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一首诗 导学案-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02 如何读懂诗歌(一)-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课时精讲

示例:虚词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杜甫《又呈吴郎》
诗词里的虚词在表达感情和语气上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为……宁”“只缘……转须”使 语气委婉、含蓄,便于接受。“不为困穷宁有此?”是问句,其中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西邻的妇 人到你那儿打枣确实是不对的,发生这样的事,当然是不好的。进而又为妇人辩护:“她不是因 为困穷怎么会干出这样的事来呢?” 杜甫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个妇人实在是毫无办法了,走 投无路了,不得已才来打枣的。“只缘恐惧转须亲”这一句,只因她心怀恐惧,反而要对她格外 亲切,使她可以放心地来打枣。“转”是转而、反而的意思。这个妇人自己知道打人家的枣不对, 心里怀着恐惧,倒是应该亲切地对待她才是。这个“转”字,表现了杜甫对劳苦人民的体贴。
01
例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
满衣裳。(省主语)
02
例2:上吞巴蜀下潇湘,怒似连山
静镜光。(省动词)
03
例3:日出寒山寺,江流宿雾中。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省介词)
(3)省略(不完全句)
前提:读懂实词,抓住能黏合情与景的实词、虚词。
一、能识别 语言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
会诗人所炼之“意”。
主 语 后 置 : 竹 喧 归 浣 女 , 莲 动 下 渔 舟 。 — — 王 维 《 山 居秋暝》 宾 语 前 置 : 天 街 小 雨 润 如 酥 , 草 色 遥 看 近 却 无 。 — — 韩愈《早春》 主 谓 倒 装 : 多 情 应 笑 我 , 早 生 华 发 。 — — 苏 轼 《 念 奴 娇·赤壁怀古》 定 语 后 置 : 安 得 广 厦 千 万 间 ,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状 语 后 置 : 鸟 宿 池 边 树 , 僧 敲 月 下 门 。 — — 贾 岛 《 题 李凝幽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怎样读懂诗歌导学案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一中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怎样读懂诗歌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知识要点】一. 明白表层意思1)、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二领会深层意思1、关注熟悉的作家的概况时代在变迁,思想在传承,大凡杰出的诗人,其诗心总与时代之脉一起博动。
因而要读懂作为思想载体的诗文,就必须能勾勒出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命轨迹及其思想流变,了解其为何喜极而泣又因何痛彻心肺,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其诗风诗意、诗情诗魂。
教材所选的篇目都是历代大诗人的代表作,以此为窗可以洞悉诗人沉浮悲喜的人生,感悟其诗词中的徬惶与呐喊。
如陆游在《书愤》中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明志:恢复中原之志至死不渝;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剖心:忧愤之情深如江海,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当此二人的其它同类诗作奔赴眼底时,我们便可据此联读而悟。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例1: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田园居(之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
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2、关注题目--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题目的内涵往往丰富,它可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等诸多重要信息。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山居”明示了诗的题材属归隐一类;“秋”点明季节;“暝”点明具体的时间。
“秋”与“暝”在古人的笔下往往流淌着悲愁,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山居”那欲隐而难藏的惬意与满足就使“秋暝”的感情亮丽畅快起来了。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读文指导鉴赏要从读懂始

古诗词复习之殇:诗歌讲了一大堆,看到新诗干瞪眼;技巧教了一大堆,分数还是老样子。
问题出在哪里?读不懂!想读懂,就要借助高效方法、理性逻辑和科学训练,让诗歌的语言在学生心中慢下来,让学生的头脑清晰地跟上诗歌语言的脚步。
让学生会译诗,读懂诗!不懂,一切答题套路都没用!只有读懂诗,才可能答好题!一轮训练的首要任务:让学生会译诗,读懂诗!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应该增加解读诗歌的知识储备从而来解读古诗。
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一、由诗歌基本知识切入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一)基本特点1.情景结合诗⎩⎨⎧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抒情(主)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
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
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
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
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读懂诗歌导学案

如何读懂诗歌预习目标巩固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预习内容一、方法点拨1、从题目入手读懂诗从题目入手是一种很容易掌握的方法,因为标题一般可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进而明了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2、从注释(包括作者介绍)切入3、从意象切入,特别注意意象的修饰语4、从“情语”切入这里的“情语”是指能比较直观地看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
二、先试身手1、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其思想情感的理解。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读诗歌:2、你是怎样解读《次北固山》的?有哪些切入点?学习目标能够灵活运用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方法正确解读诗歌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交流“预习案”中的思考二、(小组合学)进行读懂诗歌的方法探讨、实践阅读下面诗歌,谈谈你对其思想情感的理解。
例1、(2010·江苏卷)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解读诗歌:所用方法:例2、(2008·山东卷)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解读诗歌:所用方法:例3、(2009·四川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解读诗歌:所用方法:例4、(2008湖北卷)临江仙①[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注]①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阅读与鉴赏(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含解析)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复习任务能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诗歌的诗句含意与内容主旨,并能提炼其哲理启示。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Ⅰ卷《答友人论学》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主旨概括(间接)①与传统命题重视古诗情感的理解分析相比,现在命题越来越重视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概括,这几乎是一个热点与重点。
考生应高度关注高考命题这一悄然变化。
②考查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不只是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诗歌,更在于是否能够深入理解诗句,是否能从整体上把握并提炼出哲理,这也是考生复习的重点。
③高考对古诗思想内容的重视自然会引起选诗的变化:偏重“理趣”的宋诗居多。
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主旨概括2021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6分)表面上是理解诗评,实质上是理解句子含意新高考Ⅱ卷《示儿子》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诗句含意理解2020新高考Ⅱ卷《赠赵伯鱼(节选)》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主旨(观点)概括全国《读史》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哲理概括Ⅱ卷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活动一理解句意,筛选信息(一)理解句子含意诗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理解诗句到理解全篇才是读懂诗歌之道。
近几年,高考命题加大了对诗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过去那样考查如何赏句,而是重在对诗句内容、观点乃至与全篇的关联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诗句的含意到考查诗句的观点,由理解一句到理解两句,考查越来越深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如何读懂诗歌导学案

如何读懂诗歌古诗文阅读,读懂是王道。
读不懂诗意,再高超的解题技巧也是白搭。
读懂诗歌,首先需要一颗细致的心,诗句不多,一字一句要细细看,认真品。
这里总结了“八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结构,看意象,看用典,看关键词,看选择题。
一、看标题灵犀一点通读懂诗歌,从标题入眼。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人点。
古人诗歌标题多直接了当,写出诗的重要信息。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揭示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梦李白》、张继《枫桥夜泊》;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元稹《重赠乐天》;③暗含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如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张籍《秋思》、李绅《悯农》;④揭示作品线索,如曹操《观沧海》、杜甫《春夜喜雨》;⑤表明诗歌题材,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别诗)、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诗);⑥暗示表达技巧,如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李华《春行即兴》(借景抒情)。
牛刀一小试思考:读下面高考试题诗题,分别读出什么信息?01【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答友人论学》02【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湖上晚归》03【2022·新高考I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04【2022·新高考ⅡI卷】《送别》05【2021·新高考I卷】《寄江州白司马》06【2021·新高考Ⅱ卷】《示儿子》二、看作者灵犀一点通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①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李白一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②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一)如何读懂古诗词

总结方法
一、读标题,抓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 括作用。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的缘由或目的,暗含感情; 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④表明诗歌的题材; ⑤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总结方法
• 二、读作者,知人论世
•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 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 • 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 北宋哲理思考入诗 • 南宋爱国情怀入诗
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谢冕
读诗任务 含义——韵味
5
分组探究:阅读下列诗歌题目,填写下表,
然后小组展示。(10分钟)
题目
送杜少 府之任 蜀州
重要信息
念奴 娇· 赤壁 念奴娇 赤壁怀 古 咏山泉 思远人
重要信息
①交代了送别对象(杜少府); ②交代了写作 的目的(送别友人入蜀上任); ③表明诗歌题 材(送别诗)。 ①交代了写作的地点(赤壁)、事件(怀古); ②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③暗示了诗的 感情基调(怀古伤己)。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山泉);②表明诗歌的题 材(咏物诗);③暗示表达技巧(托物言志)。 ①交代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②暗示诗 歌的感情基调(思念之情);③表明诗歌题材 (怀人诗)。
•
积累历史知识
2、了解作者的气质、风格 • • • • • • • 陶渊明——朴素自然 李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白居易——雅俗共赏 李商隐——含蓄朦胧 李贺——奇诡变幻 杜牧——清丽俊逸 王维——诗画一体 王昌龄——雄健高昂 高适——悲壮苍凉 陆游——悲壮爱国
• 李清照——闲适与愁苦
积累文学常识
作业:预习NO.3,完成下表。
诗歌类型 咏史怀古诗 咏物言志诗 羁旅思乡诗 送别怀人诗 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 爱情闺怨诗 思想情感 表现手法 常用意象
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学案

古诗词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学案【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鉴赏法、练习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读懂诗歌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3、试试身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8高考卷)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翻译: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回顾思考:请说说你解答的依据。
4、操练起来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翻译:三、如何读懂诗歌(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1、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如上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均为诗人泛舟所见,描述时可作上述补充。
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如“留醉与山翁”一句就是因为格律之需要而做了倒装。
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4、当堂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翻译:(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2、课堂实践例1:阅读韦应物的《寒食①寄京师诸弟》,回答问题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读懂一首诗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会找到读懂古诗词的路径、角度。
2、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读懂古诗词。
【课前作业】
1、《考试说明》有关诗词鉴赏的要求: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2、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3、怎样才算读懂?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4、请认真预习《创新设计》P150~~152,读懂一首诗需要注意的七个点,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七看:(1)看标题(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典故(6)看关键词(7)看选项
❖特别提醒
(1)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词语颠倒、超常搭配)。
(2)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3)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4)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5、阅读陆游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
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
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这首词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杜鹃悲切的叫声;全词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的思想感情。
【课堂探究】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分析本首诗表达的情感。
湖州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从题目来看:
本诗表明写的内容是有关湖州的诗歌。
(2)从作者来看:
作者是南宋的汪元量,并不出名。
但我们知道他是南宋的诗人,就可以推测他的思想很可能是表达对国家命运衰微的伤感-——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南宋的时代主题就是诗人们面对国家命运残破的伤感。
(3)从注释来看:
交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
我们可以以此推断出诗歌的大致内容和思想。
既然是在国家灭亡,而自己被押解北去的路途中所作,那么情感应该是表达自己面对国家灭亡的极度悲痛的心情。
(4)从诗句的情感语来看:
在这首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寒,断。
“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了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则表明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经落入元人手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那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悲痛之情。
(5)从诗句的意象语来看:
这首诗歌塑造了这些意象:燕云,江水,夕阳,寒鸦,四百州。
我们要仔细逐个分析每一个意象的内涵。
首先,……
诗人用迷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凄清幽寒的夕阳来烘托凄恻悲凉、感慨惆怅的复杂情怀,抒发自己眷恋祖国的深情和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
【目标检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思考: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课后巩固】
A类:
从下面一组题目能读出哪些信息?
1.《邯郸冬至夜思家》《春夜别友人》》《春日登楼怀归》
表明时间、背景及写作内容
2.《西塞山怀古》《从军行》《归园田居》
表明诗歌体裁及题材
3.《春夜喜雨》《征人怨》
表明情感
B类:
完成《创新设计》P152《闺怨》一诗。
C类: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属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追求?
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