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引言)郑祖襄
取精用宏翔实丰赡_重读杨荫浏_中国古代音乐史稿_

取精用宏 翔实丰赡Ξ ———重读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李咏兰(红河学院音乐系,云南蒙自661100) 摘 要: 杨荫浏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一生著述丰厚,所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是其平生最重要的代表作,此书在思想上、内容上、方法上、资料上和治学态度上等都有突出成就,被誉为“生命不老,历久弥新、常读常新的好书”。
关键词: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价值;特色中图分类号: J1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128(2006)04-0091-03 杨荫浏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
1899年出生,1984年去世,字亮卿,号二壮、清如。
自幼喜好音乐,6岁时向近邻道士颖泉学习箫、笛、笙、二胡等中国传统音乐,12岁加入无锡“天韵社”。
解放前,1936年至1937年任北平“哈佛燕京学社”音乐研究员,在燕京大学音乐系教授中国音乐史;1941年至1949年在重庆、南京任国立音乐学院教授,兼任国乐组主任、国立礼乐馆编纂和乐曲组主任、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教授。
建国后,任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研究员、教授,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1979年起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兼任民族音乐委员会主任、第三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杨荫浏先生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遗产的搜集整理和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出版专著20多种,发表论文近百篇,被誉为“融通中西音乐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文化的中国音乐史学大师”。
[1]重要代表作有《中国音乐史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语言音乐学初探》、《阿炳曲集》等。
其中《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以下简称《史稿》)是其平生最重要代表作,此书的出版,使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其一,《史稿》在《中国音乐史纲》之基础上进一步修订、撰写而成,扬《史纲》之长而补《史纲》之不足。
《中国音乐史纲》是杨荫浏先生40年代初在重庆讲授“国乐概论”和“中国音乐史”的讲义,于1943年完成初稿,1944年亲自刻写油印成教材,在当时即荣获教育部学术审查委员会二等奖。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授课内容\教学目的\知识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音响图像资料\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一周授课内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述一、音乐史和音乐史学二、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目的三、中国音乐史学的学科特点四、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五、谈谈如何学习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目的:使同学们在开始学习具体的中国音乐史内容之前,对该学科的学科性质、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发展状况有所了解。
为今后的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章知识点:(略)教学过程:一、乐史和音乐史学1、什么是音乐史(1)音乐史是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从理论上说他包括人类创造音乐的一切物化形态的历史。
(2)如何看待音乐是研究音乐史的基本出发点,不同的音乐历史观将产生不同的音乐史学理论。
2、音乐史和音乐史学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是一部客观的音乐史,而音乐家写的音乐史著作则是一部主观的音乐史。
前者是音乐史,后者是音乐史学,后者是前者在音乐史家头脑中的反映。
3、音乐史学的研究目的一是把历史上的优秀作品搜集整理起来,介绍给每一代人。
二是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研究,总结音乐艺术的规律,给今天的创作以资借鉴。
三是把历史上优秀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音乐的表观手法、音乐的体裁、乐器的形制、音乐创作思想、社会的音乐制度、音乐教育体制及其思想等,介绍给今天的人,使之发扬光大。
4、音乐史学的学科性质所以说,音乐史学是一门包括音乐艺术和音乐文化同时又涉及音乐历史方面的学术研究,它是一门人文科学性质很强的艺术史学学科。
二、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目的研究范围: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音乐,其时间上限要追溯到中国音乐的起源,下限时至中国古代史的结束,即清王朝的灭亡。
研究对象:具体地说,这门学科主要的研究对象有这样几方面:乐器及其音乐的产生和演变乐;律学的形成及其发展;作品及其演变的分析与研究;乐谱的解读与研究;器乐、戏曲,说唱、歌舞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音乐及其研究;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音乐史的发展规律的分析与探时。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原始乐舞形式:1歌舞乐三位一体。
2旋律简单,节奏较为平淡,是一种平等的无阶级意识的原始音乐艺术形态。
内容:其表现了原始人们的民族图腾崇拜,狩猎生活,抗击自然灾害,农牧生活(尊重自然规律),战争,爱情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原始先民处于蒙昧时期的思想。
葛天氏之乐:1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片中记载的一组原始乐舞。
2内容分为八个部分,描写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狩猎生活,农牧生活和图腾崇拜。
3形式:表演者手持牛尾,且歌且舞。
4该组乐舞所反应的内容,与中国古老的的农耕文化特征相吻合。
因而有一定的客观性。
伊耆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礼记。
效特性》。
它是一部岁末祭祀乐舞,用以崇奉万物,反映了原始先氏在岁末祭祀祈求收获的愿望。
阴康氏之乐: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的一篇原始乐舞,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搏斗。
是一种古老的健身舞,体现了原始社会音乐朴素的社会功能。
朱襄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其内容反映了人们在干旱面前祈求神灵降雨的愿望。
刑天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山海经.海外西经》是一部表现战争的乐舞。
弹歌:1据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首猎歌。
见于文献《吴越春秋》2歌词描写了一个原始狩猎的过程。
反映了远古的狩猎生活。
3这个过程与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是相吻合的。
因而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云门》: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部原始乐舞,六代乐舞之一。
它是一部反映图腾崇拜的乐舞。
表现了处于蒙昧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
《咸池》:1尧时乐舞,六代乐舞之一。
《周礼》和《吕氏春秋》中记载“皇帝所做乐也,尧增修而用之”。
可能是皇帝时已有之,而最终的完成是在尧。
2它是一部表现水鱼图腾崇拜的乐舞。
3《庄子。
天运篇》称其“此之谓天乐”。
可知它是一部远古时期十分优秀的乐舞作品。
《萧韶》:1相传为舜时乐舞,见于《吕氏春秋。
仲夏纪》,《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等多部文献。
乐舞的排箫为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2乐舞有九个段落,九次歌唱,九次变化。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浅析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浅析音乐111班高洛机阮籍在《乐论》中吸取了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恬淡虚无”的观点,他的道家音乐理论,把音乐、天地与人联系起来,比起儒家在范围上有着明显区别。
同时,阮籍指出音乐必须遵循“白然之道”,即宇宙万物的本身规律,向简易、平淡的方面发展,这反映了阮籍的道家音乐理论与道家“独任清虚,可以为治”的主张的密切关系。
阮籍强调音乐与“无欲”的关系,这种思想正来自于老庄的“清心寡欲”、“返朴归真”的论点。
历史上,道教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贡献很大,如千古绝响《高山流水》中《流水》就出自青城山张孔山道长整理的《天闻阁琴谱》,《流水》可谓道家“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意境最完美的再现,试想黄衫道长端坐一侧抚琴,琴声淙淙流淌,让人也心静如水,蓝衫道长在琴声中打着太极,收放自如,于无形中发出的力道却有一种撼人的气场,在动与静之间,红尘间的烦恼统统抛开,让人感觉几千年的岁月就这么无声流过。
《老子》第四十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其中的“大音希声”应理解为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也就是所推祟的道的音乐,它符合道的特征,无形无声,听不见,闻不到,却是一切有声之乐之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大音希声”命题的提出对探求音乐之玄妙意境自有其重要作用,它所蕴含的追求自然、无为的思想也有助于音乐的自由发展。
当然,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中,我们这些世俗凡人不能留在大音希声的境界中,但道家对音乐的主张,随着近年来我对道家学说的了解,对我也产生一些影响。
所以,平时是越来越少听流行歌曲,少听那些离不开风花雪月的靡靡之音,越来越喜欢的是一些纯音乐和民乐,如凯丽金的萨克斯、理查德的钢琴、宁静的古筝演奏、中国的女子十二乐坊、挪威的神秘园、日本的喜多郎的音乐作品,都是我喜爱的。
道家,反对音乐,《老子》:“五音令人耳聋”,反对享乐。
但是,道教曲目比较恬淡,隐逸,幽静,空灵,这是由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决定的。
中国古代音乐史(引言)郑祖襄

如南朝陈·智匠《古今乐录》,北宋陈 旸《乐书》,以及北宋朱长文《琴史》、清 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等。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全面地记述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著 作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相继有这样一些著作: 叶伯和《中国音乐史》(1922年),郑觐文 《中国音乐史》(1929年),王光祈《中国 音乐史》(1931年),(日)田边尚雄《中 国音乐史》(1937年中译本)。四十年代, 杨荫浏先生在重庆青木关音乐学院教中国音 乐史,1952年,上海万叶书店把作者的授课 讲义出版,名《中国音乐史纲》。
(2),地域广阔 古代中国疆域十分广阔, 在政治中心之外,常常有一些地区的文化。 如远古时期除了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龙山文 化之外,还有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吴越文化, 西北地区的文化,东北地区的文化等等。又 如隋唐时期有居于西北地区的西域诸国;南 宋时期北方的金代和辽朝;等等。这些不同 时期的地区文化不只是属于中国的疆土,它 们又或多或少地与中国的中心地区发生联系。 所以,这些不同时期的地区音乐文化也属于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范围。
如有的乐器(古琴、琵琶)从产生到流行、 发展、直至清末,其形制有过很多变化; 随之,这些乐器的演奏法、记谱、作品在 历史上也是有很多变化。有的乐律学理论 (如燕乐二十八调)在历史上演进也相当 复杂,同一个调名之下,各个时期的内函 是很不一样的。有的音乐作品(如琴曲 《广陵散》,词调音乐,元曲音乐等)在 历史演变中形态、风格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音乐的历史特点十分突出,需要我们去正 确的认识。
八十年代以来不少研究者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学者明确提出中国音乐史应当是一部多民族的音乐史并认为现存普遍问题是少数民族在音乐史中比例严重失调
中国古代音乐史
引 言
与其他艺术一样,音乐是人类生存 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自人类诞生以来 就已经萌发。 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音乐文明源 远流长。几千年的音乐历史叙述着这个 民族的欢乐与悲哀,也叙述着这个民族 的兴盛和衰败。几千年的音乐历史积累 了无数的音乐艺术的财富;也积累了这 个民族认识音乐、创造发展音乐的经验 与教训。
【2019音乐与舞蹈学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真题、考博参考书、考博复试分数、考博最新招考信息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的艺术科研、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的国家级艺术科研机构,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艺术学一级学科授权单位,有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和9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分别为: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和文艺学。
关注微信公众号【考研考博名校专业解析】戏剧与影视学下设电影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播音主持艺术学等;北京地区招生戏剧影视学博士点院校:985院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211院校: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其他学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戏剧学院)备注解析:北京大学属985211招考方式是申请审核复试的制度的学校,其余均为考试制度招生博士研究生;报考资格审查--2019年我院将根据教育部规定,组织各学科专家组对完整提交报考材料的报考者进行资格审核,并根据审核结果按一定比例择优确定准考名单。
审查内容主要包括:教育背景及学术积累、研究计划;学位证书、毕业证书;近3年各项科研成果等。
对于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者不予准考。
❤❤2019年:报名时间:2018年11月2日至11月22日现场确认时间及地点时间:2018年11月26日至11月30日,上午9:00-11:30;下午1:30-4:00。
初试时间暂定为:2019年3月22日(周五)-3月24日(周日),以准考证时间为准。
一、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招考信息:【★★★报考音乐与舞蹈学相关专业的话,同时可选学校有北师大音乐教育研究、中传音乐学、民大音乐舞蹈学院、首师大音乐学以及国音养音等学校;但是每个学校均有每个学校考试侧重点以及重点范围等,备考要提前了解注意这些。
】二、历年招生录取人数解析:2018年中艺院博士报考人数达到562人,实际分二批录取人数81人,总报录比为1:8;18年招生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招生人数比往年多了;2018年:实际录取81人;2017年:实际录取58人;2016年:实际录取58人;2015年:实际录取56人;2018年戏剧与影视学进复试21人,实际录取13人;2018年艺术学理论进复试复试18人、实际录取10人;2018年音乐与舞蹈学进入复试17人,实际录取10人;2018年美术学理论型进入复试18人,创作型进复试62人;最终实际录取38人;2018年第一批录取:音乐与舞蹈学(8人)(一)音乐学(4人)秦雪峰、梁郑光、王丹丹、张涛(二)舞蹈学(4人)黄婉蓄、廖燕飞、史傲、金娟2018年第二批录取:音乐与舞蹈学(2人)(一)音乐学(1人)许馨(二)舞蹈学(1人)曾婕三、推荐使用参考书:艺术概论:彭吉象、赵斌、王宏建三位老师主编的即可;中外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杨荫浏《先秦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李纯一《传统是一条河流》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黄翔鹏《溯流探源》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黄翔鹏《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年版郑祖襄《中国音乐通史简明教程》吉林音像出版社 2001年版秦序《律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缪天瑞《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于润洋备注:参考书只是考博复习一个载体、上面只是列举了一些常用的参考书,如果上课增加使用阅读的再加以上课老师推荐的结合复习即可!四、复试分数线:音乐与舞蹈学:2018年:外语38,专业一73,专业二75;2017年:外语46,专业一82,音乐学专业单科90分(含)以上、舞蹈学专业单科80分(含)以上;戏剧与影视学:2018年:外语38,专业一73,专业二85;2017年:外语46,专业一82,专业二90;美术学:理论型:2018年:外语38,专业一73,专业二85;2017年:外语46,专业一82,专业二86;创作型:2018年:外语38,专业一80,专业二83;2017年:外语46,专业一70,专业二88;艺术学理论:2018年:外语38,专业一73,专业二80;2017年:外语46,专业一82,专业二84;五、2018年复试细则:复试具体方式1. 外国语听力以笔试方式测试,时间为15分钟;口语以口试方式测试,时间为5分钟;2.复试笔试:理论研究型进行“专业论文写作”(按报考专业方向命题),创作研究型进行“专业技能测试”。
铺路石——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述评

文化长廊铺路石——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述评陈瑞瑞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 要:近百年来,我国在音乐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研究人员辈出,研究著作和成果也较为丰硕。
郑祖襄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为我们把握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让我收益颇多。
关键词:郑祖襄;古代;音乐史概论作者简介:陈瑞瑞(1990.8-),女,汉,河南省郑州市人,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167-01《中国古代音乐概论》是郑祖襄给中国古代音乐史专业研究生讲授同名课程的讲稿基础上修订而来的。
作者在开篇便提出“什么是音乐史”的问题,紧接着展开追问“音乐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即什么是音乐,什么不是音乐?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在历史中,哪些属于音乐史范围,哪些则不属于?”“什么是历史音乐?”我想,作者的这一系列抛问,也是对为什么写作做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纵观古今音乐史相关著作,历朝历代均有对“音乐”的记载。
不同的音乐家有不一样的思想,必然也产生对历史不一样的认识。
郑祖襄的《概论》则是我国第一部从方法论意义的高度对音乐史学进行较为系统研究与梳理的著作。
为我们把握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该书的内容分析《中国古代音乐史概论》前后179页,除了引言和结束语以外,一共四个章节的内容。
中心部分由“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和“中国古代音乐史史料学”两大部分构成。
第一章正确的区分了音乐史和音乐史学,对于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对象和目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学习方法都有清晰的认识。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历史中出现的著作中对音乐的记载。
第三章则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史史料的相关内容。
最后一章“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现状”,作者以始终关注音乐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视角,列举了近二十年来音乐学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如燕乐二十八调研究、“敦煌乐谱”解译、《乐记》美学思想分析等等,集中于乐律学、古谱解译、曲调考证、音乐美学、外来音乐等几个重要领域,每一部分都收集排列了最具代表性的作者及其论文,其意义不容低估,即便从目录检索的角度而言,至少也为学界提供了一份了解我国音乐史学研究的重要学术信息与动态,使人对研究现状与最新成果一目了然。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史专业专业考博报录比-复习重点-参考书-分数线-育明考博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专业考博复习方法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考博招生统计年份招生人数(预/实际)录取类别(人数)招生方式报考类别201214计划内定向(10人)计划内非定向(1人),少干(3人)公开招考定向非定向委培计划内定向计划内非定向201311计划内定向(2人)、计划内非定向(9人)201413定向(7人)、非定向(5人)二、2014年中央音院中国音乐史专业方向-导师-初复试科目专业方向招生导师考试科目中国音乐史(古代、近现代、当代)王子初研究员戴嘉枋研究员吕钰秀教授蒲方教授李淑琴教授1.报考提交材料审核。
根据专家组初审结果,各方向原则上按报名人数二分之一比例择优确定进入考核的候选人,根据生源情况可适当增减。
审核通过者进行如下考试:2.外语3.口试4.笔试注:笔试要求:音乐综合分析(对作品进行音乐形态、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分析)。
一、加试科目:(一)具有硕士学位、报考非原研究方向的考生(含作曲系内不同方向)需加试的科目:1.律学方向:(1)中、西音乐史(含作品听辨);(2)作品分析2.作曲、配器、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技术理论方向:A.和声;B.二十世纪作品分析3.复调与作品分析方向:A.和声;B.作曲4.和声方向:A.作曲;B.作品分析(二)以同等学力报考者需加试的科目:1.哲学;(音乐学系同等学力考生只加试哲学)2.同“一”(具有硕士学位、报考非原研究方向的考生需加试的科目)。
二、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综合分析考试科目要求(本专业方向除外):(一)和声:1.分析题:就所给的完整音乐作品或音乐作品中的段落进行和声分析,标出调性、和弦及相关的和声进行,并指出它的音乐风格或时代所属。
2.写作题:为给定的高音声部或低音声部旋律,写作大小调风格的四部和声。
(二)作品分析1.分析题:就所给作品画出曲式分析图示,最小曲式单位为乐段或一部曲式。
图示中要求包括准确的曲式名称,小节号,调式调性等内容。
2.简答题:就已给作品,以主题核心材料与布局、写作逻辑与音乐风格、音乐写作手法等角度简要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社会性质方面 中国古代自有文字以来就有几千年 的历史,但就其社会性质来看,它是从 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发展到封 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相当 长。这样的历史社会性质又造成了音乐 文化又有这样三个方面:
(1),宫廷音乐 自西周建立了礼乐制 度,宫廷音乐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了地位。 历朝沿袭,直至清末。从音乐本身来看, 它主要来源于民间或历史。但它在社会当 中有着一定的影响。二十四史的礼乐志中 都不厌其烦地记载了宫廷音乐的详情。宫 廷音乐代表了统治阶级的音乐思想,但在 有的历史时期也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如 汉魏六朝时期宫廷里的相和歌、清商乐, 隋唐时期的燕乐,等等。
建国以后出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著作有: 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一分册) (1956年),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史》 (1964年),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上、下册)(1981年)。近二十多年来, 又有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 (1983年)、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 (1989年),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 述》(1989年)、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 史》(1994年)和李纯一《先秦音乐史》 (1994年)等。
如有的乐器(古琴、琵琶)从产生到流行、 发展、直至清末,其形制有过很多变化; 随之,这些乐器的演奏法、记谱、作品在 历史上也是有很多变化。有的乐律学理论 (如燕乐二十八调)在历史上演进也相当 复杂,同一个调名之下,各个时期的内函 是很不一样的。有的音乐作品(如琴曲 《广陵散》,词调音乐,元曲音乐等)在 历史演变中形态、风格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音乐的历史特点十分突出,需要我们去正 确的认识。
但是,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对民间音乐的鄙 视,常常斥之为“郑卫之音”,它在正史 往往得不到正确的记载和评价,这也给研 究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另外,应该注意今 天保存下来的民间音乐和历史上的民间音 乐是一脉相承的。
音乐史学,从学科的性质和内容来 看,它主要是建立“历史”和“音乐” 这两大学科之上,是这两大学科交叉的 新学科。因而,从事研究音乐史最重要 的基础也是历史和音乐。学习研究中国 古代音乐史的基础也就是中国古代历史 和音乐。中国古代历史的基础涉及古代 汉语、古代文献、考古学、民族学及古 代文化各方面的知识;
•
音乐基础则包括基本乐理、作曲技法、乐 器知识及演奏、音乐修养等。尤应注意的 是,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大小调音乐在基 本乐理和作品结构规律上既相通、又相异。 因此,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也显示出历 史研究的特点和音乐研究的特点,以及两 者相结合的研究特点。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 其中有一篇曰“古乐”,它记载了远古 至周代各个朝代先民们的音乐活动。可 以说,这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开始。 西汉时候,司马迁《史记·乐书》建立 了官修史书的“乐志”体例,不仅记载 了本朝的音乐,也记载了前朝的音乐。 到了唐代,杜佑《通典·乐》又开创了 通史性质的音乐史著作。与此同时,私 家音乐史学著述也不断出现,
(3),民间音乐 在中国古代史上民 间音乐是音乐主流。这是因为中国的封 建社会性质(也包括封建社会以前的奴 隶社会和原始社会)所决定的,音乐没 能作为一门文化或艺术的专业而独立、 并得到传承发展。社会也不具备以发展 文化艺术事业为目的的音乐专业机构。 虽然历代统治阶级宫廷中也设有一些音 乐机构(如汉代的乐府、唐代的教坊), 但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音乐的享受。
(3),民族众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 多民族的国家。考古学发现的远古时期的 各种考古文化类型,古文献中提到的各种 古老民族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尤其是,历 史文献经常提到古代少数民族与华夏族、 中原政治中心的联系。这对于研究音乐史 是十分重要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证明: 一个民族的音乐的丰富性是和它曾经与其 他民族交往的情况相关,交往的情况越频 繁,其音乐就越丰富。
•
如南朝陈·智匠《古今乐录》,北宋陈 旸《乐书》,以及北宋朱长文《琴史》、清 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等。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全面地记述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著 作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相继有这样一些著作: 叶伯和《中国音乐史》(1922年),郑觐文 《中国音乐史》(1929年),王光祈《中国 音乐史》(1931年),(日)田边尚雄《中 国音乐史》(1937年中译本)。四十年代, 杨荫浏先生在重庆青木关音乐学院教中国音 乐史,1952年,上海万叶书店把作者的授课 讲义出版,名《中国音乐史纲》。
由于在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等几方 面的特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形成了一 些自身的特点: 1,历史方面: (1),历史悠久 中国古代历史源头 早,从文字产生距今也将近有四千年的历 史。朝代更替,兴衰交接,历史的演进十 分曲折。这就形成了在音乐上的演进也十 分复杂,乐器、乐律学理论、音乐作品等 各种音乐形态演进的历史长、变化多。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的同志 已开始了少数民族音乐历史的研究。现在 已出现了这方面的专著。中国历史既然是 一个多民族的历史,中国音乐史如何反映 出这个多民族的音乐历史面貌是需要深入 探讨和研究的。
2,文化方面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悠久 的文化。中国古代音乐既有它自身独立 的一面;又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 想联系的。有些方面甚至结合得相当紧。 因而在研究古代音乐时必然要涉及与它 相关的各种文化。譬如:音乐与文学的 关系,历史上有许多音乐体裁是和文学 联系在一起的。
(2),地域广阔 古代中国疆域十分广阔, 在政治中心之外,常常有一些地区的文化。 如远古时期除了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龙山文 化之外,还有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吴越文化, 西北地区的文化,东北地区的文化等等。又 如隋唐时期有居于西北地区的西域诸国;南 宋时期北方的金代和辽朝;等等。这些不同 时期的地区文化不只是属于中国的疆土,它 们又或多或少地与中国的中心地区发生联系。 所以,这些不同时期的地区音乐文化也属于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范围。
“诗经”、“楚辞”、“曲子”、“词”、 “曲”等,它们既是音乐的体裁,又是文学 的体裁。它们是融音乐与文学于一体的综合 艺术。又譬如古代音乐思想,它常常是受古 代哲学美学的影响 ,甚至是古代哲学美学 的一部分。如“和”这个音乐美学范畴,也 是古代哲学美学范畴。又譬如律学,它是和 古代度量衡、算术联系在一起的。等等。总 之,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整体,古代音乐的 研究是不能忽略它在整体中的位置及与其他 各方面文化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按照这个理论,以丰富多采而著称的中国 传统音乐,其丰富多采的原因应从中国历 史上多民族音乐文化交融这一点上来探寻。 中国现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 族都有他们形成发展的历史。他们和历史 上的少数民族或多或少的联系,有的甚至 有相当深远的渊源关系。八十年代以来, 不少研究者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这方面的 研究,有的学者明确提出中国音乐史应当 是一部多民族的音乐史,并认为现存普遍 问题是少数民族在音乐史中比例严重失调。
上世纪70年代末粉碎“四人帮”、拨乱 反正以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同其他 自然、社会、人文科学一样从思想文化禁锢 中解放出来,30多年来,它获得了长足的进 展,在反省以往的研究中进一步提高了历史 唯物主义的水平;“逆向考察”的方法被广 泛运用在古代音乐研究的各个方面;一些新 的领域被开辟出来,如史料学、乐律学、古 谱学、音乐考古学等等。无论从深度和广度 讲,这30多年来的研究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中国古代音乐史
引 言
与其他艺术一样,音乐是人类生存 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自人类诞生以来 就已经萌发。 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音乐文明源 远流长。几千年的音乐历史叙述着这个 民族的欢乐与悲哀,也叙述着这个民族 的兴盛和衰败。几千年的音乐历史积累 了无数的音乐艺术的财富;也积累了这 个民族认识音乐、创造发展音乐的经验 与教训。
中国古代音乐是深植于中国的历史文 化之中,一个从事研究它的人,不仅需要 良好的音乐专业基础,还需要有广博的古 代文化知识;不仅需要博闻强记的学习能 力,还需要有坚韧不拔的钻研能力;更重 要的是,需要具备高尚的学者人品。音乐 史学是一门科学,它不为某个人、某些人 或某种需要而存在;它是为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而存在。
(2),文人音乐 春秋战国时期“士”这 个阶层的独立可以说是文人阶层的开始。文 人曾经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代的 传统,琴、棋、书、画是文人养身修性之具, 由此,音乐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琴 又是文人喜好乐器,琴曲中往往融进了文人 的儒家或道家思想,甚至文人自己写曲,有 的文人又是琴家。此外,历史上的曲子、词 调、元曲音乐都与文人的思想、生活、艺术 情趣相联系。因此,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就形 成了这样一种文人音乐。
整个社会的音乐生活基本处于民间自生自 灭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的音乐生活也是以 民间音乐为基础的。民间音乐自生自灭的 发展又相当大的程度受统治阶级喜好影响。 当然,民间也不乏优秀的音乐作品,也不 乏优秀的音乐家。历朝宫廷音乐家都是从 民间选拔上来的。也是因为这个社会原因,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优秀艺术就不能很好 地继承下来。民间音乐是主流,也是最基 础、最根本的,宫廷音乐、文人音乐都是 在这基础上发展、派生出来的。
本课程内容按历史时期分为八章:远 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授课 过程尽量以讲述翔实的史料为主,这些 史料有文献的,也有考古的。并且尽可 能吸收当前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更多地 了解史料本身,有史料根据地去了解音 乐史。
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 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音乐的时间上限可以追 溯到迄今发现的9千年前的贾湖骨笛, 下限至清皇朝的灭亡1911年,音乐文 化的空间遍及位于亚洲东方古代中国 广阔的疆域。
20世纪以来,“非欧洲文化中心” 的文化意识逐渐觉醒。西方民族音乐学 兴起,把亚洲各国、各民族的音乐也揽 进自己的研究范畴。但是中国古代音乐 史,由于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 史,它不同于一般国家的民族音乐。它 既是当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前身; 又是当今“中国音乐史”中的一部分。