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病症状

合集下载

癔病(歇斯底里)的诊疗及护理

癔病(歇斯底里)的诊疗及护理

癔病(歇斯底里)的诊疗及护理
癔病又称歇斯底里,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类型。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查体及辅助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本病多见于青年和中年女性。

【主要表现】
(1)症状体征,病前多有精神刺激因素,可突然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失明、失听、失语、呼吸困难、抽搐。

检查呼吸正常,不时叹气,瞳孔反射正常,无昏迷体征;其瘫痪、失明、失听、失语等症状无法用医学原理解释;如有感觉障碍,不符合神经分布特点;虽有呼吸困难但无规律性、无发绀;抽搐时四肢乱动、双目紧闭,发作时间较长等。

(2)辅助检查:血、尿、粪便检查无异常发现。

若根据症状体征已诊断明确,一般不必进行辅助检查。

【治疗与护理】
(1)暗示治疗:10%葡萄糖酸钙10毫升/次,适当快速静脉注射,告诉患者若出现发热感觉时,即可去除疾病,并配合其他适当的言语鼓励,常可立即见效。

(2)镇静药物:对于严重呃逆、频繁痉挛者,可用地西泮10~20毫克/次,静脉注射,使之人睡,醒后症状消失。

(3)其他治疗:针灸、理疗及其他药物对症处理。

(4)护理措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调整心理平衡,克服不良情绪,避免精神刺激,培养一定的兴趣和爱好。

癔症疾病详解

癔症疾病详解

癔症疾病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

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大事、内心冲突、心情感动、示意或自我示意,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精神暴发等精神症状,但无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病理基础。

病因癔症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1)精神刺激:使患者感到委屈、生气、精神紧急、恐惊等精神刺激或重大生活大事,往往是本症发病的直接缘由或成为第一次发病的因素。

有部分患者在以后的发作中可无明显的诱发因素,而是通过触景生情或联想,或自我示意而发病。

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受,如患病精神虐待、躯体或性摧残,则是后来发生转换性和分别性癔症重要缘由之一,但躯体化障碍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多不明显。

(2)心理素养: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癔症及引发何种癔症与患者心理素养有关,一般来说,具有癔病性格的人遇有精神刺激,易发生癔病。

所谓癔病性格系指:1、情感丰富:情感鲜亮剧烈,但不稳定,简单感情用事。

2、示意性强:主要是指在肯定环境气氛和情感基础上简单接受外界影响,以及简单对自身的某种感觉或某种观念无条件的接受(自我示意)。

3、自我中心:即到处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目,富于表演性、戏剧性或者说是夸张,目的是为了博得人们对自己的重视与怜悯。

4、富于幻想:在情感基础上想象丰富、生动、活泼,甚至难以区分现实与幻想。

(3)遗传因素:对于本症遗传讨论结果颇不全都,总的来说,男性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2.4%,女性患者则为6.4%,高于一般居民的患病率。

说明癔症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而对双生子的讨论不能支持本病的遗传假说。

(4)其它易感因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以及完全依靠丈夫供给的妇女,或是青春期、更年期的妇女,易患癔症。

症状癔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一、病史及症状(一)本病多见于女性,有明显的癔症性格特征,发病多与心因有关,既往有类似发病史。

(二)临床表现多样化。

按症状的性质和形式分为两型:(1)分别型:①以精神症状为主,有情感暴发,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表现为哭、笑、打滚、喊叫等。

中医对癔症的解释

中医对癔症的解释

中医对癔症的解释概述在中医理论中,癔症被称为癔病,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症状,属于神经症范畴。

癔症表现为患者出现各种身体症状,如瘫痪、癫痫、抽搐、失声等,但经过详细的身体检查往往没有发现器质性的病变。

中医认为癔症是由于情志不畅、气血失调等原因导致,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等方法,可以达到治疗癔症的效果。

癔症的病因癔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志因素情志因素是导致癔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影响脏腑功能。

当情志不畅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癔症的发生。

常见的情志因素包括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

2. 气血失调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

如果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癔症。

气血失调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饮食不当、情绪波动、气候变化等。

癔症的常见症状癔症的症状多种多样,每个人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癔症症状包括:1. 瘫痪瘫痪是癔症最常见的一种症状,患者可以表现为半身不遂、四肢无力等。

但经过详细的身体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神经病变或肌肉疾病。

2. 抽搐抽搐也是常见的癔症症状,患者表现为肌肉收缩和放松的周期性运动。

抽搐可以出现在不同部位,如面部、四肢等。

同样,经过细致的检查,没有发现肌肉疾病或神经病变。

3. 失明、失聪等感觉缺失在癔症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失明、失聪等感觉缺失的症状。

然而,感觉缺失并不符合解剖学分布的规律,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器质性损害。

中医对癔症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癔症主要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等方法来达到治疗效果。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1. 调理情志情志调理是中医治疗癔症的重要环节。

中医认为情志畅达可以调整气血运行,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因此,通过心理疏导、情绪调节等方法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对于治疗癔症具有积极的意义。

2.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癔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

癔症总结范文

癔症总结范文

癔症总结什么是癔症?癔症,又称为功能性神经症或转换性障碍,是一种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身体症状障碍。

患者通常表现出无法用医学或生理学原因解释的身体症状,如感觉丧失、运动功能障碍、癫痫样发作等,但经过详细的体检和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疾病或病理学依据。

癔症患者的症状常常受到情绪、心理冲突和压力的影响,且这些症状在心理治疗的帮助下可能会缓解或消失。

癔症的症状癔症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1.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瘫痪、肢体无力、抽动或震颤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无法通过生理检查来解释。

2.感觉丧失:患者可能会经历失明、听力丧失、麻木或麻痹等感觉缺失的症状,但生理检查却无法发现任何异常。

3.癫痫样发作:患者可能会出现抽搐、痉挛、意识丧失等类似癫痫的发作,但脑电图检查却没有相应的异常结果。

4.语言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失语、言语不连贯或发音困难等症状,但生理检查无法找到任何异常。

5.记忆和意识障碍:患者可能会遗忘特定的事件或信息,出现健忘或意识模糊的情况,但生理检查没有发现任何神经系统问题。

癔症的原因癔症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有几个因素被认为可能与其发生有关:1.心理因素:精神创伤、情绪冲突和压力等心理因素被认为是癔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2.生活事件:重大生活事件,如家人的死亡、婚姻破裂、工作压力等,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身体症状作为逃避或应对的方式。

3.建议效应:某些患者可能会在受到他人带有强烈情感的反应或期望时产生身体症状,这被称为建议效应。

癔症的诊断与治疗癔症的诊断是基于排除其他身体疾病的可能性,并通过详细的临床评估来确定患者的症状是否符合癔症的标准。

在确诊癔症后,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癔症治疗的核心,它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和解决精神因素对症状产生的影响。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解析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目的是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睡眠等相关症状,从而减轻癔症的严重程度。

儿童癔症的常见症状

儿童癔症的常见症状

儿童癔症的常见症状1、精神性呕吐:由于精神因素的影响,如强迫进食,进食时受到责骂、恐吓等以致情绪过分告急,都可引起精神性呕吐。

当患儿出现呕吐时,家长不要着急,因为焦急的情绪往往对患儿来讲是一种暗示,而家长的“泰然处之”态度将有助于患儿呕吐的自动缓解。

2、遗尿症:一般情况下,小儿到2-3岁左右便可逐渐控制排尿。

倘使5-6岁以后每每遗尿者,即为遗尿症。

由于白天嬉戏过度夜间睡眠过深,或受到惊吓,或调换新环境等便会出现遗尿。

每每遗尿的患儿可有怕羞、胆怯、不愿见生人的自卑心理。

3、言语障碍:儿童思维贫乏,词汇量少,学发言时犹豫不决或轻度顿挫,乃属正常现象。

倘使父母要求过急,斥责以致儿童说话时情绪告急,便会发生口吃。

4、夜惊:患儿从睡眠中忽然惊起、两眼凝视、表情告急、冲动不宁、大声喊叫或啼哭不止。

由于意识模糊,不易唤醒,大约一刻钟左右便又入睡,次日醒来后回忆不起来。

发病的基本原因是性格缺陷加上精神创伤。

这类儿童大多具有自我中心,富于幼想,易受暗示,情感强烈而不稳,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性格特点。

因此,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容易把现实和幻想相混淆。

1、心理的治疗治疗前医师首先要取得患儿的充分信任和家长与老师的配合。

对家长与患儿分开询问病史,详细了解病因,以谈话形式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鼓励患儿说出内心痛苦与矛盾,告知患儿该病可以治愈,重树自信;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及检查以免紧张、恐慌而加重症状;避免家长负性语言或行为暗示,消除导致癔症发作的负性精神因素。

改善学校与家庭环境, 消除诱因。

确立诊断后即予暗示治疗, 暗示治疗是癔症最有效方法之一, 也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要予语言暗示,效果欠佳时可予药物暗示或针灸等。

2、药物的治疗对癔症精神症状明显或痉挛发作者可予地西泮或小剂量新型抗精神病药。

儿童不宜长期用药,以免增加暗示作用而巩固病情。

3、其他治疗方法对癔症痉挛发作、嗜睡状态、木僵状态者可采用人中、合谷、百会、内关、涌泉等穴位的针刺治疗。

癔症及判断方法

癔症及判断方法

癔症及判断方法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属于神经官能症的范围,多由各种精神创伤所致。

患者的性格具有一定的特点,表现为强烈而明显的情感反应,但极不
稳定,暗示性高,有丰富动人的幻想倾向。

癔症出现主要症状:可出现精神症状,又可出现神经症状或内脏器官
机能失调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发病时间长短不一;有
抽搐,痉挛,单瘫,偏瘫,奇怪的表演步态,有感觉过敏或减退,以
针刺皮肤、肌肉可毫无疼痛反应;恶心呕吐,但在恶心呕吐后可进食;还可出现各种撒娇和幼稚的动作。

癔症判断方法:
1、发病者多为16-40岁的青壮年,以女性多见。

2、发病有明显的精神因素与由此而引的情感体验。

3、有癔症特有性格,如高度情感性、暗示性,丰富的幻想,以自我为
中心等。

4、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却没有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

5、发病过程中无自知力,病程短,恢复快,但易复发。

什么是癔病

什么是癔病

什么是癔病导言:癔病,也被称为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是一种身体上出现的症状,却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疾病可解释的情况。

本文将深入探讨癔病的定义、症状、诊断和治疗,以及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影响。

第一节:癔病的定义和症状癔病是一种心理性疾病,其根源可追溯到精神压力和心理创伤。

患者通常表现出一系列身体症状,如抽搐、瘫痪、失声、失明、耳聋以及记忆丧失等。

这些症状可以没有任何生理基础,但患者真实地体验到痛苦和困扰。

症状通常在激发性事件之后迅速出现,有时患者可能并不自觉地制造这些症状。

第二节:癔病的诊断和鉴别由于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基础,癔病在诊断上是一项挑战性任务。

医生通常通过检查患者的症状、既往病史以及进行身体和精神状态的评估来进行诊断。

然而,鉴别癔病与其他相似症状的病症是非常重要的。

癔病症状与其他神经症症状往往非常相似,例如癫痫发作、多发性硬化症和帕金森病等。

因此,医生需要进行仔细的鉴别诊断,并不能忽视任何可能的器质性原因。

第三节:癔病对患者的影响癔病对患者的影响是显著的。

患者常常遭受长期的痛苦和社会排斥。

他们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学习或社交,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此外,癔病患者可能感到沮丧、绝望甚至自卑。

他们可能经历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负面的心理和社会影响强调了对癔病患者提供全面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性。

第四节:癔病的治疗方法癔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是癔病患者最常接受的治疗方法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暗示疗法被广泛用于帮助患者理解并控制他们的症状。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并处理潜在的心理创伤,同时帮助他们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药物治疗不是癔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某些药物如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可能用于管理伴随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五节:医务人员对癔病的应对医务人员在处理癔病患者时需要特别的技巧和耐心。

他们应该明确癔病的特点,避免笼统化的指责或忽视患者的困扰。

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向患者传递信息,帮助他们理解症状的心理学原因。

青少年癔病症状的辨识与缓解

青少年癔病症状的辨识与缓解

青少年癔病症状的辨识与缓解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阶段,很多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会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

然而,有些青少年可能会出现一种被称为癔病的心理问题。

癔病是一种功能性障碍,其特点是出现一系列身体症状,但医学检查却无法找到明显的生理原因。

本文将讨论如何辨识青少年癔病的症状,并提供一些缓解这种心理问题的方法。

一、辨识青少年癔病的症状1. 身体症状青少年癔病的主要特点是出现多种身体症状,如头痛、背痛、肌肉痉挛等。

这些症状往往没有明显的生理原因,而且可能会反复出现或转移部位。

另外,青少年癔病患者在经历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反应,如哭闹、抽搐等。

2. 心理症状除了身体上的症状,青少年癔病还可能伴随着一些心理问题。

例如,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过度关注身体健康或病情的担忧,对身体症状的出现过度反应,甚至产生了强烈的对疾病的恐惧。

这种心理症状可能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明显的影响。

二、缓解青少年癔病症状的方法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缓解青少年癔病症状的一种关键方法。

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交流,青少年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症状,学会有效应对和管理自己的压力和焦虑。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2. 家庭支持家庭是青少年最重要的支持系统之一。

家长在面对青少年癔病症状时应积极地对待,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困扰。

他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参加心理治疗,学习如何与孩子更好地沟通和应对问题。

此外,创造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也有助于缓解青少年的症状。

3.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缓解青少年癔病症状也十分重要。

青少年应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活动,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

此外,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积极的情绪调节也能对缓解症状起到一定作用。

三、预防青少年癔病的症状除了缓解已经出现的症状,青少年癔病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癔病症状
一、癔病症状的具体表现二、癔症的详细治疗三、癔症的预防措施癔病症状的具体表现1、癔病症状的具体表现
临床表现为意识及情感障碍,意识障碍以意识狭窄,朦胧状态为多见,意识范围缩小,有的呈梦样状态或酩酊状态,意识障碍时各种防御反射始终存在,并与强烈的情感体验有关,可以有哭笑打滚,捶胸顿足,狂喊乱叫等情感暴发症状,有时呈戏剧样表现,讲话内容与内心体验有关,因此容易被人理解,这一类型起病前精神因素常很明显,尽管患者本人否认,但旁人看来,疾病的发作常有利于摆脱困境,发泄压抑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和注意,或得到支持和补偿,反复发作者,往往通过回忆和联想与既往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即可发病,按照临床特点,这一类型又可区分为以下类别,DSM-Ⅲ和Ⅳ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神游,多重人格,人格解体障碍及非典型分离性障碍等。

2、什么是癔症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病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

3、癔症的发病原因3.1、社会心理因素:癔症的发病和临床类型,同病人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

紧张、恐惧、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者,以及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

3.2、生理机制:癔症患者意识的改变是发病的生化基础。

随着病人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