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肌酐测定

合集下载

临床分析中的血清肌酐测定与肾功能评估

临床分析中的血清肌酐测定与肾功能评估

临床分析中的血清肌酐测定与肾功能评估血清肌酐测定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检测项目,用于评估肾功能的指标之一。

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肌酐含量,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肾功能状态,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将从血清肌酐测定的原理和方法、肾功能评估的指标以及其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I. 血清肌酐测定的原理和方法血清肌酐是一种官能代谢产物,由肌肉通过磷酸肌酸底物生成,然后进入血液循环。

正常情况下,肾脏会稳定地排泄肌酐,使其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

当肾功能受损时,肌酐的排泄能力下降,导致血清中肌酐的浓度升高。

因此,通过测定血清中的肌酐含量,可以间接地反映肾脏的排泄功能。

血清肌酐测定的常用方法是化学法和酶动力学法。

化学法利用肌酐与碱性溴酚绿的脱水作用生成绿色产物,通过比色法测定光密度来计算血清中肌酐的含量。

而酶动力学法则利用肌酐酶将肌酐催化为肌酸,并释放出等摩尔的对乙酰胆碱,通过电极测定对乙酰胆碱的生成速率来计算血清肌酐的浓度。

II. 肾功能评估的指标除了血清肌酐测定外,肾功能的评估还可以通过其他指标来进行,如血肌酐清除率、尿素氮浓度等。

血肌酐清除率是根据血清肌酐的含量和尿量来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的一种方法。

尿素氮浓度是反映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之一,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通过肾脏排泄。

因此,通过综合考虑血肌酐清除率、尿素氮浓度以及其他相关指标,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肾功能状况。

III. 血清肌酐测定与肾功能评估的临床应用血清肌酐测定与肾功能评估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血清肌酐测定可以作为常规体检项目,帮助筛查肾功能异常的情况。

在一些慢性肾病、急性肾损伤等疾病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通过血清肌酐测定,可以及早发现肾功能的异常,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其次,血清肌酐测定在监测肾功能的变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患者在接受某些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措施时,肾功能可能会发生改变。

通过定期进行血清肌酐测定,可以监测肾功能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证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血清肌酐CREA测定

血清肌酐CREA测定

血清肌酐CREA测定1 检验目的指导本室工作人员规范操作本检测项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

2 实验原理肌酸酶肌酐+ H2 O 肌酸肌酸酶肌酐+ H2 O 肌氨酸+尿素肌氨酸氧化酶肌氨酸+O2+ H2 O 甘氨酸+甲醛+H2 O2过氧化物酶4-AAP+TOOS+ H2 O2 醌亚胺色素注:TOOS:为N-乙基-N-(2-羟基-3-磺丙基)-3-甲基苯胺;4-AAP:为4-氨基安替比林在上述反应中,醌亚胺色素的生成量与样本中的肌酐浓度成正比,通过在波长550nm处测定吸光度的变化值,即可测得样本中肌酐的浓度。

3 标本采集3.1 病人准备:早晨空腹采血(空腹12小时左右),静脉采血。

3.2 类型:血清,肝素血浆,尿液。

3.3 标本存放:血清、血浆的稳定性:4~25℃保存可稳定7天;-20℃保存至少可稳定3个月。

尿液的稳定性:20~25℃保存可稳定2天;4~8℃保存可稳定6天;-20℃保存可稳定6个月。

对尿液用蒸馏水作1:49稀释后检测,结果乘50后报告。

3.4 标本运输常温条件下运输3.5 标本拒收的标准:细菌污染的标本不能作测定。

4 实验材料4.1 试剂: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CREA试剂盒(沪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400166号 YZB/沪 1546-40-2014)4.1.1 试剂组成:肌酸酶≥40KU/L 试剂1(R1)TOOS0.2g/L肌氨酸氧化酶≥10KU/L 抗坏血酸氧化酶 1KU/L试剂2(R2)4-氨基安替比林肌酐酶≥350KU/L0.2g/L过氧化物酶 2KU/L4.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4.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在2~8℃避光、密封的储存条件下,试剂盒自生产之日起有效期为12个月。

试剂1与试剂2启用后,在2~10℃避光的条件下可稳定30天。

4.1.4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4.1.5 注意事项:试剂中含有防腐剂叠氮化钠,可能存在一定的刺激作用,请勿直接接触皮肤、眼睛。

肌酐的测定实验报告

肌酐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肌酐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肌酐测定的操作步骤。

3. 学会使用肌酐测定试剂盒,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二、实验原理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由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组成。

外源性肌酐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肉类,内源性肌酐则是由人体肌肉代谢产生。

在正常情况下,肌酐主要通过肾脏滤过排出体外。

因此,通过测定血液或尿液中肌酐的浓度,可以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

本实验采用肌酐测定试剂盒,通过碱性苦味酸终点比色法测定血清肌酐浓度。

三、实验材料1. 肌酐测定试剂盒2. 血清样品3. 移液器4. 一次性吸管5. 比色皿6. 移液器吸头7. 混匀器8. 水浴锅9. 移液器吸头10. 洗耳球11. 计时器四、实验步骤1. 标准曲线的制备(1)取6个比色皿,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肌酐标准溶液。

(2)在每个比色皿中加入适量的肌酐测定试剂A和B,混匀。

(3)将比色皿放入水浴锅中,加热至50℃恒温反应10分钟。

(4)取出比色皿,用洗耳球吹洗内壁,使其充分混合。

(5)用移液器取标准溶液和样品,分别加入比色皿中,混匀。

(6)用移液器将样品转移到比色皿中,立即放入比色仪中测定吸光度。

2. 样品测定(1)取3个比色皿,分别加入血清样品、试剂A和B,混匀。

(2)将比色皿放入水浴锅中,加热至50℃恒温反应10分钟。

(3)取出比色皿,用洗耳球吹洗内壁,使其充分混合。

(4)用移液器取样品,分别加入比色皿中,混匀。

(5)用移液器将样品转移到比色皿中,立即放入比色仪中测定吸光度。

3. 结果计算根据标准曲线,将样品的吸光度对应到肌酐浓度,即可得到样品的肌酐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的制备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标准曲线,得出线性方程:Y = 0.0162X - 0.0178(R² = 0.9989)2. 样品测定通过测定样品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得出样品的肌酐浓度为XX mg/dL。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碱性苦味酸终点比色法测定血清肌酐浓度,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肌酐测定标准操作程序 (肌氨酸氧化酶法)

肌酐测定标准操作程序 (肌氨酸氧化酶法)

肌酐测定标准操作程序1. 摘要肌酐试剂盒适用于体外临床检验,用于测定人血清或尿液中肌酐的含量。

2. 适用范围程序适用于日立7600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尿液中肌酐的浓度。

3. 职责使用日立7600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CREA 浓度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本SOP 程序进行,室负责人监督管理;本SOP 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 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生化室负责人、科主任签字批准生效。

4. 检测方法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肌酐(CREA )试剂盒采用的是肌氨酸氧化酶法。

5. 原理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肌酐 (肌氨酸氧化酶法)试剂盒的测定原理如下:O H N N O H O H HCHO O O H O H O H 2222222224---42+−−−→−-+-+++−−−−→−+++−−−−→−+−−−−→−+醌亚胺间甲苯胺磺丙基乙基氨基安替比林甘氨酸肌氨酸尿素肌氨酸肌酸肌酸肌酐过氧化物酶肌氨酸氧化酶肌酸脒基水解酶肌酐氨基水解酶 肌酐在肌酐氨基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肌酸,肌酸在肌酸脒基水解酶的作用下生成肌氨酸和尿素,其中产物肌氨酸在肌氨酸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甘氨酸、过氧化氢和甲醛。

最后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与色原底物4-氨基安替比林和N-乙基-N-磺丙基-间甲苯胺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醌亚胺.由于醌亚胺在波长546nm 处有最大吸收峰,所以在一定底物浓度范围内, 546nm 处吸光度的变化值与样本中肌酐的含量成正比.6. 仪器日立7600自动生化分析仪7. 试剂7.1 试剂来源: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7.2 试剂瓶内主要成分:肌酸脒基水解酶、肌氨酸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ESPMT 、肌酐胺基水解酶、4-氨基安替比林7.3试剂稳定性:试剂避光保存于2-8℃,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本试剂有效期为12个月。

试剂不可冰冻。

7.4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8.标准品和质量控制8.1校准程序:使用某某公司提供的标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

血清肌酐测定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血清肌酐测定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血清肌酐测定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血清肌酐测定是一种衡量肾脏功能的常见检测方法。

在临床上,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肌酐水平来评估肾脏功能是否正常。

本文将介绍血清肌酐测定的操作流程以及评分标准。

一、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在进行血清肌酐测定前,首先应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设备,包括:- 血清肌酐测定试剂盒- 10ml离心管和离心机- 比色皿或试管- 显微镜(可选)- 多功能生化分析仪2. 采集血样使用采血针和血管采血带,从患者的静脉或手指上采集适量的血液样本,约2-5ml。

注意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任何交叉污染。

3. 分离血清采集的血液样本放入10ml离心管中,并轻轻摇晃几次,确保血液充分混合。

然后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以3000 rpm的速度离心10分钟。

离心后,血液将被分离成血清和红细胞。

4. 转移血清用吸管小心地将离心管中的血清转移到比色皿或试管中,注意不要和红细胞混合。

将比色皿或试管放置在平台上,以便进行测量和分析。

5. 操作仪器根据试剂盒的说明书,将试剂按照比例加入到血清中,并轻轻混合。

然后使用多功能生化分析仪,根据仪器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在仪器上选择相关参数,如波长等,然后放入试管或比色皿进行测量。

6. 记录结果根据仪器上的显示结果,记录下测得的血清肌酐浓度。

同时,还可以观察血清的颜色和透明度,以便在有需要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二、评分标准血清肌酐测定的评分标准主要是基于测得的血清肌酐浓度进行划分。

一般来说,结果的评估可以按照以下标准进行:- 正常范围:男性0.6-1.2 mg/dl,女性0.5-1.1 mg/dl。

- 轻度肾功能异常:男性1.3-1.5 mg/dl,女性1.2-1.4 mg/dl。

- 中度肾功能不全:男性1.6-2.5 mg/dl,女性1.5-2.4 mg/dl。

- 重度肾功能不全:男性>2.5 mg/dl,女性>2.4 mg/dl。

需要注意的是,评估结果不仅仅依赖于血清肌酐浓度,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以获得更准确的肾功能评估结果。

肌酐测定的操作规程

肌酐测定的操作规程

肌酐测定的操作规程1、用途:测定人血清中肌酐的浓度。

2、原理:在碱性条件下,血清中的肌酐能够与苦味酸作用生成橘黄色的复合物,适用生化分析仪检测505nm波长处的吸光度的变化,可知被检测血清中肌酐的浓度。

3、适用仪器:奥林巴斯AU4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4、样本要求:4.1、样本种类:新鲜无溶血血清。

4.2、样本采集:常规静脉采血约2ml,不抗凝。

置普通管中,或采用含有分离胶的真空采血管。

4.3、样本干扰:对反映吸光度有干扰的样本,包括溶血和浑浊的样本都可能影响检测结果遇上述情况建议重新采集标本。

4.4、样本保存:血清样本2℃—8℃可稳定3天,-20℃可保存一个月,忌反复冻融。

5、检测方法:5.1、试剂的准备:试剂开瓶即可使用。

5.2、检测步骤:2、动生化分析仪操作步骤:参数设置→试剂装载→校准→质控→样品加载→测定→结果审核→报告。

5.3、校准:用K因素进行试剂空白校准,也可使用Diazyme公司校准品进行校准操作,当试剂更换批号、出现质控漂移、仪器做完保养后及重要零件更换时,须重新校准。

5.4、结果计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会自动给出检测结果。

6、参考范围:(医院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参考范围。

)7、注意事项:7.1、试剂具有一定的酸碱性,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切勿吞咽。

7.2、使用后的器具应按照规定处理,扔入指定的垃圾箱内,不可随处乱扔,防止环境污染和二次使用。

7.3、由于运输过程产生渗液或漏夜的产品,或在运输贮存中没有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维护的试剂,不可使用。

7.4、试剂只用于体外诊断。

8、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王惠萱、李雪梅、王冈,临床检验操作手册,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

肌酐生化方法学

肌酐生化方法学

肌酐生化方法学
肌酐(Creatinine)是一种由肌肉代谢产生的废物,通常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肌酐生化方法学是用于测定血清或血浆中肌酐浓度的实验方法。

1. 碱性苦味酸法:这是最常用的肌酐测定方法之一。

在碱性条件下,肌酐与苦味酸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通过比色法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吸光度,进而计算肌酐浓度。

2. 酶法:利用肌酐酶将肌酐转化为氨和肌酸,然后通过测定氨或肌酸的生成量来计算肌酐浓度。

酶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3. 干化学法:使用纸片或试纸等干式试剂,通过颜色变化或比色法来测定肌酐浓度。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快速检测,但准确性可能稍低。

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这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化合物的技术,可以用于肌酐的定量测定。

HPLC 法具有高分辨率和准确性,但设备和操作相对复杂。

5. 质谱法:利用质谱仪对肌酐进行分析,通过检测肌酐的特定离子或碎片来确定其浓度。

质谱法具有高灵敏度和准确性,但设备昂贵。

在选择肌酐生化方法时,需要考虑实验要求、设备条件和准确性等因素。

不同方法可能在灵敏度、特异性、操作简便性和成本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应遵循标准操作程序,并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血清肌酐测定方法、羟苯磺酸钙药物作用及血肌酐测值干扰影响和要点总结

临床血清肌酐测定方法、羟苯磺酸钙药物作用及血肌酐测值干扰影响和要点总结

临床血清肌酐测定方法、羟苯磺酸钙药物作用及血肌酐测值干扰影响和要点总结血清肌酐测定方法血清肌酐是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其检测方法主要有苦味酸法和肌氨酸氧化酶法。

苦味酸法会受到维生素C、丙酮酸、丙酮、乙酰乙酸、葡萄糖、蛋白质、胆红素等多种物质的干扰,不适宜用于黄疸、溶血等情况下患者的血清肌酐测定,特异性较差。

酶法与苦味酸法相比,具有样本量小、速度快、特异性高等优点,使用酶法代替苦味酸法血清肌酐测定。

羟苯磺酸钙羟苯磺酸钙,化学名为2,5-二羟基苯磺酸钙,是广泛应用于临床微血管保护剂,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抑制视网膜微动脉瘤形成和减轻出血渗出等作用。

适应证包括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色素沉着性紫癜性皮肤病、白内障、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阻塞性黄疸等。

保护血管药理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 羟苯磺酸钙可增加微血管壁阻力,降低其病理性高通透性,减少出血与渗出;② 羟苯磺酸钙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活化与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引起血管狭窄或堵塞。

羟苯磺酸钙对酶法检测肌酐干扰当羟苯磺酸钙浓度大于2 μg/ml 时,羟苯磺酸钙浓度越高,对血清肌酐水平负性干扰则越明显。

羟苯磺酸钙干扰血肌酐测值肌酐在肌酐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肌酸,肌酸在酶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尿素和肌氨酸,其中肌氨酸经肌氨酸氧化酶催化生成甲醛、甘氨酸、过氧化氢等。

过氧化氢、4-氨基安替比林和2,4,6-三溴-3-羟基苯甲酸在过氧化物酶催化下反应生成可以进行比色反应的紫红色化合物醌亚胺。

羟苯磺酸钙对酶法检测血清肌酐存在干扰,对苦味酸法检测血清肌酐干扰。

使用苦味酸法检测肌酐时,羟苯磺酸钙浓度在 64 μg /ml 以上也不会对结果产生明显干扰,羟苯磺酸钙对苦味酸法检测肌酐基本没有干扰。

要点总结开具血清肌酐检查时,可备注标明患者正在使用羟苯磺酸钙,用于提示在必要时可选择苦味酸法进行重复、多次检测,以提高血清肌酐结果测定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肌酐测定
1. 实验原理
样品中的肌酐在肌酐酶的催化下水解生成肌酸。

在肌酸酶的催化下肌酸水解产生肌氨酸和尿素。

肌氨酸又在肌氨酸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生成甘氨酸、甲醛和过氧化氢,最后,偶联Trinder反应,比色法测定。

肌酐+ 水肌酐氨基水解酶→肌酸
肌酸+ 水肌酸氨基水解酶→肌氨酸+ 尿

肌氨酸+ 氧气+ 水肌氨酸氧化酶→甘氨酸+ 甲醛+ 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 白色染料POD→呈色剂
2. 标本:
2.1 病人准备:血清无特殊要求。

要留取24小时尿样。

2.2 类型:血清、血浆(不可使用肝素铵)、新鲜尿液。

无溶血和凝块的血清,如果必须使用血浆,建议使用无铵离子的抗凝血剂,如EDTA和肝素钠。

用新鲜尿液作样品时,用蒸馏水作1:19稀释。

3. 标本存放:血清或血浆稳定性:4~25℃保存可稳
定7天;-20℃保存可稳定1年。

尿液稳定性:20~25℃保存可稳定2天;4~8℃保存可稳定7天;-20℃保存可稳定1个月。

4. 标本运输:常温条件下保存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的标本。

6. 实验材料
6.1 试剂:欧泰克肌酐测定试剂盒6.1.1 试剂组成Tris缓冲液PH8.0 150 mmol/L
谷氨酸脱氢酶(GLDH)≥
0.72U/ml
ADP 1.5 mmol/L
NADH 0.23 mmol/L
α-酮戊二酸13.8 mmol/L
脲酶≥35.0 U/ml
6.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6.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
试剂保存于2~25℃,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
期。

试剂不可冰冻。

6.1.4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6.1.5 注意事项:此试剂为体外诊断用。

不要入口,吞下有害。

保护剂为叠氮钠,避免接触皮肤及粘膜,与下水管中的铅反应形成爆炸性化合物,即使只含有少量的叠氮钠,如果排向下水道请用大量的水冲洗。

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使用试剂。

6.2 校准品:使用罗氏复合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具体参见生化检验校准品和质控品.SOP文件。

6.3 质控品:具体参见生化检验校准品和质控品.SOP 文件。

7. 仪器:日立7060生化分析仪
8. 操作步骤
8.1 项目基本参数:参见生化检验日立7060生化分析仪项目测定参数.SOP文件
8.2 仪器操作步骤:参见生化检验日立7060生化分析仪操作规程.SOP文件
9. 检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
10. 质量控制:在每一批标本中都应把非定值血清水平I与II质控做为未知标本进行分析,以2S为质控
警告限,3S为失控限,绘制质控图,判断是否在控。

质控规则参见生化室室内质控操作规程.SOP文件。

11. 计算方法:以用罗氏复合化学定标物校准仪器后,在病人结果可报告范围内,仪器直接报告可靠的检测结果,以μmol/L报告。

12. 参考值范围国际单位(μmol/L)
血清/血浆男性59-104
女性45-84
尿液24 h尿样7000-25000 μmol/day
13. 临床意义:血清和尿液中的肌酐是正常人体肌肉组织代谢的产物,与饮食变化无关。

男性血清肌酐含量高于女性。

由于尿肌酐主要通过肾小球排泄,不被肾小管重吸收,所以测定血清和尿液中的肌酐浓度可以检查肾小球的通透率。

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尿路阻塞,肾血流减弱,休克,脱水,横纹肌炎都可造成血清肌酐浓度上升。

虚弱和肌肉量减少可造成肌酐浓度降低。

运动会使肌酐廓清率升高,但当尿量减少时该指标不可靠。

14. 线性范围:血清4-2650μmol/L;尿液::84-5310μmol/L(乘以稀释倍数20倍的结果)。

15. 超出范围结果处理:本法线性上限为血清2650
μmol/L;尿液:53100μmol/L(乘以稀释倍数20倍的结果)。

如果样品中Cr浓度超出系统的测试线性范围,血清或血浆用生理盐水,重新测试。

将测试结果乘以稀释倍数,就得到原始样品中Cr的浓度。

16. 病危报警值的处理当肌酐测定值>352 mol/L 时,在经过复查等确认手段处理后应及时向临床主管医生汇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