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理教学结构图
第五章人的全面教育

德育方法
1,明理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情境陶冶法 4,实践锻炼法 5,自我修养法 6,制度育德法 7,奖惩法
三、德育内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道德教育。 民主法制教育。 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行为:
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 在一定的道德情感激励 下, 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 系列行动。在品德结构中,道德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意 文和地位。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1,获得新的反应方式
观察,模仿别人的行为——
2、抑制已习得的反映
贡献:突出了榜样教育的重要性
2,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一、前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
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
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品德发展规律(补充)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
1,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0-2岁),
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2-8岁),
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 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 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8-12岁),
马原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知识点:“自在之物”、“为我之物”、“人化”
“自在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 的过程,即自然的“人化”过程。
自然的“人化”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活 政治生活 精神生活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物质决定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 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注意: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3.物质决定意识的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能动作用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规律具有客观性。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B.物质和运动的辩证统一 C.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多选:
1.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科学中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 的关系是(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多选:
1.下面关于实践本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实践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物质活动 B.实践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 C.实践是“知行合一”的活动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
2.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区别,其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客观物质性 B.是否具有历史性 C.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 D.是否具有社会性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例: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2.“无物永驻” 3.“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项贤明主编马工程教材《教育学原理》第九章教师与学生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教师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
方面面,可以概括为专业理念、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 能力和专业自主等五个方面。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 《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 •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三、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理论
案例:“在我们学校,校长要求班主任在教室“盯班’,及时了解班级情 况,适时处理突发事件。只要学生出教室门、宿舍门都要排队,班主任都 要在场。同时还制定了‘班主任十到位制度’:学生上课要到;课前打了预 备铃要到;学生听广播要到;学生做眼保健操要到;学生上室外课要到; 学生去宿舍要到;学生去餐厅吃饭要到;学生生病要到;学生看电视时要 到;学生打扫卫生时要到。这一制度的施行,使班风、班纪大为好转。可 是,有的教师却对这种做法提出异议。”
你如何看待这种班级管理的做法?为什么?
三、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理论(勒温,1939,教师领导方式实验):
领导方式 专制型
教师典型的领导方式
对学生时时严加监视 要求无条件接受命令,遵守严厉纪律 很少表扬学生 没有教师监督,学生不可能自觉学习
学生的典型反应
屈服,但不喜欢这种方式 经常推卸责任 学生易被激怒,不愿合作 教师一离开课堂,学习就明显松懈
我怎样做才能行?
关注教学情境和教学表 现,完成教学任务。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我怎样才能实现最大发展? 自我规划、不断更新
第二节 班主任
A 班主任的角色与作用 B 班主任的任务与职责 C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图讲解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世界是什么)认识是什么、认识怎么样)唯物辩证法 (世界怎么样)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社会是什么、社会怎么样)学习运用 :①理论与实际结合 ②作为行动指南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知识结构图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科学内涵 :(不同角度,不同内涵)马克思主义产生条件 ①时代产物 ②革命实践 ③文明成果 产生与发展 :发展 ①俄国列宁主义 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 :①理论特征 ②政治立场 ③理论品质 ④社会理想组成部分 :①马义哲学 ②马义政治经济学 ③科学社会主义谁是第一性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世界的本质)有无同一性世界怎样存在辩证法(联系、发展)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内涵 (世界观、方法论及其关系)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可知论 不可知论物质 观物质(客观实在) 意识(主观映像)关系(决定 反作用)物质观意义①②③④实践内涵、基本特征①②③、基本形式①②③ 人的存在方式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交换关系) 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①②③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辩证唯物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 观物质与运动(关系) 物质运动和静止 时间和空间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①②③总联系:内涵、特点①②③特征发展:实质、新事物①②③、过程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①②③对立统一规同一性:斗争性:含义①②、作用①②③关系含义、作用①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绝对斗争,相对同一共同作用,地位不同和谐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普遍性:特殊性:质量质互变量规律度否定之否定规律含义表现①②③量变质变根本方法根本非根本主次矛盾(任务)矛盾主次方面(性质)关系:共性个性辩证统关系①②③事物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肯定辩证否定观①②③④否定否定之否定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科学认识方法基本范畴①②③④⑤客观辩证法(矛盾分析法)辩证思维方法①②③④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①②③④⑤⑥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社会历史趋向统一发挥能动性①②③主体选择规律:含义、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意识能动作用①②③④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实践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含义结构①②③ 主客体关系环节①②③认识主观唯心客观唯心形上唯物①②辩证唯物①②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①②③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特点能动反映①摹写②创造从实践到认识基本规律从认识到实践原因①② 条件①②③总过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主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形式、内容原因①②含义(正确认识)客观性(原因①②)形式的主观性绝对性①②相对性①②元性静态具体性:辩证统一①② 动静态态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谬真理误对立统一①②③④谬误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原因①真理本性②实践特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检验标准:实践确定性—唯一性不确定性—条件性含义特性①②③④价值评价含义、特点①②③ 实践标准、人民标准功能①②③价值观含义、作用①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①②③要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力 基本要素①②③ 科学技术相互关系①决定②反作用生产关系基本构成①②③所有制内涵统一性与多样性 必然性与选择性 前进性与曲折性历史观基本问题 两种历史观唯心 唯物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 (作用①②③) 根本动力 社会结构(经济、政治、观念) 阶级斗争(作用①②) 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革命 (”火车头 ”作用①②③) 重要动力 社会改良:补充作用 改革 (作用①②③) 重要动力 社会主义改革 科学技术 (作用①②③) 强大杠杆 两重性 全球问题唯心 英雄史观(根源①②③)两种历史观唯物 群众史观(考察原则①②③)现实的人及活动 前提人的本质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②③④内涵、组成人民群众 决定作用(表现①②③) 制约条件(经、政、文)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历史人物(理解:必然偶然统一)个人作用评价方法(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义产系 资生关 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义萌芽:14C 末 15C 初,途径①② 资本 原始积累 :含义、本质、途径①②③ 生产方式形成: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资义 国家职能 :内:政统、社管;外:外交、维护 政治制度 :民主、法制、政权、选举、政党本质进步性①②③、局限性①②③态度:辩证批判意识形态 :形成、本质①②、评价:辩证分析商品经济 :产生条件①② 自然经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商品二因素 劳动二重性价值 ( 交换价值 )抽象劳动 劳动价值理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比) 劳动生产率(反比)价值规律 :内容①②、表现形式、作用①②③、消极后果①②③价值形式 :简单、扩大、一般、 货币 (本质、职能①②③④⑤、作用①②) 私人劳动(私有制)商品经济基本矛 盾 原因①②③ 社会劳动(社会分工) 劳动价值论 :意义①② 深化认识①②③④劳动力商品基本条件①②、标志特点①价值②使用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简单再生产资本积累 ( m 资本化)扩大再生产 资本技术构成资本有机构成( c /v )资本价值构成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历史趋势:资义灭亡,社义胜利 资本循环:三个阶段、三种职能 前提条件①空间并存②时间继起 资本周转 : 影响因素①周转时间②资本构成(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核心: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社会再生产 理论前提:两大部类(Ⅰ、Ⅱ)三大部分(c 、v 、m )要求:两部类及各部门之间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工资:本质(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形式(计时、计件)平均利润率 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 各部门竞争 (产业、商业、银行等) 平均利润 利润 剩余价值m生产价格 =成本价格 +平均利润资义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本质、原因、周期性)资本主义所有制所有制(经济)所有权(法律)实质剩余价值( m )价值增殖过程(必要劳动、剩余劳动)资本 (带来 m 的价值)生产资料 劳动力不变资本( c ) 可变资本( v )剩余价值率m '=m /v生产 m 方法绝对 m 相对 m超额 m剩余价值和资本理本质关系(决定、反映) 生产过程二重性劳动过程(特点①②)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垄断:含义、形成(生产集中)、原因①②③、垄断组织新特点①②③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竞争原因①②③金融资本:工业+银行金融寡头:经济统治+政治统治垄断资本主义垄断利润:来源①②③④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背离价值未否定价值规律①②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含义、形成①②③、形式①②③④、作用①②③④、本质垄断资本的世界扩展:动因①②③④、形式①②③、后果①② 国际垄断同盟:形式①② +调节机制、作用①② 垄断资本主义:特征①②③④⑤、实质经济全球化:含义、表现①②③④、动因①②③、后果:积极+消极当代资义新变政治经济新变化①②③④⑤新变化原因①②③④新变化实质①②历史地位历史地位发展代替必然性趋势历史进步性①②③局限性①②③④代替长期性①②③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空想:三阶段、贡献、缺陷 科学: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革命:最新类型 ①②③④、形式①②、发生 (同时发生 -首先胜利 ) 探索苏维埃俄国:列宁 - 斯大林 贡献 ①②③④ 发展教训 无产阶级专政:实质、特点 ①②③④⑤、坚持 ①②③ 核心 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核心、特点 ①②③④ 社义发展和完善 马义政经典论述:马恩 ①②③④⑤、列宁 ①②③④ 社义基本特征 中国经验:①②③④⑤⑥胜利原因 ①②社义建设 艰巨长期性 ①②③④多样性原因 ①②③发展道路 探索本国 ①②③曲折原因 ①②③曲折前进 前进原因 ①②③如何改革 ①②③新型政党 :特点 ①②③④⑤领导核心 :原因 ①②③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经典作家之展望展望方法基本特征①②③①②③共必然要求①②产主共义是必然趋势伟大事业①②义长期过程①②③中国特色之奋斗必由之路①②投身社义①②。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北京猿人的小孩是属于群体的,教育小孩是群体共同的责任。打 造石器是对小孩教育的第一课。他们带着小孩到河滩上去。遍河滩的 石块,哪一种适合打制工具,孩子起初是不会去考虑的,他们于是指 给孩子们看,说打制工具要拣那坚硬而又光滑的砾石。还要用一块大 的平石作砾砧,才能敲出刃口和锥尖来。孩子经过多次试验,果然不 错,这就变成了他自己的经验。
• 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 • 学校已有庠、序、校、学等不同等级和性质的名称; • “庠者,养者,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
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滕文公上》。
• 礼、乐、射、御、书、数已成为当时学校的学习内容; • 奴隶及其子女,无权进入学校学习。
扩展:稷下学宫
• 基本错误:
• 教育不仅仅是模仿,更有意识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单 纯用模仿解释人类的教育活动,抹杀了人类教育活动的 文化性和社会性。
(三)劳动起源论
• 劳动起源论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 础上,对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著名论断的 直接运用,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起源于劳动, 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的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
章节提要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一、教育的起源
问题: 老猫教小猫捉老鼠是教育吗?为什么? 小明看见妈妈在擦桌子,也拿块抹布擦桌子,
• 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应该是前苏联的米定斯基,《世界 教育史》。
主要观点:
1.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 动;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一)根据规范程度
正规教育是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 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 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一般指的是学校教育 或其他制度化教育。 非正规教育是指“任何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试图为 某些相同的学习者和学习目的服务。
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
古代典籍中的“育”
1.生育。《易·渐》:“妇孕不育,失其道 也。”
2.抚养。《诗·小雅·蓼莪》:“拊我畜我, 长我育我。
3.培养;教育。汉匡衡《祷高祖孝文孝武 庙文》:“思育休烈,以章祖宗之盛功。”
4.生长;成长。《礼记·中庸》:“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却完全或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 儿童或学生的天性的基础之上。
★ 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一个人更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人 身尊严,从而更正确的在社会中进行自我定位,发现适合 自己个性发挥的社会角色,这也是教育最根本的职责所在。
★同: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概念
(一)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二)根据存在形式
实体教育:具备承担教育者角色的人在具体的现实环 境中对那些有学习需要的人的身心施加适当的影响的 活动。 虚拟教育:脱离物质空间的限制,以电子技术、信息 技术以及网络空间为媒介而展开的一种教育形态。
(三)根据存在范围(P57)
思考: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相比较,有哪些不同 呢?
古代典籍中的“教”
1.教育 :“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 之义。”
2.教导 :“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3.告诉 :“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 4.教练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5.政教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6.通“效” :“尧教于隶属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多了一个‘铁’字,”他很自信地说,“课文里有这么一句 话:‘班长斩钉截铁地说……’班长名叫斩钉截,后面不是多了 个‘铁’字吗?”他的话音未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学 生笑得前俯后仰。小柳见大家这么一笑,脸涨得通红,手足无 措,十分尴尬。
1、顺序性(身体和心理) 2、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 3、不平衡性(不同阶段,不同方面) 4、个别差异性(性别、身心构成) 5. 整体性及互补性(感官互补,心理和生理机能互补—精
神和疾病, 在教育中要求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其和 谐全面发展,培养成完整和完善的人)
1、顺序性(P84)
第二次生长高峰 青春期
(2)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的机能 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施 加给个体某方面的教育影响可是获得最佳效 果。
关键期概念由来:劳伦兹与他的印刻学习 (Lorenz and the imprinting)
奥地利的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 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首先提出这 一概念。 小鸭子在破壳后不久,鸭妈妈会 带着它们四下走动一圈。从此以后 把这个母鸭当作它们的妈妈。科学 家把这一现象称为“印刻学习”。 劳伦兹在小鸭子出生后的10~16 个小时,不先让它们看到母鸭,而 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 事情发生了。
人的发展在心理学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和观点
反复出现的问题 当前优势观点
主动-被动
儿童积极参与探究,创造关于世界的意义
遗传-环境
发展的原因能在环境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中找到,不是 独自分开发展的
社会-历史
发展受个人特征和所依赖的历史,环境,文化相互作用 影响
发展中的相似性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06
教育目的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教育目的的发展趋势
01
多元化与个性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逐渐从单一的追求知识转变为注重多元化和
个性化的发展。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
性化和全面发展。
02
终身教育与学习
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理念。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阶段,
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人们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习惯,以及传授基本的生活技 能。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良好的品
德和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情境教育等。家长应该以身 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 子的需求和想法。
学校教育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教育目的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宏观教育目的不仅关注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人的品德、情感 、意志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人才。
微观教育目的
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
微观教育目的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学生特 点等制定的具体教育目标。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 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以满足学生个人 发展的需求。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素质提 高和发展的要求,二是教育对于 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价值
指导教育实践活动
推动社会发展
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 归宿,它不仅为教育者提供了明确的 教育方向,也为受教育者指明了成长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