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一)、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三)、青年初期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发展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一)、学习准备(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
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循序渐 进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平衡性)。 • 如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的第五
个月到第十个月之间,其后,脑的发展又经 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 间,另一个在十三、十四岁之间。而在其它 时期,大脑的发育则相对平稳。可见,大脑 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因此,依赖于大脑发育 程度的心理发展也具备了不平衡性。
完成了整个登梯动作。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也是有连续性的。 • 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
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阶 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 • 抽象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前一阶段形象思维 的发展。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注重前
一阶段与后一阶段的衔接,既不要“拔苗 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 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编辑ppt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 一、发展及心理发展概述 • 1.何谓“发展”? •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事物有规律
的运动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 又有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 变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都有着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由封闭到开发、由旧质到新质、 由成长到衰亡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
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编辑ppt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1.遗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 提,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 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的作用: 1、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 2、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 内化学说
工具理论 语言符号系统
♦ 对教学的影响
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 者”。 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 3、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 支架。 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 Student:I throw it-box. ♦ Teacher:You threw the box? ♦ Student:No,I threw in the box. ♦ Teacher:What did you throw in the box? ♦ Student:My----I pait? ♦ Teacher:Your painting. ♦ Student:Painting? ♦ Teacher:You know----Painting. ♦ Student:Yes,Painting. ♦ Teacher:You threw your painting in the box? ♦ Student:Yes,I threw my painting in the box.
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主 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 2、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 ♦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必须成为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时才能促进个体 心理的发展。 ♦ 4、这个矛盾在个体生存的整个时期内是一直 存在的,特别是在儿童时期更为活跃,成年以 后,由于心理发展已趋于成熟,其作用虽然存 在,但已相对减弱。
(二)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 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

重点是:1、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四个基本特征、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2.方向性与顺序性。

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只有在注意的状态下才能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使 其朝着达到目标的方向发展。
一、注意的概述
(二)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 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 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
上课时,老师停止声音。
•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 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 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感觉对比
•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官,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原理:两事物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相互诱导 作用,在对比中加深了印象,而单独出现 在大脑皮层中的事物,无诱导作用,显得 平淡而不易记忆。
• 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同样一个灰色 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就显得暗些,而放在黑色 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第二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一、 感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 感觉的概述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
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有关心理活动共同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
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 被抑制。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 分信息。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 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 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 各种刺激。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一、解释下列术语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结构性知识:乔纳森划分的学习类型之一,指习得概念或命题的多样性而又相互关联的网络。

乔纳森的学习分类:乔纳森等人根据教育研究和教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将学习分为结构性知识、心理模型、情境性问题解决、延伸技能、自我知识、执行控制和动机形成等类别。

表现(performance):指学生外在的、可以观察的行为,如测验的得分、行为举止等。

加涅认为,内部的变化必须通过外在的表现变化反映出来,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衡量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指标。

心理模型:指相互关联的言语或表象的命题集合,是人们作出推论和预测的深层知识基础。

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情境性问题解决:指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结构不良问题.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延伸技能:延伸技能是能用于超越给定信息进行推理的技能,包括进行类比,作出解释,得出推论,建构论据。

突触:两个相邻神经元之间小的空隙被称为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冲动的重要结构.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自我知识:指关于自我的知识或知道我们作为学习者“是什么人”的知识.自我知识包括学习方式、学习优缺点和知识水平的自我意识。

神经元: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细胞,由细胞体、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三部分组成.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执行控制策略:指以自我知识为基础的反省认知策略和理解监控.动机形成:指学习的愿望,作出的努力和学习的坚持性.这三个方面被称为意动方面,是动机和意志的结合。

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分类:奥苏伯尔根据学生是否理解所要学习的材料而对学习的一种分类.机械学习指学生不需要理解,只进行机械重复的学习;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与心理学教育过程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过程,既有培养者、教育者,也有被培养者、被教育者,他们共同努力、相互促进才能完成教与学这一双向活动。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而心理学可以为整体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提供依据。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节课、第一单元、每一学科的教学目标。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行为目标。

第二,分析任务:根据教学目标,分析达到这些目标所需的从属概念、基本技能和主要策略。

为此,教师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中的心理万分一一加以分解并显示出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三,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测量工具,评定学生受教育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的水平。

这是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第四,设计课程: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法,以便教授在任务分析中所确定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

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研究,能帮助教师实现这一步骤.第五,实施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教学。

教师要运用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授活动。

一般的模式是:呈现教材、学生反应、强化和校正反馈.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六,评定学绩:按照教学目标来确定教与学的效果。

心理学可以提供各种常模和测量工具,使评定在效度和信度上得到适当的保证.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教学活动各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可以协调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教学系统进行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要想把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一门着重研究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的学科,它不同于纯自然学科,更为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社会交往,但也强调数量化的客观科学研究,因而属于自然性社会科学;它也不同于纯理论学科,它最为关注的是与教育教学过程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事情,但也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因而属于理论性应用科学。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精品课件
• 5、桑代克的试误说对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生的学习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
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
略。
• (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学
生才会是终生不忘的。
• (2)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 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 得到消极后果。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 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 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 就会削弱。
• (2)练习律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 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 用,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 (3)准备律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 一、学习的实质
• (一)学习的定义:
• 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 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 变化。
• 狭义:指人类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
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
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
的过程。
精品课件
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 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 择倾向。
精品课件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学习结果的分类
一、智慧技能 1.辨别 2.具体概念 3.定义性概念 4.规则 5.高级规则(问题解决) 二、认知策略 三、言语信息 四、动作技能 五、态度
例子
辨别己、已和巳的区别 从不同颜色的立体图形中识别圆柱体 根据定义进行分类 解答例题,演示先乘除后加减 运用规则生成复杂问题的解法 采用复述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练习 陈述新中国成立的时间 手写(执行)26个字母 志愿(选择)参加公益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五、 发生认知论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 前运算阶段(2~6、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4.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第三节 年龄特征与个性教育
一、 年龄特征
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综合主 导活动、智力和个性特征,将个体划分为如下阶段: 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 期、成年期、老年期。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个性教育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概述
一、 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 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人的心理发展经历 的过程和形式,同一切事物一样,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 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心理发展又 有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个体心 理是一个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的多层次动态系统。每一心 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缓慢的积累发展到一定年龄 阶段而发生质的变化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是不同 步的。同时,它们之间又在相互影响,形成了各种心理因 素错综复杂的交替变化。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四、 多元智力理论
1. 逻辑数学智力
2. 语言智力
3. 音乐智力
4. 空间智力
5. 身体运动智力 6. 人际关系智力
加德纳
7. 内省智力 8. 自然智力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 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这八种智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 不相干的,而是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在 一起的。这八种智力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 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即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是不 一样的。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双生子爬梯实验
他首先对一对双生子(T和C)进行了行为基线的观察,确认了
他们的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T进行爬楼梯、肌
肉协调和运用词汇等训练,对C则不作训练。持续了6周,T比C更早
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当C达到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开
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练,C就赶上了T的熟练水平。在第55
1. 信任感对怀疑感(婴儿期,约0~2或0~1.5岁) 2. 自主性对羞怯感或怀疑(儿童早期,约2~4或1.5~3岁) 3. 主动感对内疚感(幼儿期或游戏期,约4~7或3~6岁) 4. 勤奋感对自卑感(童年期,约7~12或6~12岁)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约12~18岁) 6.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早期,约18~25岁) 7. 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约25~50岁) 8. 自我整合对绝望(成年晚期,约50岁以后)
三、 精神分析理论 (一) 弗洛伊德
1. 人格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 口唇期 (0~1岁)
(2) 肛门期 (1~3岁)
2.人格发展阶段
(3) 性器期 (3~6岁)
(4) 潜伏期 (6~11、12岁)
(5) 生殖期 (11、12岁以后)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二) 埃里克森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概述 二、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顺序性 不平衡性
阶段性 差异性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 成熟势力说
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 理学家格赛尔。格赛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 他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心 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成熟是心理 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 展与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 发展。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霍尔的复演说开启了青少年心理学研究的先河,有其独特的 贡献,但它作为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也有它致命的弱点。人作为社 会关系的总和,既是生物实体,更是社会实体,霍尔把个体发展 史和种系发展史完全等同起来,将人的发展完全归因于遗传的作 用,显然是错误的。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周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别。因此,格赛尔断言,儿童的学习取决
于生理的成熟,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是指由
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
生。
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是成熟。另外,在发展的
过程
中,个体还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二、 复演说
有“青少年心理学之父”的美誉之称的美国心理 学家斯坦利•霍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类种族 进化的复演过程。具体地说,个体在出生以前的胎儿 期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4岁前的婴幼儿期复演了动 物到人的进化阶段,4~8岁的儿童期复演了人类从蒙 昧向文明过渡的农耕时代,12~25岁的青少年期则是 复演了人类的浪漫主义时代。
(一) 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
1. 场独立与场依存
认知方式的差异
2. 冲动型和沉思型 3. 辐合型与发散型
第三节 年龄特征与个性教育
认知方式的差异
1. 场独立与场依存
场依存型的人习惯性地侧重于从 外部环境(即所谓的“场”)中搜索 信息,由于这种搜索过程往往是不自 觉的,所以就表现为受外部环境的影 响的行为方式;场独立型的人则相反 ,他们习惯性地侧重根据认知目标本 身的结构来搜索必要的信息,因此就 表现为不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行为 方式。
由于上述各阶段与人的年龄相联系,因而被称 之为年龄阶段。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各年龄阶段所表 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心理 年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的儿童的心 理发展事实中概括出来的。
第三节 年龄特征与个性教育 二、 个性差异与教育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第三节 年龄特征与个性教育
格赛尔对爬梯实验的解释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和争论。格 赛尔认为幼儿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他们的发展和行为,而且内部的 成熟因素决定了幼儿的生长和发展。比如,幼儿在完成如跳和系 鞋带动作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上的不同,应归因于他们遗传上的不 同,而不应归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幼儿的发展、成熟和学习是按 照他们自己内部的既定顺序进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