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三课 第二框
文化生活第3课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232 229A.网络B.广播电视C.口语D.短信10. “博客”具有易保留、便捷且成本低的优势,越来越普及。
⑴传媒大体经历了哪些阶段?⑵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大众传媒带来哪些变化?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No.0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编写:郑来福 审核:赵长荣 时间:2013.9.1 使用时间:_________【预习案】【学习目标】1、 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
2、 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的责任感、使命感。
【知识自主探究】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阅读课本34-35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 1.文化传播的含义(从课本上找出,标明并理解)2.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注意:文化传播的途径并非只有以上三种,传播的途径有着丰富的形式。
二、大众传媒【预习提示:阅读课本36-37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 1. _____________简称为传媒。
它大体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发展阶段。
2.大众传媒的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3.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________________,汇集来自_________________,日益显示出________________的强大功能,成为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文化交流的意义:有利于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2、如何加强文化交流:(1) 尊重文化多样性 ( 态度、原则及要求 )。
文化生活第二课第二框

思考: (1)学者对读书的感悟说明文化对人有何影响? (2)只要读书就能起到材料中所说的这些作用吗?
提示:(1)学者对读书的感悟充分说明,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
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 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有性质之分,书籍有优劣之别。因此,只有那些优秀 的书籍才能对人生起到积极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生活一点通】从2013年开始,陕西省兴平市 开展“幸福兴平·快乐文化广场”示范点建 设,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市建成100个群众文 化活动示范点,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展示城乡 广大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人们积极参加这些健康 有益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娱乐身心,丰富精神世界。
二、增强精神力量
感染力 和感召力。 1.原因:优秀文化作品有其特有的_______
2.表现:优秀文化作品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 旗帜 。 火炬 、引领人们前进的_____ 们心灵的_____
激励 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结果:历久不衰,_____
【生活一点通】 2013年5月31日中宣部主办 的、以“雷锋精神与中国梦”为主题的弘扬 雷锋精神网上系列访谈活动第二场访谈在人 民网举行。雷锋精神中关于理想信念、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
【思考辨析】 1.判断正误: (1)文化塑造人生,一切文化都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
提示:此观点错误。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但只有优 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2012·北京文综)优秀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 × 活跃城市的文化市场。 ( )
的选择正与“中国梦”的实现高度相关。雷锋精神永远是社
会进步的正能量,充分体现了优秀文化增强人们精神力量的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知识框架图

·文化传播的含义 A ·文化传播的途径(三个重要途径+其它)A ·文化传播的媒介:传媒的含义和发展阶段;现代大众传媒的产生(以印刷 媒体的推广为标志)、形式(五种)、作用(功能+地位)A
·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的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A ·对文化传播的正确态度(热情欢迎、主动推动)A
·传统文化的含义 A ·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四个方面)B ·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保留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B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B ·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两面性)以及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C
文化传承 过程
文化生活知识框架图(第二单元)
文化传播 文化继承
文化多样性 要求
文化传播
文化继承性 要求
文化多样性 的集中表现
·民族节日:蕴涵民族文化因素、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B ·文化遗产的含义、地位与作用、保护 B
·文化多样性的含义、表现 A ·世界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为什么具有共性和个性;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的魅 力所在(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B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B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B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B
文化发展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含义、辩证关系、要求)C
建
继承和发展 ·社会、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思想运动如何影响文化发展 B
立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功能、特点 B
学
习 本质
型
·文化发展的实质 A
社 会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B ·文化创新的作用(总的来说,具体来讲)B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 在要求。 ·建立“学习型社会”,其目的就是通过学习使每个人不断提高学习能 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汇总文化生活第二课框架图

文化生活第二课框架图必修3 《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 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 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 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具有双重性:促进或阻碍)4.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C.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经济、政治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日,“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广告资源招标会最终以3.2亿元问鼎国内卫 视季播节目的冠名费之最,仅仅加上三个特约伙伴就已吸金4.83亿元
在首期节目播出后的20天里,《中国好声音》的广告费从每15秒15万 ,飙升到每15秒36万。以每期节目22分钟广告,每15秒广告费36万计 算,一期《中国好声音》的广告费就是3000多万。 《中国好声音》一旦达成彩铃下载目标,将催生3.2亿元的彩铃市场。
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是又不能认 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两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 同步的情况。
.经济是文文化化发有展其的自基础身,的“仓传廪承实而性知和礼相节,对衣的食而独知立荣辱性”,强调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 一定道理的。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 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 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 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 崇尚节俭的风尚使亚洲人储蓄率远远高于西方国家,为经济发展提供 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和保障;
❖ 重视教育的亚洲文化使不少亚洲国家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劳动者的素质较高;
❖ 重视家庭、强调秩序、纪律的文化使亚洲社会、政治较为稳定,减少 了对生产、经济的破坏和冲击等等。
落后、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 相互影响
基础
经济
集 中 表 现
政治
决定 反作用于
文化
【思考】1.文化的发展与经济亦步亦趋吗? 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上去了对吗 ?
高二文化生活文化塑造人生第二课第二框

一、课前预习1.人创造了_________ __________也在塑造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____________。
2.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___________,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3.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________________,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和大大增强,____________ 、 __________、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4.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________________。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_______________。
5.不论哪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_____________的前进方向。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_______________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能促进人的________________。
7.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_______________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易混易错点1、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注意:错。
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2、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注意:错。
先进的、健康的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典型例题1、有关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产生重大影响的电影,都曾经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教材分析

• 逻辑结构框架图
具体知识点讲解
• 一、文化为什么能够传播──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1.文化多样性的内涵和表现(是什么)
•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 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最能体现民族文 化的多样性。
• 文化的多样性还可以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 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为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就整个 世界而言,表现为世界各国文化和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民族文 化各具特色。《文化生活》中所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主要 是指后者,即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各具特色。
• (2)文化多样性就是文化差异性吗?
• 严格地说,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差异性不能等同。文化的差异 性强调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异”,与之相对的“同”,是 指不同文化的个性,即所谓不同文化各具异彩。而文化的多 样性强调的是“多”,与之相对的“少”是指构成世界文化 整体的各部分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即所谓世界文化多 姿多彩。但是,事实上差异性与多样性是统一的,文化差异 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正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才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姿态。我们说世界文化“异 彩纷呈”就是这个意思。
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有效教工具单教师用2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第二课时第二框《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设计人:屈现荣审核人:李晓明班级:姓名:【导读单】学生自主预习,结合教材阅读讲义单考点二,识记需要记忆的知识,并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什么?2、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3、我国政府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4、我国公民向政府或国家有关部门求助或投诉的途径有哪些?5、我国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意义有哪些?【导思单】1、全面理解和掌握我国政府宗旨和基本原则学习提示:(1)是什么?(2)为什么?①我国国家性质决定;②我国政府性质决定。
(3)怎么样?坚持为人民服即时演练:(1)(2011·山东22)2011年,山东省将开工建设新的山东省艺术馆、山东省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同时建设11000个村文化大院,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这体现了政府( B )①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赋予人民基本的文化权利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11·江苏15)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向代表们坦陈“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就业比重等三项指标没有打标。
这体现了( D )A.政府实行重大决策民主评议制度 B. 人大代表对政府行使质询权C.人大代表通过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D. 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12、公民投诉有门、求助有道学习提示:渠道、途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人的土楼
客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 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 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 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 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从而形成客 家文化。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 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湖 广滇四川”后,闽、粤、赣等地的客家人 将客家文化播迁到四川 。
文化 交流 我们如何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一、生活中的文化Βιβλιοθήκη 播1、文化传播的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 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交流探究:人类文化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和 方式得以传播?
(1)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 1、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 2、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注意: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大众传媒的含义—文化传播的媒介,简称传媒。 2、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 标志 3、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4、大众传媒的地位——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大众传媒的作用——依托现代信息 技术,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 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 强大功能。
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作《坤舆万国全图》、 出版《四书》的拉丁文译本,将孔子思想传入 意大利。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探究: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 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十五”期间,中华文化开始更多地走出国门, 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与145个国 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与近千个国际文化组织 和机构有着文化来往。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 利于: A ①各国人民相互了解 ② 东西方文化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③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 消除东西文化间的差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 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世 界文化盛会。假如你是一位奥运志愿者.在服务 过程中应当 D ①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③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回眸高考
• (08广东)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中 “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逐渐风行全国,且 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含义。这表明( B ) • 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 ②经济发展 推动文化传播 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 起 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 •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
,
郑和下西洋
明代,郑和率领庞大 的船队,前后七次航 行到印度洋、亚非两 大洲沿海的三十几个 国家和地区,开辟了 海上交通和文化传播 的桥梁。郑和使团把 明代中国的历法、技 术、习俗和书籍传播 了所经各国,对这些 国家文化的发展和文 明的进步具有重要影 响
1271年起,17岁的马可· 波罗随父亲从意 大利骑马旅行到中国。之后著 《马可· 波罗 游记》,详细介绍中国。
这些都属于文化传播的媒介
网络
传播媒介的发展阶段
电子
印刷 文字 口语
大众传媒
注意: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
大众 传媒
2、大众传媒的形式——
3、大众传媒的作用—— 4、大众传媒的地位——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传媒的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 电子——网络(各有利弊)
(3)教育是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途径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 同的文化。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 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亲朋聚会 外出旅游 各种经济活动
各种政治活动
各种文化活动 ……
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假如你要了解NBA林书豪,你可以 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其中涉及到 什么传播媒介?
1.永嘉之乱后……
2.安史之乱后……
3.靖康之乱后……
“永嘉”之乱发生在西晋永嘉 “安史”之乱后,约有100万 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 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 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 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 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 心的格局。 所,被迫大规模迁移江淮流域 “靖康”之乱发生在北宋, (主要迁入江苏、安徽、湖北、 战争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 四川等地)。这是中国人口分 向长江流域迁徙。 布重心向江南转移的一个标志 性事件。
试一试:
你能举出古代对文化 交流和传播作出突出贡献 的人吗?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余年,政治统一,经 济繁荣,国力强大,汉武帝派张骞率几百人 两次出使西域,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康居 (锡尔河下游及其以北地区)等国。
鉴真东渡
鉴真(687年-763年),唐代律宗僧人。俗姓 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晚年 受来华学习佛法留学的日僧荣睿、普照礼请, 东渡六次,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 始建日本律宗。在日本十年间,他将中国传 统文化,包括佛学、医学、建筑、 文学、印刷、 饮食等传播到 日本,为中日 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受到中日 两国人民的尊崇!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 民族精神
怎么办?
怎么看?
学考、高考考点: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现在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含义 商业贸易 主要 人口迁徙 途径 教育 (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其他 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 途径 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
文化 传播
途径
文 化 在 交 大众 流 传媒 中 传 播
传媒及其发展 含义、标志、形式、地位 作用: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是什么?
第一单元 1、文化传播(中、外) 文化与生活 横向 1、文化是什么 2、文化继承(古、今) 2、文化的作用 纵向
第二单元 为什么?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生活》 整体结构 第四专题
发展先进文化
3、文化发展、创新
1、文化生活中选择 2、文化强国(精神文化)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中心环节(思想道德) 源远流长) 2、民族精神
(3)作为中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实质, 学会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技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积极 主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单项选择题
1.培根认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 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 播的深度和广度。这句话表明( C ) A.知识的传播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B. 任何知识文化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C.文化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D.知识文化具有继承性
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往 来频繁,商业活动是否 依然具有文化传播的功 能?
一个国家的对外文化贸易,不仅具有经济价值, 而且还具有外交、外宣价值,传播了本国家、 本民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交流探究: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哪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它们对 文化的变迁有什么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一直是莘莘学 子的期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留学 更是富裕家庭所钟情的一种追求。然而许多 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走出国门,留学生队 伍越来越低龄化。出国留学似乎成为了一种 时尚。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 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