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区域经济增长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学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2.区域经济开发: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是以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应用理论。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1)一类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亦即投入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资源、技术等;(2)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指基础设施条件,相关产业的布局条件等;软件环境则包括经济制度、管理方式及组织形式等等。

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其一是投入高效率产业的杠杆。

其二是投入高效率地区的杠杆。

2、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3、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均衡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

这个理论命题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

均衡增长理论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第二部分是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计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

(2)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二)非均衡增长理论:1.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2.连锁效应(1)前向关联效应。

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2)后向关联效应。

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精品PPT课件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精品PPT课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还可以具体化为各地区的增长,在一定时期,
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地区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先 行地区,从而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
8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均衡增长理论 • 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
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 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这 个理论命题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
10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1 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纳克斯则是从需求与供给的关பைடு நூலகம்方面,论证同一
个问题。不发达地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率, 低储蓄则资本形成不足,于是生产率低下,又造 成低收入。 • 这是从供给的角度看的,如果从需求的角度看, 低收入则购买力低,低购买力无法吸引资本的进 入,投资不足生产率难以提高,又会引起低收入,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11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2 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 如何打破这种存在于落后地区的低水平循环?发展经济学家 提出了均衡增长的理论:
• 纳克斯认为: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资本的不足,而外来资 本的缺乏在于本地区缺少有效需求,归根到底,是造就这 种需求。
• 罗森斯坦·罗丹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大推进的三个理论基础: 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和储蓄供给的不可 分性.
• 均衡增长理论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是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 • 第二部分是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计
9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1 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第三讲 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

第三讲 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

趋同检验: 基于多种传统计量方法 共采用了横截面回归分析、面板数据分析 及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并充分考虑了各 种方法中可能的模型,共计进行了32次计 量分析,最终均得到了据CART分析所得 的3个区域组内存在俱乐部趋同的结论,各 种趋同检验方法结果的互相印证,充分说 明了所得的结论是相当稳健的。
六、对协调发展的启示
集中在两点: (1)历史因素、结构因素及地理因素等3大因素, 以及市场力量、政府力量及相互作用力量等3股 力量在中国俱乐部趋同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并且,政府力量对俱乐部趋同形成的影响是 以其与市场力量的相互作用为中介而实现的。因 此,国家应该继续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及努 力提高各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受教育程 度和基础设施水平,优化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使 得其在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的助推下,促进本地 区的经济增长,进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 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这个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90年代中后期为界,划 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是纯粹经验性质的统计分析,特点是 采用国际通行的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 等统计指标对中国地区差距及其变动进行测度和 因素分解,由此观察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及影响 因素,并得出相关的对策。 后一阶段始于1996年,特点是引入当时在国际上 已经流行的经济增长趋同性分析方法,对中国地 区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进行检验,从而使中国地区 差距演变的研究开始具有了理论基础,由此提高 了研究结论的解释能力。
趋同的基本内容:
在一个国家内部,如果区域之间是相互 开放的,那么,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受收 益递减规律的约束,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自由 流动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自我修正 作用,从而导致区域之间人均收入或产出水 平趋向均衡。这样,尽管区域之间在发展的 初始阶段存在着经济差异,但如果它们的经 济增长条件相同或相似,那么,欠发达区域 的经济增长将会快于发达区域,它们之间的 经济差异将随时间推移而逐渐缩小。

2013-2014(1)第三章增长与发展

2013-2014(1)第三章增长与发展

2、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与劳 务的数量,在一段较长时期内的 增长 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该区 域经济总产出来衡量的。一般是 通过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 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收入(NI)等 量值表达。
2、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率)
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 来表示。 设△Yt为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Yt-1为上年所 实现的经济总量,则经济增长率(G)就可以用下面公 式来表示: G=△Yt/Yt-1
中、美GDP构成比较 (2006年)
政府支出 13.7%
净出口 7.5%
消费 36.2%
投资 42.6% 政府支出
15.8%
净出口
-5.3%
CHINA
投资
19.2%
消费
70.3%
世界平均 消费:投资:政府:净出口 61.4:21.4:17.3:-0.1
USA
(二)社会总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1、要素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包括: 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 比。 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 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 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 贡献。
财政政策 增加国家财政开支。创造就业机会、需求、有 时会吸引投资。理论上可以创造数倍于政府投资本 身的经济增长 汇率政策 降低本国货币的汇率。将会增加出口。出口的 增加将会使生产商增加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也 增加消费。缺陷在于,本国上在国际上的价格最终 是由生产商决定的,如果生产商同时提价,则不能 起到相应的作用,并且进口商品的价格会相应变得 很高。 长期实施低汇率政策会导致通货膨胀。

区域经济学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

区域经济学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 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1.理论基础
• 区域内兴旺部门越多、衰退部 门越少,则区域经济越有活力。 故应不断淘汰衰退部门,发展 兴旺部门,实现产业部门的转 移。
• 产业部门的转移一般会受制度 资源环境、资本收益率、劳动 力工资率等因素的影响。
2.国际产业转移现状
(1)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进 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2)转移主体依次由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 两方面机制:一是需求的拉动,包括 区内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劳务的 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二是供给的 驱动,指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 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并形成新的需求。按照特点划分: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 资本、劳动和技术的投入有两大 杠杆:其一是投入高效率产业的 杠杆。钱纳里认为,经济增长就 是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部门到效 率高的部门的转移。
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
(一)开发模式
• 开发模式建立在区域经济增长具 有乘数效应的理论基础上:主导 部门对其他相关部门的带动作用 会通过乘数效应大。
1.增长极模式 •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把主导部门集

第三讲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第三讲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天山北坡经济带主要是指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了市昌吉市米泉市阜康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沙湾县乌苏市奎屯市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农十一师建工师共9个市2个县5个师面积为954万平方公里占全疆面积的57人口约454多万人占全疆总人口的2662005年北坡经济带gdp为149023亿元占全疆的5076是新疆最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区域是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的核心经济带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的8个试点区之一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 2000-2006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由1364亿元增加到3045 亿元,年均增长14.3%;对外贸易额从2000年的226399万 美元增加到2006年910327万美元,年均增长40.2%,其中 边境贸易总额从131970万美元增加到648467万美元,年均 增长49.1%,边境贸易占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 58.3%上升到71.2%。
第一次飞跃
• 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并将新疆发展成 为十大生产基地(畜产品基地、棉花基地、 甜菜基地、瓜果基地、石油基地、煤炭基 地、化工基地、棉纺织基地和毛纺织基地、 制糖基地) ,确立了以建设生产基地为导 向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农牧大区向资源基 地建设的战略转向,称为第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
• 新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资源,是中国 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新疆在石油钻井、 炼油、管道开发技术等方面有优势,尤其是在 油田开采和管理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 平。目前,新疆已建成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 盆地和吐哈盆地三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形 成了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尔勒、 泽普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产品加 工基地,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石油、石油化工 基地和能源生产基地。
• 2006年,新疆完成工业增加值1218.73亿元,比上 年增长15.2%,其中石油、石化工业增加值占全区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生产原油2474.74万吨,生产天然气164.2亿立 方米,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 一位,已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及石油化学工 业基地。新疆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已建成的中—哈 原油管道一期工程、西部管道、独山子1000万吨 炼油、100万吨乙烯工程等一批国家级重大项目, 为构建中国陆上重要的能源资源安全大通道提供 了重要保障。

《区域经济增》课件

《区域经济增》课件

创新理论
总结词
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创新活动不仅出现在企业层 面,还与政府政策、市场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详细描述
该理论认为,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从而 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应通过政策手段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 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2023-2026
ONE
KEEP VIEW
《区域经济增》ppt课 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区域经济的概述 • 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 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分析 • 区域经济增的未来展望 • 结论
PART 01
区域经济的概述
区域经济的定义
01
02
03
04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内经济 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 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区域经济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均衡 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制于地理区位 、资源基础以及政策等因素。
区域经济的重要性
区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 成部分。
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聚度 、增强企业竞争力。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它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 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
约。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 发展的地理概念。
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 用的现状及其问题。
区域经济的特点
区域经济是地理区位为基础,以自然 资源为依托,以工农商各行业为支撑 带动的经济。
区域经济通过产品、生产要素等的流 动使不同区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

三、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请见教材p56-57
§2.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区域经济开发概论
概念: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 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区域开发是在保持区域资源、环 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对区域资源利用的最 大效益、经济的最大限度增长和社会进步。
特点:1.开发对象的位置、范围的明确性 2.开发的时效性 3.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4.普遍增长的目的
地区 东部 中部
1980 52.6 31.1
1985 52.8
31
1990 53.8 29.9
1994 58.4 27.2
1995 58.3 27.5
1996 57.9
28
1997 58
28.1
2000 59.3 27.1
西部
16.3
中西部合计 47.4
16.2 47.2
15.3 45.2
14.4 41.6
(2)佩鲁的增长极:主导部门的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
(3) 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 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负值,表明生产要素
向增长极点的聚集作用较强。 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正值,表明增长极已
经具有了一定规模,生产要素产生了向周围极化区域的回流。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区域经济的增长可以具体化为各种产业部门的增长。在一 定时期,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 性的产业。从而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区域经济的增长可以具体化为各地区的增长。在一定时期, 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地区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先行 地区,从而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2.2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发展轴模式
– 增长极数量增多,相互连接(交通线) 增长极 功能
– 同样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强度更强,力 量更大,发展轴-----发展带 – Eg.地铁沿线、河流经济带、沿海经济带、京广线、 陇海线
2.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2.2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网络型模式
• 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 由需求拉动生产
‒ 供给的驱动
• 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 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
机制
‒ 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资源、资本、劳动和技术的投入 投入高效率产业的杠杆----集中到高效率的、能够起带动 作用的部门 投入高效率地区的杠杆----投入到那些具有高效率的地区 和部门(高效率的地区并不仅仅是指发达地区)
• 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 农业和贸易发展,乡村工业开始兴起。主要集中分布在 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地方
• 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
– 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专业化方向转化, 区域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也不断地扩大
• 工业化阶段
– 以矿业和制造业为先导,区域工业兴起并逐渐成为主导 力量 – 最先发展起来的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木材 加工和纺织等行业,随后是以工业原料为主的冶炼、石 油加工、机械制造、化学工业
产业部门更替的基本原理
– 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使相同 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 生产要素的部门转移与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发生, 生产的技术水平和产出水平同时提高,出现经济 增长的新局面
产业部门的生命过程
兴旺部门
衰退部门
发展部门
成长部门
成熟部门
衰退部门
创 新 阶 段
成 长 阶 段
成 熟 阶 段
– 法国 佩鲁 增长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 – 极化作用:增长极吸纳周围的生产要素,使本身日益壮大, 并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 – 扩散作用:当极化达到一定程度,增长极已扩张到足够强 大时,会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的区域,从而带动周围区 域的增长 – 同时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者的综合影响称为溢 出效应。 – 前期,溢出效应为负值,极化作用较强;后期,溢出效应 为正值,扩散作用较强 – Eg. 城市、CBD

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 加以划分的 1925年 俄国 康德拉季耶夫 《大经济周期》 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 每个周期中都有上升期和下降期 过度投资---价格和利率上升---投资减少---价格和利率下降
将经济长波归因于主要固定资本产品的更新换代引起的经 济平衡的破坏与恢复。强调资本主义的内在原因。
• 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 • 前向关联(石油产业、燃气产业、水产业、机械制 造业) • 后向关联(电子产品组装业、服装加工业) • 旁侧关联(餐饮业、小商业、咨询业、设计产业)
1.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理论
• 代表人物:赫希曼
• 发展的路径好比一个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不 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就是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创造发 展机会
‒ 起飞阶段
• 由缓慢增长而进入持续、高速的增长 • 生产性投资率提高,由工业部门担任的主导产业高速发展,同时有一 个利于现代产业扩张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
‒ 成熟阶段
• 经济增长速度趋缓 “重化学工业”成为主导部门
• 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向城市集中 ‒ 高额消费阶段
• 对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
– 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 知识的投入回报率是递增的 • 克鲁格曼 收益递增
– 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 人力资本----创新 经济增长的基础 • 熊彼特 “创造性破坏” 周期性
混合型的经济增长
非平衡增长与平衡增长的关系
1.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1.3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康德拉季耶夫斯基周期(长周期)
‒ ‒ ‒

1.1 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影响因素
– 直接进入生产过程
• 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
– 形成生产环境
• 硬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经济社会区位条件、相关 产业的布局条件等 • 软环境:经济制度、管理方式及组织形式等
1.1 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机制
‒ 需求的拉动
注意:均衡增长不意味着同一比例、同一速度增长,重点强调产业相对完备、 相互形成需求,内生增长
1.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1.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理论
– 概念
• 资本有限、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 门,然后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 启动资本少 前提是存在着区域贸易
– 连锁效应
‒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教、文、卫、住、游等与提高生活 水平有关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
我国学者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阶段 1 阶段 2 阶段 3 阶段 4
待 开 发 阶 段
成 长 阶 段
成 熟 阶 段
衰 退 阶 段
第三讲 区域经济增长
1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 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 – 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计
莱宾斯坦 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 • 不发达经济中存在人均收入提高与下降的双重趋势 • 必须投入足够大,克服相反的趋势带来的影响;应 当有一个临界点,突破这个临界点,区域经济就能 够增长(临界投资率可能是10%) 内尔森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 不发达经济中的人均收入提高和降低的趋势,主要 是从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这个问题 • 从制度上进行变革,靠国家进行投入,以打破
• 服务业输出阶段
– 服务业快速发展,拉动区域经济继续增长的因素主要是 资本、技术以及专业性服务的输出
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1960年 《经济增长的阶段》 ‒ 传统社会阶段
• 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栽培)
‒ 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 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家庭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开始储蓄,金 融制度应运而生;出现了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
1.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1.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纳克斯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方面论证
• 供给角度:低收入----低储蓄力----资本形成不足----生产率低下---低收入 • 需求角度:低收入-----购买力低----投资不足------生产率难以提高----低收入
衰 退 阶 段
2.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2.3 区域开发产业部门更替模式 判断产业部门兴旺与衰落的方法
– 按照产业部门的增长率进行判断
后一时期平均增长率 前 一 时 期 增 长 率 C A 前一时期平均增长率 D B 后一时期增长率
2.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2.3 区域开发产业部门更替模式 判断产业部门兴旺与衰落的方法
• 如果是政府投资,则应选择公共部门,特别是基础设施, 造成良好的发展的外部环境;如果是私人资本,则应投入 到具有带动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1.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1.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发达地区)
知识经济、注重R&D、人力资源
– 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 技术外部性 内生变量 投资----技术----生产率 • 阿罗模型、罗默、卢卡斯
‒ 中间产品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既产生需求市场,又是投入要素
‒ 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某一个或几个增长速度快的产业部门的带动
‒ 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某一个或几个增长速度快的地区的拉动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1.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1.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区域内部)
– 对区域未利用自然和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利用,对 已利用的进行再利用 – 是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 提下,求得对区域内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经济 的最大限度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2.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2.1 区域经济开发概论 区域经济开发特点
– 开发对象的位置和范围的明确性 – 开发的时效性 – 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 达到区域内所有地方经济的普遍增长
• 发达地区提前,落后地区拖后 但并不尽然
补充1:经济学中的四个经济周期 基钦周期(短周期)
‒ 1923 英国 约瑟夫· 基钦 《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 ‒ 美、英 1890-1922 利率、物价、生产和就业等资料 ‒ 厂商生产过多----存货----减少生产 3-5年 短期调整 “存货”周期
朱格拉周期(中周期)
‒ 1862年 法国 朱格拉《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 机以及发生周期》 ‒ 市场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 繁荣、危机与 萧条 可被预见与缓和 但不能完全抑制 ‒ 周期波动是经济自动发生的现象,与人民的行为、储 蓄习惯以及他们对可利用的资本与信用的运用方式有 直接联系
补充1:经济学中的四个经济周期
库兹涅茨周期(长周期,建筑业周期)
‒ ‒ ‒ 1930年 美国 库兹涅茨 《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 周期15-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 对美、英、法、德、比利时等国19世纪初叶到20世纪初期 60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生产量和35种工、农业主要产品 的价格变动的时间数列资料,剔除其间短周期和中周期的 变动,着重分析了有关数列的长期消长过程
– 若干个发展轴联合在一起,形成增长的网络 – 极化效应产生的聚集规模经济和扩散效应产生的 周围带动作用在更大的范围内表现出来 – 增长结果的分散化,极化的效应可能更强,对区 域经济的影响也可能更大 – Eg.城镇等级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