴病的诊断?
(1)血清学检测 (2)眼底镜、皮下结节手术摘除 (3)X 线、CT、B 超、核磁共振等。 ■ 鉴别诊断 原发性癫痫、 颅内肿瘤、 结核性脑膜炎、 隐球菌性脑膜炎 治疗 病原学治疗
生活史 1.人是终宿主、也可以是中间宿主。 2.中间宿主:猪或人; 3.感染期:囊尾蚴或虫卵 4.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生食误食。 5.虫卵或孕节从粪便排出。 6.致病阶段:囊尾蚴、成虫 7.成虫寄生虫于人小肠、囊尾蚴寄生于(皮下、肌肉;脑;眼等)。 8.成虫寿命:25 年 生活史示意图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与囊尾蚴寄生的部位,数目、死活及机体免疫反应有关 寄生在大脑皮质,引起癫痫 寄生在第四脑室或侧脑室带蒂可致交通性脑积水 寄生在软脑膜可引起蛛网膜炎 眼囊虫病常寄生在玻璃体,可引起视网膜剥离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概述
病原学 猪囊尾蚴俗成囊虫,如黄豆大小,为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囊内充
传染源 猪带绦虫病人是囊尾蚴病的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
自体内感染
自体感染
感染方式
自体外感染
异体感染
人群异感性 任何性别、年龄都可患本病。男比女 2:1,与环境个人卫生习惯有关。
肺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分布
病原学 病原学
生活史中几个发育虫期 传播途径
病理改变
肝脏病变 脑肺吸虫 皮下结节 病理--各器官的病变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脑型肺吸虫患者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图 1 平扫右枕叶可见一卵圆形囊性病灶,病灶周围有轻、中度水肿,病灶占位效应轻 图 2 增强扫描右枕叶病灶呈环状强化,其中心区变化不大 图 3 左颞叶病灶增强后扫描呈不规则的环状强化,中心区变化不大,有轻、中度水肿
流行病学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以欧洲、北美洲发病率较高。 旋毛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已知有百余种哺乳动物可自然感染旋毛虫病。猪为主要 动物传染源。 旋毛虫幼虫囊包的抵抗力较强,能耐低温。晾干、腌制、涮食等方法常不能杀死幼虫。 生食或半生食受染的猪肉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占发病人数的 90%以上。
执行肉类检疫制度,未经检疫的猪肉不准上市,发现病肉要坚决焚毁;扑杀鼠类、野犬等保
虫宿主,是防止人群感染重要环节。
体长 、节片 成节
病例 1
成虫 线状,微小, ♀ 3-4mm, ♂ 1.4-1.6mm
咽管长,占体长 1/3~1/2,其背侧有一串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杆细胞呈圆盘状,每个杆 细胞内有核 1 个,位于中央
成虫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尾端具一对钟状交配器,无交合刺;♀为胎生,自阴 门产出的幼虫称新生幼虫,大小只有 124×6μm 幼虫 卷曲状,长度 0.8~1.0mm 幼虫包囊
临床表现
包囊形成期
包囊的形成是由于幼虫的刺激,导致宿主肌组织由损伤到修复的结果。随着虫体的
长大、卷曲,幼虫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的肌腔包围虫体,由于结
缔缔组织的增生而形成囊壁。
患者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但肌肉疼痛仍可持续数月。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及生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升高,多在 10~20×109/L 之间。嗜酸性粒细胞通常占
肠和空肠,故又称为肠型期。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同时伴有厌食、乏力、畏寒、低热
等全身症状,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此期病程:1 周
临床表现 幼虫移行期
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的阶段 ,因 主要病变部位发生在肌肉,又称肌型期。 致病机理:幼虫移行时机械性损害及分泌物的毒性作用,引起所经之处组织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发烧、水肿、病人突出且最多发症状为全身肌肉酸痛、压痛,以腓肠肌、肱二头 肌、肱三头肌疼痛最明显。有的可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还可表现肺炎、胸膜炎和心肌 炎等。可因心衰、呼吸道并发症而死亡。 此期病程:2 周-2 月
囊尾蚴病 ?药物:阿苯达唑 15-20mg/kg/d
10d、吡喹酮、手术治疗;
对症治疗 1.必须住院治疗; 2.癫痫频繁发作或颅内压增高者,须先降颅内压治疗,必要时可外科施行临时性脑室引流减 压术后方能进行药物治疗。 3.眼囊尾蚴病禁止杀虫治疗,必要时手术摘除。4.疑有囊尾蚴致脑孔堵塞者,药物治疗时, 局部的炎症反应会加重脑室孔堵塞,故宜手术治疗。5.适时应用激素 治疗与预防 广泛宣传;驱绦灭囊; 生猪圈养;彻底治病; 加强检疫;禁售“米猪肉”。 附:人体两种带绦虫的区别
寄生在宿主横纹肌细胞内的幼虫,长约 1mm,卷曲于梭形的包囊中,称之为幼虫
包囊,其纵轴与肌纤维平行。一个囊包内通常含 1~2 条幼虫。
旋毛虫幼虫包囊
肌肉切片
肌肉压片
肌肉切片(HE 染色)
肌肉压片
Encysted larvae of Trichinella in pressed muscle tissue. The coiled larvae can be seen inside the cysts. 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在小肠,幼虫在横纹肌内 感染阶段:幼虫包囊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吃了活幼虫包囊的肉类及其制品 致病阶段:幼虫、成虫 诊断阶段:幼虫及囊包 成虫寿命:♀1~2 个月 旋毛虫生活史 生活史特点 旋毛虫在体内
20%以上。最高可达 90%。血肌酸激酶(CK)明显增高。
2.病原学检查
可疑肉类查包囊,胃蛋白酶消化亚甲蓝染色查幼虫,压片镜检查包囊和
幼虫,血液、脑脊液亦可查到幼虫。
3.免疫学检查 ELISA 早期诊断意义较大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科学养猪、加强肉检、卫生宣教、治疗病人
改变食肉的方式,不吃生的或未熟透的猪肉及野生动物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发病机制与病理
机械性作用
发病机制
过敏反应
中毒性损伤
成虫寄生于肠道引起消化道症状;幼虫移行造成血管和组织、脏器损害;幼虫及其分泌物、
排泄物导致过敏和中毒性病变。
旋毛虫寄生部位的肠粘膜有充血、水肿、出血或浅表溃疡。心肌、骨骼、肝、肾可造成相应
损害。
临床表现
侵入期
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黏膜发育为成虫的阶段,因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