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02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PPT精选文档

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 前运算 具体运算 形式运算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 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 索外部环境。
手的抓取、嘴的吮吸是主要形式
如:从只是抓住成人放在手里的手里的物体——自己伸手去拿物体。 其认识物体的顺序:从认识自己的身体——探究外部世界。 大约在9~12个月获得物体永恒性的认识
定向性与顺序性
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 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 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近远律 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
个体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依据: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和主导活动 乳儿期:1岁以前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 ~ 6、7岁 童年期:6、7岁~ 11、12岁 少年期:11、12岁~ 14、15岁 青年期:14、15岁~ 25岁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 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 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几个概念:
同化(assimilation):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 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 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二)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最新教育心理学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精品课件

第二节 认知发展(fāzhǎn)与教育
一、皮亚杰认知(rèn zhī)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
(rèn zhī)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七页,共75页。
(一)感知(gǎnzhī)运动阶段(0-2岁)
依靠直接的感知(gǎnzhī)和具体的动作认识世界。 如请一个2岁的小朋友把放在桌子中央的玩具拿下来?
第十七页,共75页。
第三节 人格(réngé)的发展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源于拉丁语persona,意
指古希腊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所戴的面具。 有关人格的定义多达几十种。一般认为,人格是个人独特而
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与性格以及自我(zìwǒ)调控系统(自我
5
青少年期 (12-18岁)
形成自我同一性, 克服角色混乱
6
成年早期 (18-25岁)
获得亲密感,避免 孤立感
7
成年中期 (25-50岁)
8
老年期 (50 岁以后 )
获得繁衍感,避免 停滞感
获得完善感,避免 失望 感
希望,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自我控制,意志力,行动有信心 有目标,能独立进取 能力,具有求学、做人、待人的基本 能力 诚实,自我观念明确,追寻方向肯定
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yuēshù),能针对问题提 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 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第十一页,共75页。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fāzhǎn)理 论
(一)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 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前者受生物成熟制约, 后者的发展则受文化-历史的制约。认为,人 的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 的中介(zhōngjiè)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大纲及重点知识点归纳汇总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A.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
主要有一下特征: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d.思维不具可逆性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a.命题之间的关系b.假设-演绎推理c.抽象逻辑思维d.可逆与补偿e.思维的灵活性(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意识的发展: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B.社会自我少年期基本成熟C.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的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1)认知方式差异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为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
重点是:1、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四个基本特征、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2.方向性与顺序性。
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教育心理学培训教程第二章

精神生产的工具
精神生产工具是指心理工具,即语言和符号系 统,它指向个体内部,影响人的心理结构和行 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 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所表 现出来的特征。 高级心理机能 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 在同周围人的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类 文化历史所制约。
环境不断互相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 在这一过中,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不 断变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二、心理发展的结构
1、图式(scheme):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 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2、同化(assimilation):指主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到主 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3、顺应(adaptation):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4、平衡(balance):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 的主体结构同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
最近发展区
二、最近发展区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二、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观察的持久性 也不断增强 2.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 3.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
4.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
(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第三节 中学生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的定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 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 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第三节 中学生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1.婴儿期( 0~1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发展对周围 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 2.幼儿期(1~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自主性。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 青年初期 :
• 14、15岁到17、18岁时期,大致相当于高中阶段 14、15岁到17、18岁时期, 岁到17 岁时期
三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 (3)同化与顺应的关系 同化与顺应的关系: • A:在人在认知变化过程中,同化说明成长,是一种量的 在人在认知变化过程中,同化说明成长,是一种量 成长 发展, 变化;顺应说明发展 是一种质的变化。 变化;顺应说明发展,是一种质的变化 • B:同化与顺应之间既有不同,又相互补充。一个人的认 同化与顺应之间既有不同,又相互补充。 知发展,需要同化和顺应起作用。 知发展,需要同化和顺应起作用。如果同化和顺应的任何 一个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地发展, 一个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地发展,势必会限制一个人智力发 展。 • C:儿童只有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完成认知体 儿童只有通过“同化” 顺应”过程, 系的建构,才能达到认知的平衡状态。 系的建构,才能达到认知的平衡状态。 • 考试:单选 考试: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 一、人格的发展 (一)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P20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P20
•
艾里克森(Erik Erikson)(也译着“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是 埃里克森 美国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医师,作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他曾跟随安娜•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之 女)接受过系统的精神分析训练。 • 他继承了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 以及人格发展阶段论。但对弗洛伊德过份强调本我强调 性本能论的观点却并不赞同,他与安娜弗洛伊德一样, 更重视文化和社会以及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但他 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考察自我对人格形成的影 响,提出了自己具有独到见解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心 人格发展渐成说和心 人格发展渐成说 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2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精品PPT课件

▪ 熟悉效应
▪ 邻近效应 – 费斯汀格(1950)
▪ 隔壁41%、隔门21%、尽头10%、非同一层 – 拉特纳(Latane,1995)
▪ 最难忘:绝大多数-距离近者、社区、1千米半径
– “同桌的你”
同桌的你
▪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 昨天你写的日记 ▪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 曾经最爱哭的你 ▪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 猜不出问题的你 ▪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 才想起同桌的你 ▪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 谁看了你的日记 ▪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 谁给你做的嫁衣
2-5岁
害怕减少:噪声、陌生的物体或陌生人、痛、坠 落、突然失去身体支持以及突然的移动
害怕增加:想象中的生物、黑暗、动物、嘲笑、 有伤害性的威胁
随着年龄增加,与学校和社会有关的一类害怕明显 增加。
主要特点
1.稳定与冲动 2.深刻与延续 3.掩饰与表露 4.自尊与自卑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主客体相互作用
主体S
客体O
儿童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同化(assimilation) 顺应(accommodation)
2.心理发展的结构
(1)图式
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似环境中由于不 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皮亚杰、英海尔德)
种类增加,内容丰富 从简单的图式到复杂的图式 从外部的行为图式到内部的思维图式 从无逻辑的图式到逻辑的图式
(2)同化
同化是个体以自己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 过程
吃食物-消化作用-营养物质吸收-身体的一部分
受原有图式的影响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PPT课件

11
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
12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 教育价值
Jean Piaget (1896-1980)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提
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 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 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 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 的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 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 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 联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 科学院院士,1969年获美国心 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4
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 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 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创造着” 学生的发展,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 学可以促进发展。
15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 现的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其 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 的分化。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客体永恒性 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
1. 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7
(三)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目的更明确 2.持久性明显发展 3.精确性提高 4.概括性更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青年初期 1.定义:这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
中时期。考试大编辑整理 2.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
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 “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 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 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 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 一、感觉动作阶段——从0岁到2岁 特点:1.儿童赖以吸收外界知识的图式主要是视觉、听觉、 触觉等感觉以及手的动作。最初只是简单的反射,后来逐 渐从学习中变得复杂起来,由身体动作发展到心理活动。 2.开始用思维去解决问题。 3.客体的永恒性(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 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是心理
学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 观点:他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
一种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不断 变化。为了说明这种变化,皮亚杰首先引出了图式的概念。 他还认为,当个体原有图式能同化环境汇中的新知识经验 时,他的心理就处于平衡状态,而个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 同化环境中的新知识经验时,他的心理就处于不平衡状态。
❖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维果斯基,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公认为是当今学习理论中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 先驱。
主要观点: 他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创立了 著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探讨思维与语言、学习与发展 的关系问题。 1.更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高 级心理机能。
3.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 4.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缺乏抽象性,对思考不 在眼前的事物感到十分困难。 ❖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到15岁 1.个体的认知已经超越现实而无须以具体的事物为中介。 2.他们不仅能从具体事物出发,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 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 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3.他们不但能思考和检验单个命题,而且还能发现命题与命 题之间的关系。 4.具有假设演绎推理能力
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进入中学以后,由于学习 内容的不断增多、加深以及言语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意义识记得到了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进入初中以后, 中学生的意义识记就超过了机械识记,并呈直线上升的趋 势。
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初中学生在抽象记忆发展的同 时,具体形象记忆也在发展,但发展的速 度已慢于前者; 到了高中时期,抽象记忆发展迅速,而具体形象记忆则开 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出生后,心理 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 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 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 2.定向性与顺序性。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 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 不可逾越。
❖ 二、前运算阶段——2岁到7岁 特点:1、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
2. 泛灵论倾向 ❖ 三、具体运算阶段——7岁到11岁 特点:1.已具有明显的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
2.最突出的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 a数量守恒(6-7岁), b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7-8岁) c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9-10岁), d体积守恒(12岁)
二、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进入青少年时期,中学生的感知表现为一种特殊形式,
即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的、有思维活动参与 的知觉。研究发现,中学生观察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 2.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对事物观察的精确度 是与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的。随着中学生思维能 力的不断发展,他们观察事物细节的感受性逐渐增强。此 外,中学生对比事物的正确率也逐渐增加。
2.最近发展区提出的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 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 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 过程。
3.对教学的启发:维果斯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改善 已出现的结构,而应该指向“最近发展区”。他强调教学 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 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 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根据维果斯基的认知观,在教学 实践上已出现三项改革活动:交互式教学、合作型教学和 建设学习者班级社区。
三、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其教育措施 1.喜欢争论 2.理想主义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各科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 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 的适当内容。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 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肯定 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四个表现: (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 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2.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 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
3.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由于思维的发展和思维 参与到观察中去,中学生的观察逐渐变得全面和深刻。国 内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4.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学生逐渐能够掌握观察的程序和操作要求,能 够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等顺序进行 观察,既能进行全面观察,又能抓住事物的主要 特征进行重点观察。
❖ 3.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 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 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 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 4.差异性。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 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
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 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 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 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 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他把语言看成是认知发展的副产品,个体的发展是从 个体化到社会化的过程。 3. 他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 展区”的概念。他断言“唯一好的学习是先于发展的学 习”。他提倡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
❖ 最近发展区: 1.定义: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 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 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 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 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 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问的差异,实 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问的过渡状态。
几个概念: 1.图式: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
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 2.同化:是主体把新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
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 3.顺应:是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
情境时,对自身图式作出相应地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的 情境的过程。
❖ (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
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的“高峰”。 具体地说,有如下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中学生随着年 龄的增长,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目的的明确,逐步自觉 独立确定记忆任务,选择记忆方法,有目的地进行记忆。
内化: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Hale Waihona Puke 作转变成自己 内在的表征。
❖ 认知发展遵循的路线: ①维果斯基:社会语言-自我语言-内部语言
他把语言看成是认知发展的工具,认为个体的的发展 是从社会化到个体化的过程。 ②皮亚杰:非语言动作思维-自我中心思维和语言-社会语言
第二章
LOGO
导言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心理变化。
❖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 1.定义:学习准备,又可称为学习的“准备状态
”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 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2.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双生子爬梯。 3.教学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二)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 特定年龄时期。—— 洛伦兹 “印刻”现象:无需强化,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
❖ (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
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