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产业结构分析
达州锂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达州锂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达州锂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达州锂
资源的储量和分布情况。
据统计,达州地区锂资源总储量达到X万吨,主要分布
在XX矿区、XX矿区和XX矿区等地。
这些丰富的矿藏为达州锂产业的发展提供
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达州锂产业的产能和产量情况。
目前,达州已建成了一
批规模较大的锂矿开采和提取生产线,年产能达到X万吨。
2019年,达州地区锂
产量达到X万吨,占全国锂产量的X%左右,位居全国前列。
这充分显示了达州锂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除此之外,达州锂产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锂提取技术和设备,达州地区的锂提取率和产出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还实现了对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与此同时,一批锂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也在达州地区落地生根,形成了完整的锂产业链,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在政策支持方面,达州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包括减免企业税费、
提供土地和资金支持等,为锂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望未来,达州锂产业仍将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
我们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锂资源的开采和提取技术水平,拓展锂产业链,推动锂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方向发展。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与国内外锂产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拓宽市场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看,达州锂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将其打造成为全国乃
至全球的锂产业重镇,为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四川省达州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怎么样

四川省达州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怎么样四川省达州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四川省达州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四川省的一个重要城市。
它座落在秦岭腹地,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本文将对达州市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了解该地区的全面信息。
一、发展现状1. 经济发展:达州市是四川省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和农业基地之一。
在经济总量方面,达州市在四川省名列前茅,并在近年来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主要经济支柱包括能源开采、化工、冶金、交通运输和农业等领域。
达州正积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城市建设:达州市近年来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城市规划与建设呈现出现代化的风貌,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尤其是交通运输领域,达州市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这将有助于提升达州市的区域互联互通,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
3. 旅游业:达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云砂红霞、丹棱桃花、石宗寨等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同时,达州市还致力于开发旅游产业,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二、未来趋势分析1. 经济转型:在国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政策指导下,达州市将加强经济转型,更加注重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通过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达州市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
2. 生态环境保护:达州市一直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未来,达州市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加强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态城市。
3. 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将成为达州市未来的重要方向。
达州分析报告

达州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中国四川省达州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研究和比较,我们将对达州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议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经济分析达州市是四川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在过去几年中,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增长。
以下是对达州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分析:•GDP增长率:过去五年,达州市的GDP增长率保持在6%以上,这显示了该地区经济的相对稳定和持续增长。
•产业结构:达州市以工业和农业为主导产业。
工业部门的发展较快,包括能源、化工和制造业。
农业方面,稻米和稻谷是主要的农产品。
•外贸:达州市的外贸发展迅速,对外贸易额逐年增加。
主要出口产品包括煤炭、化工产品和机械设备。
•人均收入:达州市的人均收入逐年提高,这表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达州市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工业和农业发展迅速,外贸也呈现良好势头。
3. 社会分析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
以下是对达州市的社会状况的分析:•人口:达州市的人口超过300万,并且以稳定的增长率增加。
这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人口分布:达州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区,这导致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增加。
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实现均衡发展仍然是一个挑战。
•教育:达州市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不平衡,教育公平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医疗保健:达州市的医疗水平有所提高,但医疗资源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综上所述,达州市面临着城市化和教育公平的挑战,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医疗保健水平,以更好地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
4. 环境分析随着经济增长,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以下是对达州市环境状况的分析:•空气质量:达州市的空气质量不佳,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和二氧化硫。
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风险。
•水资源:达州市的水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水的污染和浪费也是一个问题。
•生态保护:达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达州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达州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达州市统计局达州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2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川府发〔2013〕9号)和《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达市府函〔2013〕38号)要求,我市于2014年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普查对象是在达州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通过普查,摸清了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掌握了全市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查实了全市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对7个县(市、区)的数据质量抽查,普查数据质量达到方案规定标准。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达州市统计局和达州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公报方式,分三次对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综合数据进行公布。
其他普查数据将随着普查资料开发应用的进度,以不同方式陆续公布。
一、单位基本情况2013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15790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1489个,增长10.4%;产业活动单位18746个,增加2220个,增长13.4%;有证照个体经营户88633个,增加3982个,增长4.7%(详见表1—1)。
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6515个,占41.3%;批发和零售业1782个,占11.3%;教育业1455个,占9.2%。
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49137个,占55.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708个,占18.9%;住宿和餐饮业7823个,占8.8%(详见表1—2)。
达州市概况

一、达州市概况达州市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北与陕西接壤,南与重庆相依,东与三峡库区及鄂西地区相通,西与省内巴中、南充等市相连。
辖通川区、达县、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万源市(县级市),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的人口大市、资源富市、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素有“川东明珠”之称。
(一)经济现状2006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7亿元,比上年增加3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6.1亿元,比上年增长3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47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6元,比上年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3124元,比上年增加181元;各项存款余额4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0%。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1.4:37.4:31.2。
(二)自然资源1、人口及土地:到2006年底,全市总人口64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4.1万人。
人口密度390人/平方公里,城镇化率27.1% 。
2006年,全市幅圆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36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64亩。
2、河流:达州市境内主要河流属长江支流嘉陵江水系,发源于大巴山,由北而南呈树枝状分布。
前河、中河、后河汇集成州河后与巴河在渠县三汇镇交汇成渠江,向南流300公里进入长江。
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流有15条。
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5条,各河流通航里程不等,运载量大多在100吨以下。
3、矿藏资源:全市已发现矿种38种,产地250余处。
其中,已探明储量28种,产地146处;可开发利用28种,已开发利用21种。
(1)能源矿天然气达州市境内天然气远景储量3.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6300亿立方米。
埋藏深度在3000~5000米。
主要分布在开江县、宣汉县、达县、大竹县和万源市等地,形成了以川东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大天池构造地质带,成为四川盆地的天然气主力气田。
四川:达州达川大力发展乌梅产业

China Fruit News Vol.38No.102021四川:达州达川大力发展乌梅产业本刊讯达州市达川区是乌梅的原生资源地,拥有全国最大的乌梅原生资源林。
达川乌梅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绿色食品认证,达川区也先后荣获“中国乌梅之乡”“中国乌梅名县”等多项殊荣。
近年来,达川区大力发展乌梅产业,按照“顶层设计、规划先行、多规合一”的要求,将乌梅园区建设与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等规划有效衔接,建成了以百节镇、渡市镇为中心的两大乌梅产业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发动连片规模化种植,使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改善,助推了农村脱贫攻坚。
达川区在大力发展乌梅产业上的主要做法,一是强龙头、建园区,促进乌梅产业兴旺。
在百节片区建成“万亩乌梅产业示范园区”和100hm2规模的科技示范园,该区凸显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优势,合理设置园区功能板块,高标准、高规格、高起点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善、品牌影响力大、资源要素聚集、辐射带动有力的乌梅特色现代农业园区。
目前,园区总面积29km2,涉及百节、景市、平滩3个乡镇22个村,园区拥有乌梅制备和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8000t,综合产值3.2亿元。
为了将产业基地做大做强,达川区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目前,培育引进龙头企业4家和农民合作社4家。
其中四川宜华酒业研发的“青梅发酵技术”荣获国家专利,“乌梅山”系列乌梅酒品、饮品规格众多,远销国内外,成功跻身境外市场。
二是抓一二三产融合,促进经济效益提升。
目前,达川区现有乌梅面积6667hm2,居全省第一,并有川东北最大的乌梅繁育中心。
达川乌梅产业链条完整,具备从前端种植到后端深加工的完整链条,并规划建设有乌梅小镇、乌梅山景区,建立乌梅烘干、酿制等初深加工生产线,开发乌梅干、乌梅粉、乌梅丸、乌(青)梅酒、乌梅露等20余个产品系列,“茶园山”“川来蜀往”“冯山林”等7个品牌的产品已进入千家万户,初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1年达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达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达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2012年3月)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高位求进、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增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11.83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5.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2.73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32.35亿元,增长23.5%;第三产业增加值246.75亿元,增长10%。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77.2%和17.3%,分别拉动GDP增长0.83、11.74和2.63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52.6:24.4。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557.03亿元,增长18.6%,占GDP的55.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3.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5%。
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12%和13.8%。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7.8万公顷,增长0.7%,其中,小麦8.1万公顷,下降0.2%;水稻17.3万公顷,下降0.2%;玉米9.6万公顷,增3.6%;薯类16.3万公顷,增0.6%;油料种植面积12.3万公顷,增0.9%;蔬菜种植面积8.7万公顷,增1.0%。
粮油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全年粮食产量305.1万吨,比上年增加5.7万吨,增长1.9%;油料产量30.0万吨,增长2.4%(见表1)。
全年肉类总产量达74.4万吨,增长3.5%。
其中猪、牛、羊肉产量分别达49.3万吨、6.7万吨和2.8万吨,分别增长3.4%、1.4%和6.0%。
牛奶产量19132吨,增长21.8%。
全年水产品产量达7.8万吨,增长5.0%。
2013年四川省达州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四川省达州经济发展情况2013年,达州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追赶跨越”的工作基调,以“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为着力点,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不利影响,达州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基本态势。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5.41亿元,同比增长10.2%,分别比全国、四川省平均水平高2.5个和0.2个百分点,在四川省21个市州中总量居第6位,排名与上年持平;增速排第14位, 比上年上升2位。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6.4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61.87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17.06亿元,增长10.4%。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4:53.1:25.5。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2%、67.9%和24.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73、6.93和2.54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除规模以上工业外均超过四川省平均水平,在四川省排名稳中有升。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一)从生产看:农业平稳发展,工业稳步增长,服务业发展加快1、农业平稳发展,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达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21.5亿元,增长3.8%,其中畜牧业总产值160.2亿元,增长3.9%。
全年粮食总产量281.7万吨,实现了连续七年增产,其中:小春粮食45.8万吨,大春粮食235.9万吨。
油料产量达31.03万吨,增长1.4%,连续七年获得丰收。
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所占比重稳步上升。
全年肉类总产量49.03万吨,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增长1.6%,牛肉产量增长0.1%,羊肉产量增长5.2%,禽类产量增长3.0%。
畜牧业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38%,同口径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所占比重呈稳步上升态势。
2、工业稳步增长,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受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影响,2013年全国、四川省工业生产增速明显放缓,虽达州工业增速也呈回落态势,但达州工业经济发展始终以“转方式、增总量、调结构”为主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克服煤炭工业关停对达州市经济的影响,较好促进了达州市工业持续稳定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1212060036 姓名:于燕
本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达州市 2008 年—2013 年的产业结构 进行分析。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 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 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 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 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 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 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的产业 部门, 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 原则. 二、数学模型 以为达州市为研究区域,四川省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以 2008 年为 初始期,2013 年为末期,将达州市经济总量在 2008 年—2013 年的变 动分解为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进行对其 产业结构分析。 将初期达州市的经济总规模表示为 b0, ,即 2008 年的生产总值, 将末期达州市的经济规模表示为 bt, 即 2013 年的生产总值。 以 bj,0, bj,t(j=1,2,3)分别表示达州市第 j 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 以 Bj,0,Bj,t 表示四川省在初期与末期第 j 产业部门的规模。
年为末期,将达州市经济总量在 2008 年—2013 年的变动分解为份额分量、产业 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进行对其产业结构分析。 进行计算需用到的数据有四川省、 达州市 2008 年和 2013 年各三产业的生产 总值,见下表 1,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 表 1 四川省和达州市 2008 年、2013 年三产业生产总值 地区 四川 产业 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8 年
12506.25 2366.15 5790.10 4350.00 603.99 185.01 245.72 173.26
2013 年
26260.73 3368.66 13472.05 9420.06 1245.41 266.48 661.87 317.06
达州
将这些数据带入模型中计算,得到偏离—份额分析的结果,见下面表 2,表 3 指标 bj0 bjt Bj0 Bjt rj Rj bj` 第一产业 185.01 266.48 2366.15 3368.66 0.44 0.42 35.00 表2 第二产业 245.72 661.87 5790.10 13472.05 1.69 1.33 113.76 第三产业 173.26 317.06 4350.00 9420.06 0.83 1.17 60.26
150.93 70.24 236.00
பைடு நூலகம்
175.07 131.70 370.33
90.14 -58.14 35.09
265.22 73.56 405.42
(二)结果分析 1、区域增长份额分量: 从表 2 中可看出,达州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区域份额分量 N 大于 0, 说明达州市的三次产业的实际经济增长均高于四川省的经济增长水平。 达州市三 次产业的 N 值的大小顺序为: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并且第二产业远大 于第一、三产业,说明第二产业对达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2、产业结构分量 达州市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 P 均为正值,说明其三次产业部门均是四川 省的增长部门,产业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其中第二产业的值最大,为 175.07 亿 元,说明达州市第二产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较大。 3、区域竞争力分量 在区域竞争力分量方面,第三产业的分量值 P3=-58.14<0,说明达州市的第 三产业在四川省为相对下降部门,为在四川省内竞争力较弱。第二产业的区域竞 争力分量较大, 说明达州市的第二产业的在四川的竞争力较强,对经济增长的的 作用大。 4、总体效果 经计算得出达州市偏离—份额分析法的 w、u、L 值为: 结果效果指数 W=0.9543, 区域竞争指数 u=1.0290, 达州市对于四川省经济的相对增长率 L=0.9820 (1)达州市总的结构效果: 达州市总的竞争分量 P=370.33, P 值较大, 但 w<1,说明夕阳部门比重过大,
表 3 达州市 2008 年—2013 年对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
产业
Gj(经济增长总 N(区域份额分 Pj (产业结构偏离分 Dj(区域竞争力偏离 j
量) 量) 14.83 量) 63.56 分量) 3.08
PDj
第一产业
81.47
66.64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总计
416.15 143.80 641.42
达州市第 j 产业在 2008 年—2013 年时间段的产值变化率为
������������ =
������ ������ ,������ −������ ������ ,0 ������ ������ ,0
(j=1,2,3)
四川省第 j 产业在 2008—2013 年内的产值变化率为:
������������ =
这在样在 2008—2013 年时段内达州市第 j 产业部门的增长量 Gj 可以分解为 Nj、 Pj、Dj 三个分量,表达为:
Gj=Nj+Pj+DjNj=bj'*Rj Pj=(bj,0-bj, )*Rj Dj=bj,0*(rj-Rj) Gj=bj,t-bj,0 PDj=Pj+Dj Nj 为区域份额分量,指达州市市第 j 产业,按四川省该产业的平均增长
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 (2)总的竞争能力 达州市的 D 值较大,u 大于 1,说明达州市有较多的部门发展迅速,竞争能力 强,地位不断上升。
(3)经济增长:达州相对于四川的经济增长率 L=0.9820<1,说明达州市的 经济增长略低于四川省的经济增长。
率增长时可以达到的增长量。
Pj 为结构偏离分量, 指由达州市各部门比重与全省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
所引起的达州市 j 部门增长相对于全省标准而产生的偏离,值越大,说明部门结 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
Dj 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指达州市第 j 产业部门增长速度与四川省 j
产业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 值越大, 说明达州市 j 产业的相对竞争力越大。 三、计算与结果分析 (一)代人数据进行计算 以为达州市为研究区域, 四川省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 以 2008 年为初始期, 2013
������������ ,������ −������������ ,0 ������������ ,0
(j=1,2,3)
以四川省各产业部门所占份额按下式将达州市各产业部门规模 标准化得:
������������,
������������ ,0 ∙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