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俱乐部”趋同研究

对于“ 俱乐部 ” 趋 同的研究 , 尽管实质是将研究 区域 划
分成贫穷区和富裕 区, 贫穷地 区和富裕地 区各 自内部 的经
济增长趋同而两大 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增长的趋异。但是
在东北三省如将 3 6个 城 市按 贫 穷 和 富 裕 划 分 进 行 研 究 并
在趋同趋势 。以上得出的“ 俱乐部 ” 趋同的区域都是按照三
编号 : 1 2 5 32 2 3 1 ) 。
【 作者简介 】 解琊卓 ( 1 9 7 8 一 ) , 男, 黑龙江哈尔滨人 , 黑河学院经济管理系助教 , 主要研究方 向: 区域可持续发展。
・
7 ・
地带的划分进行研究 , 所 以本 文 也 遵 照 这 一 规 则 , 对3 6个
上是三个尺度即全 国的省际之问 、 三大地带之 间以及单 独
一
发展规律 。鉴于此 ,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 , 对东北 三省之间 的区域经济增 长“ 俱乐部” 趋 同性进行分析 。
一
省 内部 的趋 同研究 。张胜 、 郭军 、 陈金 贤 ( 2 0 0 1 ) 对我 国
1 9 5 2 — 1 9 9 8年的省际经济增长运用罗伯特 ・ J . 巴罗和萨拉一 伊一 马丁经典模型进行 了经验研究 ,认为 1 9 9 0 — 1 9 9 8年东 部与 中西部经济 区域 内长期经济增长存在绝对趋 同 , 也就 是存在“ 俱乐部 ” 趋 同。沈坤荣和马俊( 2 0 0 2 ) 对改革开放 以 来东 、 中、 西 三大地 区的数据 , 应用“ 俱乐部 ” 趋同检验模型
2 0 1 5年 1月
黑 河 学 刊
He i h e J o u r n a l
J a n . 2 0 1 5
(特效版)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0年11月10日星期 二上午9时50分 52秒09:50:5220.11.10
❖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年11月 上午9时 50分20.11.1009:50November 10, 2020
❖
重标准,严要求,安全第一。2020年11月10日星期 二9时50分52秒 09:50:5210 November 2020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
重点问题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第三节案例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Leabharlann 究 关键词及思考题重点问题
区域经济的均衡与非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开发的模式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转移理论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
重点问题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第三节案例分析:
其一是投入高 效率产业的杠 杆。
其二是投入高 效率地区的杠 杆。
中间产品投入 对某些部门来 说,形成了其 需求市场,对 另外一些部门 来说,又形成 了其投入的要 素。
在一定时期, 可能有某一个 或几个部门增 长速度很快, 成为带动性的 产业,从而区 域经济获得整 体上的增长。
在一定时期, 可能有某一个 或几个地区增 长速度很快, 成为带动性的 先行地区,从 而区域经济获 得整体上的增 长。
❖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09:50:5209:50:5209:50Tuesday, November 10, 2020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1.1020.11.1009:50:5209:50:52November 10, 2020
第三讲 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

趋同检验: 基于多种传统计量方法 共采用了横截面回归分析、面板数据分析 及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并充分考虑了各 种方法中可能的模型,共计进行了32次计 量分析,最终均得到了据CART分析所得 的3个区域组内存在俱乐部趋同的结论,各 种趋同检验方法结果的互相印证,充分说 明了所得的结论是相当稳健的。
六、对协调发展的启示
集中在两点: (1)历史因素、结构因素及地理因素等3大因素, 以及市场力量、政府力量及相互作用力量等3股 力量在中国俱乐部趋同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并且,政府力量对俱乐部趋同形成的影响是 以其与市场力量的相互作用为中介而实现的。因 此,国家应该继续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及努 力提高各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受教育程 度和基础设施水平,优化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使 得其在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的助推下,促进本地 区的经济增长,进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 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这个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90年代中后期为界,划 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是纯粹经验性质的统计分析,特点是 采用国际通行的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 等统计指标对中国地区差距及其变动进行测度和 因素分解,由此观察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及影响 因素,并得出相关的对策。 后一阶段始于1996年,特点是引入当时在国际上 已经流行的经济增长趋同性分析方法,对中国地 区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进行检验,从而使中国地区 差距演变的研究开始具有了理论基础,由此提高 了研究结论的解释能力。
趋同的基本内容:
在一个国家内部,如果区域之间是相互 开放的,那么,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受收 益递减规律的约束,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自由 流动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自我修正 作用,从而导致区域之间人均收入或产出水 平趋向均衡。这样,尽管区域之间在发展的 初始阶段存在着经济差异,但如果它们的经 济增长条件相同或相似,那么,欠发达区域 的经济增长将会快于发达区域,它们之间的 经济差异将随时间推移而逐渐缩小。
第三讲 区域经济增长

2.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2.2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发展轴模式
– 增长极数量增多,相互连接(交通线) 增长极 功能
– 同样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强度更强,力 量更大,发展轴-----发展带 – Eg.地铁沿线、河流经济带、沿海经济带、京广线、 陇海线
2.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2.2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网络型模式
• 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 由需求拉动生产
‒ 供给的驱动
• 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 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
机制
‒ 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资源、资本、劳动和技术的投入 投入高效率产业的杠杆----集中到高效率的、能够起带动 作用的部门 投入高效率地区的杠杆----投入到那些具有高效率的地区 和部门(高效率的地区并不仅仅是指发达地区)
• 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 农业和贸易发展,乡村工业开始兴起。主要集中分布在 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地方
• 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
– 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专业化方向转化, 区域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也不断地扩大
• 工业化阶段
– 以矿业和制造业为先导,区域工业兴起并逐渐成为主导 力量 – 最先发展起来的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木材 加工和纺织等行业,随后是以工业原料为主的冶炼、石 油加工、机械制造、化学工业
产业部门更替的基本原理
– 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使相同 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 生产要素的部门转移与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发生, 生产的技术水平和产出水平同时提高,出现经济 增长的新局面
产业部门的生命过程
兴旺部门
衰退部门
发展部门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检验及因素分析——基于CART的区域分组和待检影响因素信息

作者: 覃成林[1];张伟丽[1]
作者机构: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出版物刊名: 管理世界
页码: 21-35页
主题词: 俱乐部趋同;CART;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分组
摘要:本文以1978年、1982年、1985年这3个具有重要改革开放意义的年份为初始时点,采用CART方法,获得了更符合俱乐部趋同定义的最优区域分组,以及俱乐部趋同的待检影响因素信息。
据此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进行俱乐部趋同检验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发生了明显的俱乐部趋同。
总体上,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形成了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这5个新兴工业化省份为主体、代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达到较高水平的趋同俱乐部。
其余省市区则形成了另外一个趋同俱乐部。
(2)市场化水平和区域政策是影响俱乐部趋同发生的重要因素。
因此,继续推进区域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和调整区域政策是中国可以选择的调控区域经济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3)CART能划分出更符合俱乐部趋同定义的区域组,其预测变量在区域分组中的重要性对分析俱乐部趋同的待检影响因素具有指示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及因素分析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俱乐部趋同;经济收敛
一、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长江三角洲城市 群作为我国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区域,国家对其的发展 目标设定得很明确,在近 20 年内成长为国家综合竞争力最 强的世界级城市群。该区域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的建设 和巩固国际地位有着很关键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发展必然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持,由于国情 复杂通常会将一个整体分区域进行投资发展管理,针对各 区域的发展特点制定合适的发展方案。为了让国家在未来 的日子里能持续且健康的发展,解决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 的相关问题格外重要。 二、文献综述 Bernard 和 Durlauf(1995)选 择 对 一 小 部 分 有 选 择 性的经济做短时间的时间序列分析,与以往不同的研究方 式使得收敛性研究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经验分析开始 转向实证分析,这对趋同理论来说是个重要的节点。Quah (1996)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双峰收敛”,主要目 的是为了突出和强调对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截面数据的集 中分析。后来以他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们提出了“俱乐部趋 同”的相关概念,为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Gallo(2001) 通过外生的方法进行分组,用马尔科夫链模型进行了验 证,发现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Baumont 等人(2003)利用 Moran ' I 系数运用内生的方法进行的分组,采用空间计量 方法进行检验后再次证明了 Gallo 的观点。 宋学明(1996)认为中国各省份人均 GDP 存在绝对 趋同的趋势,林毅夫和蔡昉(1998)则认为 1978 年后在中 国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存在的是条件趋同而非绝对趋 同。蔡昉等发现劳动力市场的扭曲程度是影响条件趋同的 因素之一。 罗仁福(2002)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 Coulombe 趋同 模型进行了调整,验证了各省区确实存在条件趋同现象。 认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逐渐趋于稳定,中西部地 区则是在其均衡值附近波动,且还认为我国经济不存在绝
区域经济学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 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1.理论基础
• 区域内兴旺部门越多、衰退部 门越少,则区域经济越有活力。 故应不断淘汰衰退部门,发展 兴旺部门,实现产业部门的转 移。
• 产业部门的转移一般会受制度 资源环境、资本收益率、劳动 力工资率等因素的影响。
2.国际产业转移现状
(1)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进 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2)转移主体依次由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 两方面机制:一是需求的拉动,包括 区内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劳务的 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二是供给的 驱动,指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 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并形成新的需求。按照特点划分: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 资本、劳动和技术的投入有两大 杠杆:其一是投入高效率产业的 杠杆。钱纳里认为,经济增长就 是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部门到效 率高的部门的转移。
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
(一)开发模式
• 开发模式建立在区域经济增长具 有乘数效应的理论基础上:主导 部门对其他相关部门的带动作用 会通过乘数效应大。
1.增长极模式 •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把主导部门集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概念辨析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概念辨析【摘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推论,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之一——边际报酬递减,是导致趋同产生的直接原因。
但是,这一结论在大样本国家间并没有获得成立,因此在学术界便引发了对趋同假说概念的修订与争论,与此同时伴随的是相关界定方法的更新。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研究是指不考虑空间相互作用或空间依赖的经济增长规律研究。
到目前为止,这在趋同问题的研究历史中持续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期间历经从理论基础到概念定义再到研究方法的多次重要变迁,这对提高经济增长理论的解释力及强化经济增长规律的把握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Sala-I-Matin(1996)和De la Fuente(1997)从研究方法的变化角度总结了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方法和分布方法进行的趋同研究进展。
Durlauf & Quah(1999)和Temple(1999)尝试从驳斥趋同研究和增长理论无用论的角度,综述经济增长研究进展,并深入考察不同增长模型的理论联系,进而把经验性研究的许多细节绘制到一个表格中。
但是,这些研究都是综合性的,而趋同问题仅是不同增长主题中的一个,因此这些论文不能详尽的关注趋同讨论。
基于此,本文给出专门针对于趋同假说概念的较全面的讨论,及其在此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一、增长理论与趋同假说的提出世界上贫穷国家的收入水平和富裕国家的收入水平是否趋同是关乎人类福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似乎又与不同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有效性相联系,这就使它备受关注。
因为,一般“趋同”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推论,而新增长理论没有这种隐含意义。
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之一——边际报酬递减,是导致趋同产生的直接原因。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普遍经验性研究结论表明趋同假说在大样本国家间不成立,而只有在涉及发达国家的小样本中才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思考:你觉得俱乐部趋同的研究有意义吗? 为什么?
二、俱乐部趋同假说的检验
▪ 对于俱乐部趋同假说的实证检验,绝大多 数文献是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的,即区域分 组→趋同检验。
▪ 区域分组的目的就是找到那些满足俱乐部 趋同概念限定的区域组,在这些区域组内 是有可能存在俱乐部趋同的。
▪ 在同一区域组内进行趋同检验。
▪ 怎么办?(我们提出的) ▪ 根据研究的重点选择适宜的区域分组及趋
同检验方法。 ▪ 时间俱乐部趋同:CART、传统计量方法 (重视多种方法之间结果的印证) ▪ 空间俱乐部趋同:ESDA、空间计量方法 ▪ 时空耦合俱乐部趋同:二者的结合 ▪ 为什么呢?
▪ 该模型假定规模报酬不变而边际产出递减, 这意味着不同区域人均收入平衡的长期趋 势,也就是说贫穷区域的经济增长快于富 裕区域的经济增长,这样,从长远看贫穷 区域的人均收入就可以追赶上富裕区域的 人均收入。
趋同的基本内容:
在一个国家内部,如果区域之间是相互 开放的,那么,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受收 益递减规律的约束,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自由 流动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自我修正 作用,从而导致区域之间人均收入或产出水 平趋向均衡。这样,尽管区域之间在发展的 初始阶段存在着经济差异,但如果它们的经 济增长条件相同或相似,那么,欠发达区域 的经济增长将会快于发达区域,它们之间的 经济差异将随时间推移而逐渐缩小。
▪ 后一阶段始于1996年,特点是引入当时在国际 上已经流行的经济增长趋同性分析方法,对中国 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进行检验,从而使中国地 区差距演变的研究开始具有了理论基础,由此提 高了研究结论的解释能力。
▪ 贫穷的经济体是否能够赶上富裕经济体, 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也是一个相当有意 义的问题。
▪ 理论基础:新古典增长模型
▪ 外生的区域分组方法
▪ 就是运用事先设定的描述“经济增长初始 条件和经济结构等”的指标,对研究区域 进行“相似性”分类,把所研究的区域分 为若干组。常用的指标有区域的初始人均 产出、投入,经济或产业结构,以及人力 资本、教育水平等。
▪ 优点是简便易行,但缺陷也是明显的。得 到的区域组仅仅满足了同一组内各区域的 某个指标(如人均产出等)的初始条件相 似,而且,选择不同的分界点可能会得到 不同的结论。
▪ 目前文献中主要采用传统计量方法、增长 分布演进方法、空间计量方法和非线性计 量方法等对趋同假说进行检验。
▪ 不同的检验方法有各自的适用性。
▪ 思考:
▪ 不同的区域分组方法得到的区域组划分结 果一致吗?
▪ 不同的趋同检验方法得到的趋同检验结果 一致吗?
▪ 这也是目前困扰俱乐部趋同研究的一个难 题(恰恰体现了其魅力),即,俱乐部趋 同并不存在统一的区域分组及趋同检验方 法。
▪ 思考:你常见到的东部、中部、西部及东 北属于哪种区域分组方法?
▪ 这样得到的区域组内部及之间存在何种异 同?
▪ 是否满足俱乐部趋同概念所要求的区域条 件?
▪ 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及结构特征均相似
▪ 内生的区域分组方法
▪ 这种方法就是不事先设定描述区域组的指 标,而是采用内生选择的方法,对所研究 的区域进行分组。目前,使用的主要有分 类回归树分析、等级聚类分析、探索性空 间数据分析等。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 都倾向于采用内生的选择方法来进行区域 分组。
第3讲 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
▪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 二、俱乐部趋同假说的检验 ▪ 三、中国俱乐部趋同的实证研究 ▪ 四、俱乐部趋同的形成机制 ▪ 五、对协调发展的启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度推行 “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发展战略, 并实施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向沿海地区倾 斜的优惠政策。这些战略、政策的后果到 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显现出来:在促进沿 海地区乃至全国整体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导致了内陆地区一定程度的相对衰落。
▪ 在现实中,往往可以观察到不同国家之间或者同 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经济富裕区域和 在其周围的经济贫穷“凹地”共存的现象,并且 大多经历着贫穷区域更加贫穷,而富裕区域更加 富裕的发展轨迹。这种现象恰恰符合强调一定组 内趋同而不同组间趋异的俱乐部趋同假说。
▪ 无疑,检验国家或地区是否存在这样的俱乐部趋 同,以及如果存在,那么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并解释不同的趋同俱乐部之间分异的原因等等, 对于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进而实现区域经济 的协调发展是很重要的。
▪ 俱乐部趋同:
▪ 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和结构特征等方面都 相似的区域之间发生的相互趋同(converge to one another)。
▪ 这长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研究的日 益深入,而被提出并逐渐成为趋同研究的重点。
▪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就在 于俱乐部趋同由于其具有同一类型的区域组内趋 同而不同类型的区域组间趋异的特点,能够更好 的解释区域经济增长总体上趋异而局部趋同的现 象。
▪ 区域分组的方法历经人为设定的外生选择 方法发展到客观的内生选择方法的发展轨 迹,而内生选择方法又由不考虑区域间相 互联系的分类回归树分析方法和等级聚类 算法,发展到将区域间相互联系考虑在内 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得到的区域 分组结果也日趋科学。
▪ 不同的区域分组方法有其适用性。
▪ 趋同检验
▪ 由此在全国引发了经久不衰的有关地区发 展公平与效率问题的讨论,对中国地区经 济发展差距的实证研究也逐渐成为海内外 中国经济研究的一个热点。
▪ 这个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90年代中后期为界,划 分为两个阶段:
▪ 前一个阶段是纯粹经验性质的统计分析,特点是 采用国际通行的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 等统计指标对中国地区差距及其变动进行测度和 因素分解,由此观察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及影响 因素,并得出相关的对策。
▪ 俱乐部趋同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Quah利用 经济增长的截面数据研究了人均收入的动 态分布,得出了一条显著的经验规律,即 人均收入的截面分布并非简单的趋同或者 趋异,而是表现为“双峰模式”,即富裕 区域和贫穷区域各自逐渐走向趋同,二者 之间却逐渐趋异,处于中间层次的区域不 断减少,出现了俱乐部趋同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