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技术试行
臭氧污染物的来源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臭氧污染物的来源是什么有什么危害臭氧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人为和自然来源。
人为来源
包括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和木材燃烧等活动,这些活动会释放
大量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而自然来源则包括闪电、植物
挥发物和大气化学反应。
臭氧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都有严重危害。
首先,臭氧污染物对人体
健康有直接影响。
高浓度的臭氧会刺激呼吸道,引发咳嗽、喉咙疼痛、咳痰、胸闷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病人呼吸困难和气管炎。
长期暴
露于高浓度的臭氧环境下,还可能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并加重已
有的呼吸道疾病。
其次,臭氧污染物对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臭氧
会破坏植物的叶绿素,导致叶片发黄和凋落,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影
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一些农作物对臭氧的敏感性较高,例如小麦、
玉米等,受到臭氧污染后产量会显著下降。
此外,臭氧污染物还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臭氧会损害大气中的臭氧层,使得地球表面受到更多的紫外线辐射。
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有
损害,并可能导致皮肤癌等疾病。
此外,臭氧还会与其他污染物发生
相互作用,生成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和细颗粒物,对空气质量
产生进一步的破坏。
综上所述,臭氧污染物的来源包括人为和自然来源,对人体健康、
植物和农作物生长以及环境都有严重的危害。
为了减少臭氧污染的危
害,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减少人为排放,提高工业和交通的排放标准,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措施,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报告臭氧气源分析

报告臭氧气源分析摘要:臭氧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和高活性的氧气变种。
它在大气中的生成与自然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
本报告旨在分析臭氧气源的主要来源,并对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进行评估。
通过深入研究臭氧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为臭氧污染的控制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建议。
1. 引言臭氧是大气中的一种重要气体,它在平流层中起到保护地球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然而,在近地面的低层大气中,臭氧却成为一种有害的污染物。
臭氧污染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其气源进行分析至关重要。
2.臭氧的形成机制臭氧的形成主要与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有关。
这些物质通过人类活动(如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等)和自然过程(如植物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雷电和阳光照射等)释放到大气中。
在光照的作用下,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
3.臭氧的主要来源(1)汽车尾气排放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些物质是臭氧生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尤其在城市交通拥堵的地区,汽车尾气排放是臭氧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2)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燃烧和化学反应释放了大量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这些排放物对臭氧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
(3)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植物是臭氧的天然来源之一。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也会释放一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与氮氧化物反应后,可以产生臭氧。
(4)雷电和阳光照射雷电和阳光的照射可以使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
4.臭氧的环境和健康影响臭氧污染对环境和健康产生了广泛而严重的影响。
在环境方面,臭氧会破坏植物叶片和细胞,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并降低农作物的产量。
在健康方面,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臭氧环境中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免疫系统损伤等健康问题。
5.臭氧污染的控制措施针对臭氧污染,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来减少其产生。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控制措施:(1)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的净化设施,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
臭氧成因分析报告

臭氧成因分析报告臭氧是一种具有强烈氧化性的气体,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
本报告将针对臭氧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可能的处理方法。
一、臭氧的形成原因1. 光化学反应:臭氧的主要形成途径是光化学反应,它需要太阳光的参与。
在太阳光下,氮氧化合物(如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如化工厂排放的有机溶剂)会发生反应产生臭氧。
这种光化学反应通常会在接近地面的地方发生,这也是为什么城市街道和交通繁忙区域的臭氧浓度会更高的原因之一。
2. 大气层中的氮氧化合物:大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包括氮氧化物和一氧化氮)是臭氧形成的重要源头。
氮氧化合物主要来自于燃烧过程,如汽车尾气、工业废气以及燃煤等。
这些氮氧化合物与紫外线照射下的氧气反应生成臭氧。
3.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臭氧生成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它们主要来自于工业过程、汽车尾气、溶剂使用等。
这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氮氧化物一起参与光化学反应,形成臭氧。
4. 地理因素:地理因素也会影响臭氧浓度的变化。
例如,山区的臭氧浓度通常会较高,原因是因为海拔较高的地方在大气中的气压较低,氧气较稀薄,而臭氧的生成又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二、臭氧的危害1. 健康影响:臭氧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高浓度的臭氧会刺激呼吸道和眼睛,导致呼吸困难、眼睛疼痛、咳嗽和气促等症状。
对于儿童、老年人和哮喘患者来说,其影响更为严重。
2. 生态影响:臭氧会对植物产生毒性作用。
高浓度的臭氧会使植物叶片变黄、凋落,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生长。
3. 材料腐蚀:臭氧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对建筑物和其他材料具有腐蚀作用。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臭氧环境中,会造成建筑物外观的变化和材料的损坏。
三、臭氧处理方法臭氧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源控制和治理措施两个方面。
1. 源控制:源控制是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之一。
通过减少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可以减少臭氧的生成。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加强工业、交通和农业等领域的排放管理,促进绿色生产和清洁能源的使用。
大气中臭氧污染的形成机制与控制方法

大气中臭氧污染的形成机制与控制方法1. 导言大气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环境之一,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其中,臭氧污染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大气中臭氧污染的形成机制,并讨论一些可能的控制方法。
2. 臭氧污染的形成机制臭氧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臭氧通常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形成:2.1 自然来源自然界中,臭氧主要通过太阳光与氧气反应形成。
在大气层中,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会分解氧分子,生成单个氧原子。
这些氧原子会与其他氧分子结合,形成臭氧分子。
这种自然生成的臭氧通常分布在大气中的高层。
2.2 人为活动臭氧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废气和污染物。
例如,工厂的燃烧废气、汽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
这些废气和污染物会与太阳光相互作用,形成臭氧。
3. 臭氧污染的影响臭氧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3.1 健康影响臭氧能够刺激呼吸道,导致呼吸不畅、咳嗽、气喘等症状。
长期暴露在臭氧污染环境中还可能导致肺功能下降、免疫系统受损等严重后果。
3.2 环境影响大气中臭氧的积累还会对植物造成伤害。
过高的臭氧浓度会破坏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并导致叶片褪绿、凋落以及减少农作物产量。
4. 臭氧污染的控制方法为了应对臭氧污染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控制方法:4.1 降低排放减少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和污染物是控制臭氧污染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等领域进行严格的排放标准和限制。
4.2 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是减少废气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
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如煤炭和石油,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能够大幅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3 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管理在室内,一些家庭装修材料和家用电器会产生有害气体,进而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因此,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管理,选择环保材料和净化设备,能够减少有害气体的释放,有助于减少室内臭氧浓度。
大气环境中臭氧污染物的来源解析与治理技术研究

大气环境中臭氧污染物的来源解析与治理技术研究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而臭氧污染作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不仅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对臭氧污染物的来源解析与治理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臭氧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人为活动和自然源。
人为活动中,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城市化进程是最主要的臭氧污染源。
工业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它们在高温下与已经存在于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反应,进而形成臭氧污染物。
交通运输是另一个主要的臭氧污染源,其中汽车的尾气排放是最主要的来源,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
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增加的建筑和道路,也对臭氧污染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大量的水泥和沥青挥发有机物会参与臭氧的生成。
自然源中臭氧的生成主要是通过光化学反应,太阳光作为能量的来源使大气中的氧气分子发生光解,生成臭氧分子。
此外,植物的排放和火山喷发也会产生臭氧。
针对臭氧污染物的来源,一些治理技术已经被提出并进行了研究。
在工业领域,减少尾气排放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
通过加强燃烧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改进生产工艺,选择低排放燃料等手段,可以大大减少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从而减缓臭氧的形成。
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清洁能源车辆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电动车、氢燃料电池车等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可以大幅度减少尾气中的污染物排放。
此外,城市规划中的绿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理手段。
植物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功能,同时还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包括臭氧。
因此,通过种植树木和开辟绿地等措施,可以提高城市空气的质量,并减少臭氧的生成。
在自然环境中,火山活动是一个无法控制的臭氧来源,但是通过加强火山监测和预警体系,可以尽早发现火山喷发,采取避难和紧急应对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
综上所述,臭氧污染物的来源解析与治理技术研究是当今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人类活动和自然源共同造成了臭氧的生成,而针对不同来源的控制措施也各有侧重。
臭氧污染的来源及产生

臭氧污染的来源及产生1、臭氧的“双重身份”臭氧(O3)有“亦正亦邪的双重身份”,一个是始终保护着地球的卫士,另一个则是污染物。
这是怎么回事呢?平流层O3(距地面约20~30km)能够强烈地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像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地球生物圈,使动植物免受危害,因此平流层O3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也被称为“好臭氧”,需要加以保护。
但是在对流层中,O3却是一种污染气体,同时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
对流层O3不仅能吸收地气系统的长波辐射从而加热大气,还可以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进而改变其他温室气体的含量和分布,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特别是高浓度的近地面O3(地面至2 km左右)将引发城市光化学烟雾,影响人类健康,对植被和农作物也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流层O3被称为“坏臭氧”,需要降低其浓度。
目前针对O3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O3。
平流层O3和对流层O32、O3污染从何而来?对流层O3污染一方面来自于自然界。
其中,平流层O3入侵是重要途径之一,但其平均贡献不足10%,且主要影响的是对流层上部,对低海拔地区近地面O3的影响很小。
其次,自然界产生的氮氧化物(NOx)(土壤、闪电等)与植物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甲烷、萜烯类化合物)反应也会生成O3。
对流层O3污染更重要的来源是人为源排放前体物的化学生成。
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NOx和VOCs,和天然源一起在环境中通过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O3。
大气光化学反应生成O3的机理较为复杂,但是目前有关其机理的认识基本明确。
下面这张示意图中,红色的“NOx循环”(主要由NOx参与)和绿色的“ROx”循环(主要由VOCs 参与)相互作用,导致环境中O3积累、浓度上升。
O3生成机制简化示意图3、O3污染是如何产生的?受什么因素影响?环境空气中的O3浓度受到背景值、区域和局地化学生成、沉降以及化学去除的综合影响,攻关研究结果表明,O3污染的形成可以从前体物排放、化学转化、气象影响和三维传输等方面进行解析。
臭氧污染物的来源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臭氧污染物的来源是什么有什么危害臭氧污染物的来源是什么,有什么危害臭氧污染是指大气中臭氧浓度超过环境背景水平,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臭氧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尽管在地壳中含量很低,但在大气中却成为严重的污染物之一。
那么,臭氧污染物的来源是什么?它对人类和环境有哪些危害呢?本文将从此角度进行探讨。
一、臭氧污染物的来源1.汽车尾气排放汽车是主要的臭氧源之一。
当汽车燃烧燃料时,会产生一种称为氮氧化物的废气。
这些氮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反应,形成臭氧。
汽车尾气排放不断增加,尤其是交通拥堵地区,使得臭氧污染日益严重。
2.工业企业排放工业企业释放的废气也是臭氧的重要来源之一。
工业生产过程中,一些原料和排放物释放出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有机气体等,这些物质在大气中反应形成臭氧。
特别是一些大型工业区域,工业排放对臭氧污染的贡献更加显著。
3.化学反应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会形成臭氧。
这种反应通常发生在夏季的高温、高湿度和强光照的条件下,因此夏季是臭氧污染的高发季节。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狭长山谷和城市峡谷地区更容易受到臭氧污染的原因。
二、臭氧污染物的危害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臭氧是一种强烈的氧化剂,能够直接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刺激作用。
长期接触高浓度的臭氧会引起眼睛疼痛、咳嗽、气喘、胸闷等呼吸道症状。
对于患有哮喘、慢性气道疾病以及儿童和老年人来说,臭氧污染更加危险,可能导致症状加重,甚至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2.影响农作物和植物生长臭氧对植物也有不可忽视的危害。
高浓度的臭氧污染会影响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光合产物减少,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同时,臭氧还可以引发植物的叶片老化和死亡,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3.损害环境质量臭氧污染不仅对人类和植物造成直接的危害,也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高浓度臭氧污染会降低大气透明度,导致雾霾天气。
此外,臭氧还参与形成酸雨,损害土壤和水体质量,破坏生态环境。
环境空气中的臭氧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环境空气中的臭氧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环境空气中的臭氧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臭氧是一种按照其化学构造及比例组成不同而与其他气体区分开来的环境污染物。
原子结构上,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与一个氢原子构成的一种氧化物,其主要属于第六类污染物,即臭氧污染。
臭氧是地球大气中最活跃且最重要的气体,平均含量为百分之八,在高度核心之上,臭氧绝对密度能达到百分之三到四,接近臭氧层、中空以上的臭氧大气层,臭氧分布的表面温度高达一百度,离地表一公里以上就基本不存在臭氧了。
臭氧的应用广泛,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危害性,如有害的紫外线就是其中的一种,它的存在可使微小的气体分子产生能量,这些分子对生物的伤害大,它容易引起多种生物体的病变,如抗病毒能力减弱、自我免疫机能减弱,风湿性疾病发生倍增,血液系统疾病加重,乃至肿瘤发生等。
臭氧的污染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为了保障环境空气的健康,不仅仅要控制室内空气质量,还要制定合理的限制措施对臭氧污染进行预防和治理。
首先要及时发现臭氧污染源,比如化学工厂,汽车尾气等都属于臭氧污染源,当发现臭氧污染源时,应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以减少臭氧排放。
其次,要及时检测臭氧浓度,以便于及时发现臭氧污染,政府要及时设立监测站,以便及时收集关于臭氧含量的数据,进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及控制措施。
最后,大家要共同爱护大气,政府要加强宣传,让社会大众了解臭氧污染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能减排,少使用汽油燃料,尽量减少排放有害物质,有效的减少臭氧的排放,为保证空气质量的改善出一份大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工作目标 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的工作目标包括: (1)阐明环境空气臭氧污染状况与成因,判断长期和重污染时 段的污染物排放以及气象因素、大气化学反应、沉降等大气物理化 学过程对臭氧污染的影响。 (2)明确本地与外地传输对臭氧污染形成的贡献,判断环境空 气臭氧污染形成的 NOx 与 VOCs 敏感性以及敏感性的时空变化规律。 (3)明确本地和外地需要重点控制的 NOx 污染源;确认对臭氧污 染形成贡献显著的优势 VOCs 组分,定量解析各 VOCs 排放源类对 VOCs 的
(4)协同控制原则:各地根据当地臭氧及细颗粒物(PM2.5)的 控制重点,科学评估不同控制措施的协同效应和相互影响。
1.6 组织编制单位 本指南由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暨南大学、华北电力 大学、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起草编制。
—7—
(2)因地制宜原则:各地根据自身污染特征、基本条件和污染 防治目标,结合社会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科学选择适合当地实 际的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技术方法。
(3)标本兼顾原则:既要满足城市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 长期需求,又要服务于臭氧重污染过程中臭氧污染来源的快速技术方法的适用性
技术方法
适用性
必备条件
模型法
定量识别臭氧污染的本地和区域来源, 可预测;确定臭氧形成的敏感性;定量 解析本地和区域臭氧前体物各类排放源 对臭氧生成的贡献,定量给出贡献值与 分担率。
建立与空气质量模型要求相适应的高时间 和空间分辨率的排放源清单、气象要素场。
环境受体:受到大气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统称环境受体,简 称受体。
臭氧来源解析:通过观测和数学模型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城市 与区域环境空气中臭氧污染的成因与来源。
基于空气质量模型的来源解析方法(以下简称模型法):以不同 尺度数值模式方法定量描述臭氧前体物从排放到生成臭氧所经历的 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定量估算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别污染源排放对环 境空气中臭氧及其前体物形成贡献的技术方法。
—5—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国发〔2016〕65 号) 《“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环大气〔2017〕 121 号)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环境 保护部公告 2014 年第 55 号) 《2018 年重点地区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案》(环办监测 函〔2017〕 2024 号) 《环境空气臭氧前体有机物手工监测技术要求(试行)》(环办 监测函〔2018〕 240 号)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HJ 644-2013 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吸附管采样-热脱 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645-2013 环境空气 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 活性炭吸附-二硫 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 HJ 654-2013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 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 664-2013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 HJ 683-2014 环境空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759-2015 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罐采样/气相色谱 -质谱法 当上述文件和标准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观测法
识别臭氧污染的本地和区域来源;确定 臭氧与其前体物之间的敏感性;识别对 臭氧贡献显著的优势 VOCs 组分和 VOCs 主要排放源;定量解析各 VOCs 排放源类 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值与分担率。
臭氧前体物监测技术和 VOCs 来源解析技术 要求高。需要开展臭氧及其前体物,以及所 有含活性氧化合物(NOy)、PAN、H2O2、HONO、 HNO3 等化学指示剂的同步观测。监测数据质 量保证与质量控制需要满足高水平要求。
基于观测的臭氧成因与 VOCs 来源解析方法(以下简称观测法): 根据臭氧与前体物观测数据,采用数据分析和模型方法判断臭氧形 成的敏感性,并利用受体模型定量解析各 VOCs 污染源类对臭氧及其 前体物形成贡献的技术方法。
1.5 指导原则 (1)科学实用原则:在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成因机理和来源解析 方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增强臭氧污染来源解析工作的规范性、可 操作性。
—8—
贡献与分担率,指明需要控制的 VOCs 重点排放区域和重点控制污染源。 2.2 技术方法 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技术路线主要包括臭氧及其前体物
污染特征分析、臭氧前体物排放清单编制、来源解析技术方法选择、 解析结果分析评估等,具体见附图 1。
本指南规定了基于模型和观测的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成因与来源 解析技术方法,两种方法的适用性及必备条件见表 1,各地应根据自 身条件合理选择。
附件 2
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1.1 编制目的 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增强环境空气臭氧污染防治工作的科 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的要求,编制《环境空气臭氧 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开展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 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内容。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及区域开展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成因分析 与来源解析工作。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 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33 号)
—6—
环境空气臭氧污染:人为源排放的臭氧前体物参与对流层大气 光化学反应而造成的近地面臭氧(O3)浓度增高的现象。
臭氧前体物:指大气环境中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的空 气污染物,主要包括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一 氧化碳(CO)。
臭氧前体物排放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臭氧前体物的排放源, 包括天然源和人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