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层臭氧污染特征及来源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对流层臭氧的变化与气候的关系研究

对流层臭氧的变化与气候的关系研究

对流层臭氧的变化与气候的关系研究一、引言对于人类来说,气候变化是一个极其重要且长期的问题。

气候的变化会对人类的生活、经济、环境、健康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对流层臭氧是气候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对流层臭氧的变化与气候的关系一直是气候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对流层臭氧的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二、对流层臭氧的特点对流层臭氧又被称为大气臭氧,是指存在于对流层的二氧化碳以上,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氧气分子( O3 )。

对流层臭氧的分布呈现出中高纬度浓度分布较高,赤道和低纬度分布较低的特点。

对流层臭氧是影响大气辐射平衡的重要因子,它具有吸收和反射紫外线的作用。

对流层臭氧的产生和消失主要源自太阳辐射的碰撞作用和大气中的化学过程。

对流层臭氧的产生是通过太阳辐射分裂氧分子,形成自由氧原子和自由氧离子,自由氧原子再与氧分子结合形成臭氧。

对流层臭氧的消失是通过化学反应,臭氧被氧分子或氮氧化合物分子还原。

三、对流层臭氧的变化对流层臭氧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太阳活动的变化和火山爆发等,人为因素则包括工业和交通等活动对大气中化学物质的排放。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对对流层臭氧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监测,并发现对流层臭氧浓度呈现下降趋势。

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大气中的化学物质的排放是对流层臭氧降低的主要因素。

工业和汽车等生产活动以及化肥、农药等农业作物种植、施肥的活动都会涉及到大气中化学物质的排放。

四、对流层臭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对流层臭氧的变化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对流层臭氧浓度的下降会导致紫外线照射地表增强,从而对海洋、陆地和大气等生态系统和气候系统产生影响。

对流层臭氧和气候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臭氧的太阳辐射吸收和反射作用对流层臭氧能够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紫外部分,从而防止其照射到地表。

随着对流层臭氧浓度的下降,地表受到的紫外线辐射就会增强,从而对生态系统和气候系统产生影响。

臭氧污染ppt课件

臭氧污染ppt课件

个人便携式监测仪
为公众提供个人使用的便携式臭氧监 测仪,方便居民自行监测。
臭氧污染的防治措施
减少排放源
控制工业、交通等主要臭氧前体物排放,推 广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区域联防联控
建立区域性的臭氧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协同 各地区共同应对臭氧污染问题。
绿化植被
增加城市绿化植被覆盖,吸收空气中的污染 物,降低臭氧浓度。
臭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长期暴露在臭氧污染的环境中会
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风险,对儿童和老年人等敏感
人群的影响更为显著。
03
环境影响
除了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外,臭氧污染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损害
植物、影响生态平衡等。
建议
加强监测与预警
政府应加大对臭氧污染的监测力度,及 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防护措
某企业臭氧污染案例
01
02
03
企业概述
某大型化工企业,生产过 程中产生大量废气。
污染事件
企业废气处理设施故障, 导致臭氧排放超标。
案例分析
分析该企业臭氧污染事件 的原因和过程,探讨企业 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和应对 策略。
某区域臭氧污染案例
区域背景
某工业园区集中了大量重 工业企业和化工企业。
污染情况
夏季臭氧浓度严重超标, 影响周边居民健康。
施。
加强工业治理
对排放大户进行严格监管,推动企业 进行技术升级和环保改造,减少工业
排放。
优化交通结构
鼓励使用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出行 ,减少私家车使用,从而降低汽车尾 气排放。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臭 氧污染的认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对流层臭氧分布

对流层臭氧分布

对流层臭氧分布
臭氧在层层高空中的分布是大气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空气污染与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臭氧分布在大气中一般主要受臭氧源、臭氧汇及移动影响,这些臭氧源又可以分为自然臭氧源和人为臭氧源。

臭氧在大气对流层中分布主要受大气变化、臭氧源和施加力的影响。

在大气对流层中,臭氧分布比较沿着地表成梯状的分布与含量的变化有关,从地表向高空
的臭氧含量逐渐增加,形成地表向高空具有颠峰状的臭氧分布。

该峰位在8-20千米左右,臭氧含量在此处达到最大,约为30-50%,随高空的增加臭氧含量迅速下降。

这是因为大
气中的臭氧都来自地球表面,向上渐渐分布越来越少,而且在5-6千米附近存在较大的摩
擦层,把臭氧抬船到高层,这时臭氧含量就会出现明显的下降。

臭氧主要分布在大气对流层,在这一层次臭氧含量形成最大值,随高空增加臭氧含量就会
迅速下降。

臭氧含量的变化与该层次大气变化、臭氧源和施加力有关,它决定着大气环境
的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各种臭氧源的污染,来保护大气环境的质量。

臭氧污染的来源及产生

臭氧污染的来源及产生

臭氧污染的来源及产生1、臭氧的“双重身份”臭氧(O3)有“亦正亦邪的双重身份”,一个是始终保护着地球的卫士,另一个则是污染物。

这是怎么回事呢?平流层O3(距地面约20~30km)能够强烈地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像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地球生物圈,使动植物免受危害,因此平流层O3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也被称为“好臭氧”,需要加以保护。

但是在对流层中,O3却是一种污染气体,同时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

对流层O3不仅能吸收地气系统的长波辐射从而加热大气,还可以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进而改变其他温室气体的含量和分布,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特别是高浓度的近地面O3(地面至2 km左右)将引发城市光化学烟雾,影响人类健康,对植被和农作物也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流层O3被称为“坏臭氧”,需要降低其浓度。

目前针对O3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O3。

平流层O3和对流层O32、O3污染从何而来?对流层O3污染一方面来自于自然界。

其中,平流层O3入侵是重要途径之一,但其平均贡献不足10%,且主要影响的是对流层上部,对低海拔地区近地面O3的影响很小。

其次,自然界产生的氮氧化物(NOx)(土壤、闪电等)与植物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甲烷、萜烯类化合物)反应也会生成O3。

对流层O3污染更重要的来源是人为源排放前体物的化学生成。

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NOx和VOCs,和天然源一起在环境中通过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O3。

大气光化学反应生成O3的机理较为复杂,但是目前有关其机理的认识基本明确。

下面这张示意图中,红色的“NOx循环”(主要由NOx参与)和绿色的“ROx”循环(主要由VOCs 参与)相互作用,导致环境中O3积累、浓度上升。

O3生成机制简化示意图3、O3污染是如何产生的?受什么因素影响?环境空气中的O3浓度受到背景值、区域和局地化学生成、沉降以及化学去除的综合影响,攻关研究结果表明,O3污染的形成可以从前体物排放、化学转化、气象影响和三维传输等方面进行解析。

对流层臭氧污染特征及来源

对流层臭氧污染特征及来源

对流层臭氧污染特征及来源张圆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面大气中的臭氧浓度不断升高,对流层臭氧污染已成为困扰人类的另一大环境问题。

它的生成与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相关性较大,原因复杂,污染防治难度较高。

它对人类健康、农作物和植物的生长都会造成诸多危害。

因此,了解对流层臭氧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危害,对做好臭氧污染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本文综合叙述了对流层臭氧的污染特征、来源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对流层臭氧污染特征来源防治方法一、对流层臭氧简介臭氧是地球大气中重要的气体,90%集中在10-30km的平流层,仅有10%分布在对流层中,但这10%的对流层臭氧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在对流层里存在的臭氧是光化学烟雾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浓度在10~100ppb范围内,不同于平流层臭氧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巨大贡献,对流层臭氧对人类及生物圈是有害的。

二、对流层臭氧的污染特征1.空间分布特征对流层从地球表面延伸至10~18千米高度(其厚度与纬度相关),内部又可分为许多层,而臭氧主要集中在混合层(即从对流层到平流层的过渡区)。

而在混合层下方,也就是绝大多数生物生活的高度(距地面0~10千米),臭氧的浓度相对很低,但由于它容易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环保问题。

一些城市的监测情况显示,郊区的臭氧浓度高于市区。

对于这一现象,专家说,这是因为生成臭氧的“原料”(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等,而氮氧化物等尾气发生光化学反应有一个过程,当“原料”随风飘到郊区时,反应更充分,臭氧浓度就更高。

另一方面,在机动车产生的“新鲜”的氮氧化物中,二氧化氮是产生臭氧的“原料”,一氧化氮则有消除臭氧的效果,而等扩散到了郊区,氮氧化物中消耗臭氧的一氧化氮都被氧化成了二氧化氮,如此一来,郊区的臭氧含量高于城区也就不足为奇。

2. 时间变化特征一年之中,臭氧浓度的最高峰集中在夏季。

对流层臭氧的形成和破坏

对流层臭氧的形成和破坏

对流层臭氧的形成和破坏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最低一层,其中包含了我们生活所需的氧气、氮气等气体。

其中,臭氧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气体,它能够吸收宇宙射线,起到保护生命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自然因素的变化,对流层臭氧的形成和破坏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关键。

本文将对对流层臭氧的形成和破坏进行探讨。

一、对流层臭氧的形成对流层臭氧是一种同氧气分子相比多了一个氧原子的物质,其化学式为O3。

对流层臭氧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光解作用和化学反应两种途径实现的。

1.光解作用在对流层中,高能量的太阳紫外线辐射会将氧分子分解为两个氧原子,即O2 + 光子 = 2O。

这个过程需要光子有充足的能量才能发生,所以它只会发生在紫外线波段,即波长低于290纳米的光线上。

分解出来的氧原子很容易与其他氧分子结合,形成臭氧分子:O + O2 + M = O3 + M(其中M代表的是一种稳定基元分子)。

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由基反应,需要有足够的氧气存在才能进行。

通过这个途径,对流层臭氧便得以形成。

2.化学反应在对流层中,臭氧还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的方式形成。

大气中存在着一些含氮化合物,比如NO和NO2。

这些氮气化合物会受到太阳光的影响,生成一些高能量的分子,导致它们能够与臭氧反应,形成NO2和O2。

这个反应必须在高能量的紫外线下才能发生。

此外,NO2和O2还可以反应生成臭氧和一个氧原子,形成一种局部的臭氧循环。

二、对流层臭氧的破坏尽管对流层臭氧在保护地球生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也会因为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而遭到破坏。

对流层臭氧破坏主要有两种途径:化学消耗和物理损失。

1.化学消耗当人类活动释放出来的含氯或溴物质进入大气层中时,它们会通过化学反应与臭氧反应,降解臭氧分子。

比如,CFCl3(也称为CFC-11)就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氯氟碳化合物,它在臭氧分子中起到催化分解的作用。

这一过程称为氯化臭氧反应,化学式如下:CFCl3 + O3 = CFCl2O + O2CFCl2O + O = CFCl2 + O2CFCl2 + O3 = Cl + CFCl2O2Cl + O3 = ClO + O2ClO + O = Cl + O2因此,氯化臭氧作用将臭氧分子分解为氧气和一个氯自由基。

对流层臭氧生成的简要化学机制

对流层臭氧生成的简要化学机制

对流层臭氧生成的简要化学机制臭氧是大气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对大气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对流层,臭氧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温室气体,但是在同一时间也是制约生物体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的重要因子,还是一种维持大气层内化学平衡,参与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中发挥作用的物质。

对流层臭氧的生成机制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对流层臭氧生成的化学机制,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化学反应过程。

1. 光解对流层臭氧的生成主要来源于氧气的光解。

氧气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解反应,将氧分解成两个自由的氧原子。

这个过程可以用以下方程式表示:O2 + hν → 2O2. 自由氧原子的再结合光解产生的自由氧原子将会迅速再结合成氧分子。

这个过程可以用以下方程式表示:O + O2 → O33. 其他反应除了光解反应外,对流层臭氧的生成还涉及一系列其他反应,例如:O + NO2 → NO + O2NO + O3 → NO2 + O2这些都是臭氧生成和消耗的重要反应过程。

通过这些反应,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对流层臭氧是怎样在大气中生成和消耗的。

总结:通过光解和一系列氧气和氮氧化物的反应,对流层臭氧最终被生成。

这些反应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决定了对流层臭氧的动态平衡状态。

对于进一步研究和理解大气中的臭氧生成机制以及臭氧在大气中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上就是对流层臭氧生成的简要化学机制,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加深对这一领域的了解。

同时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科研人员能够投入这一领域,探索更多关于臭氧生成机制的奥秘。

对流层臭氧生成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它直接影响着大气层中的化学平衡和环境条件。

臭氧的生成主要与光解反应和一系列后续氧化还原反应有关。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反应的细节和机制。

光解是对流层臭氧生成的起始过程。

氧气(O2)受到紫外线辐射的作用,其中的能量足以分解氧分子,使得氧分子裂解成两个氧原子(O)。

大气成分中臭氧的分布和作用

大气成分中臭氧的分布和作用

臭氧(O3)是大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分布和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臭氧在大气中的分布和作用。

一、臭氧的分布
1. 对流层臭氧
对流层臭氧主要存在于对流层中,其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和高度性特点。

在对流层中,臭氧主要由太阳紫外线辐射引起的臭氧层产生,呈现出高纬度和低纬度差异,并且在不同季节和时间上也呈现出变化。

2. 平流层臭氧
平流层臭氧位于对流层之上,主要由对流层臭氧上升至平流层后再次被光解生成,同时也受到平流层内臭氧的输送和分布的影响。

平流层臭氧主要在平流层中形成臭氧层,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二、臭氧的作用
1. 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
臭氧层可以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表面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没有臭氧层的话,地球表面将受到更多紫外线的照射,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将造成严重威胁。

2. 参与大气化学反应
臭氧在大气中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如与氮氧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进行光化学反应,从而影响大气中的氧化还原平衡,调节大气中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环境,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起着重要作用。

3. 调节大气温度
臭氧通过吸收紫外线并转化为热能,参与了大气温度的调节,影响大气垂直温度分布,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4. 形成大气屏障
臭氧在大气中形成了一种屏障,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有助于维持地球表面的温暖和生命的存在。

总之,臭氧在大气中的分布和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保护臭氧层、减少大气污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都是维护臭氧层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流层臭氧污染特征
及来源
对流层臭氧污染特征及来源
张圆圆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面大气中的臭氧浓度不断升高,对流层臭氧污染已成为困扰人类的另一大环境问题。

它的生成与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相关性较大,原因复杂,污染防治难度较高。

它对人类健康、农作物和植物的生长都会造成诸多危害。

因此,了解对流层臭氧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危害,对做好臭氧污染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本文综合叙述了对流层臭氧的污染特征、来源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对流层臭氧污染特征来源防治方法
一、对流层臭氧简介
臭氧是地球大气中重要的气体,90%集中在10-30km的平流层,仅有10%分布在对流层中,但这10%的对流层臭氧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在对流层里存在的臭氧是光化学烟雾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浓度在10~100ppb范围内,不同于平流层臭氧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巨大贡献,对流层臭氧对人类及生物圈是有害的。

二、对流层臭氧的污染特征
1.空间分布特征
对流层从地球表面延伸至10~18千米高度(其厚度与纬度相关),内部又可分为许多层,而臭氧主要集中在混合层(即从对流
层到平流层的过渡区)。

而在混合层下方,也就是绝大多数生物生活的高度(距地面0~10千米),臭氧的浓度相对很低,但由于它容易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环保问题。

一些城市的监测情况显示,郊区的臭氧浓度高于市区。

对于这一现象,专家说,这是因为生成臭氧的“原料”(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等,而氮氧化物等尾气发生光化学反应有一个过程,当“原料”随风飘到郊区时,反应更充分,臭氧浓度就更高。

另一方面,在机动车产生的“新鲜”的氮氧化物中,二氧化氮是产生臭氧的“原料”,一氧化氮则有消除臭氧的效果,而等扩散到了郊区,氮氧化物中消耗臭氧的一氧化氮都被氧化成了二氧化氮,如此一来,郊区的臭氧含量高于城区也就不足为奇。

2. 时间变化特征
一年之中,臭氧浓度的最高峰集中在夏季。

这期间,对臭氧的形成,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日照强、云量少、风力弱。

对流层臭氧浓度随季节变化趋势明显,春、夏季浓度较高,秋季浓度次之。

一日之中,臭氧浓度在清晨是非常低的,8点之后,随着形成臭氧的废气越来越多,日照时间越来越长,臭氧浓度也逐渐升高,于14点到16点之间达到峰值,之后再缓慢降低,到晚上8点后,臭氧浓度又恢复了最低状态。

臭氧浓度日变化随季节变化明显。

与冬季相比,春、夏和秋季臭氧浓度的日变化幅度比较大,臭氧浓度分布比较分散,周末臭氧
浓度的日变化幅度大于平日。

3. 对流层臭氧对生物的影响
3.1 对人体的影响
大气中臭氧浓度为0.1~0.5ppm时引起鼻和喉头粘膜的刺激和对眼睛的刺激,在0.2~0.8ppm浓度下接触两小时后会出现气管刺激症状,1ppm以上引起头疼、肺深部气道变窄,出现肺气肿,长时间接触会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损害或引起肺水肿。

大气中的臭氧可刺激呼吸系统,导致咳嗽、喉咙痛、胸闷等不适;损害肺功能,导致气喘、呼吸乏力,患者可能会因呼吸障碍而无法参加一些剧烈运动;加重哮喘病情:当臭氧浓度高时,哮喘病人的急性发作和就诊率会随之上升,其原因之一就是在臭氧刺激下,人呼吸道对病原体的防御力会进一步下降,容易引发哮喘急性发作;增加上呼吸道感染患病机率;引起肺泡膜发炎、受损。

在几天之内,被损坏的细胞会像晒黑后的皮肤一样脱落,直到新细胞长成。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得不到改变,可能会在肺组织中留下疤痕,导致肺功能受到永久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臭氧还能阻碍血液输氧的功能,造成组织缺氧现象,并有使视力迟钝、甲状腺功能受损、骨骼早期钙化等作用。

根据近年研究,它还有引起染色体畸变的作用。

有关组织对美国全国95个城市居民区中的住户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居住环境中的臭氧浓度与居民过早死亡率有密切关
系。

研究还指出,若城市中的臭氧浓度能下降三分之一,那么全美每年将可减少约4000例死亡。

3.2 对植物的影响
臭氧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降低植物生产力。

它为云雨水的酸化提供了氧化剂,导致了酸雨的形成。

4、对流层臭氧对环境的影响
对流层臭氧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臭氧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吸收(9.6μm)红外辐射,影响辐射平衡,在对流层的能量平衡系统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其浓度变化是引起气候变化需要考虑的因子。

其次,臭氧本身是一种化学活性污染气体,参与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它在维持大气的氧化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对流层臭氧的来源
对流层臭氧主要来自光化学反应——当混合着各种氮的氧化物(NO X)、一氧化碳(CO)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如二甲苯)的空气在受到日光照射时,便会产生臭氧。

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因此被称为“臭氧前体”。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化学有机溶剂是“臭氧前体”的主要人为排放源。

尽管这些排放源大都集中在城市,但一些物质(如氮氧化物)可借助风力扩散到数百千米之外的人口稀疏区,在那里形成臭氧源。

甲烷是对流层臭氧产生的另一元凶。

这种挥发性有机物在大气层中的浓度在20世纪经历了大幅度增加,这大大加剧了对流层臭氧的形成,并且这种作用是全球性的,
而氮氧化物和其他VOC的影响只是局部性的。

由于上述区别,人们有时会特别使用“非甲烷VOC”(NMVOC)这一术语来特指除甲烷外的其他挥发性有机物。

对流层臭氧的形成需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分别把一氧化碳和VOC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下面我们仅列出涉及一氧化碳的反应,涉及VOC的反应与此类似。

氧化反应首先发生在一氧化碳和有机物的羟基之间。

此过程中形成的游离氢原子迅速被氧化成过氧基HO2。

OH + CO → H + CO2
H + O2→ HO2
紧接着,过氧基将NO氧化成NO2,NO2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光解反应,释放出游离氧原子。

最后,极不稳定的氧原子O和空气中的氧气分子O2化合,就生成了终产物臭氧。

上述反应可表示为:HO2 + NO → OH + NO2
NO2 + hv → NO + O
O + O2→ O3
上面一系列反应的实际效果是:
CO + 2O2→ CO2 + O3
此一化学方程式似乎表明HO X和NO X总量在反应前后未发生变化,而事实上上述过程还伴随着OH和NO2反应生成硝酸(HNO3),以及过氧基之间相互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即双氧水),这些反应都会逐步减少生成臭氧过程中催化剂的数量。

有挥发性有机物参与的
反应比上面的过程复杂得多,但对生成臭氧而言最关键的一步——过氧基将NO氧化成NO2——与上面的过程是相同的。

另外,平流层臭氧的向下扩散流动也是对流层臭氧的重要来源之一,但这一来源相对前述人为贡献而言对人类的危害要小得多。

四、对流层臭氧污染防治方法
春末、夏季和初秋季节的下午和傍晚是臭氧污染最严重的时间,为减少臭氧污染,我们要在这些时间里减少外出并保持室内通风,减少汽车的使用,避免生火或进行户外烧烤,不要使用以汽油为动力的草坪设备,不要给汽车加油,使用环保油漆、清洁剂和办公用品,注意节约能源。

对流层臭氧污染源于人类活动,汽车、燃料、石化等是臭氧的重要污染源。

有车族应减少不必要的开车,多用公共交通如地铁,以减少汽车废气的排放。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应认识和重视到吸入过量臭氧的危害性,避免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臭氧中毒。

参考文献:
[1]张远航,李金凤.臭氧污染的危害、成因与防治[J].紫光阁,2014(12):72-72.
[2]姜峰,荀钰娴.城市臭氧浓度变化规律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5,02(2):55-59.
[3]闫家鹏.臭氧污染的危害及降低污染危害的措施[J].南方农业,2015(6):188-189.
[4]吴涧,蒋维楣,刘红年,等.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变化和分布的数值研究[J].高原气象,2003(02):37-47.
[5]朱彬,安俊岭,王自发,等.光化学臭氧日变化特征与其前体物关系的探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29(6):744-749.
[6]王喜红,李兴生.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变化和分布的数值研究[J].气象学报,1998(03):333-338.
[7]王雪松,李金龙,张远航,等.北京地区臭氧污染的来源分析[J].中国科学,2009(06):548-559.
[8]周余义,许英杰,李倩,等.论对流层臭氧问题[J].华商,2008(11):125-125.
[9]张华,陈琪,谢冰,等.中国的PM2.5和对流层臭氧及污染物排放控制对策的综合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04):59-66.
[10]冯静,董君,陶红蕾.青岛市环境空气臭氧污染特征分析[J].干旱环境监测,2013,04(4):150-153.
[11]纪飞,秦瑜.对流层臭氧研究进展[J].气象科技,1998(04):17-24.
[12]金明红,黄益宗.臭氧污染胁迫对农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3,12(04):482-4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