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方案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方案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方案前言市政工程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复杂的工程流程、场地特殊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市政工程建设常存在质量问题。

这些质量问题称之为通病,如果不及时加以防治,就会对整个市政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造成极大的影响。

在此,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一些市政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施工方案。

水利建设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方案设计不合理•提前规划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确定设计标准。

•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所在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加强设计审查,防止低水平设计。

材料不合格•严格按造价预算申报资质要求,选择合格的建材供应商,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质量。

•建立材料检验制度,从质量控制、重量、尺寸、成分、外观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有关材料符合规格要求。

施工技术不规范•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施工时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

•培训安全意识和技术技能,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进行检查和验收,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现象。

道路建设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方案材料不合格•选择优质材料,对所使用的石材、沥青等材料进行检查和测试,确保质量符合要求。

•建立材料质量档案,要求供应商具备相应的质量监测设备和合格证明。

•检测材料使用情况,从材料购买到运输、贮存、加工和使用全过程进行监控。

环境污染•严格执行环保法规,防止施工过程中产生噪音、粉尘、振动等影响环境的因素。

•强化现场管理,建立保洁制度和污水处理制度。

•整治建设现场周边的环境卫生状况,做好市政工程周边的美化工作。

工艺不规范•加强指导与管理,制定详细工艺规范,明确各施工环节的具体要求。

•进行现场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现象。

•对施工中产生问题的地段进行跟踪调查,以后将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结语市政工程建设质量问题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繁琐的工作,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只有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治市政工程质量通病,在建设出更为优秀的市政工程的同时,维护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市政工程是指由市政部门负责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道路、桥梁、排水系统、供水系统等。

由于市政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发展形象,因此必须加强质量管理,防治通病。

一、强化质量管理体系1.建立健全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分工,明确每个环节的质量要求和标准。

2.加强对市政工程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核,提高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水平。

3.建立质量监督机构,对市政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督和抽查。

4.加强对市政工程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

5.建立市政工程质量评估机制,对完工的市政工程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加强施工工艺管理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偷工减料、违规操作等情况。

2.做好基层工程处理,确保基础坚实和稳固。

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保持施工现场整洁,防止杂物堆积和渣土乱倒。

4.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5.加强材料管理,采用优质材料,确保市政工程的使用寿命。

三、加强工程质量检测1.对市政工程的土质、水质等进行严格检测,确保工程建设符合规定要求。

2.加强对市政工程结构的力学性能检测,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加强对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检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四、防治常见通病1.防治道路坑洼、路面塌陷。

加强路面材料的选用和施工工艺的控制,及时维修和养护路面。

2.防治桥梁开裂、沉降。

加强桥梁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加强桥梁的维护和养护。

3.防治排水系统堵塞和漏水。

加强排水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加强排水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清洁。

4.防治供水系统漏水和水质问题。

加强供水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加强供水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水源的保护。

5.防治基础设施腐蚀和老化。

加强市政工程的维护和养护,及时更换老化的设施。

以上是市政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方案,通过加强质量管理体系、施工工艺管理、工程质量检测和防治常见通病,可以有效提升市政工程的质量,确保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发展形象。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道路工程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城市道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存在着各种质量问题,给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安全隐患。

为了预防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的通病,提高道路工程质量,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首先,加强设计、施工和监督的全过程管理。

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道路的使用功能和负荷,合理规划道路线路和断面。

在施工阶段,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进行质量把关,确保施工工艺和质量符合标准。

在监督阶段,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工程质量。

其次,加强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道路工程的质量受到材料的影响很大,因此要选择符合规定标准的优质材料,并确保使用过程中的质量。

对于材料的选择,可以采取招投标制度,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确保材料的质量可靠。

再次,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施工人员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施工经验。

因此,在招聘时要注重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管理,确保施工人员按照规定进行作业,避免人为因素导致工程质量问题。

另外,加强工程验收和后期维护。

在工程竣工后,要进行全面的验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同时,要加强后期维护工作,定期进行巡查和维修,及时解决道路存在的问题,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最后,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

道路工程关系到广大市民的利益,应该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加强与市民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建立健全市民监督机制,鼓励市民参与道路工程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促进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的提高。

总之,预防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的通病需要综合治理和多方合作。

通过加强设计、施工和监督的全过程管理,加强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强工程验收和后期维护,以及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可以提高城市道路工程质量,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和生活条件。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通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通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通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市政道路和桥梁施工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施工质量问题是广大市民十分关注的话题。

市政道路和桥梁施工质量通病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城市的交通运输和市民的生活。

预防和处理市政道路和桥梁施工质量通病,提高施工质量,保障城市建设的良好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预防措施和处理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预防措施:1.加强施工单位自身管理: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各项细则和措施,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素质和技能。

2.严格选材标准:在市政道路和桥梁施工中,选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选择材料,建立完善的材料管理制度,确保所选材料的质量和性能符合施工要求。

3.加强监理和质量检测:监理单位应当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要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检测和评估,确保施工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4.提高设计水平:市政道路和桥梁的设计是决定施工质量的关键,设计单位应当提高设计水平,合理布局和规划,避免设计上的缺陷和不合理性,为施工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5.加强沟通和协调:市政道路和桥梁施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推动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处理措施:1.及时整改问题:一旦发现市政道路和桥梁施工中存在质量问题,应当及时整改,彻底解决问题,确保交付使用的道路和桥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2.严肃追责问责:对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可能存在的违规违约行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给予严肃处理,形成惩戒和警示效果,确保施工质量不受影响。

3.加强事故调查和处置:一旦发生市政道路和桥梁施工事故,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查明事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4.建立健全市政道路和桥梁施工质量监督制度:市政道路和桥梁施工质量监督是保障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应当加强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监督制度,确保施工质量不受影响。

市政道路建设的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市政道路建设的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市政道路建设的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市政道路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其质量对城市的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市政道路建设常常存在质量问题,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常见的市政道路建设质量通病出发,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提高市政道路建设质量。

1. 基础不牢固市政道路的基础是保证道路稳定性和承载力的关键。

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过程中的疏忽以及材料选择不当等原因,基础常常存在不牢固的问题。

为预防这一问题,应加强基础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基础土壤的均匀压实,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进行充分的检测和验收。

2. 道路平整度差道路平整度是评价道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在实际施工中,由于施工作业不规范、材料质量差等原因,道路常常存在平整度差的问题,导致不仅影响交通的顺畅,还对车辆、行人的驾驶和行走安全构成威胁。

为预防这一问题,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确保道路平整度符合规范要求。

3. 排水不畅市政道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常常受到雨水的侵蚀,如果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容易导致道路积水和泥浆冲刷等问题。

为预防这一问题,应合理设计排水系统,提高排水管道的通畅性,并定期对排水系统进行清理和维护。

4. 道路沥青翘起由于沥青温度、施工操作等原因,市政道路上的沥青往往会出现翘起的情况,不仅影响道路的美观,还容易造成摩擦系数下降,增加行车事故的风险。

为预防这一问题,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沥青温度,确保沥青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同时加强道路养护,定期检查和修复翘起的沥青。

5. 道路标线模糊道路标线是保障交通秩序和安全的重要标识,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标线材料质量不过关或施工技术差等原因,道路标线常常出现模糊、掉落等问题。

为预防这一问题,应注意选择质量可靠的标线材料,保证施工操作规范,并加强道路标线的养护和维修。

市政道路建设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设计、规范的施工和严格的质量管理,同时还需要各方在实施过程中精细化、高效率的施工方式和技术创新,以确保市政道路的功能完善和使用寿命的延长。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一、道路工程1.路基施工质量通病1.1 现象①路基未经压实即进行上部结构施工。

②路基尚未完全化冻即进行施工,留下质量隐患。

③压实度控制不严格,纵、横断面高程及平整度超差。

1. 2 原因分析①施工单位对路基的重要作用及密实度达不到要求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未严格按技术规程施工。

②有意偷工减料,只图省工、省时、省机械。

③抢工期,不顾工程质量。

1. 3 预防措施①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培训,施工时做好工序技术交底。

②科学组织施工,合理安排工期。

③要按照路基施工工序的要求,严格控制各项检测项目,避免结构层出现薄厚不均和密实度及强度不均匀的现象。

2.路基过湿或有“弹簧”现象,不加处理或处理不到位2.1 现象①路基土层含水量过大,造成大面积或局部发生弹软现象。

②深处理不到位,和底基层一并碾压时,压实厚度过大,整体密实度差,强度低。

2.2 原因分析①由于地下水位高或浅层滞水渗入路基土层。

②路基土层内含有保水性强、渗透性差的粘性翻浆土。

③设计图纸只规定处理厚度20~30cm,含水量过大的路段,碾压后肯定出现“弹簧”现象,与底基层一并碾压,加大了压实厚度,虽然表面不弹软,但仅有15cm左右密实度能达到要求。

④雨季路基施工时,临时性渗水措施不完善,雨水浸泡路基。

2.3 预防措施①在道路结构设计中,增设一道排水层(防水层)或级配碎石(砂砾)。

②对含水量大的路基土应进行挖开晾晒处理。

③掺石灰或水泥降低路基土的含水量,提高其强度。

④必要时进行换土处理。

⑤土基深处理层和下基层应分别进行碾压。

3.基层(灰土)施工质量通病3.1石灰土现象①掺灰计量不准确。

②土块过多、过大。

③灰土过干或过湿。

④灰土色泽不均、有轮迹、鼓包。

3.2 原因分析①石灰质量差,钙镁含量低,达不到三级灰≥50%和60%的要求。

②拌和不到位,不均匀。

③管理人员未经试验计算或虽经试验计算但对操作者交底不清。

④土料粘性大、含水量大、结块,不打碎即拌和灰土。

市政道路施工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市政道路施工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市政道路施工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引言市政道路施工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确保施工质量对于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市政道路施工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质量通病,如果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将会对道路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质量通病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路面坑洞路面坑洞是指道路路面上的凹陷或坍塌区域,对于车辆和行人的安全构成威胁。

造成路面坑洞的原因可能包括施工材料质量不合格、基础不牢固及施工工艺不当等。

为了预防和治理路面坑洞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严格把控施工材料的质量,确保符合相关标准;- 加强基础处理工作,确保基础坚实稳定;- 根据不同道路类别和流量设置合适的路面结构;- 加强施工工艺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施工过程中按照规范进行。

二、排水问题道路排水问题是市政道路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之一。

不良的排水系统会导致道路积水、冰冻、坑洼等状况,影响道路的使用安全和舒适性。

为了解决排水问题,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合理设计道路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走;- 定期清理雨水沟和检查雨水排水口的畅通情况;-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排水控制,确保施工区域不会造成积水。

三、路面沥青龟裂路面沥青龟裂是指路面沥青表面出现裂缝,给道路使用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

造成路面沥青龟裂的原因可能包括沥青配方不合理、施工温度不当等。

为了预防和治理路面沥青龟裂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选择适合的沥青配方,确保其耐久性和弹性;- 控制施工温度,在适宜温度范围内进行施工;- 加强施工质量监督,确保施工工艺符合要求。

结论市政道路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对道路的使用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加强材料质量控制、施工工艺管理和预防性维护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理这些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重施工质量的全过程管理,确保道路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提高城市交通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工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市政工程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
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工程施工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提高施工质量。

2.加强工程监理:加强对市政工程的监理力度,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
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3.增强施工队伍的质量意识: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培训和
管理,强化施工队伍的质量意识,确保施工操作规范。

4.严格材料进场检验:对进场材料进行严格检验,确保其质量符合规
范要求,杜绝使用不合格材料对工程质量带来的影响。

5.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及时发
现和整改存在的问题,确保施工现场的整洁和安全。

6.加强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在市政工程设计阶段,要注重科学合理性,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避免设计不合理导致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质
量问题。

7.定期开展工程质量检测:定期开展工程质量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
潜在的质量问题,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8.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监督
检查制度,定期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

9.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控:通过使用先进的监控技术,对施工过程进
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质量问题。

总之,要防止市政工程质量通病的发生,需要加强施工管理、加强质量控制、加强监督检查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面提升整个市政工程建设的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才能确保市政工程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一、土石方工程1、路基压实度不能保证,防治措施(1)随时检查高程,严格控制填层厚度;(2)含水量偏小时洒水,含水量偏大时翻晒;(3)加强碾压;2、基坑超挖,措施:(1)每隔10-15mIM测量制作高程点,施工过程中测量紧跟;(2)接近标高(30㎝以内)时采用人工修整,确保不扰动原土。

3、边坡不够,措施:每层填料有一定的超填量;4、挖方路床超挖,措施:(1)制作高程点严格控制超挖;(2)超挖回填分层碾压;5、管沟塌方,措施:(1)放大坡比;(2)必要时采用支护;二、管道工程1、基础不均匀沉降、拉裂,措施:(1)基坑不能扰动;(2)软基进行换填;(3)软硬基相接处设置沉降缝;2、基础下沉造成排水纵坡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有局部倒流现象,措施:预留措施。

三、路面裂缝一、龟裂1、现象落千丈混凝土路面表面产生网状、浅而细的发丝裂缝,呈小的六角形花纹,深度5~ 10mm。

2.原因分析(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没有及时覆盖,在炎热或大风天气,表面游离水份蒸发过快,体积急剧的收缩,导致开裂。

(2)混凝土在拌制时水灰比过大;模板与垫层过于干燥,吸水大。

(3)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水泥用量砂率过大。

(4)混凝土表面过度震荡或抹平,使水泥和细骨料过多上浮至表面,导致缩裂。

3.预防措施(1)混凝土路面浇筑后,及时用潮湿材料覆盖,认真浇水养护,防止强风和曝晒。

在炎热季节,必要时应搭棚施工。

(2)配制混凝土时,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合适的粗集料级配和砂率。

(3)在浇筑混凝土路面时,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避免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

(4)干硬性混凝土采用平板震揭器时,防止过度震荡,使砂浆集聚表面。

砂浆层厚度应控制在 2~5 mm范围内。

抹平时不必过度抹平。

4.治理方法(l)如混凝土在初凝前出现龟裂,可采用馒刀反复压抹或重新振掏的方法来消除,再加强湿润覆盖养护。

(2)一般对结构强度无甚影响,可不于处理。

(3)必要时应用注浆进行表面涂层处理,封闭裂缝。

二、横向裂缝1.现象沿着与道路中线大致相垂直的方向产生裂缝,这类裂缝,往往在行车与温度的作用下,委渐扩展,最终贯穿板厚。

2原因分析(1)混凝土路面锯缝不及时,由于温差和干缩发生断裂。

混凝土连续浇筑长度越长,交工时气温超高,基层表面越粗糙越易断裂。

(2)切缝深度过浅,由于横断面没有明显削弱,应力没有释放,因而在临近缩缝处产生新的收缩缝。

(3)混凝土路面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陷(如穿越河洪、沟槽,拓宽路段处),导致板底脱2而断裂。

(4)混凝土路面板厚度与强度不足,在荷载和温度应力作用下产生强度裂缝。

3.预防措施( l)严格掌握混凝土路面的切割时间,~般在抗压强度达到10MPa左右即可切割,以虹口切割整齐,无碎裂为度,尽可能及早进行。

尤其是夏天,昼夜温差大,更需注意。

(2)当连续烧捣长度很长,锯缝设备不足时,可在二分之一长度处先锯,之后再分段目;在条件比较困难时,可间隔几十米设一条压缝,以减少收缩应力的积聚。

(3)保证基础稳定、无沉陷。

在沟槽、河渡回填处必须按规范要求,做到密实、均匀。

(4)混凝土路面的结构组合与厚度设计应满足交通需要,特别是重车,超重车的路段。

4.治理方法(1)当板块裂缝较大,咬合能力严重削,则应局部反挖修补。

先沿裂缝两侧一定围划出标线,最小宽度不宜小放lin,标线与中线垂直,然后沿缝锯齐,凿去标线间混凝土,浇捣新混凝土。

(2)整个板块翻挖后重新铺筑新的混凝L板块。

(3)用聚合物灌浆法封缝或沿裂缝开槽嵌入弹性或刚性粘合修补材料,起封缝防水的作用。

三、角隅断裂1.现象混凝土路面板角处,沿与角隅等分线大致相垂直方向产生断裂,在胀缝处特别容易发生。

块角到裂缝二端距离小放横边长的一半。

2.原因分析(1)角隅处放纵横缝交叉处容易产生卿泥,形成脱空、导致角隅应力增大,产生断裂。

(2)基础在行车荷载与水的综合作用下,逐步产生塑性变形累积,使角隅应力逐渐递增,导致断裂。

(3)张缝往往是位于端模板处,拆模时容易损伤;而在下一相邻板浇揭时,由放已浇板块强度有限,极易受伤,造成隐患,故此处角隅较易断裂。

3.预防措施(1)选用合适的填料,减少或防止接缝渗水;重视经常性的接缝养护,使接缝处放良好的防水状态。

(2)采用抗冲刷,水稳性好的材料,如水泥稳定技料作基层,以减少冲刷与塑性变形。

(3)混凝土路面拆模与浇捣时要防止角隅损伤并注意充分揭实。

(4)胀缝处角隅应采用角隅钢筋补强。

4.治理方法若裂缝较小,可采用灌浆法封闭裂缝,继续使用;若板角松动,则可以沿裂缝锯齐凿去板块后,采用具有良好粘结性能的混凝土进行修补。

四、化学反应引起裂缝1.现象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分为碱一骨料反应引起的裂缝、由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主要表现为呈杂乱的“地图”状裂缝和顺筋开裂,在裂缝处有白色沉淀的胶体和锈迹斑出现。

2.原因分析(1)碱一骨料反应产生的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内部的械和碱活性骨料经若干年化学反应,生成物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吸水膨胀,导致裂缝。

(2)钢筋锈蚀产生的裂缝是由于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太薄或混凝土抗渗性差,导致外界有害离子侵入混凝土内部,使钢筋锈蚀、膨胀,导致混凝土开裂。

(3)混凝土中铝酸三钙受硫酸盐的侵蚀,产生难溶而体积增大的反应物,使混凝土体积膨胀而出现裂缝。

(4)水泥中游离CaO过多,在混凝土硬化后,继续水化,发生固相体积增大,使混凝土崩裂。

3.防治措施(1)加强骨料的碱活性检验,禁止使用会产生碱一骨料反应的骨料;使用低碱水泥,控制外加剂的含碱量,应用活性掺合料,以抑制碱骨料反应。

(2)增加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对钢筋涂刷防腐蚀涂料;混凝土采用级配良好的粗骨料,以增加混凝土密实度,提高抗渗透性,减少水分的渗入。

( 3)加强水泥检验,防止用游离 CaO过多的水泥。

五、对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可把钢筋周围混凝土凿除,彻底清除锈迹,然后用各共修补混凝土进行修补。

详见附录IX。

顺道路中心方向出现的裂缝。

这种裂缝一旦出现,经过一段营运时间后,往往会变成贯穿裂缝。

2.原因分析(1)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陷,如纵向沟槽下沉,路基拓宽部分沉陷、河洪回填沉陷、路堤一例降水、排管等导致路面基础下沉,板快脱空而产生裂缝。

(2)由放基础不稳定,在行车荷载与水温的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或者由放基层材料安定性不好(如钢渣结构层),产生膨胀,导致各种形式的开裂。

纵缝亦是一种可能的形式。

(3)混凝土板厚度与基础强度不足产生的荷载型裂缝。

3.预防措施(l)对放填方路基,应分层填筑、碾压,保证均匀、密实。

(2)在新旧路基界面处应设置阶或格概,防止相对滑移。

(3)河渡地段,游泥务必彻底清除;沟槽地段,应采取措施保证回填材料有良好的水稳性和压实度,以减少沉降。

4)在上述地段应采用半刚性基层,并适当增加基层厚度,(如>50cm);在拓宽路段应加强土基,使其具有略高效!回路的结构强度,并尽可能保证有一定厚度的基层能全帽铺筑;在容易发生沉陷地段混凝土路面板应铺设钢筋网或改用沥青路面。

(5)混凝土板厚度与基层结构应按现行规范设计,以保证应有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基层必须稳定。

宜优先采用水泥,石灰稳定类基层。

4.处理方法(1)出现裂缝后,必须查明原因,采取对策。

(2)如属故土基沉陷等原因引起的,则宜先从稳定土基着手或者等待自然稳定后,再看手修复。

在过渡期可采取一些临时措施,如封缝防水;严重影响交通的板块,挖除后可用沥青混合料修复等。

(3)裂缝的修复,采用一般性的扩缝嵌填或浇注专用修补剂有一定效果,但耐久性不易保证。

采用扩缝加筋的办法进行修补,具有较好的增强效果。

(4)翻挖重铺是一个常用的有效措施,但基层必须稳定可靠;否则必须从加强、稳定基层着手。

六、检查井周围裂缝1.现象在检查并或收水井周边转角处呈现放射线裂缝,或在检查井周边呈现纵横向裂缝。

2.原因分析(1)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中设置检查并或收水井,使混凝土板纵横截面积减小,同时,板中孔穴的存在,造成应力集中,大大增加了井周边特别是转角处的温度和荷载应力。

(2)并体在使用过程中,由放基础和回填土的沉降使板体产生附加应力。

(3)在井周边的混凝土板所受的综合疲劳应力大于混凝土路面设计抗折强度而产生裂纹。

3预防措施(1)合理布置检查井的位置,如将其骑在横缝上;当检查井离板纵、横<lin时,将鲁井上的板块放大至板边。

这样布置有助放缓解裂缝的形成。

(2)井基础和结构要加固,回填土要密实稳定,使井及周边不易沉降,减少附加应力。

(3)井周围的混凝土板块用钢筋加固或用抗裂性优良的钢纤维混凝土替代,以抑制混凝土裂缝发生或控制裂缝的宽度。

4.治理方法(l)如裂缝缝宽小,仍能传递荷载,可不维修。

(2)如裂缝较宽,咬合力削弱较大,则可采用粘结法,即沿裂缝全深度扩缝,选择适用灌浆材料进行填充缝修补,使板体恢复整体功能。

(3)如属放严重裂缝,则可采用翻修法,即将部分或整块检查井周围混凝土板全部凿除,必要时对基层进行处理后,重新浇筑新的混凝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