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
(新)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7课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7课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的第三单元第7课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第七课讲授“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分两框展开: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这两框的内容有严谨的内在逻辑,紧紧围绕“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两框的逻辑关系是:先阐明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指导思想和法治建设的成就,再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通过本框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白我国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理解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本框题承载着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3.1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教材分析。
本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由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讲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遵循的原则,阐述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包括两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第一目阐述三层意思: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必要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具体内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
第二目阐述五层意思: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
三、教学总目标。
明白我国法治建设的总目标和原则,理解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四、教学重难点: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总目标和原则。
五、教学方法:探究导入法、正面讲授法、议题拓展法、实践教学法六、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政治和法律概念较多,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学生学习也有一定的困难。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全册知识点

必修 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作用)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文化对社会的作用)1课 1框体味文化P4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和物质载体。
3.文化的形式:①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②人们进行文化的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 课2 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P9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文化有时会超前于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化有时会滞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 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共28张PPT)
三、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内涵 奋斗精神:
【表现】
①革故鼎新,自强不息
②建设大好河山、开拓辽阔边 疆、开垦广袤良田、治理大江 大河、战胜自然灾害、建设城 镇乡村、发展生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 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共28张PPT)
【现实意义】凝聚才智、浸透 汗水、蕴含牺牲
10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 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共28张PPT)
三、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内涵
团结精神:
【表现】
①团结一心,同舟共济
②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守 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打败 侵略者,捍卫民族自由独立
【现实意义】取得令人瞩目的成 就,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 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
我们的的含义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及作用 三、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内涵 四、民族精神是不断发展的 五、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六、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七、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各国努力培育的民族精神
美国:富有开拓精神,崇尚白手起家,追 求成功,注重个人奋斗,强调从小自立。 韩国:信奉儒家思想、团结、奋争、民族 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烈的国货观念。 日本:强烈的忧患意识,善于借鉴与创造, 忠孝至上的爱国情结。《菊与刀》
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历史时 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内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 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共28张PPT)
古代
近代
现代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 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共28张PPT)
社会事件:
2012年9月11日,日本签订“购岛”合同,中国民 众进行大规模反日游行,全球华人也举行规模浩大 的反日示威游行,反对日本“购岛”。中日关系陷 入紧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教案(1)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优秀教案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民族精神的含义(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理解:(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3)爱国主义内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2、能力目标(1)结合事例分析,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2)结合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树立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教学难点】为什么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一节【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包容性的含义及作用新课教学:在第六课中我们学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力量之源。
而中华文化的力量又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那么,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有何重要作用?在新时期如何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第七课的学习。
今天先来学习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堂探究P71你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探究提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课堂设问二: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精神?请你举实例说明?探究提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勇敢、坚强等精神。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进城打工青年魏青刚三次跳进大海救人的英雄壮举。
2005年度人物感动中国人物邰丽华和舞蹈《千手观音》让我们留存在记忆中最温馨的感动。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各单元知识框架

《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知识框架含义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人类特有的现象特点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的体验、特别是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文化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总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作用对社会影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来源: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人影响表现: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特点:潜移默化,深久持远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知识框架文化发展表现:主要体现在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和文化遗产中(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how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文化多样性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有益外来文化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人类社会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重要动力前提Why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重要途径: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文化传播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意义: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表现:①传统习俗的继承②传统建筑的继承③传统文艺的继承④传统思想的继承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历史继承性文化继承影响: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40页PPT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பைடு நூலகம்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 活第二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7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第2框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核心
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
素养
明确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是经济全球化
科学精神
的贡献者
法治意识 中国积极遵守世贸规则,履行应尽义务
公共参与 亲身感受开放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变化
自主学习 | 释疑解惑
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1.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
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球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的对外投资和进出口贸易,为
各国经济发展创造动力,对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的
对外投资和进出口贸易,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使经
济全球化向着更加包容、普惠、平衡的方向发展。
问题2: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谈谈我国应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发
展。
提示:①在新的起点,我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始终做全球发展
界深度互动的新起点,是中国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①④符合题
意。中国一直为世界作贡献,②错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
外开放进入新阶段,③错误。
考点
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4.截至2022年6月初,我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
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果丰硕。下列选项对共建“一
地发展,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对点精练 | 素养达成
考点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
1.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
二大经济体,其成就离不开经济全球化。同时,中国为全球化创造了巨
大市场,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这说明 (
A.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 第三单元 第七课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前篇自主预习
2.当代价值 (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 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 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 情,推动国家发展。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 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 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 的共同体意识。
议题一
议题二
议题三
知识脉络随堂训练ຫໍສະໝຸດ 课堂篇议题探究典例剖析
例2中华五千年文化,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
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南齐·王融):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
连。花馀拂戏鸟,树密隐鸣蝉。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馀花。连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
学业质量要求
核心要点提炼
1.以“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为议
题,探究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结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讨 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1.一个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 正确态度。
化。
2.三项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
3.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 上走过的独特历程,了解中华文化源
情境导引
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
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义”“和
合”“和平”“均等”等思想,承载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
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
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
议题一
议题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 期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
• A.意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 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 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 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 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 B.主要内容:改革创新精神 (核心)、雷锋精神、“两弹 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 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 “非典”精神
原因分析
3.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1)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 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 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4.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 化的影响,防止西方敌对势力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 国实施的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 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在革 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 思想文化的影响 (借鉴长处+警惕西化)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 结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 二 框 弘 扬 中 华 民 族 精 神
• • • • •
1.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2.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3.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4.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 族精神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 展强基固本
原因分析
1.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备 课 组 : 王 庆 平 组
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 1、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发展丰富 •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发
展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 (共性)
第 二 框 弘的 丰富和发展(个性)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 精神 A.意义: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 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 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B.主要内容:井冈山精神、长征 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 柏坡精神
5.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精神 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 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意义P80)
1.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时代课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 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即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和“三个代 表”的重要思想的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 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 精神支柱
――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 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 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
原因分析
• 2.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 1)一个民族的发展也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 质 • 2)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和 集中体现 • 3)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