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2)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3)能够领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眷恋之情;(3)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3. 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挖掘;2.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3.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诗歌的学习笔记和写作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2. 朗读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 分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2)学生分享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进行写作;(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学生提出对诗歌的疑问和拓展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表达能力、组织结构和创意等方面。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疑问和拓展思考,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1. 教师根据教学效果,反思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使用,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艾青的其他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大堰河我的保姆》诗歌全文。
(2)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了解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提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保姆的感恩之情,培养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2)理解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诗歌意象、手法和情感的分析。
3. 艾青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堰河我的保姆》诗歌全文、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艾青诗歌,如《我爱这土地》等。
(2)简介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如形式、内容、意象等。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5. 诗歌创作(1)启发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
(2)学生展示创作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7. 课后作业(1)背诵《大堰河我的保姆》诗歌全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诗歌创作评估:对学生创作的诗歌进行评价,关注其对诗歌形式的掌握、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给予肯定和指导。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艾青的诗歌,通过《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对保姆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家乡的眷恋。
1.2 教学内容: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简介,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逐句解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4 教学步骤:(1)介绍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朗读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3)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5)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动机和情感。
2.2 教学内容: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创作背景。
2.3 教学方法:讲述、提问、讨论。
2.4 教学步骤:(1)介绍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讲述《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创作背景。
(3)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作这首诗歌的动机和情感。
(4)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5)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教学目的:通过逐句解析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2 教学内容: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逐句解析。
3.3 教学方法:讲述、提问、讨论。
3.4 教学步骤:(1)逐句朗读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2)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4)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四章:诗歌的情感分析4.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情感,理解诗人对保姆的深情厚意。
4.2 教学内容: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情感分析。
4.3 教学方法:讲述、提问、讨论。
4.4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大堰河——我的保姆》诗歌全文。
(2)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保姆的感激之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
(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 诗歌艺术特色的感悟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诗歌主题和情感。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操作法:学生尝试创作诗歌,表达对保姆的感激之情。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全文和相关资料,PPT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圈点批注,记录诗歌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补充。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劳动人民的认识和尊重。
(2)学生讨论如何表达对保姆的感激之情。
6.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七、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分析其艺术特色。
(3)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对保姆的感激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营养,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保姆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培养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朗读和背诵。
2.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3. 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对保姆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韵律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诗人艾青的生平介绍资料。
3.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
2. 朗读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欣赏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从艺术角度欣赏诗歌,分析其艺术特色。
(2)学生自主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保姆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2)写一篇关于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等因素,以便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和优化。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7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7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重点难点:1、写作背景与诗的抒情基调2、抒情主人公与的关系学习过程及指导:一、导入、示标(略)二、检查预习1、艾青简介:原名蒋海澄,1910生于浙江金华现代著名诗人,《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礁石》《我爱这土地》。
他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的命”,被送到一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他所说: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气里长大。
1932年被捕,在冰冷里,看见晓雪飞舞,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这首悼念讴歌之作。
2、解释词语典押,典当。
自我意识:形容尴尬或不大方的样子。
三、有感情地全诗。
注意抒情基调,感激与怀念,对黑暗世界的诅咒。
四、理清文章的抒情结构:大堰河我的保姆五、“抒情主人公”与的关系本文是一首抒情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等于,但由于诗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有的影子,或者说,往往就是诗人自己。
六、布置预习:从哪些角度对大堰河进行塑造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诗歌的朗读指导,思想情感体会;2、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体会、学习;3、“大堰河”形象的把握。
二、教学重点:1、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体会;2、语言特点分析。
三、教学难点:诗歌中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揣摩品味。
四、教学方法:拟采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问答法等。
五、教具准备:教本、教案、有关多媒体课件。
六、导学设计过程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保姆”这种工作的内容吗?学生答,师点评-----今天,我们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板书课题)。
请大家看大屏幕,了解有关背景资料------请大家齐声读出来。
2、请同学们把全诗的13个诗节标上序号。
3、教师范读1—3节诗歌,之后提出阅读要求:有表情朗读,准备3分钟,自由举手读自己喜欢的诗节。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优秀9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优秀9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并理解其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品味诗歌中的情感;讲授法与合作探究法相结合,探讨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品味诗中真挚的感情,感受母爱的伟大,树立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情感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预习回顾1、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现代著名诗人。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代表作《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等。
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
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
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
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1932年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他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睹雪思人,满怀深情的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作者曾回忆说:“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完全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
我觉得只有在大堰河的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很爱她。
”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2、诗歌的内容结构二、细读诗歌,分析诗歌划分层次:(一)第一部分(1——2)我和大堰河的出身阶级不同,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抽查朗读2、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身世悲苦)(二)第二部分(3——11)诗人触景生情,追述勤劳善良的大堰河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其艺术特色。
(3)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其诗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保姆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理解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引导学生关注普通劳动者,树立尊重劳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3. 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和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3. 创意写作练习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大堰河——我的保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心得。
5. 创意写作:(1)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要求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3. 选择一首艾青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继续深入学习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揭示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篇一:《大堰河—我的保姆》优秀篇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石牌中学陈晓晗【三维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⑴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⑵ 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难点: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诺娃》、《礁石》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颠覆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
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
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
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
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学生试读,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初步说出大堰河形象特征:第一部分(1~3节)怀念痛悼──身世悲苦低微。
第二部分(4~8节)眷念感激──勤劳善良无私。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控诉──命运悲惨。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赞美──灵魂高尚。
三、深入研究,体会构思特点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进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
请学生举例说明。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作如下的归纳:第一部分,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这是写本诗的导火线。
在具体安排上,却一开始交代大堰河与我的关系,她没有姓,没有名,缺少独立的人格。
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诗人强烈的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在激情的推动下,回忆大堰河对我的抚爱。
为了充分地表现这种爱,诗人不惜笔墨进行铺排,又写他在自己家里的陌生、忸怩之感衬托大堰河的可亲可敬。
第三部分,用叙述方法,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这是诗人最感痛苦的事。
他用舒缓的笔调,边叙述,边叹息,更显得沉痛。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的感情到了极致,往往要抛弃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喷发似的激情,第12、13节便是明证。
第13节,感情最强烈,语句却最少。
诗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语言罗嗦,就难以充分表现自己心中的强烈的激情。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做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的层次及层意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五、布置作业1.课外反复朗读课文,注意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对大堰河进行塑造这一问题。
2.推荐阅读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2、分析诗歌的表现特点。
〖教学过程〗一、分段朗读,揣摩体会诗的节奏和旋律朗读提示:第一部分:第1、2节充满怀念和同情,语调舒缓。
第3节,感情沉痛、悲哀,语调低沉、有力。
第二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
朗读时也要随之节奏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
第四部分,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热,因而要节奏强烈,旋律加快。
最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走向高潮,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一、讨论分析大堰河形象1、布置预习思考题:⑴、这三节主要写了关于大堰河的那些内容?介绍大堰河的身份、地位、死后的境况。
⑵、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景?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意象:雪压草盖的坟墓、檐头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意境:荒寂衰败、萧索凄凉感情:深情的怀念、低沉的哀思⑶、第四节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摄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搭好灶火后、拍去炭灰后、尝过熟饭后、放好酱碗后、补好破衣后、包扎伤手后、掐死虱子后、拾起鸡蛋后。
⑷、对比第四节和第七节回答下列问题1. 这两节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作用?都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这样一咏三叹,不但使感情抒发得痛快淋漓,而且增强了节奏感和旋律美2. 这两节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相同之处,都含有对乳儿的爱和乳儿对保姆的真挚之爱。
不同之处,第一节侧重于表现大堰河对“我”的无限关爱;第二节着力表现大堰河勤劳善良的高尚品质。
2、根据预习提纲,学生自学,再分小组讨论。
讨论后,每组派代表一名回答一题,经师生评议、补充,统一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赏析诗歌艺术特点1、是借叙事抒情。
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
例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怀念、赞美、爱戴之情。
2、是对比、反复、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问:本诗哪些地方运用了上述手法?举出例子后,请谈谈它们所起的作用。
明确:学生可从重点语段如第4节中的八个排比句,第7节中六个排比句,第4、6、7、8、9、11节开头和结尾诗句的反复,第4、6节的对比等来回答。
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三、激活思维,探究阅读(学生自由发言,不尽一致,但只要有闪光点,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赞许)探究课题:关于“紫色的灵魂”的理解。
观点一:紫色是悲哀、不幸或伤痛、死亡的象征。
观点二: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
观点三:著名特级教师韩军则认为:“痛苦”和“高贵”不矛盾,灵魂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四、主题思想这首抒情长,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的命运黑暗社会。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对重点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了解了人物形象和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分析了该诗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但并不排斥叙事,甚至是细节描写,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充分体会诗人满怀的激情。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此诗一大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并学习这些修辞手法。
六、布置作业(二选一)1、复习课文所学,联系生活现实,给母亲写首颂歌。
2、课外阅读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礁石》、《给乌兰诺娃》等, 写一篇评论谈谈你对艾青诗的认识。
板书设计大堰河——我的保姆篇三:高一语文教案《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过程]一、导入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
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颠覆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
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
正如诗人所说:“我过的是囚徒的生活,我和绘画几乎断了关系,我自然而然地接近诗。
”他开始大量写诗,托人带出发表。
《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
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
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
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二、整体感知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
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
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朗读全诗,把握诗人感情的律动,给课文分层次。
(提示:如果把诗分为三部分,如何划分?参考课后思考第二题。
如果把追忆部分再分,从那儿分?参考课后思考第三题)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一层次(1——3段):怀念第二层次(4——8段):眷恋第三层次(9——11段):控诉第四层次(12、13段):赞美三、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诵2、看前两节诗,一共十行倒有三行重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学生发表看法。
(反复,突出诗人永难忘怀大堰河的养育之恩,浓浓托出深深怀念之情。
)3、这三段中,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学生谈谈。
(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大堰河又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地主儿子的保姆,在养活地主儿子的前提下养活自己。
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
)4、诗中,称呼时而用“她”,时而用“你”,这怎么理解?你换一下试试。
(用“她”是客观的交待,用“你”是表达亲切的深情。
)5、第三节几个镜头?这些镜头给你什么印象?学生试答。
(被雪压着草盖着的的坟墓、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门前的长满了青苔的石椅,全是冷色调的。
这些镜头描绘了一种荒凉、寂寞的惨淡景象,故居已人亡物非,破门关闭,一点点园地已被典当,几根枯草在瓦缝中瑟瑟发抖,门前石椅上长满青苔,再也不见往日疼爱。
暗示大堰河生前的贫困和死后的寂寞,浸透着诗人的伤痛、怀念之情。
) 总结:第一部分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