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材
区域经济学推荐书目

区域经济学推荐书目:
国内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统教材——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
2、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商务印书馆.
3、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商务印书馆.
4、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商务印书馆.
5、付晓东,胡铁成.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商务印书馆.
6、陈秀山,孙久文,编.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
王铮,邓悦,葛昭攀,等.理论经济地理学.科学出版社.
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著;梁琦,主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中信出版社.
周伟林,严冀,等.城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陆铭,陈钊,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丝奇雅·沙森,著;周振华,等,译.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区域经济学》课件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区域经济学推荐书目

区域经济学推荐书目:
国内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统教材——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
2、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商务印书馆.
3、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商务印书馆.
4、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商务印书馆.
5、付晓东,胡铁成.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商务印书馆.
6、陈秀山,孙久文,编.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
王铮,邓悦,葛昭攀,等.理论经济地理学.科学出版社.
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著;梁琦,主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中信出版社.
周伟林,严冀,等.城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陆铭,陈钊,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丝奇雅·沙森,著;周振华,等,译.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区域经济学》主要参考书目

《区域经济学》主要参考书目中文部分[美]埃德加∙M∙胡佛,王翼龙译,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美]艾伯特∙赫希曼,潘照东等译,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白雪梅,中国区域发展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陈鸿宇主编,区域经济学新论,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崔功豪、魏清泉等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方创林,区域发展规划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费洪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郝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刘树成等主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刘再兴主编,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刘再兴主编,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刘再兴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数量分析与对比研究,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陆大道、刘毅等,199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陆大道、刘毅等,200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陆大道、薛凤旋等,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任保平,区域经济理论、方法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结构转变与发展战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孙久文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王一鸣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魏后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吴传钧、刘建一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吴传钧主编,中国经济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吴殿廷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理论∙方法∙实践,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吴殿廷主编,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杨开忠,中国区域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杨秋宝,区域经济与发展战略,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叶依广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叶裕民,中国区域开发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曾坤生,动态协调发展:迈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曾坤生等,区域经济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张敦富、孙久文等,知识经济与区域经济,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张敦富主编,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张金锁、康凯编,区域经济学,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张明龙,中国区域经济前沿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张耀辉等,区域经济理论与地区经济发展,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朱厚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聂华林、李泉、杨建国,发展区域经济学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吴传清,区域经济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张秀生,区域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外文部分Armstrong, H. and Taylor, J., 1978, Regional Economic Policy, Oxford: Philip Allan.Edgar M. Hoover, 1971,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 Copyright by Alfred A. Knopf, IncFriedmann, J., 1966, Regional Policy: A Case of Study of Venezeal, MIT Press.Fujita M. and Krugman P.,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ambridge: MIT Press.Grabowski, R., and M. Shields, 1995, Development Economics, Balckwell Publishers.Harry W. Richardson, 1979, Regional Economic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Hirschman, A.O., 1958,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Yale University Press.Higgins,B. and Savoie, D.J., 1995,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Hoover, E.M., 1971,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Lewis, W.A., 1955,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Allen & Unwin.Marion and Temple., 1994, Regional EconomicsMyrdal, G., 1957,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 London: Duckworth.North, D.C., 1955, Location Theo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 ol 63: 243-258 Richardson, H., 1973, Regional Growth Theory, Macmillan.Rostow, W.W., 1960,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chultz, T.W., 1964,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Yale University Press.Williamson, J.G., 1965,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 ol 13, No.4: 1-84.。
区域经济学参考书目

区域经济学参考书目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李京文,《中国区域经济教程》[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3、李清泉,《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与农村城市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6、吕拉昌,《区域整合与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3。
7、谢一地,《政府规制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3。
9、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M],科学出版社,2004。
11、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R],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2、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13、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C],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14、陆立军等,《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15、张一民,《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6、宋奇成,《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17、朱若峰,朱泽,《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8、姚士谋,汤茂林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19、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0、王自亮,钱雪亚,《从乡村工业化到城市化——浙江现代化的过程、特征与动力》[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1、赵苑达,《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区域经济学教材

区域经济学Seminar in Regional Economics32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理论经济学科,作为专题课程,它以区域经济为对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一般规律。
主要任务是探讨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为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先修课程主要有: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本课程面向我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课,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之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应着重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
了解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掌握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学会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第一讲导论教学目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本章难点是经济区域概念。
教学时数:2教学参考书: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方伦:《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载《区域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
3.林德全:《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实用方法》,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资料》1986年专辑。
4.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刘再兴等编:《生产布局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客观基础一、区域概念界定二、区域分异客观基础第二节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二、中国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三、改革开放深入与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主要问题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含义二、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第二讲经济活动区位教学目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经济区位含义;本章难点是区位决策。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杜肯堂、戴 经济区域是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 士根(2004) 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魏后凯 (2006)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 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 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整体。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 是构成一个区域的五个基本要素。
阿姆斯特朗和泰勒( 阿姆斯特朗和泰勒 Harvey Armstrong & Jim Taylor,2000) 也强调:数据的可用性经常迫使研究者采取一种不那么严密的定义而采取一 种非常务实的方法,“区域”术语“被用于指代像国家或省份那么大的行政 区域或政治管辖区,并且也用于表示像地方行政区域那样小的地区”,通常 被模糊而又简单对待的“区域”实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次级地理单元,“区域” 与“国家”之间存有明显差别(HARVEY ARMSTRONG ,JIM TAYLOR. Regional Economics
1.1 中外学者关于“经济区域”(“区域”)概念的界定 1922年前苏联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 员会所作的定义。即: “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 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 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 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 的一个环节 该定义强调“区域”是一国范围内的“一个特殊的 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其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 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国内区域经济学学者关于“经济区域” 区域” 表1.1 国内区域经济学学者关于“经济区域”(“区域”)概念定义的代表性观 点
学者(年份) 程必定 1989) (1989 张敦富 (1999) 基本观点 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的地域构成要素的不可无限分割 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在国家没有消亡的时代,经济学所研究的区域一般是 指一国范围的经济区域。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 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课件:国际区域经济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国际区域经济
11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形成区域化组织 消
间竞争加剧
极
作
用
形成对外壁垒, 导致国际竞争加 剧。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国际区域经济
12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趋势
第一,现存的区域经济组织的深化:如卫生、环境 标准。 第二,现存的区域经济组织的扩展 。 第三,订立新的区域贸易协定。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国际区域经济
33
第三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区域经济
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概况
对拉美国家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并促 进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 协定的谈判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国际区域经济
34
第四节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概亚 况太
1994年
欧洲提出欧洲经济区 计划的倡议
1995年
东盟自由贸易区吸 收越南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国际区域经济
15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经 济利益的独享性和排他 性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 全球化是同时并存的两 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
对立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经 济自由度的增强,意味着世界 经济整体变得更为自由与开放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
题重 点 问
国际区域经济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与政策框架 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
国际区域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Seminar in Regional Economics32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理论经济学科,作为专题课程,它以区域经济为对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一般规律。
主要任务是探讨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为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先修课程主要有: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本课程面向我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课,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之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应着重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
了解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掌握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学会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第一讲导论教学目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本章难点是经济区域概念。
教学时数:2教学参考书: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方伦:《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载《区域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
3.林德全:《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实用方法》,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资料》1986年专辑。
4.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刘再兴等编:《生产布局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客观基础一、区域概念界定二、区域分异客观基础第二节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二、中国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三、改革开放深入与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主要问题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含义二、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第二讲经济活动区位教学目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经济区位含义;本章难点是区位决策。
教学时数:3教学参考书: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经济区位二、区位单位三、区位因素四、区位决策第二节区位选择一、生产活动区位选择二、家庭居住区位选择三、公共设施区位选择第三讲经济活动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形成教学目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经济聚集与城市形成;本章难点是城乡联系网络结构。
教学时数:3教学参考书: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一节经济聚集与城市形成一、分工、专业化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形成二、交易以及集市形成三、人口集中与城市形成第二节看不见手与城市有序化过程一、企业组织变化过程——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分解二、企业之间联系变化与区位重新选择三、新劳动分工与城市空间结构有序化第三节城乡联系与区域形成一、城乡联系有关理论二、城乡联系模式三、城乡联系途径四、城乡联系网络结构第四讲区域经济增长教学目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增长要素;本章难点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教学时数:3教学参考书:1.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经济发展》,阿加瓦拉和辛格编:《不发达经济学》,1993年英文版。
2.舒尔茨:《制度与人经济价值上升》,载《美国农业经济学杂志》1969年第50期。
3.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0年英文版。
4.哈罗德:《动态经济学》,1973年英文版。
5.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英文版1971年(第2版)。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要素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二、劳动力资源三、资本四、技术条件五、经济结构六、制度安排第二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二、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一、工业化一般模式二、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三、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四、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五、农业发展模式第四节区域经济增长阶段一、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二、一般区域增长阶段第五讲区域产业结构教学目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产业结构理论体系,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原因;本章难点是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主导产业选择,区域产业结构政策。
教学时数:3教学参考书:1. 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2001。
3.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第一节产业结构分类一、产业分类二、产业结构理论体系第二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一、配第—克拉克定理二、库茨涅兹等人进一步研究三、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四、产业结构信息化五、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原因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一、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二、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三、区域产业结构定量分析第四节区域产业结构配置一、主导产业选择二、关联产业配套三、基础产业配套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五、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作用机制第五节区域产业结构政策一、产业结构政策目和意义二、产业结构政策特征三、产业结构政策内容四、产业结构调节手段及其效应第六讲区域分工与联系教学目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分工特点和模式,区域要素流动方式;本章难点是区域劳动分工客观基础,区域贸易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
教学时数:3教学参考书:1.萨乌什金:《经济地理学:历史、理论、方法与实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贝尔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李嘉图:《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6.H.H.巴朗斯基:《地理分工》,见《经济地理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7.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一节区域劳动分工一、区域劳动分工客观基础二、区域分工特点和模式三、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第二节区域贸易一、相互需求法则二、交通运输条件三、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第三节区域要素流动一、区域要素流动方式二、资金流动三、劳动力流动四、信息、技术区际转移与扩散第七讲区域空间地域结构教学目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地域结构形成与演化,产业活动与空间结构;本章难点是区域空间地域结构研究视角,城镇体系中城市发展规模。
教学时数:3教学参考书:1.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陈德明等:《中国区域发展中江苏经济》,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陈佑启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演变过程与空间布局模式》,载《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第1期。
4.王缉慈等:《创新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节区域地域结构形成与演化一、区域经济非均衡运动与核心—外围二元结构形成二、城乡边缘区形成与区域空间三元结构三、区域地域结构演化第二节区域空间地域结构研究视角一、地域结构研究社会学视角二、地域结构物理学研究视角三、地域结构地理学研究视角四、地域结构城市经济学研究视角五、地域结构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第三节专业化区域地域结构一、产业活动与空间结构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第四节区域城镇体系与农村聚落一、城镇体系特点和层次二、城镇体系中城市发展规模第八讲城市经济教学目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城市经济特征及在区域经济中地位,城市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本章难点是城市竞争力及其测度。
教学时数:3教学参考书:1.谢文蕙等:《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舒尔茨:《教育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一节城市经济特征及在区域经济中地位一、城市经济特征二、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地位三、对理论评价第二节城市经济增长一、城市经济增长测度二、城市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第三节城市竞争力测度及实证分析一、城市竞争力及其测度二、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建设关系计量模型三、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建设关系实证分析第九讲城乡边缘区教学目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城乡边缘区概念和范围,城乡边缘区特征;本章难点是城乡边缘区发展演变规律。
教学时数:3教学参考书:1.涂人猛:《城市边缘带初探》,载《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0年第4期。
2.涂人猛:《城市边缘区——它概念、空间演变机制和发展模式》,载《城市问题》1991年第4期。
3.陈佑启:《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载《经济地理》1996年第3期。
4.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艾伦.W.伊文思:《城市经济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6.戴星翼:《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版。
7.马昂主:《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联系》,载《城市问题》1993年第5期。
8.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9.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10.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一节城乡边缘区概述一、概念界定二、城乡边缘区范围第二节城乡边缘区形成与发展一、城乡边缘区形成二、城乡边缘区发展演变第三节城乡边缘区特征一、地域空间结构上动态、过渡性特征二、多元化人口社会学特征三、经济发展复合型特征四、竞争激烈多样化土地利用特征第四节城乡边缘区发展前景一、城市区域二、城乡一体化第十讲乡村经济教学目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乡村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地位及其特征,可持续农业及其目标;难点是乡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资源与环境问题,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技术选择与制度安排。
教学时数:3教学参考书:1.季任钧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农业地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赖泽源等:《比较农地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3.七户长生:《日本农业经营问题——现状与发展逻辑》,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
4.舒尔茨:《转变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