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酰脲类降糖药的合成
降糖类药品的研发及临床应用

降糖类药品的研发及临床应用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临床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积极分析目前糖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效果,有助于为患者的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针对目前降血糖药物的综合现状,临床上降血糖药物的分类不同,临床适应证和治疗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不同的病人可能对药物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这需要加以考虑。
一、磺酰脲类降糖药物及临床应用磺脲类药物是临床常用、常用和长期使用的药物。
它们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其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结合胰岛表面特异性受体,抑制atp敏感性钾通道,进而刺激和促进胰岛素分泌,满足患者三餐和每日胰岛素供应需要[1]。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口服降糖药是为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服用的,而单独使用磺脲类降糖药是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的。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第二代和第三代磺脲类药物,包括格列本脲、格列齐特、亚历山大·维索茨基、格列美脲等。
第二代和第三代药物副作用小,疗效相对长期稳定。
在药物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可以明显发现,原来第二代药物格列齐特为片剂、胶囊剂,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每天口服两次,对于大多数2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老年患者往往容易错过这种情况,造成血药浓度的波动,对血糖控制有一定的影响。
在连续优化过程中,单硬脂酸酯辅料制成的缓释片能够延长药物释放时间,有效地控制血糖,维持血药浓度,避免了血药浓度和渗漏引起的血糖波动的影响。
减少用药次数还能增加用药后血液药物的稳定性,使血糖控制更加稳定,还能有效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促进病人生理功能的维持。
而格列吡嗪等药物则主要应用于单纯饮食运动控制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这些药物的传统配方(需要口服给药)使用水基聚合物作为载体,它可以缓慢释放药物效应,发挥二十四小时均匀释放效应,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用药频率,维持血药浓度平衡,避免血药浓度峰值等等,而这些药物的传统配方需要一日三餐。
降糖药的分类及原理

降糖药的分类及原理
降糖药的分类及作用原理概括如下:
1. 胰岛素类:促进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分解,如人胰岛素。
2. 磺酰脲类: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如格列美脲。
3. 胰高血糖素类:促进胰腺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如芡实甲肽。
4. α-糖苷酶抑制剂:抑制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如阿卡波糖。
5. 二萜内酯类: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如甲格珠ARGIN。
6. PPARs激动剂:降低胰岛素抵抗,如吡格列酮。
7. SGLT-2抑制剂: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再吸收,如DAPA。
卡车上陡坡需注意事项:
1. 事先检查制动系统,保证制动性能良好。
2. 降低速度,切换到低档位慢行。
3. 加速时稳定踩油门,避免发动机熄火。
4. 上坡过程中不要停车,以免起步困难。
5. 利用转向技巧,Z字形上山。
釜底抽薪灭火原理:
1. 隔绝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抽掉“薪”燃料。
2. 盖灭、扑灭火焰,抽掉“薪”的热量。
3. 冷却物体,降低温度到燃点以下。
4. 封闭容器,抽掉氧气。
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原理:
1. 强化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根源。
2. 鼓励批判性思维,提出疑问和质疑。
3. 培养创造力,进行发散性思考。
4. 激发想象力,进行假设性推理。
5. 重视团队合作,互补思维盲区。
6. 推崇试错精神,不惧失败继续尝试。
7. 加强实践锻炼,在实践中获得灵感。
8.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严选内容)

糖尿病患者口服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用药教育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属于促胰岛素分泌药,临床主要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且单纯饮食控制无效者。
三代:第一代: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第二代:格列本脲、格列吡嗪,作用可增加数十至上百倍;第三代:格列美脲、格列齐特,不仅可降血糖,且能改变血小板功能,对糖尿病患者容易凝血和有血管栓塞倾向的问题可能有益。
药理作用:1、降血糖:该类药降低正常人血糖,对胰岛功能尚存的病人有效,但对1型糖尿病病人及切除胰腺的动物则无作用。
机制是:1)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作用于B细胞膜上的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促进钙离子内流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刺激含有胰岛素的颗粒外移和胰岛素释放,使血糖下降。
2)降低血清糖原水平。
3)增加胰岛素与靶组织的结合能力。
2、对水排泄的影响:格列本脲、氯磺丙脲有抗利尿作用,但不降低肾小球滤过率,而是促进ADH 分泌和增强其作用的结果,可用于尿崩症。
3、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这是第三代磺酰脲类的特点,能使血小板粘附力减弱,刺激纤溶酶原的合成。
体内过程:磺酰脲类降糖药在胃肠道吸收迅速而完全,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多数药物在肝内氧化成羟基化化合物,并迅速从尿中排出。
甲苯磺丁脲口服后3~5h 达峰值,t1/2约8h作用维持6~12h,每日给药三次;氯磺丙脲t1/2长约36h,部分以原形由肾小管分泌排出,排泄缓慢,每天只需给药一次;格列本脲口服后2~6h 血浆浓度达高峰,作用维持15h,每天用药1~2次;格列吡嗪口服后1~2h达峰浓度,t1/2约2~4h,作用维持6~10h,灭活及排泄快,较少发生低血糖;格列齐特吸收速度因人而异,t1/2约为10h,95%在肝内代谢,5%原形自尿排泄;格列喹酮作用时间维持8h,5%经肾脏排泄;格列美脲与受体结合及解离的速度皆较格列本脲快,较少引起较重的低血糖。
本品口服后较迅速而完全吸收,空腹或进食时对吸收无明显影响,达峰时间为2~3h,血浆半衰期约为5~8h,作用持续24h,每天只需给药一次。
磺酰脲类降血糖药有哪些

磺酰脲类降血糖药有哪些文章目录*一、磺酰脲类降血糖药有哪些*二、降血糖的食物有哪些*三、高血糖的危害有哪些磺酰脲类降血糖药有哪些1、磺酰脲类降血糖药有哪些磺脲类降糖药主要是通过增强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适用于二型糖尿病患者。
该类药物的第一代产品有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妥拉磺脲、醋酸已脲等;第二代产品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喹酮等。
如今,大部分第一代磺酰脲类降糖药已退出市场,只有甲苯磺丁脲的销售状况尚可,第二代产品市场表现非常活跃。
2、降糖药物的特殊不良反应2.1、磺酰脲类:代谢和营养障碍、精神紊乱以及胃肠道反应。
格列齐特尚可导致低血糖性偏瘫、刷牙后出血,使用维生素C和K、止血药物等无效。
2.2、双胍类:主要是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受损以及乳酸酸中毒。
老年患者、心肺肝肾功能不好及缺氧时导致乳酸性酸中毒,死亡率高达50%.少见的不良反应可见频发室性早搏、致严重腹泻。
2.3、噻唑烷二酮类:加重心力衰竭,体重增加、水肿、脑卒中和肾衰并发症。
引起肝功能损害,罗格列酮可起严重肝损害,轻、中度贫血。
2.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是胃肠系统紊乱,阿卡波糖偶可导致严重头昏、头痛、全身不适。
3、磺酰脲类降糖药的主要适应证3.1、中年以上起病的2型糖尿病,经3个月以上的饮食治疗或再加运动治疗未能满意控制的高血糖病病人。
3.2、2型糖尿病病人每日仅需胰岛素40U以下,在病人不愿续用胰岛素时可试用磺酰脲类药物替代,剂量需视病情而定。
3.3、40岁以上起病的2型糖尿病病人,病程5年以内,从来采用胰岛素治疗,体重正常或肥胖者也可选用磺酰脲类药物或与双胍类药物联合应用。
3.4、与胰岛素联合治疗以增强其疗效,减少胰岛素用量。
降血糖的食物有哪些1、黏滑类蔬菜:抑制餐后血糖上升山药中的黏滑成分也是由黏蛋白形成的。
黏蛋白能包裹肠内的其他食物,使糖分被缓慢地吸收。
这一作用能抑制饭后血糖急剧上升,同时也可以避免胰岛素分泌过剩,使血糖得到较好调控。
磺酰脲类和格列奈类降糖药物的循证医学

磺酰脲类及格列奈类降糖药物的循证医学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吴鸿思考用于低血糖发生风险较高者的药物?可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 格列美脲与磺脲类受体几亚单位结合? 格列奈类药物的作用? VADT、ACCORD、ADVANCE研究结果提示不应忽视什么? 老年糖尿病不应推荐的药物?哪个药物属于第三代磺脲类药物? 格列美脲最大剂量是多少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概述一磺酰尿类的药物的发展史导读:三代的磺脲类药物由于它的分子结构有一些差别,导致了降糖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怎样在临床上安全使用磺脲类的药物呢?1 1955 年,磺酰脲(sulphonylurea, SU)类降糖药问世对氨苯磺酰丁脲(carbutamide),但由于其毒性作用大而被淘汰。
2 1956年,第一代的SU 类口服降糖药——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 。
3 1966年第二代: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吡嗪等新剂型。
4 第三代1997年,被称为新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的格列美脲研制。
二磺酰脲类降糖药物的结构差异1、磺脲类的药物包括甲磺丁脲,格列丙嗪,格列苯脲,格列美脲这几类的药物,它有一个共同的结构是具有磺酰脲基团,另外它还有一个苯甲酰基团,在这些结构中有一些微小的分子差异,导致了它可以与受体的结合或解离,在临床上也可以观察到降糖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有显著性的差异,这主要是三代磺脲类药物之间在结构上的变异,其次还有一个机制上的变异。
我们以第三代的磺脲类的药物格列美脲为例来看一下结合的机制上有什么样的差别。
第三代的磺脲类药物磺脲类受体的结合与传统的磺脲类药物不同,它结合的部位是磺脲类受体的65kd亚单位,而传统的磺脲类药物它是在140kd亚单位来结合的,这个65kd的亚单位由于分子量比较小,就导致了格列美脲与磺脲类受体结合的速度比较快,同时它也可以迅速的解离,这一点就适应了我们在降糖上需要的快速降糖以及减少低血糖发生的作用。
磺酰脲类药物有哪些

磺酰脲类药物有哪些文章目录*一、磺酰脲类药物有哪些*二、磺酰脲类药物的适应症及适用范围*三、如何避免磺脲类降糖药的副作用磺酰脲类药物有哪些磺酰脲类药物在胃肠道吸收迅速而完全,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
其中多数药物在肝内氧化成羟基化合物,并迅速从尿中排出。
甲苯磺丁脲作用最弱、维持时间最短,而氯磺丙脲t1/2最长,且排泄慢、每日只需给药一次。
新型磺酰脲类作用较强,可维持24小时,每日只需给药1~2次。
1、磺酰脲类药物有哪些本类药物主要有甲苯磺丁脲和氯磺丙脲,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波脲和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
2、磺酰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机制:磺酰脲类与胰岛β细胞表面磺酰脲受体结合,使ATP敏感的K+通道受阻滞,引起除极化,使电压敏感性的Ca2+通道开放,Ca2+流入,引起胰岛素释放。
所以胰岛中至少有30%正常细胞是其产生作用的必要条件。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单用饮食治疗不能控制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亦有利用其与胰岛素有相加作用,用于对胰岛素有耐受性的患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
氯磺丙脲可用于尿崩症。
3、哪些病人不适合服用磺脲类降糖药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能取得满意疗效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单纯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不能有效控制血糖。
因为磺脲类降糖药主要在肝脏代谢,所以肝肾功能严重不良者,不宜服用黄脲类降糖药。
磺脲类药物由于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病人食欲,故对于糖尿病合并肥胖的病人,最好不要单独使用。
这时可选择双胍类降糖药。
病人在严重感染、大手术、妊娠、分娩以及合并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情况下,不宜使用磺脲类药,应改用胰岛素治疗。
磺酰脲类药物的适应症及适用范围并非所有的糖尿病病人都适合使用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其主要适应证有:中年以上起病的2型糖尿病,经3个月以上的饮食治疗或再加运动治疗未能满意控制的高血糖病病人;2型糖尿病病人每日仅需胰岛素40U以下,在病人不愿续用胰岛素时可试用磺酰脲类药物替代,剂量需视病情而定;40岁以上起病的2型糖尿病病人,病程5年以内,从来采用胰岛素治疗,体重正常或肥胖者也可选用磺酰脲类药物或与双胍类药物联合应用;与胰岛素联合治疗以增强其疗效,减少胰岛素用量。
药物化学简答题

抗生素1.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哪几大类?各举一例药物。
(1)β-内酰胺抗生素: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2)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5)其他:氯霉素2.简述青霉素对酸、碱、酶的不稳定性,试以反应式表示。
(1)在强酸条件下或氯化高汞的作用下,β-内酰胺环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青霉酸与水生成青霉醛酸,青霉醛酸不稳定,释放出二氧化碳,生成青霉醛。
另一途径为青霉酸脱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在分解为D-青霉胺和青霉醛。
在弱酸(pH=4)的室温条件下,侧链上羰基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β-内酰胺环,再经重排生成青霉二酸,青霉二酸可进一步分解生成青霉胺和青霉醛。
(2)在碱性条件下,碱性基团向β-内酰胺环进攻,生成青霉酸,青霉酸加热时易失去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遇氯化高汞青霉噻唑酸进一步分解生成青霉胺和青霉醛。
(3)在β-内酰胺酶的作用下,酶中亲核性基团向β-内酰胺环进攻,生成青霉酸(青霉酸加热时易失去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遇氯化高汞青霉噻唑酸进一步分解生成青霉胺和青霉醛)。
3.简述寻找耐酸、耐酶、广谱青霉素的研究方法。
(1)耐酸青霉素的设计原理:天然青霉素V的6位酰胺侧链上连有吸电子基,可阻碍电子转移,避免分子内重排,增加了对酸的稳定性。
为寻找耐酸青霉素提供了基本思想,即在6位酰胺基的α位引入O、N、X等电负性原子,从而合成了一系列耐酸的青霉素。
(2)耐酶青霉素的设计原理:通过改变6位侧链,引入立体障碍大的基团,可以阻止青霉素和β-内酰胺酶的活性中心作用,同时可以限制侧链和酰胺C=O之间的单键旋转,迫使青霉素分子变成一种与酶活性中心不易适应的构型,降低了青霉素与酶活性中心作用的适应性,从而保护了分子中的β-内酰胺环。
(3)广谱青霉素的设计原理:对G+菌的作用低于青霉素G,但对G-菌却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
格列本脲的结构、性质、鉴别与合成.

O
O S O
O
O O S O Cl H N O N H
O N H
NH 2 N H
氨化 NH3
Cl
缩合 环己基 异腈酸
O
格列苯脲的代谢
本品通过促进胰腺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肝糖原分 解和糖原异生作用,肝生成和输出葡萄糖减少;也可能 增加胰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对糖的利用。能降低
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
本品在干燥下比较稳定,但对湿度敏感,能发生水解。
O O O S N H O N H
H 2O
O O Cl O CH3 N H + CO2
O S NH2 NH2 +
Cl O
N H
CH3
格列本脲的鉴别
1、取本品,加乙醇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0.1mg的溶液 ,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在274nm与300nm的波长 处有最大吸收,在272nm与278nm的波长处有最小吸收。
氯化 Ci2
Cl O
甲基化 CH3I
Cl
酰氯化 SOCl2
Cl
O S O N H O O S O NH 2 N H O O Cl O O S
O Cl
缩合
Cl
氯磺化 Cl ClSO3H
O
C 6H 5CH2CH2NH2
N H
O N H
O N H
氨化 NH3
缩合 环己基 异腈酸
Cl H N O
格列本脲的合成
本品代谢主要是脂环的羟基化氧化而失活,代谢产物反
式-4-羟基格列本脲和顺式-3-羟基格列本脲仍具有15%的
活性。
临床应用
本品是胰岛素分泌促进剂,为第二代磺酰脲类口服降 糖药的第一个药物。用于治疗轻、中度Ⅱ型糖尿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外,达美康恢可显著减低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壁及减低 ADP诱导的血小板互相凝聚,从而可能降低血栓的形成。
第三代磺酰脲类降糖药
O S O N O N H N H N H O O
第三代磺酰脲类降糖药以格列美脲为代表,因其相对 分子质量小,能与受体,配体迅速结合与解离。与第二代 磺脲类药物对比,其结合速度快2.5—3倍,而解离速度快 8-9倍。因此能更快,更有效地刺激胰岛素分泌,同时低
年,推出了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甲磺丁脲,又称D860,并用于临床治疗。在其后至今的半个世纪里,科学 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进行了无数 次的试验和改进,相继 研制开发出第二代、第三代磺脲类药物。
作用机理
磺脲类药物的作用靶点为磺脲(SU)受体,通过关闭钾离子
通道(KATP)促进胰岛β 细胞释放胰岛素实现降糖作用。
β 细胞膜密集分布着钾离子通道(KATP),磺脲类药物 通过与调节亚基(SURI)磺脲受体结合,使其活化,引起 KATP通道关闭,进而促使细胞去极化、电压依赖性钾通道开 放、钙离子内流,最终导致富含胰岛素的分泌颗粒外吐、胰 岛素释放入血。 在治疗初期,它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循环过程中胰 岛素水平的升高,从而改善高血糖症;在治疗后期,它通过
O
O S
O N H
O N H S
O
格列吡嗪的合成
结构分析
O N N S O O O N H
H N
H N
格列吡嗪的合成
合成分析1
N N
O N H S O O O
H N
H N
O N N S O O O N H
NH2
H N O
O N N H N S O NH2 O
Cl O C O
乙氧酰氯
格列吡嗪的合成 方法一
格列齐特(达美康)
英文名称:Gliclazide
H N S O O O
H N N
分子式:C15H21N3O3S
CAS 号: 21187-98-4
达美康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它增加餐后胰岛素分泌 的第一相而不超过正常的增加其第二相,而不产生高胰岛素血 症。同时它还能促进胰岛素受体数目,通过胰岛素受体后机制, 增加骨骼中糖原合成酶的活性,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
探讨评价: 产率较高, 低温对反应装置要求较高。
来源 Novel intermediate and a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glipizide Patent Information Apr 03, 2009 IN 2007KO00444 A Shailendra; Shrivastava, Dhananjai; Singh, Girij P. Assignee Lupin Limited, India 2009
Cl N H O
分子式: C23H28ClN3O5S
在磺脲类药物中,降糖作用较强,且价格便宜,半衰
期长,是中长效制剂。本品口服后90分达到高峰,半衰期
约12-24小时,作用持续时间16-24h。它在肝内代谢,其 代谢产物经胆汁和肾脏排出各占50%。
格列苯脲降糖效果长,在临床使用中频发低血糖,由
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维持其降血糖作用。
该类降血糖药都有R1S02NHCONHR2的基本结构, 但各自取代基R不同。 由磺酰基和辅基组成。前者决定降糖作用, 后者决定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
O S R1 N H N H O O R2
O S R1
O N H
O N H R2
R1
第一代磺 酰脲类药 物 甲苯磺丁脲
O
N
H2N S
N
O
N
H N O
N N N Cl
NH2
路线一
N N N Cl
NH2
co2
1. DBU(二氮杂二环,催), THF, 20 min, rt 2. PPh3, 15 min, rt 产率 71% O
H2 N S O
N N N O
O HN O HN S O
H N
1. K2CO3, 15 min, 100°C; rt 2. HCl, S:H2O, 30 min, 60°C 产率75%
甲苯磺丁脲
O S N H N H O O
英文名称:Tolbutamide CAS 号: 64-77-7 分子式:C12 H18 N2 O3 S
为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物,每片0.5g,每次0.5-1.0g, 每日2-3次。最大剂量为每日3.0g。本品现已不常使用。
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
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的作用特点是吸收迅速,与血 浆蛋白的结合率高,作用强,且长效、毒性低。其中第 二代降糖药格列苯脲比第一代降糖药甲苯磺丁脲药效强
O
HN
来源: 4-Dimethylaminopyridinium carbamoylides as stable and nonhazardous substitutes of arylsulfonyl and heteroaryl isocyanates Department of Chemical Technology of Drugs Medical University of Gdansk 评价 绿色化学,第一步反应在不同温度产生不同产物,有副产物 副产物:
R:NH3, S:H2O
NH2 O
N N H N O S O O O H N
R:NaOH, S:Me2CO, 3 h, 20-Preparation of N-(4-[b-(5-Methylpyrazine 2carboxamido)ethyl] benzenesulfonyl)-N'cyclohexylurea 评价 产率较低 反应条件要求不高
于其主要经肾脏代谢,故受患者年龄和肾功能的限制。
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
随着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的进一步发展,其作用方式, 代谢方式,以及药物间相互作用均得到改进。如格列吡嗪, 格列齐特半衰期较短,低血糖发生率较低,还有改善胰岛 素早起时分泌的作用,而被用作餐时血糖调节药;磺脲类
药物大部分经肝代谢后从肾脏排出,仅百分之五从肾脏排
物进一步研究发现其确实存在明确的降血糖作用,而对移除胰
腺的动物没有类似作用。表明其降糖效应是通过胰腺实现的, 这是人们第一次发现磺胺类药物的降糖特性。1945年,在磺胺 类药物抗菌感染的研究中,亦发现部分患者的低血糖反应,再 次表明了磺胺类药物的胰腺依赖性降糖作用。
1955年,首次报道了一种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磺脲类 衍生物——对氨苯磺酰丁脲,但是该药由于毒性作用太大 而未在临床应用,此后对此药的化学结构作了改 动。1956
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
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具有与受体亲和力
低,脂溶性差,细胞膜通透性不强等缺陷,常 需服用较大剂量才能发挥降糖作用,因此不良 反应多,用药安全性差。同时,由于其作用时 间、用药剂量难控制性,以及频发的低血糖反
应,明显的肝功能损害,促进抗利尿激素不适
当等不良反应,导致目前临床上极少使用。
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不仅如此,格
列美脲还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非磺酰脲类降糖药
利用电子等排体取代磺酰脲类结构的研究,促成 了非磺酰脲类的类似药物的发现。这类药物和磺酰脲
类药物的化学结构虽然不同,但有类似的机制。通过
阻断胰腺β 细胞上对ATP敏感的钾通道,引起钙通道 开放,钙离子内流,使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从而 刺激胰岛素分泌。与磺酰脲类不同的是,该类药物在 胰腺β 细胞上另有其结合位点。,如20世纪90年代末 上市的瑞格列奈。
O C Cl
N H N S O NH2 O O N
O N N S N H O
O
H N O O
O
1. R:Et3N, S:CH2Cl2, rt ® -10°C; -10 - -5°C 产率 78%
O
NH2
N N
N H S O
H N O O
H N
S:i-BuC(=O)Me, 4 h, reflux
改进:提高最后一步产率
H N O O
N N O S O H N NH2 O
NO2
N N O S O O O H N H N
NaOMe, DMSO
产率:92% 来源Improved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benzenesulfonylureas used as second-generation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R2
氯磺丙脲
Cl
O Cl
第二代 磺酰脲 类降糖 药
格列苯脲
O
N H
O
格列吡嗪
N N H N
第三代磺 酰脲类降 糖药
O
Me
N H
格列美脲
N O
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
第一代以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为代表。第
一代磺酰脲类降糖药R1为单取代苯,脲基上的取
代R2有一定的体积和亲脂性,甲基取代时无效。
乙基取代稍有活性。取代基为3-6个碳时,具有显 著的降糖活性,当碳原子数量超过12时,活性消 失。
出,故WHO推荐适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格列吡嗪
O N N H N
O S
OO N H N H
英文名:Glipizide CAS 号: 29094-61-9
分子式 C21 H27 N5 O4 S
格列吡嗪口服吸收好,达峰时间为1-3小时,半衰期约为5小 时。每片5mg,每次剂量为2.5-10mg,每日2-3次,每日最大剂 量为30mg。为常用的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