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常见术语解析——外部性

合集下载

10第十章 外部性

10第十章 外部性

第十章外部性一、名词解释1.外部性(externality)(北师大2004试;北航2004试;东南大学2003试):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

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ies);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ies)。

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

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

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

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外部性理论可以为经济政策提供某些建议,它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依据,政府可以根据外部性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利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以消除外部性对成本和收益差别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纠正的办法:(1)使用税收和津贴;(2)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3)规定财产权。

2.⑴负外部性:⑵正外部性结论:负外部性导致市场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

正的外部性导致市场产量小于社会最优产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采用外部性内部化方法:对于造成负的外部性的商品征税,而对具有正的外部性的商品给予补贴。

3.外部性内在化(internalizing the externality):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外部性名词解释

外部性名词解释

外部性名词解释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带来的效益或成本,这些效益或成本不仅仅影响到从事这些活动的个人或团体,还会间接地影响到其他个人或团体,并且这些效益或成本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内部化。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面外部性和负面外部性两种。

正面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给非直接参与活动的个体带来的好处。

例如,一个人在公共场所播放音乐,虽然他自己享受到了音乐带来的愉悦,但其他人也可以免费听到这些音乐,这样就产生了正面外部性。

正面外部性可以促进社会的福利增加,例如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溢出,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负面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给非直接参与活动的个体带来的成本。

例如,工厂排放废气污染空气,虽然工厂本身在生产过程中获得了经济利益,但周围居民的健康受到了危害,这样就产生了负面外部性。

负面外部性会给社会带来各种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健康问题等,需要通过政府或其他机构进行干预和管理。

外部性的存在常常导致市场的失效,因为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反映外部性产生的效益或成本。

如果外部性是正面的,市场价格往往低于社会的边际效益,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足;如果外部性是负面的,市场价格往往低于社会的边际成本,从而导致资源过度使用。

为了解决外部性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

一种常见的措施是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内部化外部性。

比如对于排放污染的工厂征收污染税,或者对于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给予补贴,这样可以使企业的成本或收益与外部性相匹配。

另一种措施是通过法律法规来限制或者规范外部性的产生和影响,例如制定环境保护法律、城市规划政策等。

总之,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带来的不直接影响个体或团体的效益或成本,这些效益或成本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内部化。

外部性的存在常常导致市场失效,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或其他措施来解决。

解决外部性问题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效益和福利。

公共经济学中的外部性

公共经济学中的外部性

公共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外部性是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产生于市场交易过程之外的经济效应,这些效应可以对非交易参与者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无法完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失效。

本文将讨论外部性的概念、类型以及应对措施。

一、外部性的概念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过程中,除买卖双方以外的第三方遭受的效应。

这些效应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

市场交易产生的外部性可能涉及环境、健康、公共安全等方面。

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全部社会成本或收益,从而使得市场无法完全高效运行。

二、外部性的类型1. 正向外部性正向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产生的效应对第三方造成积极影响。

例如,教育投资对整个社会都有积极的外部效应,因为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2. 负向外部性负向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产生的效应对第三方造成消极影响。

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就是一种常见的负向外部性。

工厂的排放会污染周边地区的空气和水源,对居民的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三、应对外部性的措施为了解决外部性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纠正市场失灵,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1. 税收和补贴政府可以通过征收污染税或者对环保产业给予补贴等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减少负向外部性的产生或增加正向外部性的效应。

2. 环境监管和法律制度政府可以加强环境监管,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强制企业履行环保义务,以减少负向外部性的产生。

3. 契约和协商政府可以促进市场主体之间的契约和协商,以达成合作减少外部性的目标。

例如,通过购买新技术的许可证来减少环境污染。

4. 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可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弥补市场交易产生的外部性效应。

例如,修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以保护环境和公共健康。

四、外部性的局限性和挑战虽然政府可以通过上述措施来应对外部性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1. 外部性的界定和测量外部性往往较难界定和测量。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学解释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学解释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学解释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以及资源配置的学科。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的行为决定了资源的配置,而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介绍外部性的概念、分类以及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学解释。

一、外部性的概念与分类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对除该行为主体之外的其他个体或者市场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向外部性和负向外部性。

正向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或者商品对其他个体或者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教育的正外部性体现在提高人力资本、减少犯罪率等方面。

而负向外部性则是指某个经济行为或者商品对其他个体或者市场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工厂污染导致居民健康受损。

二、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市场失灵,从而使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分配。

首先,外部性导致市场供求曲线的不准确。

在存在正向外部性的情况下,个体通过市场价格无法反映出外部效益,从而低估了该经济行为或者商品的社会价值。

而在存在负向外部性的情况下,个体通过市场价格也无法反映出外部成本,从而低估了该经济行为或者商品的社会成本。

其次,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

当个体忽视外部性的存在时,他们只会考虑自身利益而不会考虑外部影响。

这样就会导致资源在社会上分配的不均匀,无法实现最优配置。

例如,如果一个工厂没有内部化其对环境的负向外部性,它可能会选择忽视环境保护措施,从而导致环境污染。

这种情况下,资源被用于了不具有社会效益的活动上,导致资源浪费。

最后,外部性导致市场无法自发形成。

市场需要价格来引导资源的配置,但外部性的存在破坏了价格的形成机制。

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个体无法根据市场价格做出合理的决策,从而导致市场无法自发形成。

三、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学解释市场失灵可以通过市场失灵理论来解释。

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导致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其中,外部性被视为重要的市场失灵原因之一。

外部性

外部性

第33章 外部性有位经济学家说过,外部性是经济学中最难以捉摸的概念了。

虽然经济学中还有许多其他容易让人犯晕的概念,但是“外部性”的确是被人滥用的一个概念。

外部性,就是,一个个体的某种消费活动或生产活动对其他个体的生产集或者消费集的影响。

一般的时候会说,这种影响不是通过市场发挥作用的。

网上拍卖的时候,我和你竞价,我的竞争对你有不好的影响,但是不是外部性,因为是在市场中的行为。

因此,外部性,就是还没有被订价,但是又不是无关紧要的事物。

你在路上走,对面一个人走过来迎面给了你一巴掌,是不是外部性?消费的外部性借用上一章的Edgeworth box,我们可以先讲些消费外部性的道理。

两个人,A和B,从零花钱M和空气里的烟雾量S中得到效用。

零花钱带给他们的都是正效用,S带给A的是正效用,带给B的是负效用。

我们把两个人的无差异曲线在各自的坐标系画出来,然后合并同类项得到Edgeworth box:SAA M B如图,第1个图应该没有问题,刻画A的无差异曲线。

箭头标出效用增加的方向。

第2个图,刻画B的无差异曲线我们知道好商品(goods)M和坏商品(bads)S,他们之间的替代关系是正向的关系,增加一点S,要使B效用不变,就要增加一些M给B。

第3个图,我们把前两个图推在一起就可以了。

这与前一章制作埃氏方盒的过程貌似不同,前一章我们不仅左右翻转了B的坐标系,而且也上下翻转了B的坐标系,但是这里我们只把B的坐标系左右翻转了一下。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里S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有非争的特性,大家都要承受相同的量,和前面不同,前面的商品都是你吃你的、我吃我的,我吃了的东西你就吃不到了。

有了这些信息我们看,经济中到底会有多少烟雾。

假设A拥有空气的产权,则经济中的禀赋点在红色点R,这时候,A可以自己消费数量为(R‐S)这么多的货币,以及(S‐A)这么多的烟雾,也可以以一个价格P向B出售空气的产权,这时A的货币增加,享受的烟雾S减少。

经济学外部性名词解释

经济学外部性名词解释

经济学外部性名词解释外部性是指一种市场行为所产生的效应,对除主体和主体外其他市场参与者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机制来内部化。

外部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正面外部性和负面外部性。

正面外部性是指市场行为对其他市场参与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教育的正面外部性包括增加社会技能和文化素质,提高整体劳动力素质等。

负面外部性则是指市场行为对其他市场参与者产生负面的影响,如工业污染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市场失灵,使经济资源无法有效配置。

市场上的供给者或需求者通常没有充分考虑到外部性带来的影响,导致市场价格低于或高于社会最优价格。

在正面外部性中,市场上的供给量低于社会最优水平;而在负面外部性中,市场上的供给量高于社会最优水平。

这种失灵现象被称为外部性问题。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式包括内部化和政府干预。

内部化是指通过改变市场机制,使外部性的影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

例如,通过课税来征收污染排放费用,以内部化工业污染的负面影响。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产权定义和交易,使外部性成为可以协商和弥补的经济资源。

政府干预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来调整市场行为,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例如,政府可以设立环境标准和监管机构,限制污染排放和制定安全标准,以减少负面外部性的损害。

外部性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

例如,城市交通拥堵是一种负面外部性,它会导致时间浪费、油耗增加等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政府可以实施拥堵费或者提供公共交通等措施,以内部化这种负面外部性。

外部性问题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深远的。

解决外部性问题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和解决外部性问题对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外部性的名词解释

外部性的名词解释

外部性的名词解释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或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一种影响,不仅限于市场主体之间的直接关系,而是扩展到第三方或整个社会。

外部性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外部性通常是与市场价格无法完全反映的社会成本或效益相关联的。

外部性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失调,因为市场价格没有充分考虑到外部性的影响,从而导致市场失效。

外部性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正的生产外部性、负的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

正的生产外部性指的是当一家企业的生产活动对其他企业或个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时所产生的外部性。

例如,一家公司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通过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产品,这有助于提高整个产业的产出和效率,从而促进了其他公司的发展。

负的生产外部性是指一家企业的生产活动对其他企业或个人产生负面影响所产生的外部性。

例如,一家工厂排放污染物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导致附近居民的健康问题,这就是负的生产外部性。

消费外部性指的是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对其他人或社会产生的积极或负面效应。

例如,一个人接种疫苗可以不仅保护自己免受疾病侵害,同时也减少了其他人感染该疾病的风险,这就是消费外部性的正面影响。

另一方面,抽烟造成的二手烟对身边的人造成危害,这就是消费外部性的负面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可能导致市场失效,因为它们导致了市场的结果与社会最优结果之间的偏差。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信号,但当外部性存在时,市场价格无法准确反映社会成本或效益。

这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或不足分配。

为了解决外部性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政策措施。

一种解决方式是通过向产生外部性的活动征收税收或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内部化外部性的成本。

例如,对污染物排放征收污染税或实施排放许可证制度,这可以使得企业在进行决策时考虑到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减少污染。

另一种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式是通过政府干预来提供激励或补贴来鼓励产生正面外部性的活动。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研发活动来促进技术创新,以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

总之,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或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对第三方或整个社会产生的积极或负面影响。

03外部性

03外部性
16
科斯
他的主要作品有:
《英国广播:垄断的研究》(1950年) 企业的性质》 1937年 《企业的性质》(1937年) 《边际成本争论》(1946年) 社会成本问题》 1960年 《社会成本问题》(1960年) 《经济学的灯塔》(1974年) 《马歇尔方法论》(1975年)
17
科斯定理的应用-几个案例
11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科斯定理
1、假定在交易过程中不存在交易成本,只 要产权是明确界定的,则不论产权在谁一方, 交易双方的自愿交易都可以使资源获得同样 的有效配置。 2、若交易费用大于零,则不同的产权界定 会造成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
第一个结论被人们称为科斯第一定理, 而后一个结论被人们称为科斯第二定理。
12
科斯定理
科斯第一定理包含的重要假设前提:
第一,交易成本为零。交易成本指当事人建 立交易关系,进行讨价还价、订立契约并督 促执行所花费的成本。科斯文中,交易成本 被称作“运用价格机制所需的成本”。
13
科斯定理
第二,产权的初始界定清晰,即外部性问题 所涉及的权利的归属明确,至于具体归属于 哪一方当事人,则没有给予明确限制。
6
庇古税(Pigou Taxation)
A.C.庇古(A.C.Pigou)1918年《福利经 济学》中首次提出。 庇古税也被称为矫正性税收,是对具有 生产或消费成本外部性的产品或服务征 收的。 相反地,有矫正性补贴。
7
庇古税(Pigou Taxation)
以造纸厂的污染为例。 思考
政府应该按照什么标准对纸的生产者征收矫 正性税收?
4
外部性的对策
如何解决外部性?
1.习俗(道德约束)。 2.制定相关法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金融常见术语解析——外部性
一、定义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分为正外部性(positiveexternality)和负外部性(negativeexternality)。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二、经济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三、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
让外部性内部化(internalize the externalities),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

跃远专家提出的典型办法
1.征税与补贴
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会对外部产生影响,比如说,汽车运输必然会产生废气污染环境,而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就会形成改善环境的结果。

这就是经济的外部性。

如果说前者是“负外部性”的话,后者就应该被称作是“正外部性”。

外部性扭曲了市场主体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会导致市场无效率甚至失灵,而负外部性如果不能够得到遏制,经济发展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将持续恶化,最终将使经济失去发展的条件。

所以,可以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费,对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

征税可以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补贴可以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

这种用于消除负外部性的税收被称作庇古税(Pigovian tax).
2.科斯定理
3.企业合并
四、外部发展三块里程碑
(一)第一块里程碑——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虽然并没有提出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概念,但从他对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论述可以从逻辑上推出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概念及其含义。

所谓内部不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的增加。

所谓外部不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的增加。

马歇尔以企业自身发展为问题研究的中心,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考察影响企业成本变化的各种因素,这种分析方法给经济学后继者提供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二)第二块里程碑———庇古的“庇古税”理论
既然在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相背离的情况下,依靠自由竞争是不可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的。

于是就应由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消除这种背离。

政府应采取的经济政策是: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施征税,即存在外部不经济效应时,向企业征税;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实行奖励和津贴,即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给企业以补贴。

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

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

庇古税在经济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采用的“谁受益,谁投资”的政策、环境保护领域采用的“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都是庇古理论的具体应用。

排污收费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的重要经济手段,其理论基础也是庇古税。

“庇古税”理论局限性
第一,庇古理论的前提是存在所谓的“社会福利函数”,政府是公共利益的天然代表者,并能自觉按公共利益对产生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然而,事实上,公共决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第二,庇古税运用的前提是政府必须知道引起外部性和受它影响的所有个人的边际成本或收益,拥有与决定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相关的所有信息,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定出最优的税率和补贴。

但是,现实中政府并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拥有足够的信息,因此从理论上讲,庇古税是完美的,但实际的执行效果与预期存在相当大的偏差。

第三,政府干预本身也是要花费成本的。

如果政府干预的成本支出大于外部性所造成的损失,从经济效率角度看消除外部性就不值得了。

第四,庇古税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寻租活动,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资源配置的扭曲。

(三)第三块里程碑———科斯的“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自愿协商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交易费用不为零,制度安排与选择是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