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寻根文学
现当代文学 寻根文学

除“吃”之外,王一生有一大嗜好,即下棋。 与“吃饭”相对,下棋是一种精神存在方式。
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
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 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 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 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 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 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
一个封闭的生活世界鸡头寨和一个白 痴丙崽的形象,象征了传统文化的痼 疾。
丙崽形象的象征意义:
小说试图承继鲁迅开创的批判国民性的传统,
以现代文明去映照民族的精神病根。
⑴他一生只会两个简单音节,高兴时逢人不
管男女老幼一律叫“爸爸”,反映了古老民
族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
丙崽形象的象征意义:
⑵他那声口状貌、言动举止的迟钝愚顽,痴呆无 知,正是民族文化不开化的象征;
寻根作家对文化意识的重视和追求,标志着
文学创作界文化意识的觉醒,中国当代文学 从此改变了单一的政治视野,生成了更为开 阔的文化视野;另外寻根小说中的浪漫倾向 及其对现代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的探索,打 破了小说创作单一的现实主义格局,并在语 言文体、隐喻象征、叙述方式、作品结构等 方面都有所创新,表现出了文学的自觉。
王安忆《小鲍庄》-对儒家文化的思考
小说中捞渣这一形象有着巨大的象征
意义,他的身上集中了我们民族全部 的美德,传统自然也包含着“仁义” 这一道德准则,而他的死亡正是我们 民族文化中“仁义”观念走向消亡的 象征.
二、寻根的主张和理论
寻根文学的倡导者韩少功说:“寻根文学是一个 先有旗号,后有创作,先有理论,后有实践的 ‘有意为之’的文艺流派。这在现当代文学史上 倒是罕有先例。” 1、文学的根在于民族的文化。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说:“文学有 根,文学之根应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不茂 则叶难盛”。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代表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寻根文学表达了基于文学本位的话语寻求并诉诸文学实践,这股写作风潮可视作对个性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寻求,但文化意图过于明显,有主题先行的痕迹,较少传递现实信息,在虚幻的框架中重构生活和人性。
寻根文学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指以寻找民族文化根源为主题的文学创作。
该流派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与文化倾美的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回顾历史,寻找中国文化传统的渊源,以期从中汲取力量,启迪民众,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寻根文学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揭示历史真相和反思中华民族的文化困境,试图摆脱外来文化的束缚,塑造独特的中国文化形象。
同时,寻根文学也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为当代文学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新。
在创作主题上,寻根文学多关注农村、山区和边疆地区,探讨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作家们常常以寻找自我、回归乡土为线索,通过对人物的生活态度、价值观、矛盾心理的描述,展示当代中国人在文化转型中的困惑与挣扎。
这种创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贴近现实,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
寻根文学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对细节的刻画,通过描写传统文化的符号、艺术形式等细节,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性。
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对诗词、小调、传统戏剧等的引用与借鉴,同时也注重对方言、方言诗、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传承与创新。
然而,寻根文学并不是简单地做传统文化的宣传或模仿,而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中寻找时代联系和现实价值的转换。
寻根文学的艺术追求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的反思,呈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文学形象,描绘出更加复杂、真实的社会图景。
总之,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它通过寻找传统文化根源,探讨民族文化困境,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并在艺术表现中注重对细节的刻画。
寻根文学的价值在于它对历史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论述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的特点

论述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的特点文学、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下面将分别从不同方面对这三种类型的文学进行论述。
寻根文学是指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探索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该文学形式突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和思考。
寻根文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寻根文学尝试重新思考传统文化的观念和价值,追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
其次,寻根文学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发掘,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和思想的重新诠释,提出寻根创作的新思路和创作方法。
此外,寻根文学也表达了对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丧失和忧虑,倡导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新的方向。
综上所述,文学、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都是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每一种文学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
文学关注社会问题,追求真实和批判性;寻根文学回归传统文化,追求文化自信;先锋文学追求前卫和创新,挑战传统文学形式。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面貌,为文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寻根文学代表作

寻根文学代表作
寻根文学是以民族历史、文化等为内容的文学流派,代表作有:
1.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古典小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2. 《水浒传》:中国古典小说,是宋代作家施耐庵的杰作,讲述了108位梁山好汉的英雄事迹。
3. 《西游记》:中国古典小说,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等神仙伴随唐僧去西天观音莲取真经的故事。
4. 《红楼梦》:中国古典小说,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在湘西豪门家庭里的爱情、悲剧和苦难。
5. 《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小说,是元朝作家罗贯中的杰作,讲述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士兵、将领们的英勇事迹。
80年代小时文学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名词解释

80年代小时文学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名词解释
1.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XX年韩XX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2.伤痕文学
指粉碎XX集团初期以揭露十年浩劫在人们心灵中造成的创伤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它以19XX年刘XX的《班主任》和19XX年卢XX的《伤痕》等短篇小说为标志,从不同侧面揭露了XX精神路线在人们的精神和肉体上所造成的严重伤害,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目录1兴起背景:文化热作家。
2代表作。
3思想缘由。
4文学定位。
5主要事件:最早出现,大规模兴起,海外文化引进。
6流派划分:综述城市文化,寻根乡野文化寻根。
7流派影响: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潮流。
一兴起背景文化热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
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寻根的兴起
代表作家作品: 王安忆《小鲍庄》 贾平凹“商周系列” 乌热尔图《琥珀色的篝火》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 张炜《一潭清水》《古船》
二、寻根的兴起
作家与地域文化:
贾平凹:雄奇粗砺的秦地文化 李杭育:放浪自在的吴越文化 韩少功:奇谲瑰丽的楚地文化 扎西达娃: 神秘奇丽的西藏文化 郑万隆(乌热尔图): 原始激情的鄂伦春(鄂温克)文化
湖南长沙人,1968年下乡插队,1974年调入 县文化馆,1978年入湖南师大中文系学习, 曾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8年到湖 南先后任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天涯》杂 志主编等。 代表作品中短篇《爸爸爸》《女女女》《归 去来》《蓝盖子》,以及长篇《马桥词典》 《暗示》等。
《爸爸爸》
(一)社会文化背景: 2、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作家开始思索从现 代意识的角度来观照传统文化,需求自我 与民族文化的联系,修复自我与民族精神。 两个方面 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 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
一、寻根的前奏
(二)文学自身的原因: 1、以汪曾祺为代表的一些作家味。 2、以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代 表的非西方主流国家的民族文学的空前成功。
一、寻根的前奏
(三)标志性的事件 1984年12月“杭州聚会” 意识流 文化小说 现代派 魔幻现实主义
二、寻根的兴起
时间:1985年夏 宣言: 韩少功《文学的“根”》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郑万隆《我的根》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
(三)王安忆(1954~ )
上海人,祖籍福建同安,生于江苏南京, 1955年随母迁至上海,初中毕业后赴安徽 淮北农村插队,两年后考入徐州地区文工 团,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 同时开始文学创作,1984年曾应邀访美。 现为上海市作协主席。
作品
中短篇:《雨,沙沙沙》\《流逝》《本次列 车终点》\《小鲍庄》《大刘庄》《小城之恋》 《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叔叔的故事》 《米尼》《妹头》《我爱比尔》《伤心太平 洋》《乌托邦诗篇》等 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 《长恨歌》等
二、寻根的兴起
主旨:中国当前的文学创作应该以现代眼 光来观照传统文化,只有将中国文学建立 在这片深厚的传统文化沃土之上,才能与 世界文学形成对话。 创作群体: 知青作家 寻找自身的定位 历史背景 文化主体
二、寻根的兴起
代表作家作品: 韩少功的《爸爸爸》《归去来》 阿城《棋王》《遍地风流》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 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郑万隆《老棒子酒馆》《异乡异闻》
《小鲍庄》
主题:描述了一个古老封闭的仁义之乡小鲍庄,人们 悲苦愚昧麻木的生存状态。 内涵: 1、对于传统文化两面性的揭示: 对于捞渣身上具有的仁义精神与传统美德的由衷赞美; 对于小鲍庄人浑浑噩噩生存方式的温情批判。 2、对于现代文明双刃剑的批判: 在肯定了现代文明开放、科学、理性的同时,也以其 对古老文化的曲解、冲击与遮蔽对其进行嘲讽
尊重生命的价值 棋道、道家文化、人格
1、王一生的痴呆气、木讷、随遇而安与知足 长乐,使其成为老庄哲学的象征,表现了传 统文化在个体身上的再造与复活; 2、具体的有限的自由选择面前的有所不为与 有所为,体现了特殊环境下的理性批判精神, 以及自身无限的生命能量。
阿城小说特点
1、世俗性:善于描写世俗之人之事,并以此 张扬无限可能的生命能量与生命元气; 2、抒情性:善于营造抒情的小说氛围,以内 敛的情感、冷凝的笔触,将大悲大喜归于平 淡幽远; 3、技巧性:精巧细致的小说语言彰显了作者 独特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魔幻现实主义:描写了一个远古村寨人们
世世代代闭塞沉闷的原始生活
象征意义:白痴小孩丙崽象征了人类生存
中最丑恶与顽固的一面,整个鸡头寨则象征 了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积淀下的人类生存的 抽象时空
理性批判精神:刻画了民族文化形态中封
闭愚昧落后的一面,表达了对于生命的起源、 生存的艰难以及生命存在方式和意义的思索
三、寻根的基本特征
1、从小说题材特征来看,不是面向古代,漠视现 实,而是两者兼而有之 采用历史题材的:韩少功、郑万隆等 采用现实题材的:贾平凹、李杭育等
三、寻根的基本特征
2、从寻根小说主题来看,不是单纯对传统文化的 回归 1)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 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棋王》 2)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 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北方的河》 3)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 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 挖掘《爸爸爸》
(二)阿城(1949~ )
原名钟阿城,北京人,出生于1949年清明。 中学未读完文革开始,去山西农村插队,后 辗转到内蒙、云南,与著名画家范曾结识并 成莫逆之交。 文革后返京,曾在《世界图书》编辑部、中 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东方造型艺术中心等工 作。现旅居国外。
《棋王》(1984)
主人公:王一生 吃饭 物质 下棋 精神
寻根的意义
1、对理论指导创作的文学自觉: 2、对80年代中期文学写作的突破: 超越写实主义,突破了这种曾是唯一的小说写作模式; 对峙现代派,认为它不是超越写实的唯一路径,传统语 言文化同样可以变革小说写作; 3、对文化的解释: 文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文化不仅是内涵,也是技巧, 更是一种审美意识; 4、对话语权的争夺: 体现了在东西方对话的过程中,对民族国家文化价值走 向的关注;在时代与个人的对话中,宏大叙事对于个人 叙事的胜利。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二)
(1985~ )
第一节
寻根文学
一、寻根的前奏
(一)社会文化背景: 1、在经历了80年代初期社会政治层面的批 判之后,反思开始深入到事物的本原意义, 探讨历史失误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之间的 关系。 历史的反思 文化的反思 对社会政治的批判 对民族自我的反省
一、寻根的前奏
三、寻根的基本特征
3、从寻根小说的价值取向来看,不是狭隘的民族 主义,而是既有纵向继承,也有横向借鉴。 韩少功:总体象征意义(纵向) 扎西达娃:魔幻现实主义(横向)
四、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1、韩少功:《爸爸爸》 2、阿城:《棋王》 3、王安忆:《小鲍庄》
(一)韩少功 (19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