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集体备课
初三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初三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范文一哎呀呀,今天咱们初三历史组又聚在一起备课啦!一进备课室,大家就嘻嘻哈哈地打招呼,那气氛,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切。
咱们先从上次课的反馈说起。
王老师说:“我发现同学们对古代文明那部分掌握得不太扎实,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年代和事件,容易搞混。
”李老师接着说:“可不是嘛,我在课堂上提问,好多同学都答错啦。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觉得得想个好办法让同学们记住。
说到这,张老师有主意啦:“要不咱们弄个趣味小竞赛?让同学们分组抢答,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加深记忆。
”大家一听,眼睛都亮了,纷纷点头说好。
接着,我们又开始讨论新课的内容。
这节课要讲近代工业革命,可不好讲啊!刘老师说:“这部分知识很重要,但也很枯燥,得想办法让同学们感兴趣。
”大家又开始动脑筋,决定多找些图片和视频,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
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还互相分享了自己找到的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赵老师讲的那个关于发明家的故事,把大家都逗得哈哈大笑。
这样的集体备课,真的太有意思啦!范文二嘿,姐妹们,今天咱们初三历史备课组又热热闹闹地凑一块啦!刚坐下,就迫不及待地开聊。
“你们说,最近同学们对历史的热情咋样?”“我觉得还行,就是个别知识点,他们理解起来有点费劲。
”就拿上次讲的世界大战那部分,同学们对战争的起因和影响总是搞不太清楚。
于是我们就开始想招儿,怎么能让他们一下子明白呢?“要不咱画个思维导图?”“嗯,这个主意不错,把复杂的关系理清楚。
”然后我们又讨论这几天要上的新课,是关于文艺复兴的。
这可是个精彩的部分,得让同学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魅力。
“我觉得可以让同学们扮演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人,来个小短剧。
”“好呀好呀,这样肯定印象深刻。
”讨论的时候,大家都特别兴奋,你一言我一语的,感觉灵感爆棚。
说到好玩的地方,还忍不住笑出声来。
时间过得超快,备课结束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收获满满,充满干劲。
“加油,姐妹们,让咱们的历史课变得超级有趣!”这样的集体备课,真的太有爱啦!。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计划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计划1. 备课的重要性在高中阶段,历史课可谓是个“宝藏”呀,不仅仅是记记日期、背背人名,还能让我们了解那些古老的故事,感受历史的脉动。
所以,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真的是要花点心思,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听得懂、记得住”。
集体备课就是个好办法,可以集思广益,大家一起“拆解”教材,找到最有趣的教学方式。
想想看,如果大家都能在课上活灵活现地讲历史,那简直就是“课堂大变身”!1.1 目标设定首先,咱们得有个明确的目标。
不是说“今天要教完第十章”,而是“今天要让学生们爱上历史!”比如,可以设定一个目标,让每个学生在课堂结束后,能够说出三件自己最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参与感,还能增强记忆。
毕竟,心中有火,知识才会闪亮嘛。
1.2 教学方法接下来,教学方法也很关键!光靠传统的讲课肯定不行,咱们得想点新花样。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们互相交流,甚至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重现历史事件。
比如,分组演绎《三国演义》,让学生们分饰不同角色,既能活跃气氛,又能加深理解。
哎呀,真是个好主意!2. 备课的流程那么,具体的备课流程是怎样的呢?大家可以按照一定的步骤来,确保每个环节都不落下。
首先,咱们得通读教材,弄清楚每一章的重点、难点。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看看大家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如何,是否能找到更有趣的讲解方式。
讨论之后,各组可以汇总自己的看法,提出最吸引人的点,最终形成一个综合的教案。
2.1 制定教案制定教案的时候,建议大家可以把内容划分成几个小模块。
比如,先讲背景,再讲事件,再讲人物,最后是影响。
这样的结构能让学生们循序渐进,不至于一上来就让他们懵了。
同时,教案中最好加入一些互动环节,比如提问、小游戏等,保持课堂的活跃度,学生们肯定会觉得“哇,历史原来这么有意思!”2.2 课后反思当然,备课不仅仅是课前的事情,课后反思也不能少。
每次上完课,老师们可以坐下来,聊聊这节课的得失。
哪些地方学生反应好,哪些地方他们觉得无聊,甚至可以请学生们匿名反馈,这样能更真实地了解他们的感受。
九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九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一、备课时间。
[具体日期]二、备课地点。
[具体地点]三、参与人员。
九年级历史备课组全体教师:[列出教师姓名]四、备课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材全册教学重难点解析与教学方法研讨。
五、活动流程及内容。
1. 教材整体分析(由[教师姓名1]主讲)- 教师首先对九年级历史教材的编写结构进行了梳理。
指出教材以世界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从古代亚非文明到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例如古代部分重点讲述了大河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和海洋文明(古希腊、古罗马)的起源与发展,这部分内容是理解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础。
- 在近代部分,强调了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以及殖民扩张等内容,这些事件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是世界近代史的核心内容。
而现代部分则聚焦于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等重要问题。
- 大家共同讨论后认为,教材内容丰富但知识体系较为庞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脉络,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影响。
2. 教学重难点研讨。
- 古代史部分(由[教师姓名2]阐述)- 重点。
- 古埃及金字塔的象征意义及其所反映的古埃及社会状况。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权力的象征,它的建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反映出古埃及高度集权的奴隶制社会结构以及当时发达的工程技术水平。
-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与评价。
雅典民主政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其特点包括主权在民、轮番而治、直接民主等。
这种民主也有其局限性,如只有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排除在外。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 难点。
-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意义,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还要理解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传播与交流,以及这种交流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深远影响。
初三历史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三历史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时间2023年4月10日地点初三历史备课室参与人员1. 张老师2. 李老师3. 王老师4. 刘老师活动主题《中国现代史》复习策略与教学方法探讨活动内容一、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分析1. 张老师发言张老师首先对《中国现代史》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强调了该阶段的历史事件及其关联性。
张老师认为,对于初三学生而言,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重大影响是复习的关键。
2. 李老师补充李老师针对张老师的内容,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提出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的方法。
她认为可以运用图表、时间线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1. 王老师发言王老师提出了关于教学方法的思考。
她建议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历史。
2. 刘老师建议刘老师赞同王老师的看法,并建议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音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受。
三、复习策略的制定1. 张老师的建议张老师提出,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可以制定一套系统的复习计划,包括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复习时长和复习方法。
2. 李老师的想法李老师建议,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通过完成习题、写心得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点的不足。
活动总结本次集体备课活动对《中国现代史》的复习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各位老师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教研活动卡集体备课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历史教研组决定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本次集体备课以“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为主题,旨在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历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明确教学目标。
2. 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教学合力。
3.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确定备课主题:本次集体备课的主题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们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2. 分析教材:教师们共同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3. 设计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4. 确定教学方法:教师们结合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探讨适合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5. 设计教学过程:教师们共同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总结等环节。
6. 优化教学评价:教师们探讨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
7. 交流与反思:教师们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四、活动流程1. 确定备课内容:教研组长组织教师确定备课内容,并提前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发至教师群。
2. 集体备课:教师们集中进行备课,共同讨论和分析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
3. 分组讨论:教师们根据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讨论。
4. 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本组的教学设计,其他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5. 总结反思:教研组长对本次集体备课活动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并对教师们提出期望。
五、活动总结1.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对教材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 增强团队凝聚力:集体备课活动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八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八年级历史下册的主要内容,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
(2)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隋唐时期的历史概览1. 隋朝的建立和灭亡2. 唐朝的繁荣与衰落3. 隋唐时期的著名人物和故事第二章:宋元时期的历史变迁1. 宋朝的建立和发展2. 元朝的统一和统治3. 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第三章:明清时期的封建统治1. 明朝的建立和灭亡2. 清朝的兴盛与衰落3.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第四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 鸦片战争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2. 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3.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第五章: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胜利2. 解放战争的进程与胜利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集体备课:教师们在备课时,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资源,共同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2. 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 合作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答案的准确性、书写的规范性等。
3. 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初中历史教研集体备课(3篇)

第1篇一、备课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历史教研组决定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本次集体备课以“抗日战争”为主题,旨在通过集体智慧,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备课目标1. 提高教师对“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2. 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备课内容1. 抗日战争概述(1)抗日战争的时间、背景、原因(2)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及胜利原因(3)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1)国共合作时期的抗日将领(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杰出人物(3)抗日战争中的平民英雄3. 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1)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2)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3)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四、备课方法1. 集体研讨法: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教材,讨论教学重难点,分享教学经验。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学习借鉴其教学方法和技巧。
3. 教学设计法: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备课步骤1. 预备阶段: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学习教材,了解“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明确教学目标。
2. 集体研讨阶段: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教材,讨论教学重难点,分享教学经验,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
3. 修改完善阶段:根据研讨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最终的教学方案。
4. 教学实践阶段:教师根据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5. 总结反思阶段:教研组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次备课提供借鉴。
六、备课要求1. 教师要充分准备,认真备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历史集体备课实施方案

历史集体备课实施方案一、背景。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历史文化素养和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学校历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资源分散、备课负担重、教学内容不够系统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开展历史集体备课,形成共同备课、资源共享、教学互助的工作模式,对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目标。
1. 提高历史教师备课效率,降低备课负担,提升教学质量;2. 形成资源共享、教学互助的工作氛围,促进历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3. 增强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水平。
三、实施步骤。
1. 确定备课组成员,根据学校历史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历史集体备课的组成人员,包括备课组长、备课组成员等。
2. 制定备课计划,备课组长根据学校历史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制定备课计划,明确备课内容、时间安排、备课形式等。
3. 分工合作,备课组成员按照备课计划,分工合作,各自负责备课内容的搜集、整理、准备教学资源等工作。
4. 共同备课,备课组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共同备课,对备课内容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形成备课成果。
5. 教学实施,根据共同备课成果,历史教师进行教学实施,同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
四、实施要点。
1. 教学资源共享,历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如教学资料、课件、多媒体设备等,进行资源共享,避免资源浪费。
2. 信息化支持,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历史备课平台,方便备课组成员进行备课资料的共享、交流和存储。
3. 教学互助,备课组成员之间要相互支持、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助氛围,共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4. 教学评价,历史教师应当对备课成果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价,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备课和教学工作。
五、实施效果。
通过历史集体备课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教师的备课效率,降低备课负担,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形成教学互助的工作氛围,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增强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历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初备课教案纳雍一中历史教研组王泽昌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多渠道搜集关于专制皇权的历史资料,熟悉资料的搜集遴选方式。
2.通过阅读书本及课前搜集的资料,提炼相关的历史信息(言之成理即可)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通过编写历史短剧,培养学生的艺术展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明设立处。
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教学方式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一扩充知识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通过多渠道找寻与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有关的资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扩充知识。
2.以历史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搜集到知识,择优以墙报的形式(如在教室内开辟一个“史海撷英”栏目)展示出来。
3.预习本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教材涉及的知识提出疑点,并公布在“史海撷英”栏目。
4.引导学生编写历史剧《早朝》,从而体现皇帝万人之上的权威。
(二)导入新课演出历史剧《早朝》,体会皇帝的无上权威。
教师设问:“中国古代皇帝的这种权威是怎样一步一步确立的?”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结构一、秦:三公九卿制二、隋唐:三省部制三、宋:二府三司制四、元:一省制五、明:废丞相、设内阁六、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四)师生互动课堂设问一:请归纳本课大字部分涉及到哪些朝代。
提示:秦、隋唐、宋、元、明、清课堂设问二:这几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分别是怎样设置的?提示:秦:三公九卿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一省制。
明:废丞相,皇帝亲管六部;设立内阁。
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结合预习所得和课堂速读,对全课的知识结构和主体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1.秦:三公九卿制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设问:结合第二课的内容,思考: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的?提示:学生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可总说:三公九卿对皇帝负责;三公中,太尉一职在秦代虚有其位而无实人,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的职权划分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等。
2.隋唐:三省六部制情境营造:展示右图课堂提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提示: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封驳审议,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二府三司制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图课堂提问:二府三司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提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实质是相权的再分割,财权划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军政归枢密院管辖,行政归于中书门下,三省形同虚设。
相权的再分割实质上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
4元:一省制情境营造:展示右图元朝建立后,元世祖采用侍御史高鸣的进谏,以中书省代替三省,而实行一省制。
课堂设问一:一省制导致了皇权的加强吗?提示;没有设计意图: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一省制是螺旋式前进中的回流。
通过上题,加深学生的印象。
情境营造:阿合马( ?--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亚费纳克忒(今乌兹别克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
中统三年(1262年),领中收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负责管理财赋。
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书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财深受忽必烈的信用,而丞相安形同虚设。
他执政十余年,采取各种手段聚敛民财,谋取私利,引起民怨。
为把持朝政,联结亲属和色目人为党羽,排斥异己,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课堂设问二:你从材料中提炼出什么信息?提示:相权扩大而产生负面影响。
课堂设问三:四个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提示: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课堂设问四:以上四个中央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丞相(宰相)权力最大?提示:元朝设计意图:使学生明了实质:皇权与相权的争夺;弄清趋势;皇权逐步加强。
5.明:废丞相、设内阁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图。
课堂设问一:你从右图中得出什么结论?提示:它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情境营造:钱宰被征编纂《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课堂设问二:材料说明了什么?提示: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无孔不入;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课堂设问三:原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丞相被废除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天下如此之大,皇帝分身乏术,为此设立内阁。
在明朝,内阁的职权有无变化?提示: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时期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明中期以后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地位变得更加重要课堂设问四:什么叫“标拟”和“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加以解释?提示:标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6.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课堂设问一: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提示: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
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课堂设问二: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提示:这道题可作为学生课余探究之用,不必非在课堂上解决,答案也必千篇一律,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教学总结本课通过对秦、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的讲述,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教材是通过三大方面展现主题的。
其一为三省六部制的演变:秦朝确立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以分割相权来体现皇权的加强;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架空三省上,以相权的再分割体现主题;元代出现历史的回旋,废除了三省,实行一省制,相权加重,但是元朝中后期这一体现己现弊端。
其二为丞相制度的废除:相权的加重,影响到皇权,有鉴于元朝中后期因相权过重引发的政局动荡,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这样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其三为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明朝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以至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可以对各种奏疏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采用,地位变得重要,但所办之事是否算数,还要由皇帝最后定夺。
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初备课教案纳雍一中历史教研组王泽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悉美国总统制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过程,记忆美国1787年宪法,知道《文官制度条例》,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和两党制在分权制体制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美国大选的时事让学生了解美国政治制度,通过比较的方法,明了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与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其历史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以及文官条例,认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对于社会正常运行所起到的保障作用。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结合正在进行的美国大选,引出美国的政体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即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统是民主选举产生,政府的权力实行三权分力的权力制衡。
让学生在了解美国的基本国情(独立时间,国庆日,国旗,国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美国的政体。
一、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的形成1、理论来源: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他明确指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时,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掌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和裁判私人犯罪或讼争权,则一切都完了。
”美国建国之初是邦联制,即所谓“合众国”,这种制度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于是制定统一宪法势在必行。
2、法律依据:1787年宪法三个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总统——行政权议会——立法权法院——司法权详细学习书中三权分立的图表,总统受到国会和法院的监督,最典型的事件是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和克林顿的“白水门事件”。
展示材料:美国的第三十七届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因“水门事件”,受到国会弹劾,于1974年8月8日被迫宣布辞职。
所谓“水门事件”,是指1972年6月17日,在华盛顿水门公寓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查获的窃听事件。
当时(6月17日凌晨2点30分)有5人被捕,他们带着手套、电筒、复杂的偷听工具和电子窃听器。
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尼克松吩咐查尔斯·科尔森去搞民主党全委会总部主要负责人拉里·奥布赖恩的情报。
可是,由于民主党对此早有提防,而中央情报局又自始至终监视着窃听者的行踪,所以窃听者的一切努力都败露了。
1974年7月8日,最高法院以八票对零票通过了对尼克松不利的裁决。
与此同时,报纸社论发出要他辞职的舆论,国会也不停地呼吁,要对他进行弹劾。
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在于人权问题,黑人、印第安人、妇女的选举权受到限制,后来不断提出宪法修正案。
展示材料:1957年,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刚刚宣布解除种族隔离,黑人女学生多罗茜·考茨和其他八名同学考入当地中学,但是遇到种种阻挠,结果,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1000名空降兵到该地护送这九名黑人学生入学。
但是,军队能压服暴徒,却压服不了根深蒂固的腐朽观念。
二、联邦制1、美国内战:主要从文学作品《乱世佳人》引出南北战争,说明美国内战是中央与地方分裂势力的一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